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小学

2023-08-23 09:06:54 读后感 打开翻译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1

王雨凡

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萧红(学名张秀环、又名张廼莹,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萧红当时生活很寂寞,因为当时的人都比较相信迷信,都会相信一些什么神呀鬼呀的东西,而且在萧红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人,我觉得那些人很愚蠢。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而落后的生活,具有非常强的语言感染力,故事生动而又形象。像我展现了许多人的悲欢离合,让我有非常多的感动。

住在磨坊里的冯歪嘴子,生活凄苦,有许多地主欺压他,就算有了孩子也不得安生,地主来的时候,竟让孩子连个面口袋都不能盖,孩子的小脸通红,万一冻坏了怎么办呢?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怒,似乎我就是那冯歪嘴子,面前有个活生生的地主,我很生气,孩子还那么小,你就忍心让他冻着吗?真是没有一点做人的良心,简直是太坏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把上个世纪的中国现状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出来,让我们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导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2

前不久,我看完了萧红的巨著《呼兰河传》,作家称这是一部优美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以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美好,叙述了呼兰河传人生的故事,里面有对善良、朴实、勤奋的赞美,也有对愚昧、麻木、迷信的批评,主要写了小城人们卑微平凡的生活和精神上的盛举,第三——四章写了“我”与祖父的童年时光以及“我“家房子的荒凉;第五——七章节写了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伯的故事以及冯歪嘴子一家的不幸生活。

祖父让我记忆深刻,因为他和蔼可亲,祖父总是笑盈盈的,每次祖父见到孩子都要开一个玩笑,比如伸出手把那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下面,有时放在袖口里面,祖父很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也喜欢祖父,而对于我,祖父尤其喜欢。祖父还很善良,看到胡家在打团圆媳妇,就劝老胡不要动手,要以理服人。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暖人的色彩。

还有冯歪嘴子,他的王大姑娘死后,他就一个人坚强地带着两个孩子,虽然有时也偷偷地抹着眼泪,但他一旦看见他的大儿子能牵着小驴饮水了,就立刻笑了起来,他只是想满怀希望地活下去,他对生命有一种珍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光明,而这丝光明,足以让我们拥有希望。

这本书也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人人都要有颗善良的心,要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值得大家去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3

在我们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史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本书是萧红的一生将走到尽头时写的长篇小说,当时她还不到30岁,但身体十分虚弱,患有多种的疾病,31岁时就去世了。

这本书萧红用了灰色的笔调写了呼兰河,呼兰河也是萧红的母亲河。书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她童年时候的故事,很多都是她和祖父在一起的趣事。萧红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家族中好多人歧视她,只有祖父关心她。她和祖父在一起总是快乐的。

书中有些情节是很好玩的,比如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就把几朵玫瑰插到祖父的帽子上,她祖父毫不知情,还说:这园子里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乐的哈哈大笑。读到这里,也可以感觉萧红童年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了吧?

在《祖父的日子》这篇文章中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快乐,她去给祖父“帮忙”,她拿不动整把锄头,祖父就给她锄头的“头”。她在地里乱锄一阵,祖父也不生气,两个人还开小差玩了起来。

样就故事还有很多,都能让人捧腹大笑。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感觉那时的人很迷信,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

仔细读完这本书,我内心复杂。萧红回忆了很多童年的事,可是笔调是灰色的。平淡的像秋水一样,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我想这就可能因为作者身体的疾病让她觉得所有东西都是灰色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4

朱冠宇

这个寒假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家萧红在生命末期于香港完成的小说。

在初读这本书时,我认为萧红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在那样一个封建迷信的时代,还能这样自由快乐,真是令人向往。当我细细品读这本书后我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快乐只是虚假的快乐。的确,祖父是一位令她欢乐的人,可是在她身边有许多精神麻木的人,所以萧红才写到:“我家的园子是荒凉的。”我想这是一种心灵真实的写照吧!

文章中也有一些人遭受苦难,比如那位饱受封建制度折磨的小团圆媳妇。她本是一个阳光快乐的女孩,却因为人们相信你你封建迷信,让她倍受折磨,最终她没有抵挡住人们的暴行,被开水活活烫死。这群人真是愚昧、迷信、可悲!

