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长恨歌》读后感1500字

2023-08-08 21:03:45 读后感 打开翻译

《长恨歌》读后感 篇1

她是王琦瑶,她为自己代言——《长恨歌》读后感

拈得一枝白玫瑰,却得浮生半日凉。

唱罢一曲长恨歌,亦罢绵绵无相逢。

你只闻到她的香水,却没看到她的泪水

你有你的规则,她有她的选择

你否定她的多情,她决定她的所属

你嘲笑她美貌一生却一无所有,不配再爱

她可怜你看不破这红尘滚滚

你可以轻视她的好看与感性

她会证明上海的那时是谁的时代

唱罢一曲长恨歌,终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但那又怎样

哪怕心被爱的刀刃刮上千万次

也要爱的尽随心意

她是王琦瑶,她为自己代言

她是王琦瑶,那个从19世纪中叶,从上海左三弄右三弄的弄堂里走出来的女孩——女人——母亲。

瞧她的名字呵。字字里带有“王”,这是想宣告些什么吗?她想成为“王”!这“王”不是主宰世间万物,而是主宰她自己心的王啊!是啊,王琦瑶的一生是多么想要成为主宰她自己的那颗心的“王”啊!然,命运多桀,很多事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当然,包括王琦瑶。

说不上心中是该对她艳羡还是怜悯。艳羡她的那种“入人肺腑”“看过了就不去想,再看见还会再喜欢的,看不厌却不是丢不下的”的“好看”;艳羡她的一生竟有那么多的男人肯将心一丝不存地献给她;艳羡她的那颗敏锐度很强的心儿…然而,心中似乎更多的是怜悯,怜悯她似是生不逢时;似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唯有心房上多了几道疤痕。一页页地翻完这本书,我好似化为了那群白鸽中的一只,一只守护了王琦瑶一生的白鸽。我见证了她的所有所有!

情人?

掰了掰手指,从头到尾,有5个吧。这里面,有王琦瑶爱的,也有爱王琦瑶的;有两情相悦的,也有一厢情愿的。就像是一场梦,王琦瑶却自己都不知那时美梦还是噩梦。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这场梦里,她也曾撕心裂肺地爱过。19岁那年,她把自己的人和心都交给了“李主任”。19岁,那本是花季,她却不要名分,甚至放下自尊,只因她爱的李主任,这个长她几乎要三旬的男人。却不知怎的,总觉这般爱像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爱——一种依赖。或许那时的王琦瑶要的是一个依靠,一种安全感。而不是恋人间的侬侬我我。

另一位,则是独舟前行的程先生了。最后的最后,他跳楼自杀了。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是一种解脱。带着对王琦瑶的好,带着对自己迷惘人生的哀绝,带着永远不会被爱的人所爱的心,“身体触地的一刹那,他终于听到了落幕的声音”。程先生对王琦瑶的好,哪一件不被王琦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她的心像是被下了药似的,偏不给程先生留一席之地。程先生与王琦瑶有两次大的别离。第一次别离,在十多年后终又相遇;而再次的别离,恐怕只有来生才能使两人相逢了。

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萨拉,老克腊?

在王琦瑶的这场梦里,她呓语绵绵,像是受了什么欺负似的。她被梦魇扼住了喉咙,永远迈不出那梦里的轮回。她的心,任凭在那轮回中甜蜜,楚涩,哀凄……她,愿意的。

友人?

和吴佩珍单纯懵懂,青涩无邪的友情。

和蒋丽莉的无奈相逢,无奈永别。

和严家师母的相见恨晚却也是各自留了心眼儿。

和朋友一起,王琦瑶似乎一直处于上风,论时髦,论气质,谁也比不上她呀!她却是实打实地呵护着友人。她生来有一颗细腻的心,她能体察到男人的冷暖,她更能体会到女人的内心。像是一阵花香,王琦瑶总能变成朋友最爱的那种香气,顺着气管,被吸入心田。

亲人?

