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2023-12-14 21:58:11 六年级作文 打开翻译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

大年初一中的情味故事

任芷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年初一了。

我的家乡在陵川的一个小村里,每年的大年初一,不仅要去走亲戚,拜年,还有我最期待的烘年火。

“起床了,烘年火啦!”在这一天,天还不怎么亮,奶奶就起床了,为新年做准备。还在睡梦中的我被奶奶的叫声惊醒了,赶忙穿上崭新的衣服,连滚带爬的从床上下来,爸爸妈妈也刚从房间里出来,大家一起去院子里看烘年火了。

来了来了,爷爷开始点年火了,全家人都围在年火旁,谁也不许离开。看着年火越烧越旺,把一年的霉运和难过都烧掉,新的一年就会开心,顺利。趁年火还没烧完,爷爷拿起鞭炮,将它点燃,瞬间,浓烟笼罩了整个院子,“噼里啪啦”的响声把我吓回了房间。

年火烧完后,大家开始各干各的事,随后就要去走亲戚了。

这就是我们老家的年俗,虽普通,但可以看到农村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

小年中的情味故事

刘昱豪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一天家家都举行祭灶仪式,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帝禀报,这家人一年里的善恶,供玉帝据以惩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秣草,清水,料豆。清水,料豆,秣草这三样是为了灶王升天坐骑的备料,之后就要将灶王的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的时候再挂上新的灶王像。

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起来后要打扫房屋,北方人称为“扫房”,南方人称为“掸尘”。做到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契合除旧迎新的美好寓意,也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工作。

在我的老家,小年这一天,我们讲究吃饺子,为了给赵王爷送行“送行饺子迎风面”,晚上家家户户供芝麻糖,糖烧饼,让灶王爷把嘴粘上,只言好事。

小年的民俗即隆重又有趣,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3

探亲的情味故事

刘子豪

我的家乡在山西,那里有着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可我最喜欢的是大年初一回爷爷家过年了。

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大家一起回到爷爷家,叔叔,婶婶,伯伯高高兴兴的回家。老家的春节气氛很浓,到处洋溢着过节的喜庆。家家户户的门框上都贴着红色的大春联,增加了几分节日的味道。

家里的大人们最忙碌的时间,也就是上午,家里的女厨师们,脱下她们华丽的外衣,系上她们进厨房必备的围裙,各各"八仙过海一一各显神通"拿出她们的看家本领。普普通通的食材在她们的手中来了个华丽的变身,一个顿丰盛的午餐正在她们的手中酝酿着。家中的男人们却十分清闲,也看着电视边聊着天,"今年的工作怎么样啊"、"明年的工作怎样发展啊!"

而我们这些孩子最高兴的事,无疑是拜年收红包了。除了收红包,我们也没有闲着,楼上楼下的蹦跳。奶奶家以前的老物件,手电筒这类的东西都被我们这群熊孩子一一翻箱倒柜的找出来,摆弄一番。

临近中午,我们跑累了,饭菜的香气便把我们吸引了回来。我们便自告奋勇的摆起了桌子、碗筷。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有说有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4

戏台中的情味故事

焦雨欣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爷爷奶奶爱看戏。每周末都要花上几块钱到文体宫看上两场,七八岁时间跟着看过几回,可年纪小,听不出个所以然,多数是淡忘了。只有一次还算是有些印象,戏台上下尽是浓浓的情味。

天还没黑,从村里向县城里走,爷爷拿板凳,奶奶拿手电。临街全是因为大戏将演而摆出的小吃摊。几个人到了我不认识的人家坐坐。天微有些暗沉,夕阳全部退去时,我们来到了戏台下。

前前后后都是人,嗡嗡隆隆说个不停,太阳换班后并没有什么留恋,迅速而又干脆地带走了白日里的一切。只留下印象里那块LED戏词板红光刺眼地点亮了台上台下。我拿着爷爷硬塞给我的炸串和饮料,自在而惬意。偷想:爷爷怎么知道我想吃这些?

大戏开始。我和奶奶坐到了前面,台上的演员一看就知道经验丰富,成熟老练。一出《穆桂英挂帅》信手拈来。只听戏看动作,我愣是直发懵,转头看起来戏词板。说是来看戏,实际上我就是来看故事的。结束后还和奶奶“交流”了好一阵子。

台下更是有趣。有像奶奶那样看惯了戏,一个对白就能评评好坏的老手;有像我这样没怎么看过戏,充满好奇,硬要瞧一瞧的新手;有像弟弟那样闹腾腾,搅得大人看不了戏,又要抱着,又要玩着的磨人精;自然有爷爷那样被搅得看不上戏的大人。

我早不记得那天是什么节了。星光敌不过手电,一点点被洪流裹挟飘向远方。也许有一天我会在池沼捡到那个漂流瓶。那就再写一个“情味古诗”。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5

赶集中的情味故事

原雪梅

家乡每年都会赶集,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我每年暑假回到家乡时,都恰好赶上赶集。

“轰隆隆”“轰隆隆”,爷爷开出了他的三轮车。我和姐姐坐在三轮车上,一路颠颠簸簸,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了集市。离集市还有一段距离,便听到吆喝声此起彼伏,路边也停着许多三轮车。

因为赶集一年只有一次,所以平时十分“小气”的爷爷大方地跟我们说:“看看有什么想吃的,告诉爷爷,爷爷给你们买。”集市里十分热闹,并不像城里的那样,这里大多数都是实用且便宜的东西,而且有许多小吃摊。在集市里,我们也碰到许多只有爷爷认识的“亲戚”,谁说爷爷记性不好,村里的所有人爷爷都认得。

