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 篇1
你说我说
鞠川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文化多姿多彩,而方言便是语言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方言是无可替代的值得被我们悉心照顾的。你说我说,促进了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保护了方言独有的颜色。
浓郁的方言重染成了亲情的颜色。
对于新时代的我们,在小学时候开始墙上便挂着“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于是普通话仿佛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官方”语言。早已习以为常,直到今年过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在姥姥家停留数日,才感受到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姥姥的普通话不算标准,有时还掺杂着些乡土方言,对于我来说有时交流都十分困难。我心中不禁有些感叹,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维系感情的途径。如果你与你身边的至亲都会有语言上的代沟,那我们如何守护这浓浓的亲情呢?你说我说,但内容与表达不能完全理解至心底,这样的交流不免尴尬可笑。我们在与亲人的你说我说时要保护方言为亲情染上浓郁的颜色。
淡雅的方言中筑成家乡的颜色。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部队遭遇大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想着,这时耳边传来了凄楚的歌声。动人心弦的楚地歌曲让项羽思绪万千,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家乡的景象,熟悉的乡情,同时也想到自己被刘邦跟诸侯部队围困,不由的哀叹起来。这时候歌声越来越清晰,东西南北此起彼伏。他开始在桌子上喝起闷酒,虞姬这时坐在项羽边上给他倒酒。项羽唱起歌来,虞姬和着。两人歌还没有唱完项羽早已泪流满面四周的人都跟着哭起来。西楚霸王也会因为乡音乡曲而溃不成军,方言筑成的家乡是无可取代的,是无法比拟的。《回乡偶书》中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音无改鬓毛衰。虽然外貌已经改变,但音色未曾变过。方言变成了证明身份的方法,变成了自身的标志,变成了家乡的特殊颜色。人生的欢喜之一他乡遇故知,可能就来源于身在异乡遇到了和自己说同样方言的人,相遇后聊上几句,在你说我说中缓解一些思乡的情愁,增添几分地方方言淡雅的颜色。
凝重的方言谱成文化的颜色。
最早提出“保护方言”的是吕叔湘先生。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有时还承载着一种独有的地域文化。我们应该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保护好各地的方言,这两者并不矛盾,语言的多样性应该得到保护。但语言应该是和谐统一,而并不是去排外的。地方方言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中国很多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的语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你说我说也是在谱写、在保护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的文化传递独特的颜色。
方言是亲情,是家乡,是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法取代,无法复制的。我们为了避免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为了文化的传承,我们有责任有必要保护方言,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应当铭记地方特色语言,多交流,多回味。在你说我说中汇成文明的长河。
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 篇2
吾心安处是故乡
徐畅
温婉动听的吴地方言,带了几丝柔情;雄厚洪亮的西北方言,多了几份豪迈。如今,方言在时代的冲击下踉跄前行,早已衣不蔽体。那些在历史回荡着的声音,有些渐渐远去,甚至不复存在,取代它的是字正腔圆便于交流的普通话。虽方便了沟通,却也带走了承载其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光辉。
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方言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独特的文化风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奔波得再久,只要乡音一响,那便是到家了。这种声音是那样美,总会让人热泪盈眶,熙熙攘攘的一群人在喉咙震动的那一刻已经成了老乡,孕育于同一片土地,这声音这方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如果方言正在消失,那传承在血脉中的乡愁就淡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又会空出多大一片,让人怅然若失。
方言是乡的灵魂,寄居着文化,是人文和历史的载体。不论是秦腔的撕吼还是江南曲调的软糯,都用方言独特的美感定义了一片地域的文化。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字破译需要方言,古代历史的解读需要方言,诗词韵律的判断需要方言。这声音啊,捣破黄龙直击文化的心脏。中华文化在方言的传动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是在方言的温床中得以孕育发展。
当然,普通话着实方便了不同地域的人们互相交流,但若因此就摒弃方言,任其消亡,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在千篇一律中我们找不到任何趣味,在标准与规范中,我们无法谈及个性与张扬,在口语与书面语的混杂中,我们找不到独特的乡音与同乡人的亲切。普通话是大家的,而方言却是自己的,方言虽不及普通话使用广泛,却有着我们自己最独特的韵味。
普通话与方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两者虽有不同,可却相互补充。一个带你走出家乡走向各地,另一个带你在各地找到自己,偶遇故人。没有普通话,不同区域的人难以交流,但没了方言却也似乎没有了回家的路。我们不会刻意去偏向任意一方,但会呼吁切莫让方言成为历史,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应给方言留有一席之地。
方言是与故人寒暄式的亲切,是长辈宠溺的呼唤,它承载我们的故乡,引领着我们的乡愁,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怀念,让我们飘荡在大千世界中依然有着对故乡的期待与向往。
别让方言消亡,让乡音引领我们的乡愁。吾心安处,是故乡。
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 篇3
方言里的乡愁
宫宝泉
为了能够方便不同地域间人们的交流,推广普通话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语言这块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演化为各地各具独特的语言表现力的方言。但随着城市不断涌入农村务工人员,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已经处在一个面临消亡的尴尬境地。我们会不会突然觉得若有所失呢?