薇薇是王琦瑶生来唯一的寄托了。一是她毕竟是王琦瑶身体里掉下的骨肉;二呢,在王琦瑶心里,薇薇或许还承载着薇薇爸爸留下的星星点点的记忆。薇薇姿色平平,常常说话是不经大脑,又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她可算是淮海路上再平凡不过的上海女孩子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却嫁了户好人家,还随同去了人人向往的美国。这一切无法不让王琦瑶想起自己的一生。王琦瑶或许会想:长得好看顶鬼用?反倒是一生来去空空,更多了几丝倦意。这时,她的眼睑里竟对自己的女儿生出几许羡慕嫉妒恨来,却又是打心眼儿里地高兴。这个她一手拉扯大的姑娘就那样离开了。自己,再也不会有和她吵架怄气,为她烧饭捶衣的机会了。想到这儿,有些许辈出。薇薇,王琦瑶的唯一寄托去了,王琦瑶本来平淡的心更静如止水了。她的心里有一泓湖水,即便风吹雨打,也湖平如镜。

上海弄堂之上的鸽群还在飞舞着,夹竹桃含苞欲放,那个本可安宁的夜晚被彻底地打破。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丑陋”来形容王琦瑶。一切,都没有岁月来得痛快。这东西,就是可以磨灭一切。美貌、青春,呵,在时光面前,那都是些什么东西?

那个不安宁的夜晚,王琦瑶走了,她似是早就该走的,我的心里没有半丝悲凉。去吧!去寻你的李主任,去被你的程先生寻,去与你的蒋丽莉再聚聚。只是,不知道,你的女儿还会来送你一程吗?那,女儿的爸爸又会不会呢?

一切的一切,化为一缕烟,这缕烟里,夹杂了太多苦恨怨仇。你若吸一鼻,必是呛得要死;你若吞一嘴,必是苦得流泪,连泪也要变成了苦的。可这算什么呢?王琦瑶这个女人不都闻过尝过了么?她竟没有被呛更没流泪。沉浸在这缕烟里,她微微地笑了,就像四十年前那张“沪上淑媛”的照片上一样的莞尔。只是,这一次,她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回顾王琦瑶的一生,或许唯有悲楚二字可形容。五十多年吗,她有迷茫的时候,她一时被爱蒙蔽了双眼,步入歧途,那时的她,不为自己代言,没更像是在为那个迷茫城市代言,谁说那座城里,只有一个王琦瑶?可她的心里,却是着实希望为自己代言的,所以她选择了爱得义无反顾,哪怕毁了自己的一生。

愿意实现王琦瑶的愿望——她是王琦瑶,她为自己代言!

《长恨歌》读后感 篇2

举目苍凉落笔繁华

七月的雨,总是轰轰烈烈,来去匆忙,岂料也有那么几回淅淅沥沥,下一下午,倒含了些闺阁中的女儿气。而时代呢,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奔,催促着一切前进,旧上海,又好似昔日一抹绚烂繁华。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要拣一个这样的夏日,夏日的基调一律是干脆的,如作者冷静的笔调描写王琦瑶的爱恨纠缠,而这样的雨,却恰是对了上海弄堂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情景。“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

王琦瑶,作者说是每个弄堂都会有那么几个王琦瑶。早晨推开后门拿花书包上学的是她们,和女伴们亲密地手牵着手追逐时尚的是她们。而就是这样的王琦瑶踏入一首“长恨歌”40年之久。

16岁参加“上海小姐”选举获得“三小姐”称号,“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却是给自家人享用,正合了三小姐这称呼。三小姐也是少不了得,她是专为对内、后方一般的。是辉煌的外表里面,绝对不逊色的内心。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中的艳情的基本元素。”

我觉得作者是特意选了这么个我们触得着、感受得着的小女儿,写她与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以及苦苦追求她却无果的程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与李主任,她倾心相对,甚至觉得“爱丽丝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间里,住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的人。”

合上书,默默坐着,王琦瑶的命运,当真就是千千万万个街上行走的女儿的命运。她显得那么弱小,反复挣扎也只剩下一箱金条陪她到最后。我想,她若是有蒋丽莉那么敢爱敢恨,若是不那么沉溺于繁华,结局可能完全不同。而我们又不能过分责怪她,她是那么真实的一个女子,家境没有太好,怀着那么一点小小的虚荣,又因貌美而对上层社会、对爱情有那么一点点幻想,她只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却因此陷入了“长恨”的境地。

我开始想,之所以书名为《长恨歌》,又岂仅仅是因为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吗?或许所谓“长恨”不只是王琦瑶的恨,还是作者的恨,亦是千千万万读者的恨。恨的是王琦瑶的痴心妄想,恨的是王琦瑶的默默忍受,又或者是王琦瑶不会恨……

