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2023-12-17 18:32:01 读后感 打开翻译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1

人间记忆,似水杭州

杭州,这座城,似水柔情般包容着生活在此的人们,也在历史的演进中将自身放大成了一座博物馆,它见证过历史的兴衰更替,承载着无数的悲欢记忆。而我生于斯,又长于斯,如从古至今的人们一样与这座城市产生联结,这让我不胜欢喜。

在从古至今的书卷中,文人以浓彩重墨书尽了杭州这番人间天地。就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一句诗文里,总括着对杭州的赞叹。而才子也纷纷落笔于此,苏轼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其中着重突出了西湖的动静相依;白居易提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钱塘那一方天地赏看春景。当然,杭州的独特不止于美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中,往往忽视对这座城市自身特质的探寻,而通过阅读吴晓波先生《人间杭州》一书,让我感触颇深。

《人间杭州》细细读来,整体以诗文般的叙述较为突出又伴以具有历史气息的写照,文风通俗而又充满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这样一座城,它在时代的洪流中几经变迁,经由作者的笔,缓缓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读来时会有难以自控的感动,仿佛是在与不同时代的魂灵对话。就如作者所说,“每一座城市都行走着很多灵魂,他们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重叠,层层叠叠,有的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有的则终生茫然无知。”我很庆幸能够通过这样一本书去轻触到这个城市的灵魂,揭开它的另一面。

杭州的人间气于杭州似水般的性格中缓缓出现,在吴晓波先生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探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发掘杭州是独具“偏安”气质的,其在《人间杭州》中解释到,“偏是一个选择,安是一种姿态,它提供一种小心翼翼的安全感”。而我在阅读过程中,更想把这种描述称作水一般的智慧,水总是舍予、贡献,兼爱,而且从不索取,杭州这座城市也是如此。我想,也正是由于杭州似水般的性格,才能使这座城市在旧时的战争炮火中幸免于难,才能让古时候的人们乐于在此安家立业发展经济,才能为这些内在而自得的性格形成提供温床,才能为现在的杭州留下如此多的人间记忆。这样的人间记忆总让人难以忘怀,人的情感同物质产生联结,又通过物质承载的方式留下痕迹,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奇妙。《人间杭州》从描述良渚文明、修建大运河到历朝历代的发展再到白居易、苏轼等代表人物与杭州的故事的记述以及城市发展的特点的探寻,其中穿插体现出杭州保留着许多的古时记忆,无论是名震古今的大运河,还是代表作佛教盛行记忆的灵隐寺,亦或是苏轼笔下的绝美西湖和白居易笔下的悠悠钱塘,都是杭州的骄傲,中国的瑰宝。而在我幼时的记忆中,走在雨后西湖的小路上,和父母一起看向远处的雷公塔,便也是最真最美好的回忆。

行文至此,对《人间杭州》一书已读有两遍,虽然有些字词仍有不解之意,但依旧收益良多。因为一本书,探索一座城,感受记忆,最终有所获得,我想这便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2

如何好好地活着

“人间的模样,其实就是命运的倒影;人间的意义,无非就是活着的趣味。”人间,便是一个人最好的去处。而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则是人间的灵魂。

我在最近看完一部讲述杭州历史的书——《人间杭州》,该书是由吴晓波所创作。本书介绍了从良渚文明的诞生,到“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的运河带来财富,从“天真正直”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自诩为前世杭州人”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作者吴晓波就仿佛一位导游,带我重新了解杭州,填补了我对它认识盲点。

每一座城市都行走着很多灵魂,而杭州却是如此平凡。城市的历史各有曲折和迷人之处,它本质上是情感和欲望的容器。“如何好好的活着”,这才是杭州的城市哲学。这座城市从没有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和悲剧性的小说家。在这里当过皇帝的人,都不是那么的“大帝”,甚至种种的人格缺陷。南宋皇帝在杭州,只知道如何去享乐,不去想如何收复领土。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还杀了“精忠报国”的岳飞。