我们失去了什么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就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所谓“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世上无数的方言相互间都存在差异。正像是自然界不断发展中的物种灭绝,处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方言消亡的速度也加快了。一方水土一方音,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都依附在语言当中。而如今许多城市里,年轻的“打工族”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大部分不会讲甚至听不懂家乡的方言。这其实丢掉的,是一份乡愁。
方言消失,乡音变味儿,乡愁也必将无所寄托,一颗乡愁的心也无处安放。或者说,方言的消亡逐渐成为我们最大的乡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一个语种的死亡和消灭,等于永远失去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人类已经加大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而对方言的保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试想,如果其内容都成了书面语,语音语调换成了普通话,是不是一场灾难呢?方言的消亡,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是乡愁、亲情以及地域独特的文化风情。
我们又该如何挽救呢?
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并非易事。这样的求衡需要大众支持与方言自信。
每年九月份都将迎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这会一次次让民众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作用,群众支持得以保障。方言自信又该如何建立?不由得想起曾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蓝瘦香菇”——广西一小伙失恋时,用当地方言录了视频发布在网上,其译为普通话就是“难受想哭”。“蓝瘦”体的走红是有关方言的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哗众取宠,而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建立方言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路自媒体平台讲出自己家乡的方言,让更多的家乡人敢说方言,也能促进各地方言的交流发展,有何坏处?
身处异乡,听到久违的一句方言,你的乡愁是否会得到一丝慰藉?你的思绪是否也会随着乡音飘去故乡的何处?
普通话固然重要,但别把载着乡愁的方言弄丢了。
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 篇4
且说方言
王皓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够传承至今,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统一语言,语言乃国之根本,江山社稷之根本,民族之根本。因为有了统一的语言,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生生不息。而方言,更是对语言文化的一种补充,因为他的存在,语言文化才更加绚丽多姿,富有韵味。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犹记得,那婉约动听的昆曲;犹记得,那绵延不绝的蒙古长调;犹记得,那独具一格的粤剧……
数不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方言作为载体,方言在非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问,倘若方言消失,这些文化又当何去何从。消失,还是变得平平无奇?不论如何,届时,将再也演奏不出如今这美妙绝伦的昆曲,也无法表演出那极具吸引力的粤剧了。
方言是家的象征。“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道出了多少离乡之人的哀愁啊,年少时离家乡,及至暮年,才得以归乡,听到那富有浓厚乡音的话语,此刻又有多少兴奋多少激动,那是期盼了一生的乡音啊,那是期盼已久的故乡啊,任谁听来,又怎能不潸然泪下。乡音所在之地,那便是家啊。曾几何时,又忆起那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曾几何时,又忆起那说着粗犷白话却心地善良的东北汉子;曾几何时,又忆起那谆谆教导后代的北京老大爷……他们都在用专属的语言——方言,来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的热爱!且留下方言,给那些离乡之人一个归属,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家,回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那个地方,好吗?
方言是国家的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由此可见,对一个国家来说,语言是他的魂魄。在战争中,若攻占了某一城,必先教其人民以语言,语言被同化,则国彻底亡矣。而我们的语言,无论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生命从侵略者手下坚守住的,语言之中驻着他们的魂,驻着国家的魂,如此之物,何以不爱?
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固然要继续推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言就要由此消失,方言是对普通话的补充和完善,应受到我们崇拜和敬仰。方言背后的深厚文化价值应该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而不是造成我们与众不同的累赘和笑柄。
我们应当发自内心的去尊重方言,维护方言,学习方言,让它在华夏大地上继续闪耀着金色的光辉!