逛着逛着,遇到一个卖糖葫芦的老奶奶,糖葫芦可是我的最爱。买了一串糖葫芦,一个个山楂圆滚滚、红彤彤的,外面裹了一层亮晶晶的糖衣,一入口,酸甜软糯,甜到心里。这是久违的、小时候的味道。

每一次赶集,都是一种回忆。有酸甜的糖葫芦,麻辣的炸串,平淡的八宝粥。现在学业繁忙,暑假也抽不出时间回老家赶集了。

好想念赶集的日子,和每次赶集吃到的糖葫芦。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6

灯谜中的情味故事

崔诗雨

民俗,其本意就是民间流传的传统习俗、风俗文化等一些是民间所特有的风土人情。在不同的节日中,其不同的传统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所具有的民俗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春节要去走亲戚,拜亲访友、吃饺子;端午节要滑龙舟、包粽子;而元宵节则要吃元宵、猜灯谜、看花灯。

当元宵节来临的时候,城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挂起灯笼。人来人往,东一簇、西一簇聚在一起,到处是笑语欢声,晚上华灯初上,路边的灯花点亮时,那可是漂亮极了,为人们带去了光明与希望,以及一份美好的期盼与温暖,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晚上灯火通明,照亮了整个街道,散发着温暖而又特别柔和,使走在路上的人们无不是个个面带笑容。其中不泛有兴致的,也会走过来猜上几个灯谜娱乐一下,这也倒是一个很不错的消遣方式呢。

元宵节那天除了可以邀上亲朋好友一起看花灯,而且还可以吃到美味的元宵。元宵圆圆的、滑滑的、软软糯糯。吃起来甜甜的,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喝上一碗。最开始的汤圆只有黑芝麻馅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变迁与发展,汤圆演变得可谓是多姿多彩、花样繁多。馅料有多种口味,大的、小的都可以混到一起煮,不像有些食品,混在一起就串味了,这也是元宵的一个特点吧。

元宵不仅很好吃,而且还有着比较特别的寓意,因为它是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这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它的原因之一吧,它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正月十五,人们由赏花灯、吃元宵,而演变到现在除了赏灯吃元宵一家人也会打开电视观看元宵晚会,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元宵节既特别而又带有丰富的寓意,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节日了。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7

龙抬头中的情味故事

梁哲铭

周六上午我到姥姥家,看到姥姥正在炉台边忙碌着。我悄悄地走到厨房,一阵阵炒面的清香扑面而来。我叫声“姥姥”,姥姥微笑着扭头看了我一眼,手里的炒勺继续翻炒着!“姥姥,为什么要炒面?”“明天是二月二呀,龙抬头,早上要喝油茶吃枣山,让你爸爸带你理理发,一年都会顺畅的”,姥姥慈祥的说着!

“嗯?二月二,龙抬头?这又是什么节日呢?”我翻开了手机。原来,在古代,有个皇帝犯错,玉帝大怒,命令三年不能降雨。一声令下,天下百姓遭受了严重旱灾,布雨的青龙看到人间疾苦,悄悄下雨拯救天下苍生万物,自己被玉帝贬下人间受苦受难,百姓想方设法,最终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玉帝指派的任务,使青龙重返天庭掌管布雨。青龙重返天庭之日正是农历二月初二,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二月二”这天有了各种习俗。如“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好精神”,因此这一天被称作是“中国的剃头日”;又如“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这一天也被称作是“求学”……这些谚语,都充满了美好祈愿祝福!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作为学子的我们更要努力用功去学习,用自己所学使我们的伟大祖国更美好。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8

红米饭中的情味故事

陈佳瑜

在我的家乡闽南地区,流传着一种食物——红米饭,它象征这喜庆,红红火火,一般用来在新生儿出生第11天时送给亲朋好友,到满月时再大摆宴席,虽说它寓意不错,但在我看来,味道却是无法言喻。

红米饭其实就是把电饭锅中刚刚吸干水分还未熟透的米饭放到锅中与香菇、红萝卜丁、豆腐干一起翻炒,以前好像要用一种叫朱丹红的染料把它染红,但我爸爸说这东西有毒性,后来就用胡萝卜碎代替了。

我犹记得前年堂姐家儿子还未满月时,便说要送东西给亲戚们,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结果打开一看,米饭的焦褐色,香菇的漆黑,胡萝卜的鲜红映入眼帘,这些东西混在一起,于我二人而言是没有任何食欲的,而且特别干巴,不知道要喝几杯水才能保证不被噎着,还有我极不喜欢的香菇,最后,我是保持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吃完的,毕竟还有一群大人看着,而且别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让我怀疑自己是个假闽南人。

母亲说,吃红米饭是祖宗流传下来的,再不喜欢也要吃,图的就是一份喜庆。自己家里有人生孩子,那是添子添丁的大喜事,吃一口人家送来的红米饭,就是对新生儿美好的祝福。日后自己家有了喜事,别人才会礼尚往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吃红米饭容易看作是和人家关系不好。虽然母亲有时候传达给我的一种观念——帮亲不帮理,我不是很赞同,但亲人间的血缘关系是无法抹灭的,再互相讨厌也要团结一心,这样家庭才能幸福。红米饭也就象征着情谊的传递,能促进人们间的亲情。这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人的纯朴,家和万事兴仿佛是头等大事。亲情胜过一切,无论外界有多少纷扰,亲人的怀抱永远是温暖的港湾。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9

