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500字作文

2023-12-08 07:49:05 读后感 打开翻译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1

我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高清晨

当毛主席接收电报的那一刻,就变得一声不吭。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不幸去世了。

沉默了,我们的毛主席,而在这无尽沉默的背后,是不禁伤悲痛,悲痛他的第一个宝贝的儿子就这样去世了。在这20几年的短暂时光里,主席虽然和毛岸英有过无数次的分分合合,但还是在毛岸英的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关心,倾注了无尽的培养,倾注了无极的教育。

对于毛泽东对严,也许可能抽烟才能压抑他那痛苦的心情吧。毛泽东一只一只的吸着烟,一圈一圈的愁绕着。从走嘴唇,到眼睛。从心情沉重,到悲伤心痛,从威严的眼神,到眼角的泪水,从坚强的主席到喃喃着慈祥的父亲。他喃喃着毛岸英怎么会这样……喃喃着毛主席对儿子去世这件事的不相信,也不想接受这个摆在眼前的事实。

而就在这个悲伤的伤悲的时候,朝鲜人民又想岸英安葬在那儿,便让主席签字答应,这无疑是在伤口上撒把盐,雪上加霜。作为一个有权利将儿子带回来的父亲,铁定不会答应。毛泽东,他曾经有智有谋,自己亲自指导千千万万军队去攻打敌人;他曾经英雄无畏,自己明明可以安心在部队,可还是上阵杀敌;他曾经征遵求儿子意愿大手一挥,同意儿子上战场。他曾经写了《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气势澎湃。而这时,他变得婆婆妈妈,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而这时他的这时他变得签个字也犹豫不决。

可他最终还是决定不运回来了,因为这不仅是他毛泽东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啊!朝鲜人民要时刻记住毛岸英是他们的英雄,也是我们的英雄。毛岸英会为为伟大的父亲而安息,毛泽东会为伟大的儿子而骄傲人民。人民们也会因为毛岸英而感到自豪。虽然毛泽东有悲,伤,疼,爱,虽然想将儿子带回来见见,虽然他可以搞特殊,但他没有,因为他是个主席啊,他是表率啊!有千千万的战士倒在那儿没有回来,他相信儿子会理解他的,百姓们也会更加的支持他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们也没有回来,比如“伍千里”,“伍百里”,“雷公”……,但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只要心中有家,爱国,哪儿都是家。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2

思愁之路——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肖康培

面前是枪林弹雨,身边是生灵涂炭,这些严峻的环境描述出了抗美援朝的艰苦。

毛岸英的牺牲,不仅给毛主席带来了巨大的痛,也给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毛主席站在窗边一句话也没说,他没心情更没力气,他把毛岸英送到苏联农村……唉、沉默无尽的沉默的背后是刀割般的心痛。

在漫长的二十年,父子不能相见,但毛主席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一次次地分离,也有一次次的回归。每个父亲都望子成龙,这一次倒是成龙了,但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毛主席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一圈又一圈的烟愁绕着,从惆怅的心灵到悔恨的想法,从悔恨的想法到无尽的思愁之路。

这时朝鲜人民发来慰问,希望毛岸英埋在朝鲜。毛主席刚想回不行,可转念一想,我的儿子是为了朝鲜人民的事业牺牲的,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更是朝鲜人的儿子,刚准备签字的笔又迟迟不肯落下。

他曾写下过《沁园春,长沙》的豪迈篇章,他曾率军打过小日本,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也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正式成立了”12个字。可现在,提笔就能写下的三个字,他却迟迟不肯下笔。

我相信,毛岸英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同样毛主席也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骄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也是父亲无言的爱。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3

山河无恙烈士无悔——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颜丽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我们伟大的革命家,不仅身为一个伟大的主席,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毛主席从岸英幼时就开始锻炼他,这二十年间,虽然漂泊各地,却是一次次的思念;一次次无痕父爱的倾注;一次次心如刀割般的疼痛。尽管他是一位主席,但他也是一个父亲啊,父亲又怎能不为疼爱的长子而担心,怎能不为痛失爱子而悲伤不已呢?

“岸英回不来了,活着不能见到,就让我看看他的遗体吧”,毛主席身为父亲,已经悲痛欲绝,想见最后一面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想要见到烈士遗体是每个烈士父亲的愿望。他曾在战场上敢作敢为,此时,只需三个字,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手势,一个动作,抑或是摇一摇头,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儿子了。虽然说是遗体,但也是一种慰藉吧。可他不能。他可不仅仅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十多万中华儿女,也是他的儿女。他们奔赴于战场,却再也没能回来。

“凭什么,凭什么,只有你能见到,而我们,却不能呢?你可以成为一个好父亲,但,你必须成为一个好领袖啊!”

