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2023-08-08 21:10:49 读后感 打开翻译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我国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灵帝中元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桃园,并和董卓,曹操,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为争权夺利,他们又开始互相残杀。经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其中,刘备还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此后,曹操战败而死,奠定三国局面。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授为吴王,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统一。

在此期间,我提到了一个大人物,如果没有他,刘备就没有今天,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称孔明。从诸葛亮浑泪斩马谡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顾全大局。从草船借箭体现了他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诸葛亮如此历害,何不让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我们班有个“混世魔王”——郎增炜。大家都对他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只要他喜欢,无论是谁,他都可以欺负个遍,那些被老师安排与他同桌的同学,更是成了他公开欺负的对象。一会儿橡皮不见了,一会儿铅笔跑桌下了,一会儿背后被贴了纸条,上面画着一头小猪,一会儿哪位女同学的辫子被揪了,惹得她大哭。因此,他也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老师也为此头痛万分。但是在三年级的某个学期,老师竟然安排我和他成为了同桌。顿时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害怕,恐惧,烦躁,刹那间,心里的那些小魔鬼全都爬了起来,不断的在挑衅我。我的脑子里不停的涌现出同学们被欺负的一幕幕,无数个怎么办在我脑袋里打转。同学们用同情的眼神齐刷刷地看向我,显然,我的脸上刻着三个字,不愿意。但是老师却视而不见,放学后,伤心的我背着书包回家了,我所有的一切变化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这不一进门,妈妈瞥了我一眼,问道:“怎么了?今天心情不好?”原本内心就委屈的我,一股脑儿地向妈妈吐槽起来,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妈妈不紧不慢地抽出一张餐巾纸为我擦干眼泪,微笑着说:“首先,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老师这样的安排也自有老师的道理。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局面翻转过来,反败为胜!”

妈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学校,刚坐下,拿出学习用品,就看见郎增炜悠哉悠哉地走进了教室,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脑子里马上回想起妈妈昨晚对我说的那番话,给自己鼓了鼓劲儿。转过身子,两只眼睛直视对方,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郎增炜,这个学期我和你成为了同桌。但是,有几件事我们俩得达成共识。”郎增炜先是一愣,然后挤出两个字:随便。“首先,咱们两个必须和平相处,你不能随便动我的学习用品,其次,如果你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你可以来问我,我会帮助你。课堂笔记如果来不及做,我会借给你,你觉得怎么样?”郎增炜足足愣了三秒,他或许被我当时的勇气震慑到了,默然地点了点头。我暗自窃喜,就这么通过了?就这么简单吗?我竟然把这个混世魔王给拿下了?激动的心情无语言表,原本天大的事,瞬间变得如此简单,真想立刻回家和妈妈分享我当时的心情。来源 wwW.ZUowEnbA.nET

渐渐的,我和郎增伟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我会为他讲解题目,他呢,信守承诺,再也没有欺负过我,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被其他同学欺负时,他反而会挺身而出,为我解困!顿时,让我对他的看法瞬间改变,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是诸葛亮的时代,还是现在,都需要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困难,看了三国演义,我更加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就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军师。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吟诵到这里,你便知,这是我们熟悉的《临江仙》。或许用这首词来形容《三国演义》再合适不过了。

它“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这是袁阔成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里面记录着多少人才的诞生与毁灭,多次彰显了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定律。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下三国主公们吧。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我认为他的“奸”却有一定的道理,那便是适应时代。

他比起刘备,孙权等人仅仅疑心太重。他曾误认为吕伯奢要杀他,在疑心的驱使下,便把他们一家杀了,并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虽疑心重,可能力非凡。以“献刀”为借口躲过董卓的猜疑;挟天子以令诸侯,征服群臣;凭自己的远见征讨出大片疆域。他出身贫寒却尽放光彩。在他身上争议不断,但却掩盖不住他的雄心,他,便是曹操。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事,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这便是刘备,蜀国开国皇帝。他性格宽和,不喜言辞,喜怒不形于色,但是胸有大志,专爱结交天下豪杰。连陈寿感叹道:“英姿雄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他的一生可以用三件事概括:桃园结义,与关羽、张飞结下生死之交;三顾茅庐请诸葛,从此扭转局势;白帝城托孤,作别英雄舞台。刘备白手起家,从草鞋小贩到国君之间,虽经历万般挫折,但迎难而上,成就大业。宿敌曹操也曾说:“夫刘备,今不灭,必为后患。”他一生以“仁”字为主,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仁君”。无论何时他都不忘初心:为中原统一而生死。他就是张辅口中的:“威而有思,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的刘备。

