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大国粮仓观后感800字

2023-12-15 00:57:12 观后感 打开翻译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1

看完纪录片《大国粮仓》后,我深有感触。其中最令我为之震撼的,是电影开篇提出的疑问,中国是怎样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20%的人口。电影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论点,全面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向我诠释了何为大国粮仓。

电影从1949年起中国经历的不同年代的彩色胶片开篇,展现了中国近几十年来,如何解决垦荒,造田,选种,水利等多方面粮食问题,最终完成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转变。

在电影中几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之中,最打动我心的,是关于红旗渠除险队的故事:为了能让他人安全顺利地修建红旗渠,除险队队员们在工具缺乏情况下,用钢签把有可能带来落石危险的石块排除掉,攀登于悬崖绝壁之上,而保障他们生命安全的,仅仅是一根绳子。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无畏,如此艰辛地开凿这样一条天河,为的就是能够把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的主动性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为此他们纵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便是当时人民对粮食的追求,与对建成大国粮仓的需要的真实写照。( 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

而在电影中,如焦裕禄,袁隆平等农业劳动、科研工作者中,最令我为之敬佩感动的,则是我们无私的袁隆平爷爷。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危机,让全中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自1964年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地中坚持着,为追求而努力奋斗。而其所代表的更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农业工作者,也正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才为大国粮仓的建设做下重要基础。

自古以来,食为政首,大国粮仓的建成毋庸置疑地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够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而且还实现了从“吃饱饭”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仓的丰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我们向世界证明,中国人靠自己养活中国,这便是大国粮仓。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2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我看完《大国粮仓》这部影片,我心中感慨万千!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众多,地皮又少,人们饿的饿死,逃的逃荒,那场景惨不忍睹。后来以党中央为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知识青年下乡开恳北大荒改造梯田,后来又有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遂步完善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实施了承包责任制到户的政策,粮食紧缺的困境才得以缓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攻关征程上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奉献精神影响下,中国人民解决了粮食生产,水利灌溉,种业发展,粮食储藏等等奇迹工程。现在我国出产的棉花、玉米、粮食稳居全世界第二,真不愧是“大国粮仓”啊!

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白米粉,就马上想起中国的大功臣袁隆平爷爷,如果没有他的伟大壮举,我们大中国十几亿人口现在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享受其他待遇了。

2023年5月22曰,中国工程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悲痛不已。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禾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他和助手在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梦想就是要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中国人的手上。”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袁隆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屡经挫败,攻克一个又一个顶尖技术难关。

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为重,科学事业为重,名利却最轻。他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从最初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到现在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中国人牢牢端稳饭碗,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这让上亿人口摆脱了饥饿。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达700多万公顷。

袁隆平爷爷这些感人的英雄事迹,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都是老前辈们拼死奋斗换来的。我们怎么能不加倍珍惜?爸爸经常跟我提起他小时候的痛苦生活,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之前,农村生活非常艰苦,爸爸家里人口众多,他的哥哥姐姐很早就没念书了,全家大小都去队里挣工分,挣了一年的工分也只能换取几百斤口粮,哪里吃得上饱饭呢?只能用烂红薯,野菜来充饥。后来,被逼无奈,伯父带领姊妹几个历尽千辛万苦去开垦自家的荒山,种上红薯、黄豆、玉米等五谷杂粮,才得以勉强维持温饱。今天之所以能吃上饱饭,这完全是袁隆平爷爷的功劳呀!父亲经常告诫我:“要节约粮食,不要随意浪费,一粒粮食一点汗。”父亲的这番话我牢牢记在心中。

我们不但要爱惜每粒粮食,而且每个人从小就要有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向上,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3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在本电影中讲述了粮食生产已从最初的垦荒,造田到大力研发种子和水稻科技农业。近年来,粮食产量持续提高,这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外界复杂多变的局面,各种克服惊险挑战做出了强有力的撑腰。虽然局势一片大好,但粮食问题并不是毫无问题。例如我国耕地实在有限,大多为山地丘陵,淡水有限,可人口众多。所以虽然我国目前生产目标已变成在质量上提升,而不是积累数量。人民群众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和吃得健康转变。但是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绝对不能在粮食问题上粗心大意。

人民日报上说到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在国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些目标指示了我们粮食生产必须环环紧扣,绝不分心,坚决不可对粮食生产掉以轻心。

谋长远,看长远,把中国粮食装得更满,端得更牢,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必须要把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拧得紧而又紧。这句讲话概括了保障粮食安全等的重要性。

农民积极性要提高。粮食生产的基本就在农民手上,只有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才会提高,更可以保障收益。因为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所以我们应该在政策和经营上去调动农民们的积极性。既保障农民们的利益和收益也保障粮食生产问题。使得农民们不吃亏,有钱挣,尽可能的还多得利。

产能基础要夯实粮食是大家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根基。解决掉这个吃饭问题,根本出路是在科技。在电影中介绍了一座大型储粮基地,里面做好了天天的技术检查,科技的粮仓储藏好了粮食并且不会发霉。这些片段让我们认识到要落实好藏粮于地,和科技的提升,保存好粮食的储存。并且也要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才能使来年的丰收埋藏在地底,让科技的带着种子破土吧!

袁爷爷说过“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饭碗要牢牢我在我们中国人手里。我们搞农业的,一定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我们努力的。”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4

当我走出大国粮仓的电影院,电影里的一幕又一幕仿佛还在眼前……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他热爱故土,不弯脊梁;还有那个有着两个梦想的袁隆平爷爷,他希望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令我无法忘怀的,还是那空中修渠,红旗渠修筑者,他们用尽十个春秋,只为造福后代!

大国粮仓是纪录片,影片以谁来养活中国人开篇详细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动人故事。从北大荒到红旗渠,从袁隆平爷爷再到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的努力。终于,中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还能实现从”吃饱饭”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转变。让人们记住了中国人要牢牢捧紧自己的饭碗,碗里要永远盛满中国粮!

从众多人的努力中,我们学习到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及以袁隆平爷爷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攻关征程中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奉献精神。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影片里,当年的修渠者说出”哪有什么安全措施,就是绑着绳子,在空中作业,如果不小心就摔下去”和那句”和我一起去的一群朋友只剩下我了”,我无法想象,为什么前辈们要如此坚持。直到我听到其他修渠者说:“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专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当时大家伙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我才明白。

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一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便是红旗渠精神!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迈入21世纪,中国正进入新时代。生逢其时,与之共长,我们正是新时代的好少年,新时代的河海蓬勃奔流,我们置身其中,虽为滴水,但仍抱怀着投入其中的灼灼理想,传承红旗渠精神,于时代华章上再书一笔少年意气风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