有二伯也是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他的性格孤僻,不爱与人说话,天上的麻雀、地上的狗,才是他聊天的伴儿,他活着无依无靠,所以那个老厨子也敢骂他、欺负他。

再说冯歪嘴子,这种靠实力养家挣钱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当他妻子死后,迎面而来的却是嘲讽。但是他没有理会别人的流言蜚语,用心的照顾两个孩子,坚强地活下来。

封建迷信害死人!通过这些悲惨的故事,我才越发觉得,生活在当今自由民主的新时代、新中国,是多么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5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在这座小城——呼兰河的童年往事。

呼兰河是荒凉的、寂寞的,可在萧红的眼里却是五彩缤纷的。

我喜欢萧红祖父的园子,在那个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快乐的。萧红对这个园子充满了回忆。小时候,萧红和祖父在园子中一起玩耍;祖父摘花,她就摘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就跟在后面。有时候不认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苗割掉,把草留下。

还记得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一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只小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些故事,萧红把它们都记在了这本书中,读完这本书,我为萧红的自由自在的童年感到开心,也为里面发生的悲惨的故事感到悲伤和惋惜。读这本书,有时令人发笑,有时又会为那时的人性感到无望。

萧红以自己家乡童年为原形,描写了劳动人民的乡土生活及风情习俗,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萧红小的时候家庭条件很差,什么都买不起,还遇见了很多坏人,可她却在那种条件下生存了下来,每天保持乐观,好好学习、寒窗苦读,最终成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我们现在的条件比那时好得多,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效力,做一个能为国家,为民族尽责出力的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6

陈依泉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因此她童年充满了快乐。

这本书中写了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也没有可怕的战争。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读完了,可我的心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7

实不相瞒,我处于兴趣缘故,下午的电影没有看的太深,模模糊糊将主线内容参了个大半基本上是全理清了,也幸好是理清了,不然我现在肯定也是一脸无奈,不知所写,尽管此刻我落笔仍是半飘半踌躇,说实话,我大有精神上同字形一道神采飞扬的意味,呵,此时此刻,倒想看看琼瑶剧来平复这心情了

用不太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我倾向于将萧红的经历大致看作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又不尽然如此,在这悲哀的命运中也含有大部分的温情和快乐时光。所以在某个或某个时间段中,我仍不能笼统根据一段时光来凭断其命运,而这里我说其悲哀,不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及反复颠簸和众叛亲离的生活轨迹罢了。

所以我还是将笔墨着重描写其作品《呼兰河传》我们不难看出《呼兰河传》中作者所处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温馨的,正如任何幸福时一样,萧红总有一个作为情感寄托的人。早时是祖父,而后是萧军。我们不如再将目光投注文章中,便可以发现萧红对于美好事物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她在大多数时候是个孤家寡人,或许是环境的不友好,及封建社会的荼毒,使其被迫性封闭自己,或将心中的不平衡与孤独通过外放的方式得到释放,这时无论是祖父或其生命中的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存在便尤为必要了。

但不论怎样,我始终认为萧红是一名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伟大女性,姑且将萧红的全部生命当做一个正常人全部的生命历,她的童年片段及相对意义上的晚年过的也都算如意,那又不能说其是悲哀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8

黄钧昊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呼兰河传不就是给呼兰河写的一本书,那一条呼兰河和能有什么传记呢!可是在我读了之后想到,这本书不是给呼兰河写的,而是给呼兰河旁边朴素的民族风情写的。

这本书写了一条河旁边一个村子的故事,在社会上能有呼兰河旁边这样的村子还能有多少个呢,人们沉浸在工作和学习,当中已经没有办法再重温几十年前呼兰河旁边了,我们这也没法体会这样美好的生活,咱们这样美好的生活已经逐渐被科技所替代,但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是让我们重新体会到几十年前呼兰河旁边的优美景观。

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第二章,第二章里面说了在呼兰河旁边的女子的勇敢,那里有句话会引人深思,古语说,女人上不了战场,其实不对的,这么想平白你问你个男子问他究竟敢不敢跳井,怕他也不敢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就敢跳井,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还能弄个将军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一跳就多半跳死了,这段话表明了女人跳井的勇气是要比男人算正常的勇气还要勇气可佳的,也是呼兰河传里面关于勇气最好的一句话。

最后在呼兰河传中还有很多的关于呼兰河的民族风情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人物感情的物质,有开心,有不开心的还有郁闷的,有绝望的,总之这本书写了五光十色的人生,大家都去买来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9

追求幸福与光明

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打开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渐渐地,内容情节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于是她以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呼兰小镇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

