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

2023-08-09 22:21:10 读后感 打开翻译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1

时光流转千年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中,有这样一群人,伴着驼铃声阵阵,手上的猎旗随朔风飘扬。沙尘迷了眼,模糊了远方的视线。一串串厚重的脚印,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大门。领头的那人,叫张骞。

时光流转千年后,在了无人烟的大漠上,天空下飞鸟绝迹,有一人背负行囊踏上这片土地。他闪烁着光芒的眼膜中,是那坚定的信仰。他不是冒险家,他是个文人,去寻觅曾消失不见的文明,亦是在探索古人的智慧。他,叫做余秋雨。辽阔苍穹中,唯他一人走在这充满艰辛的路上;熠熠星河,唯他一人日复一日地走在那孤独的文化路上。

我于是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

沙山月泉相映好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与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一面用巨大的筛子筛过一般,热浪翻涌起的风将沙山勾勒成优美的线条。他停下脚步,驻足于鸣沙山上,向远处火得灿烂的夕阳致敬。转身,他眼睛一亮,在这雄奇壮阔的鸣沙山后,竟又一轮明月般清澈的溪流,山上狂风肆掠,山下水平如镜,他知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月牙泉。巍巍鸣沙,娟娟月泉,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正如北方人的粗犷与江南人的灵秀组成了中国这个群。

他曾说:“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人生才显灵动,世界才显精致。”他走在路上,走过了沙山月泉相映好。

阳关历史自叹惋

他继续走在风沙席卷的沙漠中,只见一座高高的石碑矗立在沙丘上,周围一派荒芜,甚是颓废不堪。他渐渐走近,只见石碑上模糊不清的刻痕印着两个字“阳关”。曾记否,阳关古时是通商之地,关隘重镇。如今城墙早已如过眼烟云般不复存在,昔日的繁华景象如梦般闪现,那辉煌的历史不会有人想起,只那孤傲的巨石独自守望,幽咽的声音对往来的人发出无尽的控诉。他忽然想起王维温厚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自然又想起那盛极一时的唐人风范,那豪迈、洒脱、上进、大度……可那唐人风范还是抵不过岁月的磨折,终是消散不见。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在;身前,寒峰如浪。”他在阳关的叹息中,走向下一处文化。作文 WwW.ZuOwENbA.NeT

莫高窟绝美壁画

走进漆黑的石窟,那残破的壁画虽已不完美,但还是能够看到古人的智慧与才能。他仿佛看到,几千年前,人们在这修整壁画,来自各地的商旅驼队、僧人等一群有一群人来这里驻足观赏。金光透过窗户,折射到壁画上,洋溢起神秘的金辉。莫高窟的壁画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如一位老者,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岁月的轮回、生命的存亡。它的颜色是厚重的,沉淀了几千年的风沙,令世人仰慕。

莫高窟最终被谱写成一首意蕴深长的诗,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一个永不泯灭的神话。余秋雨先生感受着莫高窟的情谊,继续行走在文化之路上。

他走在路上,以他那热血沸腾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走在文化解密、文化传承的路上,他重新走过那消失的古文明,仰着头,朝那充满希冀的文化圣地走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秋雨先生走在文化之路上,亦是走在人生之路上,他肩负使命,就是去传承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走在路上,我们亦不忘初心,踽踽前行,与信仰一路同行。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的回答,他离开案头,换上远行的装束,他出发了,探索着人文山水,感慨着历史沧桑。——《文化苦旅》,由此诞生。

余秋雨的文化考察,漫长踩踏着三条天地之线——长江,黄河,长城。

黄河,余秋雨几乎从源头一步一步走到了入海口,他找到皇帝轩辕氏的出生地,盘桓在殷墟中,他用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差不多的自然景观。文化真正的贮存地,是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

余秋雨走过长江,在那里,智慧的李冰兴修水利,都江堰建成了。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为中华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道教,也产生在都江堰旁。人们在治水,却也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天人合一,这是都江堰的道。放在今天又何尝不是!天地,自然,给予了渺小的人类生存的机会,我们理应怀有一颗敬畏的,虔诚的心,爱护自然,感悟自然。在今天,因人类肆意破坏环境而产生的灾难难道还少吗?“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刚刚熄灭,澳洲的山火就燃烧起来,当我们面对着焦黑的土地,面对遍地的动物尸体残骸,难道还不知道这是自然的警示?难道还要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直至为我们自己的愚蠢无知付出惨痛的代价吗?就这样,我沿着余秋雨给我指明的文明脉络前行得越远,思考得就越多。