春节中的情味故事

刘晋展

在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在那天可以吃饺子、放鞭炮,真的好开心啊!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买年货,贴窗花,写对联,蒸年糕,做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春节前一晚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们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过了除夕,我们就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大家都要说一些祝福的话。

记得有一次我去外婆家拜年,外婆准备了两个个红包,我看见其中有一个红包鼓得很高,而剩下的那一个却很薄,弟弟一下拿了一个很鼓红包,我却拿了一个最薄的,弟弟的是有五张十元元,而我的是一张100元,弟弟看见我的比他多,他就双手插腰生气起来了,我们看见了,哈哈大笑起来,整个屋子充满了我们的笑声。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晚上要吃元宵,我和弟弟打着各色灯笼四处游玩,烟花又在此刻重新装点起美丽的夜空。一个个孔明灯就像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带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家乡的春节在正月十五的香甜元宵中结束了,可我还沉浸在热闹、祥和的春节中。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0

粽子里的情味故事

朱劭祎

小时候总是不明白,老百姓们包粽子是要扔进河里让鱼吃,防止屈原的肉体受到鱼的侵害。现在我们为什么包了粽子之后不给鱼吃还反而自己吃了?难道我们是鱼?我们会吃屈原?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搞懂这个问题。

南方的粽子大部分都是肉粽,北方的粽子一般都包红枣和花生,南方的粽子偏咸一点儿,而北方的棕子则偏甜,我吃惯了北方的甜踪,南方的肉粽我就只吃过一次,仅仅地一次。

那是在父母出远门给妹妹做手术的时候,我住在姥姥家。平时受够了父母的严厉管教,到了姥姥家我简直是放飞了自我,姥姥姥爷也比较溺爱我,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真的跟到了天堂似的。不用做多余的习题,背多余的古文,只用每天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万事大吉了。没事儿的时候,还可以看会儿电视。端午节到了,学校还会放上几天假姥姥姥爷就买上棕叶,糯米之类的,准备包粽子。我也来帮他们包粽子,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一个个粽子就包好了,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端午节的后一天,姥姥给我端上了几个南方的肉棕,叫我尝尝味道怎么样,我看着和北方粽子也差不多,就咬了下去。

谁知这肉粽竟是如此难吃!刚咬下去的时候,一汪油就涌进了嘴里。虽然咬的是糯米,但这糖米已经被粽肉的油浸透了。嘴里腻腻的,这油里面又满是咸味儿,我恶心的快要呕吐出来了。姥姚问:”好吃么?”我看着姥姥那期待的眼神,把粽子强咽下去:”好吃,不错!”妹姥笑了,我也装笑,其实已经恶心得快吐了!

之后姚姥再给我肉粽时,我总是偷偷扔了,不过最终姥姥还是在收拾垃圾的时候发现了,她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我觉得我伤了她的心,因为我看到有泪水在她的眼睛里打转。

姥姥每次辛辛苦苦做的肉粽就那样被我给扔了,我觉得自己对不起姥姥,如果不好吃说出来其实也就罢了,但我却是这样干的。

从此,我再也没有吃过肉粽了。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1

剪纸中的情味故事

张隽诚

剪纸嘛,是门艺术,代代相传,剪出生活的真谛。

尝试离开喧嚣的城市,远离闹市的轰鸣,去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看看。回归最原始的初心,拾起遗落在记忆深处的碎片。你会感到这个村庄的熟悉与陌生,夹杂着剪纸民俗的浓厚气息,席卷而来。

剪纸多在乡下,而城市少有。你会无一例外的在村庄的每家每户的窗户上,看到各种窗花和剪纸。但在我的记忆里,城市却从未出现过,或许是我不够细心,没有找见罢了。但是农村的剪纸确实是值得一说的。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坐在大大的桑槐树下,和几个和自己差不多点大的小屁孩一起看奶奶剪纸的场景。奶奶一直是我所崇敬的人,因为她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剪纸的技术在村里也算是一流,拿着短头的剪刀,不几下便能变出一只兔子,几个孩子便蜂拥着争抢着把那片细薄的红纸左看右看,细细端详,如同一群信徒供俸神像,把那兔子“视为宝物”。

剪纸带来的回忆太多太多,一把短剪刀,一片红纸,就变出了那些的人,那些的事,那些的物。一片红纸承载的太多太多,在那个时候表达着农村人民渴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或许我们已经忘却,但在尘封的记忆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会永远的存在着,小江汇聚成大河,成为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记忆。

还记得邻居老爷爷家那纸糊的窗上贴着的农民与牛,那是我见到的第一幅剪纸画。从此,奶奶家的窗边,又多了一副幅泛着红光的剪纸画,紧挨着那些“狼”“虎”“马”“兔”,在太阳下熠熠生辉,闪耀着我的童年。

两年后的面包车把拉回了城市,带回了爸爸妈妈身边,也结束了我的童年。我开始上学,但因为早上一年学,我对幼儿园的记忆是早模糊不清的了,但那薄薄的红纸和童年的那份纯真,永远留在我的脑海深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爷爷奶奶早就搬到了城里,屋里的杂草怕是已有半米多高了。何时能再回老家看窗花啊!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2

烟花中的情味故事

陈泽宇

转眼间,寒假已经过去了,开学也已两周。但寒假在姥姥家的那件事,我却忘不了。那就是放烟花。

放烟花是我国过年的习俗,只不过为了保护空气环境,近几年城区不能放烟花了!所以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在姥姥家吃完晚饭,但春晚还未开播,我就吵着要去放烟花。舅舅说不过我,只好带我去小公园放烟花。烟花的种类有很多,但我都叫不上来名字。有的能拿在手里一根一根的;有很常见的“冲天炮"一颗接一颗,煞是好看,还有绿、黄、红、白四色,点燃后放在地上能转起来的“陀螺”等,花样颇多。