我看到,一缕清风,吹散了旧衣上淡淡的樟脑味,送来了青苔浅浅清香。

举目苍凉,落笔繁华,将所有沧桑华丽收于一纸中,许是这曲长恨最为动人一弦。

《长恨歌》读后感 篇3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品一盏香茗,捧一卷古书,穿古今,恨无期。

——题记

曾几何时,她还“集万千宠爱”在一身,令人艳羡。她被宠,被爱,天下至尊只高的人愿意为她准备极尽奢华的生日宴会——极乐之宴,她该是何等的幸运。

“云想衣裳花想容,”他,从第一眼在殿前看到她婀娜的舞姿时,便深深地迷恋上了她。“惊破霓裳羽衣曲”便是他那时的感受吧。她的确与那些世俗的女子不同,惊为天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能使他沦陷其中,无法自拔。她的一舞,惊艳了他的时光,使他愿意为她温柔其以后的岁月;她的一眼,便是他的万年。那一抹妖娆的身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而那个名字——杨玉环,则如罂粟般不知不觉间渗入他的皮肤,他的血液,他的脑海,使他不顾大臣的劝阻,违背天理,收自己儿媳为后宫中的嫔妃。

其实,并非他不爱江山、不顾社稷,只爱美人。只是,“回眸一笑百媚生”——早已牵动他的神经,令他着迷,令他沉醉,令他疯狂,令他成魔。

或许是她的滋味太过于美好吧,与她在一起时,他常常会把自己认为成一名平凡普通的男人,以至于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忘了江山社稷。他常恨春宵苦短,也因此罢朝寻欢。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不负责任,也最终酿成了她们两人的悲剧。“自古红颜多薄命”,大臣百姓都愤玄宗,愤他迷恋女色,恨她祸国殃民;“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虽恨,但由于自己内心的怯懦,马嵬驿前,他只能看着他的玉环“血泪相和流”,但他无力阻止,却也不敢阻止。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坯黄土掩风流?人生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夜,无眠。此后的每一夜,更是无眠。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长恨歌,爱过,恨过,终成遗恨,恨无期。

《长恨歌》读后感 篇4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如此荣宠,曾引得几多人钦羡,几多人愤慨。谁也不曾想,这样的爱情竟是以一尺白绫做结。爱情的结局令人唏嘘,可唏嘘之后,仔细琢磨,这情本身,是否真如诗句所述那般无限繁华?今日起,公众号将推出《长恨歌》的系列文章,展现青年人对作品本身或是爱情本身的理解与思考。

《长恨歌》背后的故事及其主题很久以来就是有争论的问题。对此我将根据自身理解来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对于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长恨歌》表现了李、杨二人的爱情,也有人认为是一半讽喻一半歌颂,还有人认为是着重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开篇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明显带上了一种批判的意味。结合白居易生平,白居易是一个敢于揭露黑暗的诗人,唐明皇过度宠幸杨贵妃而差点导致国家灭亡的做法自然是看不惯的(附:未读《长恨歌》时因听说此篇主题为歌颂李杨爱情时产生了对白居易的误解,误认为其为御用文人,特此更正),但毕竟人到中年,骨子里多了一分保守色彩,不像青年时能那样直言不讳,所以给人一种像是在歌颂李杨爱情感觉。白居易与李隆基所处位置不同,纵然白居易也有和唐明皇相似的经历,在我看来,白居易的爱情悲剧是门阀制度一类的社会毒瘤所致,但唐明皇的悲剧完全属于自作孽,况且在他那个位置造成这样的悲剧是无法忍受的——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来看,最高统治者如果不能做到保障人民幸福生活,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由此可见,唐明皇不是好的统治者,既然这样,白居易批判他就是有理由的(当然,玄宗前半生还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文人,白居易自然会批判这场闹剧。

有人就会说:白居易是个有故事的男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句不就包含了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吗,不就包含了对两人的同情吗?”乍看上去,的确如此,但仔细品读,这两句的讽刺意味更加浓厚:本来日子过得高高兴兴,到了兵变就把贵妃娘娘杀了,这就是玄宗所谓的爱情。