沿着长江走,余秋雨来到了黄州。穿过千百年的历史,也有一个人,来到了黄州,带着极小的官职,带着浑身的脏水,他慢吞吞地走来,他就是苏东坡。在黄州,他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回归清纯与空灵,他成熟了,发出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赤壁赋》已经鸣响!于灾寂中重生!现在,面对困难的我们,怎能轻言放弃与失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没有磨砺,怎么有鹅卵石的光润?没有风雨,哪来彩虹的色彩缤纷!成功在一场场风雨后,心怀乐观,勇敢。及时地自我反省,恳切地自我剖析,才能战胜万难,达到新的境界。

长城内外,冲突,交融,干燥与潮湿,寒冷与温暖。西北广袤的沙漠,有著名的莫高窟,神秘的沙原隐泉,茫茫的阳关雪。西域,浮嚣中不乏宁静,粗犷中不乏明丽。将无限的历史与文化,默默倾吐。与余秋雨走这一程,方才知道在探寻中华文明的路上,我才刚刚启程。

也许,我无法做到行万里路,但我愿意在时间的荒野里,静静阅读此书。正如书中所说“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3

我一直不明白余秋雨先生为什么要把他的旅途称为苦旅,直到我把目光投向窗外那纵横的土地,我才明白,用身体去丈量土地,用心智去打磨文明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余秋雨要做的不是顿悟、揭秘,而是体验,仅仅如此,足以让他名留史册。

因为存在的本身比他的衍生更有意义。

秋雨先生无法做到重建,因为散文不是小说,《文化苦旅》更不是《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历史已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存在了,即使再巧的笔已无法更改历史的选择,再灵的口也辩不赢已成的事实。余秋雨只是用自己的巧手给厚重的历史添加了一缕清幽,仅仅如此,就足以让《文化苦旅》传遍大江南北。

因为历史的本身比任何浮华的余缀都更为厚重。

余秋雨的文才并不突兀,也不虚浮,是一种淡然的雅。他深知天赋不过是一种巧合与上苍的遗弃,所以他不张狂,不恃才。他把一切文才与天赋都化作了一句句对古人的追问与一卷卷对山河的摩挲。因为他已见过太多从山峰到谷底的摔落,所以他深知救赎之路固然如朝圣般洁净,但除非堕到谷底,谁也不想走这条不能回头的路,所以他选择把自我之才彻底熔化,铸成一把利刃,插进中华的大地中,深深地听着大地的脉搏。

苦旅是艰辛的,他到了莫高窟,对神秘的深窟投向了一束同样神秘的目光,向躲在暗处窃喜的蒋孝琬投去一个祖国的蔑视。他到宁古塔,看着中原名士与南国佳人流徙在塞北辽阳。他到了杭州,看到了水龙王钱镠,看到了白居易和苏轼,他看到了一切,却又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走了,把所有胸中的感叹都寄托给了一枝枝瘦削的笔和一张张单薄的纸。

苦旅更是心灵之旅。

先生的感悟都埋在心底,秘不示人。历史的虚妄与苍桑都是引子而已,心中的灵感一旦爆发就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黄州于苏轼,琵琶女之于白居易,苦旅之于余秋雨,都是产生伟大艺术前的鸣奏,通往陡峭山峰上的台阶。

苦旅不是为了弄清楚什么,而是为了探索的过程,有些东西并非人类一朝一夕间可以明晓,但过程可以在瞬息间积累。换句话说,探索是为了安抚自己的内心,因为一切你未经探索深究就深信不疑的事情,一定受到了主观喜好的影响,一切你未经深思熟虑就极力排斥的事情,一定受到了内心恐惧的左右。

先生显然不想在历史中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他想要的是真实的历史,哪怕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评判。