我先拿了一盒“昙花“将它放在地上,用打火机轻轻点燃导线,接着又跑出3米以外,只见它渐渐地旋转起来,白色的火星四溅,五个花瓣依次展开,呈现出红蓝、绿、紫、橙五种颜色,宛如一把正蓄势待发的剑,下一刻就能飞出去一般。但这美丽的烟花也像它的名字般昙花绽现,几十秒就熄灭了。空气中传来阵阵刺鼻的气息,我立马向后退去,风一吹,那飘在空中的烟雾全都散了,在向家走的路上,我突然感想到:烟花璀璨,绚烂多彩,那只是短暂的美好!希望在禁放烟花后空气质量能够越来越好!给人们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3

春节中的情味故事

魏宇欣

除夕的晚上,村子里的天空中,流光溢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家家户户的大门口悬挂着火红的灯笼,门口贴着迎春的对联,人们欢聚在家中,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在爷爷奶奶家里过年,我们为了年夜饭的事情而忙碌着。我看着桌子上那一桌桌美的美味佳肴,我不禁垂涎三尺。直勾勾的盯着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忍不住咽了些口水。有适口的蔬菜,有肉质鲜美的烧鸡,有营养丰富的大虾,有喷香可口的肉,自然也少不了过年要吃的饺子。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平时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生计去奔波,一年到头也很少回家,他们都在为生活中的小事而苦恼,常常因此而忽略对身边人的陪伴。在这个时间,他们终于可以欢聚一堂,大家纷纷举起自己手中的酒杯干杯,在杯子碰撞的时候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心里不禁感慨,希望可以让时间定格在这美好的一刻。

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我最期待的就是点年火啦。这过大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垒年火。能够将这些过去一年来,所有的不顺心的事和所有的霉运,一把火全部烧了去,来年的一切诸事顺利。我们这儿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全家参与才行。只有这样,新一年的好运才会降临,望着越烧越旺的火焰,它也预示着来年能够红红火火。

春节才能感到别样的气味,感受到温馨的感觉,祝大家“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说着,便相视一笑。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4

打铁花中的情味故事

在星期五经过一个小时的在外溜达。回到家中问爸妈:“咱们这有什么民没有?”妈妈立马告诉我—打铁花。

打铁花,是豫晋一代的传统活动,用柳木勺子将铁水洒向墙壁,铁水散开时形成宛如烟花般艳丽的景色。我在手机上的视频看到的也如此。在上星期六。我如愿在司徒小镇看了一次大铁花。

也许是他被铁水溅到吧!或者说在高处看不清吧,我们的座位被钉在了中间。

刚开始,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台前打了一阵鼓睡在中间,但是还是看不清楚之前的表演,心中不免有些失望,淡定,一想我最起码不用费力的抬头去看打铁花了心情变得好多了。

铁花开始打了,只见场上像爆了烟花般四处绽放的金色的光彩状态成都连年兽见了不天生的以为是鞭炮般都要跑。打起花臂名不虚传用铁水打出了“花”舞台上四处绽放的美丽的光彩,谁也不会想到铁锤能这么壮观?

打小号的气势壮观程度肯定碾压过我看的所有电影特效。我在现实生活中看的场景。

打铁花虽然只亲身看了一次,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5

春联中的情味故事

李若怡

每年当春节即将来临,就到了写春联的时候,我们家每年都由我亲手写春联“自产自销”。有时候妈妈还会拿几幅送给亲戚炫耀炫耀,虽然我每次表面上都嗔怪妈妈的行为,但心里其实十分自豪,尤其是听到亲戚们的夸赞。

虽然已经写过几次春联,但每次拿起毛笔时还是内心十分忐忑。我铺开毛毡,毛毡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的墨块。接着,我又拿出墨汁,墨汁接触到砚台的那一刻,一股浓郁的墨香味扑面而来,真是虎墨沉香。今年是牛年,所以肯定要写一些关于牛的对联,挑选好后终于可以动笔了。第一笔往往是最紧张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笔,不过还好,第一个字还算顺利。不一会儿已经完成了两幅。妈妈让我休息一下,但我好像写“上头”了,想趁着感觉好再多写两幅。在写的过程中,我仔细聆听着毛笔与正丹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使我感到舒适又愉悦。

当我写完时,早已围在我身边的爸爸和姐姐一起把春联收好。其实,每天我都很希望快点到春节,因为不仅仅是我可以陶醉在书法的世界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留下来的瑰宝。更重要的是每次写春联时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有时每个人都会写两福字,尽管写的不太好,但是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每次都让我深切的体会到“年”的感觉,让我知道春节即将来临。

贴春联的过程也是十分温馨的。我和姐姐准备好胶带,爸爸则踩着凳子贴春联,每个人都在帮忙,忙碌的气氛围绕着整个家庭。

希望每年我们家都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6

新年中的情味故事

史宇峰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7

风筝中的情味故事

马跃鑫

时间,流逝得如此快。还未察觉,就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春天。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回首翘望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唯有亲情让我难忘。

