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初中作文初二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2023-12-07 10:59:40 初二作文 打开翻译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1

老家的民俗

甘益铗

我出生、生长在北京。但是我的籍贯在河南省。父母、祖父母辈的,世代都是河南人。疫情之前,每年春节,父母都带我回河南老家,我对老家的春节民俗有深刻的印象,比如,放烟花、包饺子、赶集采购年货、拜年、浏览人文古迹……

我们老家地处河南中原的一个乡村。春节前的赶集最有特色了,人们天不亮就起来,三五成群地往镇上去置办年货。我们先经过几条乡间小道,再走一段河边堤坝,爸爸、叔叔、堂哥、堂姐走着走着,会捡起石子往没有结冰的河面上打水漂,看谁激起的波浪圈圈最多;快到镇上时,还会路过一所小学和中学,每当这时,我会不由地想起我在北京的学校和教室、老师和同学,会很想念他们。镇上的集市就在不宽的街道上,路两边摆满地摊或者是小三轮车,卖着各种人们喜欢的东西,有吃的,有用的,哪里都是人来人往、摩肩擦膀的。在集市上转一圈,我们大人小孩儿都会拎着大包小包、边走边吃着零食满载而归。

我最喜欢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热气腾腾、馅儿里都泛着油光,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中吃下的饺子,好不美味!吃完饺子,就和好多小伙伴们一起在房前屋后噼噼啪啪地放烟花和鞭炮,黑夜中升起五颜六色的烟花造型,引发一阵一阵地欢呼。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拜年,能看到很多七大姑八大姨婶子大娘,她们都满面笑容,看见人来,都大把地抓糖果花生,一边爽朗地聊着天。初一中午的饭菜各类最多,所有的年味儿都在一道一道琳琅满目的菜品中了。

初二,我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去图书馆、或者去河边溜冰。

初三,父母会带我们去寻访人文景点或名胜古迹,希望我能更多地了解河南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期待疫情早日结束,我又可以回到河南老家过春节了。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2

北京庙会

于菲洋

要说小时候最期盼的事,那当数过年期间去逛庙会了。

那时每当红灯笼挂满街道,我总要缠着妈妈去庙会上逛逛,每次去的路上妈妈总会再三叮嘱我牵好她的手,不要乱跑,可我一见到那冒着白气的铺子前人头攒动,就如同脱了缰的马一般,将妈妈说的话悉数抛诸脑后,一溜烟挤到人群中,揣着一颗好奇心探头探脑地向里张望。铺子里的食物也总是平时见不到的“稀奇玩意儿”,有用竹签串起来的切糕,好长好长一串的烧烤,也有各种各样说不上名字的小点心,还有些手艺人顺着人流卖些手工制品,我记得我还买过些小猴子、兔爷儿、布老虎之类的,不过现在都不知道放哪去了。

那时候我人不大,买的吃的却是最多,但多半还是依靠妈妈解决掉的。还记得年幼的我第一次见到臭豆腐就是在庙会上,当时见这个铺子前人尤其多,便吵着要去买一碗,本以为是什么山珍海味,结果妈妈拿出来一碗又臭又黑的东西,我眉头一折,捏着鼻子直摇头,一张小脸上写满了嫌弃,妈妈看着我这副模样,有些忍俊不禁,自顾自拿起一块来,吃的津津有味,这让我看着犯了馋,挪过去也要吃一块,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人不可貌相,食物不能凭借它的味道来衡量的道理。

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庙会不开了,我也有几年没再见到过像庙会那样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庙会的热闹却成了我对北京民俗的独特记忆。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3

贵州民俗微话

——王凡响

我的家乡是在贵州,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民俗活动,其中在端午节前后的龙舟节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龙舟比赛是苗族人在端午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端午节这天,有许多苗族小伙子们会带着独木龙舟来到家乡湖边,条条龙舟都栩栩如生,如一条条蛟龙在浪间穿梭,两只龙眼炯炯有神地注视前方一切。看着舟上的桨手们发出一声声有节奏的吆喝震天动地,他们有序配合,虽已汗流浃背,但都坚持一一冲过了终点。