余秋雨先生在“巴金百年”中说过:“忧郁,是巴金对社会的审视,对未来的疑虑,对人性的质问。”那样,苦旅,是余秋雨对文明的融入,对历史的敬畏,对自我的剖析。

苦旅绝非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道路,即使是,它也不会有尽头。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4

暑假中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是他以专题分类的作品集。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这本书由多篇散文,短篇中篇小说组成。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为《牌坊》的文章。

在山南镇里,有一位做牌坊的德高望重的老石匠潘木公和一位年轻为人做墓碑的小石匠。一日,潘木公要求小石匠与他一起去帮人家修一个新的牌坊。在路上,潘木公随地坐下来抽烟。在距离此地不远处,有一个院子,这便是曾经的尼姑庵。曾经这里很兴盛,香客们络绎不绝,后来随着尼姑的减少,这里便也冷请了不少,最后一个的尼姑难以为继,也离开了这里。到哪里去了,没人知道。后来,乡长与一群女教师决定把这里改建为一座乡村小学。墙要补,桌椅要做,那位年轻石匠根本赶不过来这么多活,于是便将潘木公——他新拜的师父请过来帮忙。潘木公做活的时候很少说话却喜欢东张西望。

一日他找到了乡长,说愿意给小学建一座石门,乡长满口答应。几天之内,一座崭新的校门便树立起来。是潘木公的老手艺,但是却比别的牌坊气派多了。学校建成后,老师们去挨家挨户的招生,结果找来的只有男孩子没有女孩子。学校分了三个班,老师每天教同学们用毛笔写字。不论是同学们还是长辈都很喜欢新来的老师。直到有一天,老师们在杨梅山上遇见了一个村妇,她希望能让自己的外甥女来上学。老师们惊喜地答应了。于是,何英,成了学校招来的第一位女生。她每天头上绑着鲜艳的红头巾,翻过山之前由村妇看着,翻过山后由老师同学们看着,以保证安全。后来越来越多的女学生加入了乡村小学,学校也越来越对得起潘木公精心雕刻的牌坊校门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并不很久远以前,让儿童上学校读书受教育竟然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光是修建乡村学校,就需要特别的经济基础和特别的胸怀,还需要无量功德和慷慨奉献。特别是女孩子上学读书,那还需要移风易俗的勇气和深远的眼光。今天的我们如果能把上学读书看作是一种幸福,就能增加许多刻苦钻研的内驱力!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5

文化苦旅,顾名思义即是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探究的一场艰苦的旅行。在本书中,余秋雨先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故事,历代文人艰难的故事,我从中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其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道士塔》和《风雨天一阁》

《道士塔》,余秋雨先生将这篇文章小说化,而表达的内容只用三个字即可说明,那便是那带着琼瑶阿姨泪腔而仿佛在那几卷古书面前,对着死朽者的尸骨却无力回天的哀怨叹恨道:“我好恨。”我仿佛看到作者像一匹狼在黑夜中哀嚎却无奈。

在本文中王道士是一个没知识没文化的人,只因巧合以敦煌窟为家成为了道士,在这段期间王道士对莫高窟进行粉饰,绘上了西游记的故事,这看上去美妙但却是对中古历史文物的一种亵渎。王道士的作为也的确反映出当时的教育落后,也为后来的损失埋下伏笔。不就王道是发现了这莫高窟里的经书,并视其为珍宝。后来英国的考古学家斯坦因知道这件事便前来,这里,余秋雨又为我们引出了一个桥梁似得人物,那边是湖南人蒋孝婉。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类桥梁似得人物往往被掩盖,但它却往往是最重要的。在文中蒋晓婉帮助英国人用仅仅30英镑换回了那几卷古书。可是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我阅读时发出的疑问。但我想可能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迫吧,毕竟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身为一个不被重用的普通中国文人也只有到异国他乡谋出路了。

当王道士听到斯坦因提出的要求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警惕、闪躲、拒绝。这说明当时的他还算有点良知,但后来他却又同意了,这也就是因为他之前的经历,那三十磅大洋可比他平时一年化缘化来的钱多得多。而且他本也是出于善意希望中国文化能在各国展览,但却是这一念之差酿成终生遗憾。