不过相比他们,杭州人是以这里美丽的风景,寺庙的香火,文人的诗词为骄傲。所以,在实质上杭州是一座属于老百姓的城市。书中曾提起“为什么杭州没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杭州博物馆里的藏品完全没法与西安、南京、洛阳、太原等古城相比。”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深深地在每个杭州人心中。正是因为杭州的文化更多地被呈现为风景、文字、传说和商品,它们都还活着,如今依旧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杭州每年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可以去烧香拜佛。从南宋开始,西湖香市一直是杭州最重要的宗教活动。这种习惯延续至今,我们还是经常能看到那些背着香袋来杭州上香拜佛的人们;京杭大运河在古时十分繁华,作为古时候经济运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如今人们经常周末坐公交船游玩,河道被治理得非常好,沿岸风景非常美,还会有鹭鸟飞过。运河上往来的货船,仍旧践行着运河的交通属性;西湖是全国第一个免费的5A级景区,漫步西湖,不经意间自言自语的一句“这是哪里?”都会有热心的大爷耐心指路。

“如何好好地活着?”这是杭州的城市哲学,它缺乏宏大性,琐碎、具体而世俗。它对岁月和权力的反抗是温和的,即便在最绝望的时刻,仍然是这样。这注定了杭州不是一座神圣或悲壮的城市,它平凡、略带忧郁而不颓废。在杭州的湖畔和群山之中,埋着很多激烈而动荡的灵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出生于杭州,而最终选择在此安息,或许这里符合他们对人间的最后想象。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

在这座以安逸和风景秀美的著称的城市里生活,我感到快乐。它的安逸、秀美,它的文化、经济被国家所看到。无数内外国游客被它所吸引。恭喜!杭州成为了2023年亚运会的举行地。希望全世界的人可以了解它“如何好好地活着?”的城市哲学。

读了《人间杭州》这本书让我深刻的了解了杭州。快来读吧!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3

诉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回响

我是在杭州的晴雨时节里长起来的。可惜往日的我总是两点一线,囿于小小的一方天地间,怕是有人让我介绍杭州,也憋不出个三两句。懊恼之余,我翻开吴晓波先生的《人间杭州》,跟着先生的脚步走遍了大街小巷,听听他所感知的杭州——这座人间城市的故事。

一抔土:文化的根系

岁月失语,为石能言。那些散落的良渚遗碑,孤独却又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以凿刻下的摩崖石刻,实证这段隔着沧海桑田的辉煌文明:制工具、兴水利、植水稻,我看见他们筑起城墙,先民们用智慧凝结的蓬勃气象似从远古绵延而来;纺麻织、食鱼豚、喜酿酒,我看见他们捧起黑陶,古时的日月酝酿了一如当下的生活风味。我和他们的距离,一下子就近了。

想起曾到访良渚博物院,我隔着玻璃展柜不敢高语。那些玉的光晕静静地温柔着时光,古老的玉珠被谁的手穿起,挂在了女儿的腕臂。玉琮上的兽面纹理面向东方,古老的神是否接收到了坚定的信仰,眷恋这天真又质朴的人民。对良渚文化,吴晓波老师惊讶的发现“与同一流域的其他部落相比,良渚最根本性的一个升级是,它居然是一座城市”。

举起一抔土,便能确定杭城文化的根系存在于良渚。它伴着多情的山与水,都随着一根未曾断绝的线,延伸到我的血脉里。我会和世人介绍“琮琮”,借这个承载良渚厚重历史的小机器人,骄傲诉说中国的故事。一个在历史的岁月中沉淀又经历发展的杭州,无可辩驳的历史魅力与厚重底蕴定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那道历史的强光穿越五千载照亮来时和归处。

一面湖:诗意的栖居

说到杭州,怎么绕得过那面湖。春有乐天的“绿杨阴里白沙堤”,夏有杨万里的“荷花荡里柳行间”,秋有孙锐的“一色湖光万倾秋”,到了寒冬又有痴似张岱者,“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西湖的美是晴雨皆可的美,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也是翻看了此书,才知道还有多少的文人墨客和我同站一处,为杭州注入灵魂与诗意。

西湖和杭州的相互成就,如作者所言自慧理注入佛禅基因起,再到白居易重新发现,最后由东坡完成了文化符号上的升华:仿佛你没去过西湖,就没真正到过杭州。居住于此的我们,虽难对着碧波环绕,轻舟荡漾,小岛静默出口成章,却也每每感慨是何等的幸福。