记忆中,趣事数之不清,不快的小插曲也会有。但是爱,却是其中最为鲜明的。这种温暖,有多少人会置之不理呢?面对亲情,又有多少人会拒绝呢?母亲的笑,总是像蒙蒙细雨,容易消失在记忆里。而我更喜欢父亲的爱,有时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有时候惊天动地,重如泰山。这种爱,一次就难以忘却了。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很少有时同我交谈,但对我的爱,却在时间中无限扩大。父亲和我的电话极多。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先是问了我一些常见的问题:身体怎么样?学习怎么样?诸如此类的问候。之后,他问我:“你想要点什么礼物吗?”我想了一阵,说道:“我要一只大风筝吧,大一点就可以把你放到天上去了!”电话那头传来郎爽的笑声。我知道,爸爸在山东出差,买个风筝是举手之劳的事,爸爸不会不满足我这小小的请求的。几天后,寄来一个包裹,不用看就可以猜出是风筝。风筝足有半米长,我爱不释手,也理解到爸爸的良苦用心——让我长大后远走高飞,但也不能忘了家。

我急忙跑到公园,拼好风筝,发现风筝的尾翼上有一个男孩的脸。我第一感觉就是爸爸,笑了起来。爸爸真“飞”到了天上去了!不过,更多的是感动。我从小喜欢旅游,之所以说出这个小请求,是因为我潜意识想要让父亲带我出去旅游的期盼。而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才有了这只风筝,这份沉甸甸的爱吧!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几天值得珍惜呢?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8

故乡元宵节中的情味故事

秦展奕

最让我怀念的是故乡,不仅是哪里的人和事,还有那元宵节中浓浓的乡情。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故乡的元宵节没有如往年般举办游行,在这样的氛围中,更让我想念往昔元宵节热闹的氛围,那浓浓的挥之不去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故乡还允许放鞭炮,看吧,到了元宵节的晚上,我们早早吃了饭就往街上最繁华的地方走,因为所有的游行队伍都要在哪里表演节目。大街上已是热闹纷繁,男女老少个个喜气洋洋,一家家欢声笑语,等待游行队伍的到来。

应该是三年前的元宵节,爸爸妈妈早早就带着我和公公出门了,看,扭秧歌的游行队伍过来了,她们脸上画着浓浓的妆,踩着音乐,屁股左摇右摆,摆出各种姿势,逗得我们合不住嘴;跳现代舞的年轻人伴随着好听的乐曲,尽情释放着青春的活力;舞狮子队的也过来了,那狮子忽闪着铜铃般的大眼睛,冲着观众摇头晃脑,我回头一看,公公笑的的眉毛都往上飞了!当然,最让人喜欢的还是舞龙队,那一条长长的龙被十几个壮年人高高举过头顶,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手里拿着龙珠,旁边有十几个人,走的负责放鞭炮,有的放烟火,有的敲锣鼓,伴随着一股浓烟,那龙真似腾空飞舞,而我们也好像来到了天庭,感觉真爽!空气中的鞭炮味,浓烟味,锣鼓声,人们的欢呼声,小孩的尖叫声,构成了一幅印在我心坎上的故乡元宵画。

故乡,我难忘的地方!元宵节,我想念的节日,那节日里透着的浓浓亲情更是萦绕在我的心间,久久的,永远不会散去!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19

汉字中的情味故事

刘垚艺

每到过年,最少不了的便是对联,我们这里也不例外。这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这其中,我也能感受到每一个文化的美好意义。

对联一直都是我自己写的。把开那包火红的纸,写字的地方还有龙和凤。我轻轻的抚摸着这金色的图案,上面这条龙的眼神炯炯有神,竟让我有一些不敢触摸。我的书法功底不到家,所以我无法自己创作,于是便看着那些书法作品去试着模仿。那其中的每一笔好像都是连着的,看的让人十分舒服。

我吸取了去年的教训,把字尽量撑满整个格。每一按,一提,一收,都使我惊讶于中国汉字之美,让我无比的舒畅。红底黑字,还有一些金色的图画做修饰,更加让我觉得痛快。我用手提着毛笔,沾上墨,然后用心写,沉浸在古人的快乐之中,难以自拔。

不知不觉,一幅、两幅、三幅……八幅、九幅我已写了这么多幅对联了,由于我要在我她姥家的门上贴,所以写了这么多。我对比了手机图片中的作品,果然,我与优秀作品之间确实还有很长的距离,比如笔画略显生硬,字与字之间的连笔看起来十分刻意。但我认为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我感到了幸福,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文字的知识。

我把对联拿到了家门口,去年的对联已经从红色变成了粉色。我把一张一张的“粉色对联”撕了下来,亲手贴上了我写的对联。望了望对面邻居家的对联,红色的纸,金色的字,笔画粗壮亮眼,对联的边缘还有光彩夺目的花边。对于他人来说,我的对联可能显的十分简陋,用手一擦或时间久了还会掉颜色,家人也不时调侃我说写得不能和别人家的比。但对于我来说,这对联的意义绝对非同一般,是我用了心思,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完成的,绝不能与别人相比。

我喜欢过年,因为它可以写对联,而中国的汉字,一笔一画都是文华。希望在将来,不论多忙,也可以再写一次对联。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0

春节中的情味故事

郭羿轩

自炎黄以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华。其中,由一个个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聚而成的耀眼明珠,蕴藏着多少灿烂的文明、不朽的神奇,等待着我们去品味、去探寻……

春节,不仅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节日,也是中国最为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欢庆的节日。

每逢大年三十,最先回荡在乡村田野上的是一阵响似一阵的鞭炮声。红红火火的一天就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拉开了序幕。