也许又有人说:“江山美人,皇帝自然只能保江山。”但是当时肃宗已立,玄宗最后在平叛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最后也只是被幽禁,大不了他还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现自己对贵妃的爱,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雇了个方士找到了一些杨贵妃的物品。虽说爱情可能不存在,但他还是对杨贵妃心存愧疚。对过去自己的行为有所惭愧。至于说白居易在文中未提到杨贵妃原是玄宗儿媳妇一事,并不是想包庇两人,而是因为他内心里保守思想起了作用,不敢完全揭露背后的事实。由此可见,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的主题是在批判玄宗重色误国。

接下来便是故事本身。唐玄宗对杨贵妃到底有没有爱情?我认为没有,从双方的角度分析,彼此都应该不存在爱情一说。杨贵妃本来是玄宗儿子的妻子,丈夫英俊潇洒有钱有势,怎么比不上这么一个糟老头?而这个遭老头子还把她从丈夫身边夺走强行作为他的妾,打心底里贵妃是厌恶的。从玄宗一方来看,他也不存在对杨贵妃有爱情。史书记载,玄宗失去了皇后心情郁郁不乐,他手下的方士找了一个和皇后长得像的女人与玄宗成亲,而这个女人就是杨贵妃。由此可见,玄宗宠爱贵妃不仅因为她的美貌出众,更因为看见杨贵妃就像是看到了皇后,所以说玄宗想的是另一个人,而不是爱上杨贵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玄宗对杨贵妃一家人都那么好,好到违反常理——他就是在想最爱的皇后而已。况且杨贵妃吃的是一碗青春饭,待到她人老珠黄的那一天,皇帝又会不会另结新欢呢?这无从得知——毕竟贵妃还没到那一天就已经离世了。就算两人产生了相互依恋的情感,在我看来也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杨贵妃更像一个供玄宗发泄欲望的木偶。

而真正的爱情还需要两人互相帮扶,互相理解,不是简单的长相厮守或是许下了什么所谓的诺言。

比如说李世民和长孙氏,长孙氏经常向太宗提出意见,太宗能欣然接受,历史证明这些意见对于“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长孙氏显然为他的丈夫作出了许多奉献,这便是互相帮扶,而杨贵妃显然没使国家越来越好,反而差点亡国,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杨贵妃与玄宗产生的羁绊是多么无力,滑稽,甚至是可笑,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又如陶渊明和他的妻子,陶妻能理解陶潜的志向,所以才能使陶潜成为一个真正的隐士。若是现在,陶渊明早就和她离婚或是被赶出去做了大官,两人的羁绊也就称不上是爱情,也不会流传至今。而杨贵妃能理解玄宗吗?若是能理解,她会让他成为一个好皇帝,而不是沦落成一副狼狈模样。

而至于李、杨爱情是否客观存在,这只是我个人推断,历史的真相早已化为一江浊浪东逝去矣!至少我认为他们不存在爱情。

以上就是我对《长恨歌》主题和内容的一些看法。

《长恨歌》读后感 篇5

品读王安忆的这本《长恨歌》,笔锋微凉,落于纸上满是旧上海那不经数的似水年华。岁月沧桑,隐隐之中便似是一根细线般牵动了内心的感慨。

在我看来,王琦瑶的一生堪称是“悲”的写照,颇为凄凉。

首先是源于她内心的孤独。坎坷一生,几段所谓的爱情,到头来皆是一场空,没有一个人是能够真正抚平她心中的那一份随年华累积的孤独的。就好比是短暂的美梦一场,最终却又是留她一人,孑然一身地凋零在梦境里面。当然,纷乱的年代自是造成这一孤独感的因素之一,然而若是真的充实了自己,又何来孤独一说呢?所以我认为,如今的我们应当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我,琴棋书画诗酒花,信手拈来,便能极大力度地排遣内心所隐藏的孤独感。

另一方面便是王琦瑶选择的那条不归之路。她这一生都没有真正地为自己而活,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似是木偶一般,被人牵着线走、任人摆布。她所做的一切的一切,皆是身不由己。然而在我眼中,如同傀儡一样活着莫过于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为自己而活。而要做到为自己而活,最重要的便是自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懂得珍惜、保护自己,才不会走上王琦瑶那样的歧路。

人生苦短,纵使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而年华更是似水一般,即便再好,也是经不得数的。

因此,唯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方能长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