作者曾幻想在斯因坦走的路上拦住他,但后来却又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怕官兵私藏呢?还是怕军阀混战搞得古书葬身于战场呢?原因数不胜数,最终让它在异国展览可能还会完整吧。

这便是《道士塔》,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的故事。警示我们年轻人在面对祖国文化遭受侵略时要勇于站出来维护,不像王道士那样愚昧软弱。同时也在呼吁保护历史文物。

“二百年的积存,可散于一朝;三千里的搜集,可焚之于一夕”说的便是位于宁波的天一阁。

本文中提出了“健全的人格”这一可笑的词,后来这个可笑的词又被献给康熙帝。古人好讲“健全”“圆满”,也擅长把这些完美的修饰词留给自己的掌权人。然而健全的人格包括“禁止妇女登楼”的封建族规。是一个酷爱书籍的女子最终抑郁而终。这也反映当时在既缺少人文气息有无婚姻自由的年代,一女子想借着婚姻多读一点书,其实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她失败了,却让我很感动。《天一阁》的真谛大约是叫我们坚持文化的积累,沉淀出浓郁的民族情节。

《文化苦旅》使我懂得中华民族文化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也许如秋雨先生所言“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也罢,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碟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6

行途万里求索文化灵魂,笔力千钧揭露世态冷暖。

近日有幸,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受颇多。无论是他所写之处的文化灵魂,还是描写之下的世态冷暖,无疑都让我感动。让我再次走近这位大家,感受他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先生笔下的事态冷暖,足以让每一个读者感动,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他笔下的巴金先生,那位百年老人,勇敢地面对恶势力,从不退后。一个受尽折磨的生命,依旧选择高傲地站起来。一直行走,从不停歇。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句话:“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身陷绝望并不可怕,因为那一片星空,我该幸运,我学会了仰望。太多的人,喜欢俯视众生,而没有人选择仰望,但天很高,我们需要抬起头。因为只有在最深的绝望中,才会看见最美的风景。还有他笔下的黄佐临先生,我真的很佩服,他在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毅然决然的回国,他虽是一介书生,但他终究是个战士,他是把戏剧当作他的刀枪,用它们来对付敌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许多作品被禁,但是黄先生依然坚持着,他从未想过放弃。在光明之后的十年黑暗里,受过的伤害当然多,但他却选择沉默。这好像一个母亲打了一个孩子,孩子会恨母亲吗?不会。尽管这是文化的浩劫,但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阴影,但这个世界光明之地还是比阴影之角多。直到他人生的尽头,他没有任何遗憾,他打开了中国戏剧的大门,创造了属于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或许大家都记不住他的名字了,但他从来没有想要大家记住他的名字。还有那句,从来不对别人的说三道四做任何辩驳,因为他清清楚楚的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时候不必证明给别人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便好。但我们会永远地把他的名字牢记于心。

在《我的山河》这篇文章中先生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我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曾经我也这么想过,无疑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答案,在读万卷书时,你虽未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在书中你依然可以身临其境,那时你的心在路上。而行万里路时,你确实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在看到的东西必须要入心,才算真正的领悟,那是你的脚在路上。所以,人这一生要么心在路上,要么脚在途中,这两者你必须选择一种。但两者无疑都是苦的,读万卷书,日夜与书为伴,自是单调乏味;行万里路,日夜与星辰为伴,自是艰难困苦。尽管有这些苦,可我依旧想要去尝试,尝试世人所苦,我相信那一定是我所乐。故而我想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毕竟有了知识的积淀,走到哪里才不会感到迷茫。当你真正走上这条路时,那么你就从文本世界,真正进入了自然世界。我们本就是这自然中的一员,所以我们最终的归宿,也会是自然。正是需要这样的回归,余秋雨先生才会除去一切俗务,选择踏上他的文化苦旅。只有当身体上的一切尘杂完全除去时,你才会挣脱所有束缚,离灵魂更近一步。这是他的文化灵魂。所以,该读书的读书去吧!该上路的时候就上路吧!