老人们起得早,吃完旧年的最后一顿早饭后,便开始张罗着儿子、儿媳贴春联、福字,除旧迎新了。

贴好春联,约摸是八九点的光景。大人们已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而孩子们一得空闲便开始走家串户。走到东家,东家的大婶给了包糖,串到西家,西家的大爷愣是塞了个红包。这一圈下来,孩子们已是盆满钵满,收获颇丰了。

吃过午饭,忙碌了一上午的大人们都去休息了。可孩子们最是闲不住。这不,三五个小男孩怀揣着亲戚们给的“私房钱”偷摸溜进了村中的小店,买了好几盒各式各样的“炮”。“摔炮”、“火柴炮”,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不一会,“噼噼啪啪”的炮声,便夹杂着孩子们的尖叫声、欢笑声,在村子河边此起彼伏地回响……

一整个下午,大人们都在忙里忙外,烹制佳肴。终于,大年三十的重头戏——年夜饭粉墨登场了。菜一道一道地端上了桌,整个大长桌摆满了香气四溢的菜肴,颇具节日的情味,大人、小孩们都吃得唇齿留香,欢笑声喧不绝于耳。

除夕只是春节盛景的冰山一角,浓郁的“春节情味”,还将延续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呢。

中国乡村的春节朴实、传统,却带来了几代人欢聚一堂的浓情与温馨,合家欢乐渗透在沸腾不朽的屋子里,回荡在那响亮的鞭炮声中,凝聚在那火红的对联上……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1

二月二中的情味故事

刘欣怡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故事是我在小时候姥姥一次次念着给我听得,自然耳熟能详。其实在我们那,刚会说话的一点点大的娃娃也对这个故事了如指掌。二月二这天,成了我们村在正月过后迎来的第一个节日。

在这天,剃头是必不可少的。印象里,每到这天,平日里很少有人光顾的理发铺就排起了长龙。那热闹的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可我们家却用不着去凑那个乱,因为小姨是会理发的。那天院子里汇聚满了人,第一个理的一定要是个孩子,所以我和弟弟妹妹们都争着抢着要先洗头,为了第一个减不择手段。虽然小孩子不懂事,但却知道第一个剪一定会有什么好事发生。今年二月二,小姨家又挤满了人,大家坐在一块儿,聊着笑着,感受着剪刀在头上发出擦擦的声音,就觉得后面的日子也像这擦擦声一样,干脆利落红火,越过越有滋味

之后一定少不了姥姥来炒豆子,这是全家人的最爱,所以就会一起帮忙,大家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就会主动帮忙把玉米豆从玉米上弄下来。这是一项极有趣的工作,弟弟拿两个玉米在一块搓,不一会儿掉下一大堆玉米豆;妹妹先抠一列,其他刷刷就剥下来了;至于我把玉米攥在手里转一转,豆子也掉下来一大片。老爷在院子里支起口大锅,爸爸姨夫帮着烘火,姥姥是掌厨的,拿着大勺把豆子刷刷一炒,再加点糖,满院子全是香甜。不过,我更喜欢这炒豆子的别名一一金花开。一边吃豆子,一边听大人们扯闲话,那种悠闲是往后少有的了。

二月二这个节日是我十分喜欢的节日,在这个节日,我体会到了家人的温情与独特的民俗。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2

打铁花中的情味故事

赵于歌

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刻——打铁花。

打铁花是我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来到了"大阳古镇″观看打铁花,今年的打铁花也如往年一样异常热闹。在这一条巷子中,人山人海,连走路都得一步一步地挪动。先看到的是炉子,炉子里都是铁水,远看铁水像落山的太阳,一团团火焰熊熊燃烧,他们把铁水抛向空中,铁水像星星一样在空中散开。一瞬间,黑乎乎的夜空被铁花点缀得金光闪闪,人们都拿着手机在拍照。

打铁花打完时,人们都依依不舍的离开,这个古老的巷子每天晚上的人都特别多,大家如果喜欢打铁花可以来观看。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也值得来看一看。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3

春节中的情味故事

王佳悦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我国也有着许多关于春节的民俗。

马上新年就要到来了,家家户户都在为之准备着,关于春节的习俗太多了,还有许多习俗很怪,让我难以理解,比如说:福为什么要倒着贴,春节前为什么要进行大扫除,大年三十晚上12点为什么要放鞭炮。于是我上网寻求了百度的帮助。

看到妈妈在倒着贴福字,我马

上就明白为什么了,因为倒着贴福字有福到了的寓意。可我还是很好奇那些习俗还去示了什么,于是我在度娘上找了下去。

放鞭炮是因为源于“年兽”的故

事。在古时候有一只叫“年”的怪兽。长期居住在深海里,到了除夕晚上就跑到小村子里胡做非为。有一年一个老人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鞭炮走向这只怪兽,没想到怪兽跑了,从此之后放鞭炮这便一直流传在人间,成

为了一种习俗。可近两年因为我国空气污染太严重,所以便停止了这一习俗,新年的氛周也减小了。

贴春联也是迎新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即将到来的前几天,路边便挤满了卖春联的小难子,每张春联上都写了祝福的话,各有不同。虽然春联上只有短短两句,但每一句都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

除了这些,吃饺子也是春节必不可少历习俗,每次包饺子的时候,我都会积极的跑上前去学习怎样包,每次妈妈包饺子时都会将几个干净硬币随机包到不同历饺子里,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笑迷迷的说道:“谁吃到硬币,谁今年就会福气多多。

各种各样的民俗使我们的春节丰富多彩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部分。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4