作为全国第一个免费的5A级景区,西湖的开放,是出人意料的经济手腕,又何不彰显着杭州的开放。G20时万国观看西子湖畔上演的《最忆是杭州》,仿佛清晰如昨。而在不远的亚运,想到能让无数友人围坐在西湖边便心潮澎湃。一个容纳着无数人对于生活的期望的杭州,包容了细腻的情感与情怀。到时我一定牵着莲莲的手,做最好的湖滨引导者。

一朵浪:跳动的脉搏

许是西湖的名气过大,让很多人多少忽略了这里还是运河的终点。

杭州为何能一跃“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逐渐成为中华大地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枢纽,不得不感谢隋炀帝倾尽国力而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它就像杭州城的血管脉络,深入到城中各处土地中,承载起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哪怕后来河运式微,铁路成了中国大地的血管。但她千年来宽和地哺育着沿河两岸的儿女们,留下的运河文化印记终究难以磨灭。

听母亲说,小时候会带着我从武林门码头登上游船往北边走,她会同我数搬运沙石的船只经过后会荡开的多少层波纹,也会数沿途多少座各式各样的桥。到了拱宸桥,船家会拍一拍手,就告知了旅途的终点。要是再有机会在这条悠长的大运河上徘徊游览,我定会把运河场馆作为目的地,和宸宸一起在现代和历史间交错中,融入到杭州城悦动的脉搏里。一个与有无数人命运相连的杭州,也容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冀。

在亚运来之前,我定会去抚摸微尘里持续五千年的城市脉动,去诵读跃然纸上属于西子的文化基因,再去感知划开时代巨浪的人间气息——当我领略这座城市的言外之意,再向即将从远方来杭的世人介绍这片我钟爱着的土地,自当有了自信和底气。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4

古城与时代的碰撞

杭州古城坐落于水之边,时代与古城的碰撞由亚运的即将召开而拉开了帷幕。

杭州,一座古城,多少名家赞颂它的美丽。钱塘江,西湖……多少名家为它的美所折腰?古今中外,杭州一山一水仿佛犹如那娇羞的少女,浓墨淡彩间是人们常常称颂的别样的江南风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古人眼中的西湖景致,绝句流传,西湖的美自是尽收于眼底,尽显于脑海。现代文人更是以笔作文来赞扬这座美丽的城市:吴晓波的《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讲述了许多关于杭州的景致与历史,让我拥有了许多全新的体验。

初翻开这本书,一行字映入眼帘,格外醒目“人间的模样,其实就是命运的倒影;人间的意义,无非就是活着的乐趣。”短短两句话概括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其中给我的是无限的思考。该书包含二十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诞生。桑麻从那时起成为了每家每户都会种植的作物。在那里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传统的农业古老生活在良渚开始了。“良渚博物馆”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便是储存了古老良渚文化的地方。而“大禹治水”讲述的则是禹治理水灾的故事。“‘杭’:大禹渡江处”这一章节,引申出杭州的名景之一:钱塘江。钱塘江曾被古人画入《富春山居图》中,其景致之美自是无可厚非。对于钱塘江的自然之美,古人以文字叙述的方式描写的极为巧妙:“天人合一,缥缈从容”。钱塘江之美有体现在“大潮”,观潮时的景致也被文人写入文章之中。浩浩荡荡从远处奔涌而来的潮水犹如古时的千军万马从远处迎来,让人为之一惊。潮水袭来,激起几米之高的浪花,那架势更是不能言喻。

两个章节让我体会到了杭州的奇美,作者更是以图配文,让读者在阅读文字之时又能借图片之景体会杭州之美。作者的这种叙述方式,充满时代的历史气息与文艺之感。让读者置身于时代之中,体悟杭州的悠久历史文化。作者在书中曾写到“任何一座城市,与其说存在于空间,不如说存在于时间,而时间本无意义,仅仅因为灵魂们的出没而得以呈现不同的叙述价值。”的确,杭州古城积累了千年文化,沉淀了许多文化价值,作者以自己的独特笔触写出了杭州真正的文化内涵。

