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家》读后感1000字

2023-08-07 12:08:31 读后感 打开翻译

《家》读后感 篇1

今年的选修课,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了巴金先生的《家》的片段,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回家找来读了一遍。

《家》讲述了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的残酷。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高觉慧都是热衷于新思想的青年。觉民正与姑妈的女儿琴表妹相爱,觉慧也有着自己的心上人——鸣凤。觉新是两兄弟的大哥,他深爱着梅表妹,却接受了父亲为他选定的瑞珏,并去父亲的公司做事,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父亲去世,觉新挑起了重担。由于军阀混战,张姑太太带着琴和梅逃到高公馆。梅与瑞珏互诉心曲,成为好朋友。觉慧瞒着家人参加了《黎明周报》的编辑工作,撰写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文章。高老太爷把鸣凤赠给冯乐山做小妾,鸣凤怀着一线希望去找觉慧,觉慧没有察觉到,鸣凤喊着觉慧的名字投湖自尽了。

高老太爷的66岁寿日到了,催着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结婚。觉民不愿像大哥那样充当傀儡,跑到同学家藏了起来。高老太爷命令觉新立即找回觉民,觉新为觉民讲情遭到祖父的一顿臭骂。觉新又听到了梅去世的消息,他面对梅的尸体绝望地痛哭。

高老太爷病倒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去请来道士。濒临死亡的高老太爷变得和善亲切起来,他让觉慧找回觉民,不再提和冯家的婚事,就去世了。瑞珏生产第二个孩子的日期就要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求瑞珏去城外生养。瑞珏搬到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生产,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临死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作文网 zUOwEnBa.Net

觉新终于醒悟,夺去他心爱的两个女人正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觉慧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已经忍无可忍了。他在黎明时分,觉慧告别觉新、觉民和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巴金先生笔下的《家》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作品再现了封建制度对人精神上或肉体上的摧残,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及它的衰亡过程。

巴金先生本人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整篇文章可谓是就是巴金先生本人的真实经历。所以先生在写《家》时候把自己周遭环境,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倾情投入。

巴金先生的个性、行为就像高公馆里面的高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是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而他的兄长则是觉新的原型,巴金先生本来是打算写下《家》给自己的兄长看,但兄长却在自己屋内服药自杀了,来不及看到巴金先生的文章。高家长房三兄弟有着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评价。老大觉新是一个受过心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然不满家里面的专制,但是作为长房长子,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老二觉民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介于软弱的觉新和激进的觉慧之间,但是他不惜违抗爷爷之命与相爱的琴在一起,成就了作品中最令人感动和赞赏的一段爱情,避免了像觉新一样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老三觉慧,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的对待各阶层的人,目睹高公馆中一个个因为封建礼教和制度而产生的悲剧,忍无可忍离开了高家,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宣传新思想。

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新与梅、瑞珏的婚姻悲剧,觉民与琴的爱情,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贯穿整篇文章,他们之间感情的成功亦或失败全部源于封建礼教的落后,让我们传承五四精神,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家》读后感 篇2

前段时间读了巴金先生的《家》,主要就写了在封建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高家三兄弟的不同性格思想导致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及牵连到其他人一些事……

这本书人物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最有胆识的觉慧,也不是为爱殉情的鸣凤,而是在多数人眼中那个胆小怕事的觉新。

觉新身为高家大院的长房长孙,自出生起就肩负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责任了。他从小接受教育,书读得好,做人一向也不错,一直以“乖乖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但因为身份原因,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放弃了他所热爱的化学,从此,断绝了接受新思想的道路。

之后他被迫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妻子瑞珏而放弃自己的青梅竹马梅时,他又一次失去自己选择的权利,他依然没有怨言,只是不满,从未想过反抗。正是从这里开始,才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

他有责任,有科学知识,在逼婚后却未反抗;在妻子产子时却向“血光之灾”低头;在宣传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时候被激动地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一样勇敢反抗。他想要保护自己身边所爱的人,却一次次向封建势力屈服,一次次失去自己所爱的人。他一次次让步,希望能谋求安稳生活,却一次次被冲刷得无下限。

起初,我对觉新这个人物也是狠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冲进书中剧情里揪着他耳朵让他觉醒,可就当我带着愤怒把他的事从头到脚捋一遍时,发现这也是他身份及从小性格的原因。他从小被人夸学习好,在温室长大,屈于做一个“乖乖崽”,自然也就不会想到那么多麻烦事,这个社会人人都带着面具已经很累了,他不想要每天陪笑脸给太太们打牌回到家后又想怎么反抗这件事了,他太累了。