他身为领袖,要和老百姓平等,当然不能见到儿子;他是父亲,一定想要见到他儿子,当然要让“儿子”回国。但是,只要他搞特殊,不就和旧社会一样了吗?不就是不顾国家利益了吗?他不和儿子见面,心中也满是悲伤和疼痛!要国家?要儿子?要国家?要儿子?为保人民,再次失去儿子!

为了山河无恙,为了烈士无悔,烈士的父亲最终选择失去。他失去了,他也得到了,他得到了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全世界热爱和平人士的爱戴。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4

伟大的父亲领袖——我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周煦朗

从见到这份电报起,毛泽东无法说出一句话,无法面对那突如其来的噩耗,只能借烟消去自己的愁情,一支又一支烟吸着;一圈又一圈的烟愁绕着,从嘴角到脸颊,从鼻尖到眉梢,从难以置信的震惊到深深嵌入那仿佛要撕碎了的自责的心。

以前,他曾有“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自信担当;他也曾有“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无畏精神,与战友们勇往直前,奋勇杀敌;他更有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曾经他大手一挥,让岸英加入军人的队伍,那时的他想让儿子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去历练,他要培养出了一个“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儿子,这无尽的父爱啊,但却怎么也想不到,岸英离中奔赴朝鲜前没见上一面就成了永别。再也看不到岸英那灿烂的笑脸,再也看不到他奔赴战场的雄姿了!

难道我真的再也见不到我的岸英了吗?不敢相信事实的毛泽东在心底里千万次的追问,当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的那一刻,他踌躇了,他内心仿佛缩成一团,手中紧紧握着笔,手臂微微地颤动,他也没心思在意,随它抖去,他叹了口气,示意把记录稿放在写字台上。是啊,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离去,心中藏着悲伤,藏着自责,藏着沉痛,藏着不舍,想最后再见一次岸英的忠骨,以表达思念,但作为一个主席,那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士们,也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他们凭什么不能再见他们的儿子们?他需要换位思考,以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一种责任、一种大义、一种示范、一种榜样。他相信朝鲜的百姓会认可这种行为,更相信岸英会理解他,他为拥有一个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

当晚签好字的电报记录稿放在了床边,一笔一画硌着他的心坎,枕边一片湿。化作了一个不朽的失眠!

一位伟大的领袖必定是一位不凡的父亲,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是中华人民的儿子,更是朝鲜百姓的儿子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岸英,祖国不会忘记你!人民不会忘记你!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5

沉默的背后——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王熙乔

有这样一封电报,让毛主席踌躇消愁。

沉默,背后是声声悔叹。一支又一支的烟吸着,一圈又一圈的烟愁着,管管烟丝,弥漫着无尽的苦楚,呛人的气息硬生生呛出了眼泪,紧锁眉头。从脸颊到泪尽,黯然空洞的目光,便是心的支离破碎。

这种父爱,并非宠在心尖,捧在掌心,而是脑海中的记忆,回忆的流淌,一次次骨肉离别,一次次思念,是将岸英历练成才!

毛主席强忍悲痛,怕苦海一涌,将他淹灭。仰望星空,目光流露无限眷念。曾大笔一挥,潇洒自如,满腹骄傲!而现在,踌躇晦涩,让“毛泽东”三个字变了样……

本想见见遗骨,这是一个父亲最简单的、最苦楚的夙愿哪!可是,尽管有无尽的父爱与愧疚,却胜不过国中大义!

一个主席,在矛盾里,有悲、有伤、有疼、有爱,更有一份责!一份义!一份担当!

毛主席,他是一个伟人,有着伟人的胸怀,有着胸怀江山的大义!但他,毛泽东,何尝不是一个凡人?他也有凡人的情感,凡人的忧愁。

他曾满腔热血,一拍即成;曾壮志豪情,看万山红遍;曾坚韧毅然,如石屹立!而如今一管烟丝,一脸忧愁;而如今一抹愁眉,回忆泪洒;而如今眼神黯然,踌躇空洞……

他相信,他的岸英能理解他。岸英以有这样的父亲而安息,他也以有岸英这样的儿子而骄傲!

闭眼之前,悔与爱的泪,洒下最后两行。

毛岸英烈士永远留在了朝鲜,却承载起了中朝两国的友谊与全球人民都应铭记的历史!