重新携上《文化苦旅》,这才明白文化本就是一场苦旅,但我们步步前行,不回头。感谢余秋雨先生,带给我们最好的感悟。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7

读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好似在这大千世界,在这历史长河中走了一遭。

不论世人皆知的都江堰、莫高窟,也不论那民间的牌坊、一口老井,人生哲理与滋味,融于这一景一物之中,融于作者那伸张有力的笔法中。

先便是牌坊,让人心头一颤,韵味哲理充斥其中,形如细沙,不便寻找的。

初读文章,不知其含着何意,那便是四五年前吧,在家中寻寻觅觅,便翻到了这篇“牌坊”,当时因年少无知,草草翻翻,只觉得此篇文章讲述了三个故事,建牌坊的故事,女教师的故事,“冰美人”的故事,三个故事在我看来毫无关联,便将这书一扔,不知去到哪里了。

几年过后偶尔拿起再读,发现这看似毫无头绪的文章,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残酷的真相后隐藏着美丽的秘密。我终于明白了,为何文中的女教师如此美丽,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女教师翻山越岭也要收女学生,我又终于明白了,结尾那段话的含义,何英是那女孩一缕金发,那美丽的女教师为这封建的山村解了冻,雪地中奔跑的男孩为女生们解了冻,大地沉睡,无声无息,有多少“死”了的姑娘在新生中苏醒?或许那美丽的女教师正是个“死去”的姑娘,在众人的悲伤中死去,又在众人的欢乐中悄声回归。

女教师和牌坊的关系远远不止贞洁那么简单,他们解冻了被牌坊禁锢的女人,也解冻了那沉睡的封建礼教,迫切地招女学员,希望让她们的努力,让这封建礼教化作一尊寂静的牌坊,她们是女人,也是老师,让沉睡的山村苏醒,让这沉睡着的中国苏醒。

再便是都江堰,这是另一让我震撼的文章,人们都记得那雄浑的万里长城,都记得那怒目圆睁的兵马俑,但就是不记得这至今依然有作用的都江堰。

这篇文章没有牌坊那般深沉,也不如莫高窟那般雄浑,或许在历史和地理上均被提到,让我有一种空前的熟悉。李冰治水,不再是世人为之治水,而是水治着李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方才长生不老,正是李冰为此沥尽心血,才使得这传奇如今依然流传。水是灵动的,并不是水依人,而是人依水,李冰的八字真经,才使得其流传至今,拜水等同于问道,若知了水,世间万物可不是熟知于心?

余秋雨先生一本《文化苦旅》,是否揭露大自然的奥秘?万物皆有声,牌坊乃封建道教的墓碑,都江堰为水的传语。荒漠便是浮器的预告信,小泉便有着沙漠的洗礼……带着中华几千年的烟尘,在哲理的道路上行走着,带着中国文化去回味、去冥想、去继承、去发扬光大……

在人生长途中,总有那么一段旅途,令人凄苦,但却引人深思回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左右 篇8

读完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放下书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场景涌入脑海。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居然发现了敦煌莫高窟里的藏经洞,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叫蒋孝琬的学者,仅用30英镑,把这些宝贵的经卷都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我的脑海中顿时思潮起伏,眼前出现了王道士将大片壁刷白,外国人疯狂抢劫藏经洞,蒋孝琬出卖祖国文物的场景。

王道士破坏、出卖藏经洞。无知的他被蒋孝琬所利用,把这些宝贵的经卷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这个王道是不明白他卖出的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无知的他不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多年的历史,无知的他不可能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当他打开藏经洞的大门的那一刻,他并不明白,自己已经打开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不过这个王道士也够可怜的,如果说他是可恶的,那么蒋孝琬便是无耻到了极点。他明白这些东西是有多么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他却明知故犯损害国家,不分善恶。没有民族意识没有良知,无耻到了极点。他把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出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他出卖的不仅仅是这些文物,他出卖的更是一个国家,更是他自己的良心。用我们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是非不明的无耻之徒,罪恶行径千古唾弃,就连外国人也告诉斯坦因只要你带上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可见蒋孝琬到底有多么的无耻啊!

我恨,我真恨,我恨外国人将我们中国的历史洗劫一空。我恨王道士的无知,打开了藏经洞。我恨蒋孝琬的阴险狡诈。更恨我自己,恨我没有出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能阻止他们将这些宝贵的文物运向地球的另一端。如今我悲愤的跺脚,但是只能无奈的叹气,留下的只是遗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