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2023-08-07 13:01:53 读后感 打开翻译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记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风景,供人们慢慢品评,细细回味。

多少次读红楼,方知道人生竟是咫尺天涯,那座繁华的大观园也只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却隔绝了许多院外的污浊,当院外的黑暗势力一点点的侵入院内,便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开场。林黛玉的潇湘馆,十二女伶的离乡怨,薛宝钗的恨无缘,直到贾宝玉悬崖前撒手离红怨,无不让人泪落沾襟。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桂抚秋难耐,她的海棠诗技惊四座,冷风敲窗时引出了秋窗风雨夕,在水边付出了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只有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共读西厢,情愫暗生,那是她对封建礼教的直接挑战;两方旧帕,几多情思,那是她为自己的爱情做斗争。一次次,她用久病的身躯担起爱情的希望,但大观园的高墙是她的障碍,没落的封建世家不是她的依托。一则“调报计”让黛玉在忧伤中孤独的死去。正如一片落叶从树上落下,再风中打着转却不肯入土,最终还是免不了零落成泥的命运。黛玉得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看不得宝玉和别的姑娘共下一盘棋,她在为自己的爱情做了无数次抗争却失败了,太虚幻境才是她的净土,潇湘馆里弥漫着她生命的芳香。

薛宝钗博学多才,她知晓许多风土人情和古今故事,虽然她也留居贾府,却有这幺做宝二奶奶的青云之志,处处留心观察,“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她的处事态度。金钏儿被王夫人逼死,事后王夫人心中不安,宝钗冷酷地说钏儿是失足落水死的;在贾母给她过生日时揣摩贾母的心思选戏选食……宝钗的这套处世态度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她劝宝玉多读些仕途经济为日后获得高官厚禄做准备,却让宝玉对她愈发方案。宝钗空有一副婚姻的躯壳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最终落了个独守空房的悲惨命运。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是《红楼梦》中兴儿对王熙凤的评价。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势力人物。嗜钱如命的王熙凤为了自己的私利,私扣仆人月钱,敲诈丈夫贾琏,谎骗尤二姐,此外,王熙凤因利益关系对自己的亲人呈现出不同的亲疏,足以证明她的自私。王熙凤的大肆挥霍最终导致贾府走向衰落,为应对贾母八十大寿不得不变卖府中物品;因还不起一名暴发户的五千两白银而将探春远嫁;王熙凤药方中的二两人参无法供应……王熙凤一生用尽心机,最后却是凄厉的死去,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好读书,最喜欢和姑娘们在内帷中厮混,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她和黛玉共读西厢;受到父亲毒打后仍不忘安慰黛玉,为晴雯撰写祭文……他和黛玉的爱情却没有得到封建家长的赞同,他们认为只有捍卫封建制度的宝钗才配做他的妻子。宝玉生性叛逆,偏僻又乖张,他蔑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钟爱和怜悯女孩,钟爱她们的纯洁美丽和过人的才智,怜悯谈们的不幸遭遇。他寻求的爱情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却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这是一起普通人的悲剧,而普通人无法避免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

在那个世态炎凉贫富悬殊的社会,阶级不平等和地位的不公正是形成黑暗社会的根源,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和豆蔻年华的热烈,也写尽了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一个个鲜活的红颜,或纯洁善良,或有着几分才华,又一个个被成年男子所扼杀:李纨年轻守寡,迎春被折磨致死,惜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自尽,可卿含冤而终……这样的红楼,是为那个黑暗社会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大观园女性的怜悯。那样一个小小的大观园只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温柔富贵乡,有勾心斗角,又凶狠残暴,在这个烈火焚烧的世界里塑造了大量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他们不被世俗所污染,而是用高洁的姿态去面对黑暗,让我们看到了那世间生命的觉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斯人已逝,风景依旧,曹雪芹用他那带有墨香的笔和锐利的笔尖揭露了黑暗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写尽世界种种生命的风景。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天上人间——读《红楼梦》有感

三千红尘路,寥寥梦中景,红楼于吾意何如?曰:“天上人间。”——题记

又一次读完了《红楼梦》,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震撼。不为宝黛那凄丽的爱情悲剧,只是因为自己发现的天上人间。