在贵州当地龙舟节这天,除了赛龙舟外,还有跳踩鼓舞和对山歌等民俗活动。实际上,在这片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除了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活动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寻。让我们做一名文化的见证者,做一名传统民俗的传播者,让更多人看见民俗,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民俗文化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4

湖南民俗微话

李姝亦

每逢春节,家乡的乡亲们不仅要走传统仪式,还要聚集在一起打糍粑。一圈圈的人把两个石槽糍粑筒和一个方桌围得水泄不通,只见两位最具力量的人手握长木柱,伴随着乡亲们的喝彩声,又喊着“一二”的节奏,一下一下用力揉拌着筒中即将成型的糯米糍粑。这其中就有我的爷爷和他的搭档满爷爷,只见两人一上一下,有力的交替配合着。街坊邻居听说了,闻讯赶来,大家也不排斥,“都是一个村的,来吧,快来吧!”一边喊着,招呼着。有的人主动帮忙,有的人驻足观望,有的人喜笑颜开,热情如火的热闹场面一下打开。不一会儿,爷爷把打粘的糯米捏成一个一个圆溜溜的糍粑,把这热乎乎的、散发米香的糍粑裹一层白糖,放一圈芝麻……在一旁的我看的垂涎三尺,爷爷看到我,就顺手把沾上芝麻糖热糍粑递给我,他脸上那藏不住的笑容似乎也感染了我,我再看向周围的乡亲们,大伙吃着糯米糍粑,说笑间享受着劳动的成果,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我咬了一口热乎的糍粑,或许是因为乡亲们的淳朴热情,因为那里面承载着日复一日的劳动成果,手上的白团子变得更香更好吃了。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5

烧饼卷——朝天锅——乡情

李嘉灵

“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箱,名曰朝天锅。”鲜香的气息从“朝天锅”三个字内溢出,从那不加锅盖的热气中溢满鼻腔,溢满室内。朝天锅通常置于室外食用,若屋舍太小,那室内大抵是吃不得的。浓郁的香气留恋在屋里,绕梁三匝,赶也赶不掉。

山东人爱吃卷饼与大葱是有目共睹的。熟悉的白饼中卷了猪肉,金色的琥珀似的油花将厚实的面饼渗得像油纸般,颜色更浅更透明晶莹几分。馅料中不单有猪肉,若有忌口,还可以卷驴肉、面酱一起食用,虽不似猪肉般肉质细腻,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毕竟,无论个人口感偏好,团圆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馅料。家人亲戚团聚在一起,陌生的脸和熟悉的脸,一并氤氲在热腾腾的水汽中,大家聊着家常,叙着旧事,用木勺喝汤,再佐以清香可口的疙瘩咸菜,或从锅中捞上水莹莹的茶叶蛋,肥而不腻的五花肉,人间至味也不过如此了。偶尔还有清淡而不浑浊的汤水飞溅,时而一蹦几丈高,若离得太近,溅到衣服上也在所难免,但没人气也没人恼,大家都沉浸在团圆的幸福中。我也不由得被深深感动了,纵使此处并无云门陈酿,但我仍欣欣然沉醉其中。

烧饼卷、朝天锅卷的是齐鲁大地上的万物,卷的是碧浪翻泼黛浓的泰岳青峰,卷的是云雾润泽大明湖,卷的是余酣绕齿云门酿,卷的是山东人的质朴,山东人的热情,山东人的精神和魂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流水杯中泻,唇齿间窥见我的家乡。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共同造就了一个叫家的地方。人应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6

端午节包粽子

韩泽厚

我就是一名北京人,我妈妈是河北保定人。但离得近,文化也近。过节的美食大同小异。比如:在端午节,我们都会包江米小枣或是豆沙馅的粽子。

我第一次和家人们一起包粽子是在好几年前了。记得是在姥姥家,在山间的一个小区,可算是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正是端午节,于是姥姥和妈妈一起教我包粽子。上午,我们去了山脚下,剪了一些嫩绿的马莲草,然后,我们去河流边,摘了一些宽大的芦苇叶。姥姥说:“这原生态的马莲草可比绳子好多了!”回到家,我们先淘米,江米在水的冲洗下,白得发亮。然后,我们坐在板凳上,姥姥边示范边说:“把粽叶两片一起,弯折起来,成一个窝,填进一些江米,谈得上一个大枣。用两个角一盖,最后用马莲草系上,一个粽子就完成了!”初时,我做不好,经常是粽叶盖不全,江米一点点漏出来。后来,在姥姥和妈妈的帮助下,我也做出了一个好看的粽子。

