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
中国有个语言大师叫季羡林的说过:“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是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最近,我就怀着对大师的敬仰,读了一本季老的作品——《读书与做人》。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讲读书,一部分讲做人。
在讲读书的这个部分,让我颇有感触的还是那篇《丢书之痛》,这篇文章是季老于1999年写的文章,十多年后,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深表理解,像季老这样以书为命,嗜书成癖,积书七八十年,到后来积书万册的人。丢书之痛可想而知,那感受不亚于父母亲丢了亲生的孩子。
虽然“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但是假如只会读书,不会做人,那也成不了大器。读了那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便想起季老在文末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这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算是警示了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许多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私以为,生命的价值就是奉献。奉献是什么?奉献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着;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承诺;更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嘱托。其实世界上任何普通的事物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那么,是每个人都有其人生价值吗?这些问题季老在文中给了答案“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读完这句话是,其实我被这句话震撼到了,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人活着都没意义呢?难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活着不都是有价值的吗?那为什么在季老眼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是一些“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的芸芸众生?我内心有些不解,但转念一想,确实,我们都是等闲之辈,但即使是无足轻重的寻常人,“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哪怕这份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出处 wWW.zuOWeNBa.nEt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都做到独善其身,人类的自律性就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人类文明就能往前迈一大步!我想季老所言的“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2
这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读书,第二部分写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诸多启发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拼搏。
季老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看第一部分谈到季老的读书经历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果然是学霸中的学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语言学家,精通多国语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德语等等,第一部分读书篇是季老的学霸炼成记,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写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刚好是第二次世界战争,当本来敖他的德国老师去上战场,另一位年老已经退休的德国教授出来敖季老,这位德国教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季老,这让季老感动的同时刻苦学习。同时,季先是真正的学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劲儿。
大概读完全书后,我对第一部分“读书”的体会是:一是要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当今,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介,却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拼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时间对任何人是一个固定的常量,绝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经常抱怨公务繁忙或家庭琐碎等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其实只是我们回避问题的托辞和性情在作怪,关键在于看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三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获得成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3
在暑假期间,我用空余时间看了一本书,名叫读书与做人是季羡林写的。季羡林是山东聊城人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学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所所长。这本书有两部:一读书,二做人。
我认为,本书的中心句是:“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本书中讲的内容是作者的求学生涯,但是不同的是这本求学生涯,并不是边学边记的,而是作者回想起来了的。这本书让我增加了见识,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季羡林和当时社会的背景。
在本书中,第一部分:读书,是内容最多的一部分。它的内容有很多,写的是作者在清华念书的时候发生了一些趣事,然后是在德国留学10年时发现了一些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个例子。有一次作者在房间里看见楼下有两个小孩在打架,而且连年龄差距非常大旁边人越来越多,但却没有一个人来劝架,但如果在中国肯定有会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把最大的孩子拿走教育他一顿不能欺负比他小的孩子,但是在德国人们认为谁的拳头硬正义就应该在谁的那边,他们就看着小孩子一次次被打倒,那个孩子也非常要强不肯认输,最后一个老婆婆拿一盆水倒到他们头上,他们才停下来。通过这件事作者发现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有那么大的不同。而而当时正是二战时期,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当时南京政府并不反击,而是等待世界上其他大国所谓的联合国的帮助。而外国人的思想和中国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南京政府认为那些主张和平的大国真的会让世界和平。这一例子也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为什么我们要读书。
第二部分:做人,这一部分是本书中最深奥的一部分,因为想要做好一个人非常不容易,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自己思考。体会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内容,判断作者说的是否对于错,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答案自然也不同,在这一部分中前面一段讲的是总的是全面的,后面一部分则讲的是分的是细的。前面讲的内容,就是“做人”的主题,作者是围绕什么展开写的,后面一部分就只能一些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他的其中一个观点:他认为人在世界上要出好这三种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三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他认为他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还不如做几件事好,但并不是表达人生意义与价值不重要,而是作者认为没必要去讨论它,你需要自己感受,而不是讨论出一个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的,因人而异。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读书与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读书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4
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是我在暑假读的一本书。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些季先生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日里我们总是觉得读书累,上学、上课外班,回家总有无数的作业和习题在等着我们,但在应该读书的年纪不好好读书,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书的后半部分着重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虽然以我现在的年纪和阅历,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意思,但由深到浅,还是能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比动物、植物等多了情感,凡事不要只顾着自己,能先为别人考虑,这就是进步,就是你优于别人的长处。同时,你在为别人着想及付出的同时,也会收获许多额外的快乐。
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把读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你会发现读书带给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十九届亚运会将在我的家乡-杭州举办,作为东道主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及骄傲。虽然因为疫情原因,亚运会将会延期,但丝毫不影响我想为它出一份力的决心。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这就是杭州亚运盛会的理念。而这届亚运会的会徽,也形似水与火的结合,象征着杭州之“柔”与亚运之“刚”交融与碰撞。诗意和激情,预示着此届亚运必将迸发出一道耀眼的光芒!杭州,事事展现着科技之捷。这里网络科技发达,只要带上手机,便“出行无忧”,无论查找地点、坐车订座还是结账付款,都能方便的用手机完成。同时,人人绽放着文明之美。斑马线前,只要有行人站在路边,司机必会停车礼让;坐公交地铁,排队上车。夏日的杭州街头,有免费的矿泉水供高温下工作的人使用,路过行人无一擅自取用。这些文明行为及高科技的展现,无一不需要知识的灌溉,只有在读书的年纪好好学习,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需要知识运用的时候融会贯通,发挥作用。希望我的同龄人们不要觉得这只是空谈,我们当代青少年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亚运会召开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去当志愿者,在感受这盛大场面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风采!