很多读者感到疑惑,为何曹雪芹用如此之多的笔墨去描写大观园,但对于太虚幻境这个真正的仙境却仅仅只有三言两语?毕竟学识尚浅,我也不敢轻易回答专家们所问的专业的内在问题,不过却是冥冥之中仿佛找到答案。我认为曹雪芹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天上人间,不是所谓的“仙境”,他需要的是一种盛世烟花的美,是一种带着三分惆怅,三分墨香,三分淡然的美,为的是能让宝黛的悲剧添上几分凄凉。

《红楼梦》一书创造了无数美好的女子形象,但她们又无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逃脱悲剧的命运,贾元春省亲是贾府衰败的开始,贾宝玉如愿以偿入住大观园,同众姐妹生活在这瑰丽的天上人间。于贾宝玉而言这简直是好的不行的一个地界,可不是嘛,有这么多姐妹陪着,有母亲奶奶宠着,有丫鬟捧着,烦心事进不来,亦无人催他读书。偶尔做些胭脂,开个诗社,同姐妹们腻歪在一起,可不逍遥?林黛玉也在此葬花,作了几阙凄美的《五美吟》,唱过凄婉的《葬花词》,听过芳官等人唱的《牡丹亭》,最终在此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真为是“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还记得她曾写下“红颜命薄古今同”“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幽美诗句。回看她的一生,我道是:“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岂不悲哉?”

有人说:“红楼,有太多的不值、遗憾。也有人说:“红楼,送给了我一个瑰丽的梦,这梦很快就散了。”还有人说:“红楼,清朝为数不多的爱情悲剧。”我说:“红楼,尽善矣,又尽美矣。”

是的,我认为红楼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爱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它与《西厢记》等才子配佳人的大团圆的故事不同,它完全照着当时的时代特点,剧情也十分的贴近现实,真为是一部奇书。现下的大部分学生接触的大多是青春偶像剧或是曾火爆一时的综琼瑶,看多了蜜里调油的爱情片,看多了霸道总裁之类的不现实的小说,乍一看到《红楼梦》这本书,先不论内容如何,光是书里那些文绉绉的用词,每一个字你都认识,可偏生这些字拼在一起后你却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头都看晕了,还不如去看小说,再看看里头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发展,更加看不下去了,只觉着自己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像现在人人知悉的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每个人都看到了主人公那可歌可泣的爱情,却没有人想,莎翁写这舞台剧究竟是为了什么。再看看《源氏物语》,这本书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可它却比《红楼梦》早出了几百年。书中的源氏公子是一个风流人物。确实如此,有了妻室却仍流连与各地女子的香闺,这样的男子,除了风流我倒真想不出有什么其它的词语来形容他。这源氏公子本质上倒与贾宝玉十分相似,只是比起贾宝玉,源氏公子的身份更为高贵,他不仅没有一星半点的胭脂气,而且他有手段也有权利,才华横溢,他所做的绯句在全日本传唱并家喻户晓,有“光君”称号的他,怎样算也比纨绔子弟强上百倍千倍。但《源氏物语》为何还是排在《红楼梦》之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又难以被老一辈人接受?

莎翁曾在《哈姆雷特》中写到:“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这句话用来形容这几本书中的爱情是最好不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是毁灭性的,在三本书中最为惨烈,不留任何遐想的余地,让人对这对恋人的悲剧感到惋惜却又无可奈何。《源氏物语》中的爱情是生存性的,在三本书中最为圆满,源氏公子的十几个妾与妻生活在一块,意外的风平浪静。《红楼梦》中的爱情是双面性的,它既存在毁灭又充满了希望,毕竟除了那些命苦的人,其余的人都活得好好的,起码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多了一线生机。

红楼,我又陷入了迷茫,我该如何定义它?罢了,我写不出诗人笔下那意味深长的语句,那么就让我为你写四个字吧。于是:

这一字落下,流散在天涯,凄美的白墙墨瓦,红楼已无话。

这一字落下,满城竟飞花,清香的半盏早茶,红楼梦不答。

这一字落下,流年叹书画,晕开的笔墨纸砚,红楼绽繁花。

这一字落下,几番留蒹葭,憧憬的渔歌唱晚,红楼无荣华。

问吾所写何字?曰:“天上人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