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 篇5
百音之园
李杭键
行至殊途,忽逢一园,此园名为“语言”,遍观其园,但觉其美,却不知美于何处。若将普通话比做亭台楼阁,假山池水。那么俗语方言,便是亭中古琴,阁中书画,山间花草,池中游鱼。若无普通话为基,此“园”不可成,然若无方言为缀,此“园”不可赏。正所谓:习于普通话,存得方言情。
于国,普通话需学,但更要存方言的地域之情。
谈及中国文化,民族瑰宝,首当其冲的便是那流传千古的语言与文字。一平一仄,一扬一挫,皆融于那横竖撇捺,汇于那字里行间。书声琅琅,字字铿锵,蕴含的是对语言的感怀,对文化的敬仰,对民族的团结。然醉里吴音,余声袅袅,京腔京调,酣畅淋漓。豪声犷言,尽显东北之慷慨,明声快语,尽展广粤之风姿。五湖四海,千音百律,蕴含的是对语言的拓展,对文化的沟通,对民族的交融。由此观之,普通话于方言,为其存在之根本,方言于普通话,为其流传之通道。厚此薄彼,无以为基,厚彼薄此,无以为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于己,普通话需知,但更要存方言的血脉之情。
方言对文化,起而望之,似乎过于宏大而不可及。然时至当下,仅观于己,这方言之意义,便又蕴含了另外一层声声相唤的追忆,一份蕴于心底的温存,一缕久而未闻的情感。想那楚汉之争,四面楚歌,余音绕梁,竟勾起万千将士之离愁。想那蜀汉穷途,后主无道,以致亡国之没落,司马昭笑曰:蜀人无心矣。然几句蜀音,却令江渚之渔樵哀叹,山间之老夫泪下。今之视昔,亦然如此。
漂泊于海外,求学于四方,辗转而反侧,长夜而难眠。置身于此,则这所谓家乡之方言,于己而言,便有了一个更为确切的称谓——“乡音”。这看似土气的句句方言,若干年后,复而回望,又会牵起几人之乡心?也许,这所谓方言,已然融于血脉,汇于心胸,记录了那段过往,刻画了千百回忆。
于众,普通话需用,但更要存方言的传承之情。
常有人言:“普通话才是语言之根本,方言已然无用,消失殆尽乃其大道,无可厚非。”于我观之,此话看似确凿,其误多矣。普通话固然重要,然方言却不可缺失,作为本土之音律,历代之传承,某些方言对于国家,更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岂可轻弃之?细细想之,方言虽不为主流语言,却有其流传之意义,正如北齐颜之推所言:“自茲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味,递相非笑。”方言得以流传四海,传承数代,其皆出于此。
语义至此,复观此园,这所谓方言,正如那一草一木,一书一画。看似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却是其意蕴之所含,生机之所在。亭墙山石,难以毁坏,人皆知之。却又怎能铲除花草,破书损画?
普通话与方言,皆不可缺失。唯有并肩共存,互相尊重,彼此共济,这语言之情,方能得蕴于己;这民族之音,方能回转无尽;这“百音”之园,方能久盛不衰,璀璨于天地之间,名扬于四海之外。
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 篇6
转瞬即逝的情感
史嘉盛
曾经的乡音在悄悄地隐藏,说不出的誓言也只能悄悄地放在心上。多希望找到一湾乡愁,承载这转瞬即逝的情感。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我们的向往,“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我们的期盼。我们熟悉的方言,如今却渐渐离我们远去,即将转瞬即逝。而这不仅仅是带走了方言,更带走了我们文化的传承与瑰宝。因此,保护方言亟不可待。留住方言,就是留住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基。
留住方言,回到我们梦开始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乡音携带一份情感。谁都无法体会一个至亲的人叫自己的声音是多么的亲切,一句方言更是带出了无限情感。追溯本源,方言的形成,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语言,而每一个人都不会在同一个文化熏陶下成长。所以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听见家乡的方言是有多么激动。可如今,方言的发展踉跄而行,这使每个人都很难听到自己家乡的方言,会不会让人失去梦想的力量?“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但没有了目的地,又该如何寻找家乡的方向?文化在方言的源泉下川流不息,如果方言被阻断,文化又该如何完整的流淌下去?不期望将它发扬,但也要留住它的根。
留住方言,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见到方言的影子。如今,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我们必须要知道,国家必须需要统一的语言。众所周知,我国近些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伴随着城镇化的水平提高,方言更是进一步的销声匿迹。比此更可悲的是,在不提及方言的同时,很多人竟认为方言是小众文化,对其相当的排斥,我想阻断文化交流发展的并不是方言,而是你们错误的认知。而我认为,我们要绝对的坚持推广普通话,公共场合说普通话,但在私下和朋友聚会等休闲场所,我想可以传承一下故乡的声音,我们会为我们的乡音而感到自豪,同时完成传承乡音的使命和责任,留住方言的根。
留住方言,还需要我们的配合。每一种方言代表着一种文化,它所蕴含的内涵与传统,需要专业的学者研究与挖掘,充分利用它的历史价值,从而实现方言地位的提高。另外,还要国家机关考虑开展一些方言活动,让大家在现实中体会方言,和它无尽的乐趣。我知道一定会有无中生有的人说这不利于语言的统一,我只想说方言不是黑恶势力,它只是文化的根,根没了,再高再大的树也会轻而易举的被推到,那时候,还何来的语言统一。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我们把握着这转瞬即逝的情感。我们在维系中华文化的根基,我们在传承承载着方言的文化。我们期待着,相信着,方言的未来会在裂缝中结果。
我们绝对会留下这看似转瞬即逝的情感。方言不会被搁浅,而是在危难中孕育更大的力量,释放在中华文化的根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