在书中有一些描写受社会压制感情、行为的新青年,觉新为此感到同情,但与前面觉慧与高老太爷顶嘴一样,他并没想到反抗,而是劝导觉慧,不要反抗,忍忍就过去了,他还在继续忍气吞声,继续为了这个家兢兢业业。他从来没有怨言,甚至觉得这些都是他身为高家长房长孙应尽的义务。

最后,我觉得这一切也都是因为觉新的善良,并非懦弱。他太善良了,太有责任,太顾及别人的感受了,总是他尝尽封建思想所导致的苦头,也没有与封建家庭决裂,还努力维护这个黑洞大家庭的面子。

正是因为他这个渴望无拘无束生活和美好,却驯服于封建家庭的生活安排的矛盾集合体形象,才映射出当时人们受封建礼教危害的程度到底是多深。也正是觉新给人的“懦弱”形象,才可能导致新一代青年的觉醒,像觉慧一样勇于冲破封建,获得自由。

觉新这个人物我认为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过于善良,也会导致心软,导致退步,导致没有底线,导致被人一次次的欺负,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有些时候可以像觉慧一样“无情一点没有错”。

《家》读后感 篇3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不可抗力,它就是合约里唯一一条也是永远都会存在的那一条无人可以更改的霸王条款。”我一直不相信这句话,甚至是不同意的。我始终坚信着:生活是可以靠人来改变的,人是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的,因为“人定胜天”。

《家》这本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描述了高公关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了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作者写作这篇小说,一是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二是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去青春的青年。”由于岁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的诚挚热爱,作者通过《家》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家》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生活的道路。”《家》也正是表达了这种不屈于命运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挑战,处处有激流,也许有人说:“我们应该随遇而安。”这不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平静安稳。但我想问:“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我们生活来做什么?”难道就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吗?罗曼罗兰说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生活的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间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生活中,我们应时刻怀有一颗战斗之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不知道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但自信、充满战斗力是我们应时刻保持的态度,并且在战斗的过程中吸取一些教训,总结一些经验,为下一站的到来做准备。即使面对挫折,也应该越挫越勇,甚至要感谢失败,是它们,让我们成熟与成长。

山中的激流不会因为一瞬间的阻碍而停止动荡,它们会竭尽全力创造出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那面对生活的激流,我们又该如何呢?难道是将自己与世隔绝,任激流在周围澎湃吗?任生活所左右吗?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那生活不也是吗?面对生活,我们应将自己放在主动的位置,去征服生活,在时光的磨砺中学会生存,在生活的激流中学会成长!

《家》读后感 篇4

幸福靠自己争取

在巴金的众多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一部巨制。

家,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当我在书架上看见《家》这本书时,我家情不自禁的取下它,对它里面的内容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当我读的时候,才发现,它与我心中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家》里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正在走向崩溃的悲欢离合。在这封建的大家庭中,到处都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到处都是腐败的封建的思想。

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高老太爷。他专制、冷酷、虚伪:对孙子包办婚姻,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对封建思想有着醒悟的头脑。可是正当高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给了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于是,他渐渐转成了“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接二连三地造成了梅、瑞钰、他的第二个孩子云儿以及他第一个孩子海臣的死。

觉慧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的典型。在“五四”的浪潮下,这个年轻少爷最早醒悟过来,他不愿像他的大哥觉新那样隐忍。又正如觉新所说:“我们家需要一个叛逆者”。他大胆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意,他也不怕冒犯长辈,公然揭露他们愚蠢的“捉鬼”的丑剧。又毅然从“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中逃离。

觉民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老一代为他的包办婚事时。他毅然选择了逃婚。在“五四”浪潮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必须抗争才能获得幸福。在觉慧的支持和帮助下,觉民的坚决反抗终于挫伤了高老太爷的威风,使高老太爷不得不在临终前放弃包办婚姻,从而取得自由婚姻的胜利。

在《家》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封建大家庭的腐败。但时代在进步,人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进步。有问题就肯定可以克服的。在封建的的毒害下,我们也唯有反抗,用叛逆来改变强制的现状。当你取得胜利后,后来者就将以你为榜样,以你为傲,终有一天整个时代将会向你学习。

“我们要听父母的话”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但也切不可像觉新那样,做一个“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对于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自己争取。年轻人就是要拼,就是要闯。对于自己的幸福,自己不争取,自己争取来的在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无愧于自己以及他人。

我们要像觉民和觉慧那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争取自己的幸福。我们都知道,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不要因为自己年轻时没努力,后悔自己没有勇气对某个人许下一个承诺,别做一个不负责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