元好问曾感叹道:“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的确,像孙权这样的明君在古代是少之又少。他劝吕蒙学习,培养出精英人才;他爱结交豪杰,获得大将周瑜;他怒砍桌角,稳定军心。

他不屑于旁人的评价和眼光,对待人才,一视同仁,这或许就是孙权成功的秘诀吧。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中没有太多关于孙权脍炙人口的故事,可那些都不足以遮没他英雄豪杰的事实。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我虽不是英雄,但我读过三国。在那段荡气回肠的传奇里,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英雄的舞台,主公的传奇,这些虽离我们渐渐远去,但一群英豪,一腔热血,成就了一番霸业。他们个个身负凌云之志,一腔豪气直冲云霄,这便是三国,便是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目。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建立晋朝的故事。今天,我又仔细阅读了几章,我一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书中的各路英雄好汉都描写得生动有趣,个性分明,尤其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尤新。

舌战群儒,便是我最喜欢的桥段之一。内容为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都在迟疑,是和是战难以定夺。最后诸葛亮与东吴群臣在东吴的议事厅舌战群儒。诸葛亮羽扇纶巾,温文儒雅,面对咄咄逼人的众臣,他沉着冷静,头头是道地分析当今天下局势,以他的聪明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将群臣和孙权说得心服口服,终于说服群臣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诸葛亮豪情壮志,心怀天下。

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写马谡自告奋勇驻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也不听部将王平的建议,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不占据城池,居然跑上了山上,结果被张郃军队杀得大败,最后的结果是街亭失守,使蜀国原本十分有利的的形势处于被动。尽管诸葛亮十分欣赏马谡的才华,但为了整顿军纪,顾全大局,他毅然决然将马谡斩首示众。当时斩马谡时,诸葛亮泪流满面,几乎站不稳,他何尝不知道马谡的才华,他也真的很爱惜这个人才,可是,如果不斩马谡,那么会动摇军心,人人都不会遵守军纪,如果军纪不严明,那军心就如一盘散沙,必定大败,所以,即使有万分不舍,诸葛亮还是狠下心来,只为他心中装满了蜀国。

读到这里时,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眼中只有军纪,只有蜀国,没有个人私情,这该有多大的毅力啊。

温酒斩华雄,也是我喜欢的桥段之一。故事是写当时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各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诸侯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所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意与华雄一决高下,曹操端了杯热酒为他壮行,关羽没有喝,他豪气十足,说等他斩了华雄再来喝。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关羽就提了华雄的首级,令各路诸侯目瞪口呆,惊诧不已。看到这里,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这位虎将的虎胆、豪气。华雄在当时可是让众将都闻之丧胆的一员悍将,他高大威猛强悍,杀气腾腾,视其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杀人如杀一只鸡一样,但关羽却丝毫没有被唬住,没有丝毫的畏惧,两人只交战几个回合,就决出胜负。可见关羽武艺更在华雄之上。真是一位虎胆英雄啊。

《三国演义》中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我从中了解到各路英雄好汉的情操,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甘愿牺牲自我。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一定要好好地把它读完,更多地了解三国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今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百一十回到第一百一十二回。