“思齐,去和岸英说,请原谅爸爸,告诉他,爸爸很爱他……”一句话,便是最深沉的父爱!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6

不凡的父亲——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刘明远

岸英是毛泽东之子,他们之间有生死离别,有异国的分离,还有农村的磨炼。

但,面对长子的死亡,这位主席,这位父亲,他只能是沉默。无尽的沉默背后是无尽地悲伤与后悔。一支又一支的烟吸着,一圈又一圈的烟愁绕着,从唇边到眉梢,从卧室到天空,从主席的肩头到父亲的心间。桌上的饭菜难以下咽,他的心头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国家。

而这时,有一份特殊的来电让毛泽东主席十分矛盾。朝鲜人民要求把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这个矛盾里藏着作为主席的担当,藏着主席的责任,藏着作为父亲的疼爱。他希望,他希望人民能理解他,也希望岸英也理解他,但这时永别啊。虽然他有悲伤,有疼爱,但他要尊重百姓们,他不能上海到了也因为战争失去了自己儿女的百姓的心,因为他是一个主席啊。

这二十年里,毛泽东主席对岸英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岸英送回了毛主席手里,他们是一堆有生死之交的父子。后来,他把岸英送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又亲自将他送到农村里磨炼。这一次又一次的分离,这二十年,他们聚少离多,但最后岸英都能平安回来了,但这一次┈

他曾经一挥手把岸英送往战场,他曾经千盼万盼的想着岸英能安全回来,他曾经犹豫不决。那支笔,现在承载着主席以前无限的父爱和心血,只要一写下那三字,那“毛泽东”三个字,他,这个主席,这个父亲就永远不能和爱子见面了,他踌躇了。

那天晚上,是一个不眠夜。签了字的电报记录稿放在了枕头上,毛主席在签下字时没一定泪流满面,一定在无限的悲伤。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没有国界不分地域,只要有青山绿水,都是忠魂英烈的安眠之所。

一位伟大的领袖,

心定是一位不凡的父亲!

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更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7

父爱——我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彭嘉乐

战旗如血,英雄无畏!

本文讲的是毛岸英被烧死,毛泽东一天一夜都没有说话,饭菜也都热了几次,朝鲜人民想把毛岸英埋在朝鲜,毛泽东虽然很伤心,但还是同意了,他黯然的望向窗外,想着岸英真的回不来了吗?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是中国人民的主席,岸英是他的长子,毛泽东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和期望,他一次一次的把岸英送出去锻炼他,这次怎么会……

沉默,无尽的沉默背后是一个父亲的悔恨和无尽的悲痛,他六神无主的思考着,他看着边上的烟想借烟消愁,他一支一支的抽着,一圈一圈的烟愁缠绕着从嘴巴到鼻尖,从鼻尖到屋顶,从屋顶到岸英的心里……

他曾大笔一挥把岸英送上战场,可没想到一去就回不来了啊!

朝鲜人民想把岸英埋在朝鲜,作为父亲毛泽东又想见见遗骨,他的矛盾藏着对毛岸英的爱,还藏着对祖国人民的爱,最终他同意了埋在朝鲜,他也希望岸英能相信他理解他!、

签字的时候,他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他知道签下“毛泽东”这三个字的话,他的儿子也就一直回不来了,一直都回不来了!他的矛盾藏着太多的悲、伤、疼、爱、担当、责任,他……

他们的精神是无价的。他们很勇敢也很有担当,有了他们的无畏才有我们的幸福快乐生活!我辈自当珍惜!

没有国界不分地域,只要有青山绿水都是忠魂英烈的安眠之所!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8

不凡的父亲——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熊小晰

一位伟大的领袖,必定是位不凡的父亲。

初接挚爱的长子不幸牺牲时,毛主席一天没说一句话;沉默,无尽的沉默背后是身为一位常人父亲面对事实的难以置信,心碎欲绝。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那一支支的烟吸着,一圈又一圈的烟愁绕着,从唇齿间到紧锁的眉头,从那缕缕薄烟雾至战场上弥漫着的无情硝烟;从窗外明朗的阳光到心间难以退去的黑暗、自责。桌上的饭热了几次,却何有心情下咽呢?

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一次次的分别像影片般从毛主席脑中闪过、浮现——毛主席在毛岸英身上倾注了浓浓的父爱,精力,汗水。当看着爱子能有机会去苏联留学,看着爱子在农村的锻炼、看着爱子毫发无损的回到他身边的那一刻……每一次难忘的回忆都充满了自豪感。却万万难料,那次分别竟成了永别!