大年中的情味故事

邵钰杰

大年三十,是每个中国人必过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因为疫情这两年的春节少了不少年味儿。这几年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也消失了,虽然让孩子们少一分快乐,但多的是一份安全和对环境的保护。

有些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孩子们就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爸爸妈妈就会无论如何也抽出时间回来过个好年。还有不能回家的,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不能回家,是因为工作离不开,也就是说,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他的帮助。就比如抗疫工作者和边境的军人们,但他们的心还是想回家过年的。

一提到过年,大家都很开心,可以看春晚,穿新衣,吃年夜饭。不过最开心的就是领压岁钱了,在这个世界上谁还能跟钱过不去呢?这种习俗是北方独有的,南方是没有的,包括穿新衣南方也是没有的。我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不小心把2000块的红包掉进了床底,于是妈妈就又给了我2000块补上。我心想,这不是赚大了。然后我就偷偷爬进床底,就那2000块钱又找了回来,再加上后几天赚的压岁钱。那一年的压岁钱,可能是我从小到大赚过最多的压岁钱了。

每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能忘的。香气扑鼻的鲈鱼迎面而来,还有那热腾腾的火锅,冬天里是最暖和的。还有每年都不能少的饺子,肉鲜汁多,让人回味无穷。

过年是每个人都所盼望的,虽然过年年味有所减少,但少不了的是每个家的大团圆。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5

灯笼中的情味故事

李俊杰

灯笼是典型的中国元素,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尤其是红灯笼,在中国是喜庆,富贵,吉祥热情的象征。

每当想起灯笼时,一群孩子提着纸灯笼在村里喧闹。记得有年春节回老家的场景。

有一年,我和妈妈一起回到了外婆家,在春节前夕,外婆教我做灯笼,灯笼有两种形状,亦是圆形,另一种是六角形,外婆先教我做了六角形的灯笼,我准备好了所需材料,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短,做灯笼的纸,可谓是种类齐全。

我先把三张长方形的纸片相互插在一起,一个六角形的灯笼变成形了,在制作的过程中,困难可想而知,但在婆婆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完成了。

接下来便是圆形灯笼了,圆形的灯笼是由12张像花朵一样带着有“福”字的小纸片组成,纸上都撒有金沙,其它部分被剪出了美丽的花纹,在外婆的帮助下,圆形灯笼便做好了,在村里我提着自己做的灯笼,心里不知有多高。

在村里所有人都提着灯笼玩耍啊,好不自在,也许这便是最美好的时刻!

朴素的灯笼,虽然只能照亮村里那一小块地方,但却足以照亮儿女的心,这是一抹带着浓浓乡情的光,因为过年而闪耀,不管儿女走多远远,家乡的那盏灯笼永远不会熄灭。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6

硬币中的情味故事

陈泽昱

一年之中最特别、最热闹、最丰盛、最令人难忘的是那除夕的年夜饭:红通通油亮亮的红烧肉,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使人垂涎的清炖鲢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香喷喷的大肉圆,寓意着全家永远团团圆圆;金黄油亮的烧鸡,寓意着大吉大利。

然而最让我们家兴奋的却是初一早晨的“人口馍”。

白花花的面粉像厚厚的积雪,被倒入盆中,加入温水,用手搅和着,暖暖的、软软的。尽量将水和面粉搅拌均匀,再加适量的酵母粉,和成光滑的面团,用湿毛巾盖好放置一旁。半小时后,发现毛巾下面的面团大了一倍多,用手一撕,形似蜂窝。这时,已经具备了蒸馒头的条件,先将面团分成三个(因为我们家三口人,每人一个,不能多蒸)面团剂子,接下来是关节操作的一步:拿一枚一元硬币清洗干净,轻轻揉入白胖的“圆球”中,再细心地把缺口捏好,这样一个圆滚滚、胖乎乎的白色圆球就形成了。三个馒头中,只能有一个馒头施行这样的操作,也就是三个之中只有一个馒头带有硬币,那包在馒头里的硬币,寓意着来年鸿运当头,万事顺利,很另人期待。接着顶部各放一颗红色的大枣来装扮馒头,开始蒸了,大家都在期待明天的“抽奖”。

伴着太阳初升,我们一家三口围着饭桌,迫不及待地搓着手,期待幸运降临在自己的头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大盘子里的三个“胖子”。“三、二、一”大家一起抓,然后掰开,一边掰自己的馒头,一边注意别人的馒头,好期待自己是那个硬币的归属者。手中的馒头被掰的碎了又碎,直到几乎都成渣……,我的心也跟着碎了,因为我的馒头里面没有硬币,只好默默看着父母手中的馒头。“哇!”妈妈惊叫一声,我和爸爸都抬眼望去,只见那枚硬币就在妈妈掰开的馒头中,看着她脸上洋溢着的温暖而幸福的笑容,我和爸爸只能送去对她的祝福:祝妈妈“抽奖”成功。接着,又一起期望明年好运的到来。

一枚小小的硬币,却蕴含着对新的一年满满的希望与期待。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7

铁花中的情味故事

刘雅茹

“打铁花”是源于冶炼业较兴盛的北方地区的一项民间传统习俗,最初是为了驱鬼避邪,以其祈“多出铁,不出事。铁花四溅,形态壮观,在我们晋城逢年过节就会有打铁花的演出,也有不少的外地人慕名而来。