在这三回中讲述了魏正元二年正月,姜维因为背水破大敌,有洮西之功,被封为大将军,而后与部下商议讨伐魏国,却被邓艾设计困于断崖之中。后来脱出重围,被贬为后将军,但不甘心,再次攻打魏国的故事。之前,我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并没有对姜维这个小角色进行过多的了解。但是在这短短的三回中我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为,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固执而且好胜心很强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是有依据的。我们先来说说他的有勇有谋。在第一百一十回中,他从西蜀细作中得知这时的乐嘉城烽烟四起,便向后主请奏去攻打魏国。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一点都不畏惧战争,还想要主动挑起战争,这是他的勇。从后面他吩咐张翼和夏侯霸如何用计谋去攻打敌人时,我们可以得知他心有谋略。不仅如此,在后文中他打败了魏军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他的计谋十分的好,不然他怎么可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就打败了魏军呢?这是他的谋。

现在,我们来说说他固执的方面。姜维因为洮西之功,被封为大将军。然后,他就想着要来讨伐魏国,但是这时他的下属就劝他说:“将军屡出,未获全功;今日洮西之捷,魏人已服威名,何故又欲出也?万一不利,前功尽弃。”但是他没有听取下属的意见,一意孤行,仍然要攻打魏国。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很固执,不听他人的劝阻。不料,他这次一意孤行的结果却是被邓艾使计困在了断崖之中,还因此被贬为了后将军。可是他还是不死心,仍然要攻打魏国。可见他真真是一个固执之人啊!

最后,我们来说说他好胜心强的这一面。他因为打赢了一场仗,信心膨胀,想再接再厉,再胜利一次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好胜心强。而且再后来他和邓艾之子邓忠对打时,将邓忠误认为邓艾,打得难分难舍,到了三四十回合,仍然是不分胜负。文中有句对他的心理描写,是这样写的,维心中自思:“不用此计,安得胜乎?”从关键字“胜”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他很想赢得这次的胜利,一来可以振奋军心,打击对方的自信心;二来,可以让别人知道他的厉害,传播威名。当然,这次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他获胜了。但在事后,他得知此人乃邓艾之子并非邓艾时,又想要和邓艾打一架,但怕自己的马经过这么久的对战感到疲惫,会输,就和邓艾约定下次再战。从这种种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的好胜心有多强烈了。

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姜维。从这三回中,我仿佛可以在脑海中描绘出姜维的轮廓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出自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歌词。三国,以一段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代英雄人物为统一天下而争霸的故事。

谈到三国,不得不提的人物要数曹操、刘备和诸葛亮了。他们都是在乱世之中被逼出的英雄,有着过人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写照。他多疑且凶残,先是怀疑吕伯奢对自己图谋不轨,再是将吕伯奢一家八口人给杀害,无不体现了曹操这一奸雄的心机之重,下手之狠辣。但尽管如此,曹操也被后人称做枭雄。他也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气概,正是战起之时,曹操发兵宛城,规定将士不论职位高低,经过麦田时,凡有踩踏着一律斩首不赦免。而当自己的马匹受惊踩进了麦田时,他也严格要求执法官给自己定罪,只是由于当时规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不能受罚,他只好以青丝代斩首以示三军。曹操因此深得部下憧憬和景仰,原为其献身效力的人也更多,为最后魏国的成立和三国鼎立局面创下了基础。

刘备这个人物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在三顾茅庐中,他如此礼贤下士,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刘备也是胸有大志,有远大抱负之人,但武功平平,只能谋不可战。只是有关羽张飞这两名大将辅佐,又深得赵子龙的信任和帮助,再加上他自身的深谋远虑,对将士也疼爱有加,在三国中的地位才居高不倒。“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说明刘备仁厚,注重人心的性格,刘备这一生几乎都是“流浪”过着的,他没有安定的根据地,可是势力毫不输给曹操,他那一帮兄弟都是为他而死,特别是诸葛亮,对他更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由此可见,一个人用不着拥有高强的武艺,只要宅心仁厚,待人真诚,照样可以深得人心,打出一片天地来,就如刘备,稳坐蜀王的位置占据了三国的其中一国之地;他高尚的品质还被世人所流传和赞美。