当朝鲜人民要求将毛岸英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朝鲜时,在秘书把电报记录交给毛主席的一瞬间,他踌躇了。毛主席曾那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他曾在战场上如此英勇无畏,威风凛凛,有万夫难敌之威风;他曾送长子上战场时“提笔一挥”的坚定意志……而如今,毛主席却踌躇了。这深深的矛盾里既有一位父亲的心,还有着身为一位主席应有的担当,身先士卒的思想。那三个字,如巨石样沉重,压在毛主席的心中,真的要签吗,真的要签吗?

但,毛主席抛下那儿女情长,郑重的说:“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那些也因抗美援朝而牺牲的战士们,有些生者不也是老百姓所生,他们能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那作为中华人民伟大领袖的他毛泽东怎就不行了呢!他相信,人民会理解他,爱子毛岸英烈士,也一定会!毛岸英烈士是他毛泽东的儿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更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没有国界,不分地域,只要有青山绿水,都是忠魂英烈的安息之处!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而毛岸英烈士,仍没归祖国河山;因为他,仍在为中朝友谊做贡献——他与毛主席彼此成就了彼此,他们都为对方骄傲!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9

伟人之胸怀,常人之情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柯景之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付出最多,勇士倍出的一场战役。死伤的人数在那些日里极速上升,连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也不能躲过一劫。

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时,毛主席沉默了,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放下了手中的一切,眼睛直盯看那封短短的电报,在这长长的沉默背后,何尝不是父亲对自己心爱的长子逝世的不相信呢!

他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一团又一团的烟愁绕着,脑海里飘起了无限的遐想,从孤独的房间到充满硝烟的战场,从那冰凉的遗骨到那些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从心尖的忧愁到五味杂陈一言难尽的心里。

当秘书来请示主席时,他迟疑了,他曾经潇洒豪迈,他曾经挥斥方遒,他曾经指点江山,而如今,他犹豫了,他变得踌躇迟疑了。那曾经干脆利落的领袖风范,荡然无存了!那支笔,在手中颤抖着,曾经将毛岸英送入战场砺练,而如今,却要将毛岸英遗留在外永不回来。

像岸英这样为国家,为山河稳定,献出生命的人何止一个,所有志愿军战士们不一样也为祖国献出了青春热血吗?他们披上战衣,踏出国门,故土即在身后,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锋,背后即是祖国,却不曾想过后退,哪怕还有一滴血,还在一口气,还有一些力气,还有一发子弹,还有一枚手雷,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每一场胜利的背后不也是许多革命勇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吗?他们的父母,他们家人也不曾想将自己儿女的遗体运回来,心中虽然有悲伤,但也觉得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而如今,山河已经无恙,英雄也归故乡,唯有毛岸英却迟迟未归,或许是为了见证中朝友谊,或许是心已归,身却继续为国家站岗,或许是真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作文 篇10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王品皓

在历史的长流中,曾有一位伟人在历史舞台上万丈光芒,他就是毛主席,他在这篇《青山处处埋忠骨》中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更将人感动得掉泪。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的是毛主席得知爱子岸英牺牲后,同意将他的遗骨埋葬在朝鲜的故事。

从朝鲜战争一开始,岸英一直要求参加战争。主席同意了,但现在却只能“戒烟浇愁”,承受失子之痛。

一支又一支的烟吸着,一圈又一圈的烟缠绕着,从嘴角的到鼻梁,从鼻梁到窗外,从窗外到那遥远的、充满鲜血和枪林弹雨的战场,主席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苦涩。

想当时,他大手一挥,让岸英上了战场;想当时,他工作繁忙,未能见上岸英一面;想当时,他连那“毛岸英”三个字都省了,只留下了那“刘秘书”。而如今,他后悔没有把岸英留着身旁;而如今,他不该不见岸英赶往朝鲜的最后一面;而如今,他恨自己没有给岸英一些特殊待遇。但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他是主席,他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主席。

从1922年10月到1950年11月25日,他——毛主席,真正陪伴着儿子多少年?有多少年!去苏联留学、回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等着他的都是重逢的喜悦。而这次等待他的却是黑暗的、无尽的深渊……

他——主席,是多么矛盾!他是一个拥有双重身份的人,一边是主席,一边是父亲。他刚刚得知这个消息时,是多么悲、多么伤、多么想见遗骨。而现在,他却缺犹豫不决,是多么的痛苦!他矛盾,这矛盾里包含了什么啊?爱、疼、悲、伤、责任、担当、大义、示范。他的心灵仿佛分裂成了两方,一方是想让儿子的遗骨回国,另一方是我是主席,不能以亲情行事!但最终,这种为人民着想,为国家着想的精神战胜了亲情!他决定了,他相信人民可以理解他,他更加相信岸英可以理解他。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