千年古城与时代亚运的相互碰撞,是科技时代的全新发展。那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亦是千年文化的展露。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将新时代特色融入其中。古城与时代的碰撞在此展开,吴晓波的著作《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更是让人对于在杭州所举办的亚运会心生期待。

杭州与亚运始终是历史的全新起点,期待亚运盛会的召开与杭州古城的全新碰撞。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5

城市,人间与灵魂

——题记

我漫步于吴晓波的诗画里,在墨卷中找寻他的杭州。

诗人记忆中的杭州,是白居易笔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恬淡偏安;是苏轼笔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优美绝伦;是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多彩多姿。自古以来,杭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在各路诗人中,杭州自然尽不相同,我一直在想,杭州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能使无数文人骚客为她大费笔墨。

我记忆中的杭州,是古色古香的梧桐小径;是反着强光的高楼大厦;是乡村田野的弥漫稻香;是夜幕降临的漫天繁星……我在杭州生活数年,这是我生长的地方,她陪伴着我走过无数个春秋冬夏。我爱杭州的一切,爱她的风雨琳琅,树林摇荡,阑珊灯火,风云雪霜。在我眼中,她简直是活江南,雨下了整夜,我在屋檐下,静听雨的呼唤,拥入风的怀抱,寒凉的风使我睁不开眼,而裤脚已然湿透。我看着远处的山映入池中,慢慢浮动,仿佛儿时飘渺的梦境。竹影点点投下,墨色忽浓忽淡,我远远拿着笔,对着它的影子在空气中描绘着,多美的水墨画!我眼中的杭州,她有着让无数旅人心驰所往的景象,有着举手投足间尽显的优雅浪漫。所以在我心里,浪漫,温柔与优雅自然便成为了杭州的代名词。

风轻轻吹动书页,书房遍布书香。我终在吴晓波的诗卷中找到了他的杭州。他眼中的杭州不仅有江山如画的美丽风景,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更有上下千年的历史文化。对于吴晓波而言,他爱这个城市的每一处地方,不仅因为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沉淀的城市,更因为杭州饱涵着他最深沉的情感。仿佛每个纸上的字,每句纸上的话都包涵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热爱。而这里淳朴灿烂的风土人情,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也正造就了杭州这样的一座人间天堂。在吴晓波的画卷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有着浓厚烟火气息的杭州,这跟诗人记忆中的杭州与我记忆中的杭州确然大不相同。

我看见《富春山居图》上描绘着的座座青山,那“青山”也非青山,却是用墨染的,那如墨的笔锋,也曾从元朝流到今朝。从良渚文明,大禹治水,修建大运河,到如今的杭州,让人深入且透彻地了解了杭州的前世今生。在苏轼的眼里,杭州也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来到杭州在除公事的三年之余,游遍各处,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在离开了16年之后,他又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治理西湖工程。这一切无不体现出他对杭州的热爱。让人不禁感叹,杭州不仅是一座风光旖旎的人间天堂,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自然的美丽风景,复杂的人文历史以及繁荣的商业,也共同造就了她这座繁荣之城。

而他眼中的杭州自然是他的杭州,我也将独步踱于春色里,去找寻她真正的迷人之处。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6

人间烟火

我出生在杭州,这座江南水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在人间,杭州或许是最好的人间了。杭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运河边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有着西湖的如诗如画,雷峰夕照,断桥残雪,南屏晚钟……没有一处不显示着杭州的美丽色彩。《人间杭州》这本书无不是讲述了杭城的前世今生。

《人间杭州》一书是吴晓波先生在杭城的四十年间记录下的一切,可以说这本书记录下了杭城的大街小巷,或是白居易外放杭州,或是那断桥边的爱情,或是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忧伤。

杭州一座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城市,有着浓浓乡音的叫卖声,有着闲适恬静的寺庙,这也许就是铸就了人间杭州,人间的模样,其实就是命运的倒影;人间的意义,无非就是是活着的乐趣。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的运河带来财富,从“天真正直”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自诩为前世杭州人”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城市性格”,它最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杭州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