让我们相约杭州,让亚运为这座城市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5
这几天,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触颇深。在书中,季先生用他简单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清华大学和德国大学读书的经历,向人们传达着读书与做人的道理。合上最后一页,听闻此书被称为当代年轻人的修身成长指南,顿觉实至名归。
季先生认为读书是“天下第一”,他在德国哥延根读书的十年时间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研究所”两点一线,而研究所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用季先生的话讲,他每天都“坐拥书城”。这十年,季先生没有午睡过一次,每天吃完早饭后,就在研究所里读书一整天,对于“读书”这件事可谓做到了极致。身为北大唯一的一名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还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东方学家、语言学家,精通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德文、英文等十二种语言,出版的书籍更是达到十几本以上。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季先生认真读书和努力学习取得的成果。
读到此处,我开始反问自己:有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我投入了全部精力,无时无刻都在为之努力的?几乎没有。对待学习,我更多的是听到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教导和要求,时间久了,便把读书当成了不得不应付的任务。我有时会懈怠,有时会厌烦,鲜少感觉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和幸福。读书如此,做事也如此,至今我仍然没有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全力以赴的事情,也我甚少涌起去寻找和探索的念头,更遑论思考专注做事的长远意义和深刻影响。
《读书与做人》一书,真切地刺痛了我,向我发出诘问,让我倍感羞愧。季羡林先生告诉我:当一个人为了一件事全身心地去学习,不论当下如何,假以时日,定有所成。这种学习可以书本上的学问,可以是生活中的技能,可以是人生路上的任何一项攻关本领。
就如同那些在亚运会赛场上取得荣誉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将,他们也无不是从小开始,十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最终方能一鸣惊人。此时,我再听到新闻里报道体育精神的激情昂扬,再看到街道上宣传亚运召开的旌旗招展,心中也开始燃起渴望,渴望早一日见到赛场上拼搏奋战的体育健儿,渴望再一次被他们的汗水和激情感动,因为从他们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与季羡林先生同样的简单与执着,感受到他们为了理想坚持不懈、全力以赴的中华精神。
而我,也将在这样一种精神的鼓舞下,专注当下,认真读书,利用一切条件,投入百分百的时间精力,心无旁骛,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卡点和难题,沉着冷静地逐一破解。我不再与他人攀比,也不再受俗事诱惑,只念着今天胜过昨天,今朝胜过往昔,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如滴水穿石、汇沙成塔。我会怀着这样的信念前行,因为我的心中有了榜样,相信这样做的结果,那就是:在未来,我将有所成就,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许多力量。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6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读书与做人生来就是完全统一的。读书以修人心,修以淡泊,以谦虚,以宽容……这亦是做人之道。季老先生不仅仅在学习上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也在为人处世上以身作则,为我们指引明路。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老先生将读书称之为自己唯一的嗜好,对季老而言,一点儿也不夸张。即使他在九十多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一生自在》散文集便是他在九十多岁写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季老先生用行动给予了其极佳的诠释。
是啊,“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读书滋养着人们的灵魂,丰富着人们的心灵,更是人们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提高境界,打开格局。它帮助人们滤除浮躁,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修身养性。
读书是建造一个属于自己心灵世界的过程,用书籍在内心深处建造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如果一个人真的处于这种状态的话,读书对他心灵的感触必定早已深入骨髓,不言而喻,他灵魂的承受能力更会是无法估量的。
爱读书者从不寂寞孤独,只因他们有书籍相伴,书籍给予他们灵魂的抚慰,诚挚的情感,如同至亲般的关怀。它不仅仅是丰富学识的源泉,还是学者之间思想产生共鸣的牵线
读书使人明理,使人强大,使人静心。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勒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刻苦好学,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大文学家陆游也强调过读书的重要性“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有勤于读书而获得成就的人才会妙手偶得之。
读书使人充实,使人谦虚,使人进步。做人亦是如此。季老在书中谈到“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读书使人学识渊博,早日成为国家之栋梁,便是对国家利,此乃大善啊!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养之人心,陶冶情操,此乃读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