蒸气弥漫在厨房中,粽子出锅了!慢慢拆开系着的马莲草,剥开粽叶,里面的江米露出来,蘸上白糖,咬上一口,在口中融化,甜味留在口中,留在心中!

粽子除了纪念屈原,还象征着生活如意!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要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传递美好情感!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7

七夕巧果

杜沛阳

逢年过节,总是有些关于食物的民俗,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在我们老家,每逢七夕,就会做一种面食—巧果。

巧果通体素白偏黄形状各异,有鱼儿状的,外号“面鱼儿”,体表一道道花纹勾勒出精巧的鱼鳞,在眼睛上放一颗红果,可谓“画鱼点睛”,生动可爱,让人都舍不得吃。除了鱼儿状,还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小兔、小狮子、莓果、鲜花……

巧果的做法十分简单,把面团揉成若干块,用擀面杖压扁,再一个个做褶扎穿一个洞,把面团一个一个套起来,扔进油锅中,就像小鱼跳水一般“扑通扑通”,炸至金黄就可以食用了。如果还想要其他形状,便把面团放进模具中压实倒出即可。

在老家,巧果还被串成项链戴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妈妈对我说:“七月七是太姥姥的生日,巧果不仅是祝愿,也是对太姥姥的思念。因为妈妈小时候,每逢七夕,太姥姥就会做巧果给妈妈吃。”我望着妈妈回忆时幸福而温暖的眼神,仿佛跟着妈妈一起回到了她小时候……

民俗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美好而深沉的情感,代表了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真挚而美好,纯粹而朴素的回忆与真情。

家乡的民俗活动作文 篇8

记年的民俗

宋正良

说起民俗,定是逃不过那北京的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欢快的歌谣穿透大街小巷,送到每个北京人耳中,年味儿也便愈发浓郁了。老农民放下锄头,脚夫摞下胆子,伙计们停下手中的活儿。家家户户,采采买买,办好了年货,又要扫房、炸豆腐、发面、蒸馒头……一刻不停歇,直到除夕。

除夕是要守岁的。说起守岁,便是让我想起家中的小香炉。每年除夕,到了子时,就是晚上11点,定是要点几根香的。这根数,也是有说法的,必须是单数,还有“平安一根香,许愿三根香,解灾九根香”一说。点香,要左手持香,右手点香,左手上香,点着之后,放到炉子里,莫扇莫吹。香燃尽后,灰也不能倒出,长年积累下来,炉子便满。这香炉,青色的,好似青砖摞起的墙,墙外纷纷扰扰,墙内是祥和的家家烟火气。

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光辉煌!提及北京的年,怎能不说庙会!地坛、龙潭湖、白云观……处处是庙会;鼓乐、戏曲、踩高跷……人人迎新年。记得白云观庙会的进口摆着几桌老北京的油茶、豆汁儿,应该是不太好喝的,但被吵吵闹闹的人群裹挟着,倒也喝出了几分滋味。还有个大铜钱让我记得很清楚,摆在一个大池塘里,四周围着层层人海,硬币如暴雨般砸来,落在水里,砸在钱上,响声如锣般清脆。每个人都想扔进钱孔中,讨个好彩头。

这是白天,夜里来逛,又是一番滋味儿。可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和雨”,从前是明亮的灯笼,现在是耀眼的霓虹灯,挂在棚子上,挂在树上,挂在杆子上,照得夜空通明。走在其中,仿佛望见飞舞的东方巨龙,好像看到亿万里外璀璨的浩瀚银河,令人迷恋其中,眨眼都不舍得。仿佛这一闭一张之间,这梦中的景象就要破碎了……

过了十五,这独属于北京的民俗就要暂时退场了。不用担心,不要不舍,下一年,它还在这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