“葱包烩,买葱包烩啦”这时弥漫在杭城小巷子里的一句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声音,清晨冒着热气的小摊,小摊的师傅们开启了一天忙碌的生活,杭州的葱包烩可谓是名满天下,我吃过杭城大街小巷的葱包烩,可最让我迷恋的还是外婆家旁的老街上的葱包烩。葱包烩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种传统名点,属于浙菜系;其制作方法是将油条和小葱裹在面饼内,在铁锅上压烤或油炸至春饼脆黄,配上甜面酱和辣酱。定时要外薄里香,才好吃,李师傅的葱包烩讲究火候,所以深受大伙的好评。“李师傅,两个葱包烩!”我在离店还有三十米时,就已经按耐不住了我的心情,“哎!小囡今天回来了!”他用慈祥的语气边说边做着手中的葱包烩,眼看着他手中的葱包烩已经成形,该下锅煎了,李师傅拿起一副长筷子放入锅中,一压翻一面再一压,把它压实了,即可食用。李师傅将刚出锅的葱包烩递给我,我看着它冒着油发出“滋滋滋”的声音,我蘸着李师傅自制的甜酱,我咬下去一口,“咔咔”的声音,正是这味道,故乡的味道。

这也许就是人间杭州的千姿百态,杭城这座又快又慢的城市,她既有着996的奔波又有着慢慢悠悠的小巷生活,他们构造了杭州,这座人间天堂,的确杭州出不了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但这里出忠臣,出文士,在杭州的日星月异的发展中,流逝的是时光,是岁月,是历史的痕迹,但不变的永远是那杭城的人间烟火,人间烟火盛,最扶世人心,纵观杭城5000多年的历史,她是雄伟的也是柔情的,雄伟的是那钱塘江旁的滚滚潮涌,柔情的是那西子湖畔的烟雨朦胧。

人间杭州,在这座以安逸和风景秀美著称的中国城市里,无数人度过了或长或短的人生,那些悲欣交集的记忆随同他们的领会慢慢消失,如同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也许他们也应该被亲切地叫一声:“杭州佬儿!”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7

我的家乡,人间天堂

手捧着《人间杭州》,我想起了我的家乡。

在美丽的西湖边上,有一个偏偏的、小小的小村庄,她叫方山村,那是我最爱的家乡,我就出生在那里。

还依稀记得我们家是倒三层的小洋房,就是一楼是架空层的那种房子。架空层可以用来停摩托车、自行车和堆放一些杂物。房前是奶奶种菜的一片小菜园,奶奶管得精细,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新鲜蔬菜吃,我也会在忙碌时节帮奶奶拔杂草,那里便成了我童年的乐园。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大片水稻田,零星还种着一些芋艿。无论是春天的绿色秧苗,还是秋天的金黄稻穗,都让我感到无限的喜悦。水稻田的尽头就是矗立的方山,爸爸说因为方山的顶是很平很平的那种,所以人们就叫它方山,我其实一直怀疑这个理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房后那条清澈见底的无名小溪河了,爷爷总是在那把我堵住,不让我靠近河埠头,因为怕出危险。

住在那里的人们每天都是早起晚归,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如此,因为家里离村子最近的公交车站还要走20多分钟的路。虽然日子过得平淡,但一家人总是能一起吃个晚饭,过得很开心。

后来,村里来了很多外地人,大多是在城里打工,租住在村子里的,因为村里的租房价格要便宜得多:有的外地人承包本地人的水稻田改成河虾养殖基地,每次清塘我都会跟着奶奶跑去看,他们偶尔也会送点虾给我们吃;有的租房子开厂的,我家隔壁就是一个家具厂;还有的纯粹租房子住的,那时我家顶楼就是租给一对年轻夫妻的,好像都在方山边上一个厂里打工。

当时,爷爷为了多出租几间房,辛辛苦苦又把房子加了楼层。爸爸新买了小轿车,每天带着妈妈出门一起上班。到了傍晚时分,我就会趴在走廊上等着他们下班,因为爸爸时不时地会买些玩具回来。

再后来,村里就遇到了拆迁,爷爷和爸爸都是党员,带头响应号召就签了字。爸爸在镇上买了新房,虽然面积不大,但爸爸说以后离我读书的学校近,于是我们一家兴高采烈地住到了镇上。后来我才知道,拆迁时方山村和隔壁村合并成了山联村,我们家这一带拆迁后要建一所很大很大的大学,叫西湖大学,听后,我的内心充满着自豪感,那可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