被称作智多星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曾向刘表、袁绍等人表明心志,但没能为他们所用。于是他只好在茅庐中安心等待明主,终于等来了刘备,。正是他不急不躁的性格,让他得以施展抱负,功垂千秋,流芳百世。诸葛亮的忠心是最让人敬佩,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刘备,为刘备出生入死。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事迹无不是他料事如神、才智过人的体现。他为刘备打下江山后,又辅佐刘婵治理蜀国,稳定人心后又率兵南征,稳定南部的四个地方郡。他在刘备去世后不断南征北战,只为巩固蜀国的统治,而他自己的身体终于扛不住,在五丈原逝去了。

他是难得一见的忠臣,一生几乎不打败仗,在那个时代,男神非他莫属,才智双全忠心耿耿,多好的词用来形容他都不为过。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真切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人民生活的艰苦,是时势造就了当时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力量和人们渴望安定,为安定统一而战的激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心血之作,被后人评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品读《三国》,让我沉浸在乱世之中各色人物的明争暗斗,如临战场的金戈铁马,亲历历史的一角。

作者在朝代更迭的这段时间里写下了这部乱世纷争的巨著,于此应有抒发自己内心愤懑的意欲,用纸笔述说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心酸,亡国的苦楚。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有不一样的烘托,描绘出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好比身有汉室血统的刘备,便是名正言顺的汉室复兴者;而作为一方霸主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副奸雄与乱臣的形象。

且撇开这两人的对比,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逐鹿中原。在战争开始的前期,汉王室的存在虽然名不符实,但是各路英雄好汉依旧在明面上听从汉帝的安排,要讨伐征战也是带着汉帝的名义攻讨。此时的汉帝就成了群雄眼里的香饽饽,谁手里掌握了汉帝的命脉,谁就具有战争的主动权。曹操就在这较量里脱颖而出的,虽然被世人不齿,但是这并不影响曹操的雄途霸略。真正让曹操背负乱世奸雄的头衔应该是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一句断言。但是,我看到了曹操在人生中对自己的定位,虽然被他人看来是一句实为得罪人的话,可是曹操敢坦言说出,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嘴里说一套背地做一套,我觉得这是一种胆气,是一种豪迈的胸襟,且不要着急,因为曹操在礼贤下士的时候可以体现。

作为一方霸主,没有贤能之士相佐是万万不行的。可见曹操的御人之术名不虚传,能得到众多才子佳人的真心实意的辅佐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以礼相待,尊重他们的存在,让众人发挥自己所长让曹操赢得军心。好比在疆场上遇到勇猛之士,曹操下令不许放冷箭;遇到能人,放下身段礼让三分。这些都是曹操的真实写照。正如他在《短歌行》里写到的,渴望更多的人投奔他的阵营,共成大业。“乱世奸雄”,不过如此。

作为汉室正统的刘备,同样也是一代枭雄,以德服人,在麾下众人的帮助下占据一席之地,也算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在这里我就不仔细介绍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三绝中的“义绝”和“智绝”。

“义绝”关羽,是刘备的二弟,丹凤眼,卧蚕眉,仪表堂堂,使得一手青龙偃月刀,有万夫莫当之勇。对于关羽,看过《三国》的人想必对温酒斩华雄等事件都了然于心。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在上述提到过曾在曹操的军营里待过,但是关羽不忘兄弟义气,没有被曹操招降,而在听到大哥刘备的消息后毅然离开,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身边。在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念及曹操礼待的私义,放了曹操一马。可见关羽对于义气看了极重,都说战场无交情,关羽能在这种极为严肃的场合下遵行本心,让我佩服不已。

再说“智绝”诸葛亮,孔明先生无论在多困难的环境中都透发着无与伦比的自信,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料敌先机,算无遗策,令人望尘莫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行牛马之力,说说可以,不过我不信,一个才智过人的人不问世事,避世不出,怎么可能为了一份恩情白干那么多年,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天下,让毕生所学有用武之地罢了,当然,理由要高大上,我并无曲解的意思,而是表达个人观点。