小说从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起点,然后展开了对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整个小城的人们,挣扎地生活。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困循地生活着。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旧中国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作者鞭答那些愚昧保守、苦中作乐的劳动农民,而歌颂着他们当中那些善良淳朴、勇敢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们。

在作者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10

《呼兰河传》是一篇由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中的一些列悲惨、可笑的故事。《呼兰河传》共有七个章节,其中一、二两章是描写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民俗、民风和各种奇怪的节日、活动;三、四两个章节描写了萧红幼年时的生活;五、六、七三个章节写了团员媳妇、二伯和风歪子嘴的一系列悲惨故事。

书里的萧红就是爱玩,和所有的小孩一样都十分有童趣。虽然她是长女,但他的爸爸、妈妈并不爱她,祖母也不喜欢她,但是祖父却十分爱她。这里的呼河兰就是小萧红的家,呼和兰的所有人都是小萧红的朋友,而且她最大游乐场是那个大花园,在那里的所有生物都是活的,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活了。萧红也有很多朋友,磨倌冯歪嘴子,爱搬家的有二伯,年逾八十的祖父,唠唠叨叨的老厨子。在呼和兰中,萧红是快活的。

祖父,饱经风霜,文武双全,萧红对他眯的厉害。可他为人老实,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但是他却给萧红幼年的时光带来了唯一的、无限的乐趣。

团员媳妇命不好,有二伯的脾气怪,冯歪嘴子太老实,老厨子太唠叨……

茅盾大师说:“这本书不像小说。也许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完全不像自传。但是我也觉得正因为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总之来说,这本书有讽刺、也有幽默。它会使你的头一点一点沉重。但仍然有美。

这,真是一本好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11

呼兰河,一个普通的小城。在这个小城里,住着许多平凡的人,这里,弥漫着无知和绝望的灰色。

你看到吗?上团圆媳妇那布满泪痕与惊恐的脸环视四方,哪怕有一个人来救她也好呀!孩子说那在大泥坑里捞上来的猪是瘟猪,瘟猪不能卖,更不能吃!还没反应过来,脸上就出现了一个鲜红的掌印。透过那双不安的眸子,我仿佛听到了孩子的心声:本来就是呀!为什么说真话要挨打?!看!那群人在七嘴八舌地讨论怎样才能不让人掉进泥坑里,可就是没有一个人伸出手来把泥坑填平……

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无辜的孩子!愚昧中怀揣私心的人们……

这抹压抑的灰色中唯一的一丝暖色,我想就是萧红和祖父一起“劳动”,一起玩耍的时光了吧。他们一起铲地,一起拔草……,充满着乐趣,小小的园子成了一个另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读着她的文字,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幼年的时光,我玩,我笑,与我可爱的小伙伴一起奔跑在老家一望无际的蒜地埂上,偶尔还会拾起地上半干的泥巴捏个憨态可掬的小猪……如今我已成长为一个少年,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再也找不回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合上书页,心里不免有些感慨:萧红的文字朴实无华,俏皮生动,可为什么我读了之后,心里却是灰蒙蒙的呢?仔细一想,仿佛有了答案:时光流逝,原来我心中真正留恋的是那最美的童真……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12

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开心极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许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13

计明声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我国女作家萧红写的。萧红以自家的院子为中心,写出了呼兰河这小城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作者小时候最为亲近的人就是祖父,祖父有一个大花园,平时,祖父就是在这里劳动的,作者也形影不离地跟着祖父。祖父戴一个大草帽,作者就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作者就栽花……总之,祖父干什么,作者便干什么。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团圆媳妇的死。小团圆媳妇才12岁,是胡家的童养媳。自从小团圆媳妇刚搬到胡家,她的婆婆就开始没日没夜地打她,拧她的腿,用鞭子抽,甚至还用烙铁烫过她的脚心。读到这儿,我能感觉到她婆婆的心狠手辣。

我万万没想到,胡家请大神差不多跳了一个冬天,竟把团圆媳妇跳出毛病来了。于是,许许多多的人都给胡家出主意,最后,她的婆婆用了一缸滚烫的水把团圆媳妇给活活地烫死了。我当时就想:站在一旁看热闹的人们为什么没有去救她?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些人就是一群没有同情心的人,他们以为这样是为团圆媳妇好,在为她驱鬼,实则是害了她。

《呼兰河传》这本书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线索,生动地写出了呼兰河城人的社会风貌。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 篇14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