记得我第一次看打铁花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司徒小镇”,放眼望去,人山人海,黑压压的看不到边际。我们好不容易才进了场,可寻找到座位时才发现一位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老人坐在了我们的座位上,没办法,我只能和外婆挤一个座位了,外婆怕我长时间站着腿麻,笑眯眯地对我说:“坐姥姥腿上看吧”!我也没顾及什么,便坐在外婆腿上欣赏了整场演出。不得不说,打铁花实在是太震撼了,师傅们展示了许多花样,分别是在空中、树枝上、冰面上,旋转的机器上……铁花漂浮在空中像许多闪烁的小星星,洒落在树枝和冰面上,犹如一团团、一簇簇绽开的花朵争相怒放。在寒冷的冬天居然能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在大年初一看到了不一样的新年烟火,全场一片“哇”声,这吋我发现旁边的那位老人一直在摆弄手机,好像是想拍摄视频记录下来,我豪不犹豫地帮助了这位老人拍视频,他也向我表达了感谢。“好一个完美的谢幕!”打铁花就这样结束了,许多观众都流连忘返,迟迟不肯离开。

结束后,我才得知外婆前段日子腿受了凉一直没有恢复,可在那时外婆却心疼我让我坐到了她的腿上,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

后来为了更好地发扬民间传统文化,打铁花中还增加了一些故事情节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打铁花也变得多了些趣味,可我却始终无法忘记那一场演出。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8

赶集中的情味故事

王煜普

我们老家原来每一年过年当天都要赶集。

记得一次去和爷爷赶集,街上有货车,汽车,三轮车,自行车,各式各样的车都有,围得马路水泄不通,喇叭声此起彼伏。有些车子犹如风一般向前驶去,我们在街上一边走一边看。路边摆满了各种商品,商人搭个简单的柜台,把自个儿家的东西都摆上去,有卖五颜六色的衣服的,有卖各种款式的鞋子的,有卖生活用品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当我们走到集市最里面的时候,更热闹了,人山人海,从远处看去,直接密密麻麻的人头水泄不通,只能随着人流慢慢移动,街心卖东西的更多了,特别是水果铺,让人垂涎欲尺。品种很多,青石榴,香蕉,苹果葡萄。你看石榴笑红了脸;香蕉君很有礼貌,不管见了谁都鞠躬问好;苹果老妹羞红了脸;葡萄兄弟们一个挨着一个,多亲密呀。我们情不自禁的就买了一大堆水果带回家。

赶集虽然不是一件大事,但图的就是一个热闹,赶集已经成为了我们老家的习俗。不过那是原来的事了,现在这个习俗也在慢慢消失,家乡的赶集永远存在了我的记忆中。回想起原来每一次赶集也有很大的乐趣,能看到很多新鲜事,能感受到村里的变化,这就是我喜欢赶集的原因。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29

城墙上的情味故事

刘卓然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都有不同民俗来庆祝春节。而在我的老家大同,每年都会在城墙上放着各种各样的花灯。

记得在小时候,每逢春节时回大同,总要嚷着去城墙上看灯,爸爸每次都拗不过我,也就只好带着我去了。

大同的冬天总是比晋城冷的,每次在上城墙看灯前肯定是要做好保暖的。但是当我真正上了城墙后,感觉自己穿再厚的衣服,贴在多的暖宝宝好像都没有用。即使天特别的冷,在城墙上看灯的人依旧很多,到处都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的,看到的好像都不是灯,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头。

每年的灯都各有各的特点,都各不相同。前内年,灯主要展现的中国古代故事;近几年,灯更多表现的是中国的科技和中国的物质文化。而每次在看灯时,总能看的是十二生肖。但每年的十二生肖做得都不一样,有的特别可爱,有的就是按照它们本身的样子来做的。不论哪次看灯,我都看到了有展现大同历史文化的灯,它们都讲述了一个个不同的有关大同的故事,这一个个花灯,将这些故事展现的活灵活现。

在城墙下的时候,总觉得它没有多大,可每当我在看灯时,好像没有一次看完整个城墙上的灯。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篇30

春节里的情味故事

张晨涛

贴春联,包饺子,放爆竹。这些都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活动,但今年的除夕夜,我还进行了守岁。

其实,我以前也守过岁,但往往抵挡不住睡神的诱惑,刚过十点就忍不住钻进了被窝。可今年不一样。2023年,中国人民冲破了重重困难,经过多层考验,成功战胜了新冠疫情。为了完美结束这不平凡的一年,我觉定在这个除夕进行守岁。

这不,吃过了年夜饭,我赶紧打开电视看春晚。只要我够专注,就不会想睡觉了。我不禁沾沾自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了一会电视,就各自回房间去了。于是,我觉得有些闷,不经意抬头看钟,发现才九点半。妈妈正好出来,看我还坐在客厅里,催我睡觉。我摇摇头,一脸固执,其实心里也冒出一个声音:好像挺晚了,去睡吧。我又马上否定了这一想法,我一定不能半途而废。

我懒洋洋的躺着沙发上,眼睛盯着电视屏幕。但这种姿势太容易困了,不一会儿,就开始昏昏欲睡。哎呀,可别睡着,我用力敲了下脑门。一骨碌爬了起来,感觉难受极了,再忍一忍,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这时爷爷走的出来。现我还在电视机前与睡觉作斗争。便说:“我来陪陪你吧”我知道爷爷年纪大了不能熬夜,为了陪我才这么做,于是更加坚定了信心,我与爷爷不时对节目做出评论,两人说说笑笑,困意便消失了。

不知何时,离12点仅几分钟了。我虔诚的站在钟前,睡意全无,“滴答”一声,拨开了新年的序幕,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喜悦,而睡意也在那一刹那袭来,于是,我带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进入了梦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