《三国演义》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像黑老三张飞,老将不老的黄忠,都有特色鲜明的性格特点。书中蕴涵了不同的做人待事的道理值得我们品味,在此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虽然书里有着许许多多的精髓,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挑拣出其中的糟粕,例如严重的忠君思想,荒诞离奇的神鬼论等等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我们时代看似多余的事物,在那个时代也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看透不看破,细细品味一本好书,为生活加点料。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正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笔下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正如杨慎的《临江仙》中所描绘的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灭蜀吴三分归一统”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勾心斗角的战争。战火中杰出的人物也是众多的,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说我喜欢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说曹操。很多人讨厌曹操,讨厌他“一心只想夺荆州”的功利与奸诈。我喜欢曹操,喜欢他的原因也是他的“一心只想夺荆州”我从中读出了执着与豪迈。这不就是现在我们的奋斗理念吗?朝着一个理想目标努力前进,拼尽全力,矢志不渝,相信结果一定是不会辜负你的,正如曹操最后夺取了荆州,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我喜欢曹操的另一个原因,他真心地爱才惜才。作为三雄之一的曹操,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疑,但是他却很爱才,关羽便是曹操喜欢的将领之一,曹操为了留住关羽,他赐关羽大量黄金财宝,封他做汉寿亭侯,相赠于他赤兔马,甚至设五关想要强留住关羽,但是关羽也是一个忠义之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归降于曹操,还是回到了他主子刘备那里去了。

这个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放走了他也有所体现。直到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身亡,曹操来到他的墓前还谈笑到:“若当初你归降于我,可能也落不到如今这下场。但是如果你真的归降了我的话,没有回去找你的主子,我又要笑你不忠了”。曹操敬关羽的忠,纵使当初并没有选择留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个奸臣,但我觉得曹操有一双洞察人性的双眼,他看得比别人都要透彻。

我们再来说说诸葛亮吧,我相信大家对于他的第一认知是一样的,认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但是就算是天之奇才,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不然怎么会有“空城计”呢?说到“空城计”不得不提到他的棋逢对手司马懿,其实司马懿明知这是一座“空城”,但他却不攻,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一死,他便也失去了价值,可能也会死。

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生之敌可以帮助你成长,锤炼你,使你拥有了你本应该拥有的价值”。诸葛亮正是算准了司马懿的这种心理,才敢摆下“空城计”啊。这样地洞明世事,不愧是诸葛亮啊。

《三国演义》中像曹操、诸葛亮这样的形象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有满腹才学却不能有自己和解的周瑜,比如鲁莽忠义却粗中有新的张飞……我们去细细读来,便能咂品百味人生,丰富自己的阅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单的开头,却引导我进入魏蜀吴三国当时的百年纠纷。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关羽的大义,张飞的鲁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自我认为,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人物便是它的灵魂,故事便是它的肉体。灵魂与肉体相互交织,在故事中体现人物,在人物的基础上讲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说起我最喜爱的人物,是被明间不断神化的智者——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以独特的见解,和对时事的深刻认识,又为人谨慎,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综观历史长河,君与臣之间似乎总是存在微妙的权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将士,不得善终。君怕,功高盖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超越君臣,肝胆相照。例如,当刘备病重时,唤诸葛亮到白帝城,曾对他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顶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若是他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谈他的儿子“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亲一样。”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几人?而他并没有乘人之危,没有枉费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他权利辅佐刘禅,而刘禅也恪守父训,视诸葛亮如父,蜀国军政大小事务,咸决于亮。诸葛亮对刘禅的全力辅佐,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君臣之间的任用诸葛亮对刘禅是对已故朋友的一分责任和报答,这分责任感和完全信任留为美谈。

我从来都是喜欢重情重义之人,像张昭这种贪生怕死的臣子,虽不厌恶,但不经意间会有蔑视的态度。

说道重情重义,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为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他虽大意失荆州,但对刘备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对周瑜并不喜爱,认为它心胸狭窄,不可为大器。但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猛将。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我之后的了解中发现,赤壁之战,指挥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取西川的计划,但却被周瑜抢在了前面。按真实的历史推断,周瑜会有更大的作为。

《三国演义》中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为我们展现了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挚爱,在阅读的同时,我可以贪婪的查阅着每一名旷世英雄的雄伟形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