现在我慢慢长大了,先在镇上新家旁读了幼儿园,又进了附近的小学、中学,认识了很多很多同学,学到了许多许多知识。家里又添了一个“讨厌”的新成员,就是我那可爱的弟弟,他是我们全家的开心果。爸爸又买了辆SUV,我们一家六口人坐上去都宽敞得很。节假日,爸爸就会带着我们全家去做客、游玩。家门口的地铁2号线、4号线都开通了,出行真的是太方便了,奶奶一说起刷老年卡坐地铁去玩,开心地像个小孩子一样。

等我再长大一点,我想去读西湖大学,再回到那个我最初成长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用功读书,以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乡在不断变化,祖国在发展强大,我们拥有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条件。虽然现在我家那幢小洋房不在了,但是小溪变得更宽更美了。无论家乡怎么改变,我都永远不会忘记那逝去的菜园、田野,还有那依然矗立着的方山,因为那里承载着我太多童年的美好回忆。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8

灵魂栖息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在这个生活养我的地方生活了十几个春秋,却不识自己的“母亲”,倍感惭愧。偶有隙,信手拈来吴晓波先生的《人间杭州》,有幸细读,便陶醉其中,爱不释手,由此丈量了杭州的每一寸土地,才算识得了杭州的“烟火”。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可不,自古以来,您独领风骚,历史文化源远;您开拓商流枢纽,跃为世界大埠;您天生丽质,静若处子,美不胜收;您更是人间圣境,灵魂栖息之地。

走进您,才发觉您美的独绝!春有绿柳拂风,如烟,如雾,如尘,微动荡漾;夏有碧荷连天,映日荷花,花香沁鼻;秋有红花清水,一叶三谭,树影婆娑,桂满人间。冬有断桥残雪,雾凇沆砀,可比仙都。无论何时,无论何处,仰俯瞥视,无不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西湖的本意是其处于城外西面。当时被称为“西湖”的湖泊有数十个,白居易让现在这个西湖脱颖而出。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杭州任职通判,有一回他邀客在湖中泛舟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媚,后来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小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把西湖与天下第一美人西施勾连比喻,顿时意境别开。

天下美景,各擅其胜,或险或奇,或怪或旷,或如仙境,或是鬼窟。这些特质,西湖似乎都算不上,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舒服。站在湖畔,不管春夏秋冬,也许晴云雨雪,无论淡妆浓抹,都令你一洗尘念,无挂无碍。西湖的风景不会让你直呼浩叹,却足够细细品味。人世间的万千旅者,无论是一肚子墨水的骚客,还是目不识丁的莽汉,在西湖面前都能放松下来,产生一种由衷的陪伴感和亲近感。春天的黎明,夏日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日的早晨,漫步西子湖畔,登于望湖楼上,品茗畅谈,一切烟消云散,还求什么人间富贵,还求什么世间名利?

如苏轼所说,“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一旦没了眉目,杭州还靠什么来传情呢?西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慨在于此,西湖这方湖水毫无疑问是中国宋韵浓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千年前,苏轼两仕杭州,足迹遍布杭城山水,勾勒了杭州胜景无数,留下了多重文化宝藏,弘扬了杭州城市特色,塑造了宋韵杭式品牌。现如今,我们跟着“老市长”感受杭城宋韵味道,体会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融合多元场景,宋韵文化的传承不仅要“原汁原味”,更要植入现代元素。身处数字之城杭州,宋韵美学不再是高高在上、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民众生活的日常,是丝绸、茶、园林,是服饰、饮食、茶道,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展现,也是生活美学的鲜活表达。

杭州,这座以安逸和风景秀美著称的中国城市里,无数人度过了或长或短的人生,那些悲欢交集的记忆,随同他们的灵魂慢慢消失,如同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日后有一天,我们也将会遭遇他们一样的命运,请笑对生活,感受杭城山水间的宋韵味道,以饱满乐观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这里,是人间杭州,灵魂的栖息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