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金仁烨
《朝花夕拾》这本书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与青年求学的历程。在当中我也能想起我一些温馨的回忆,比喻说在中的一句话:“哥儿,有画的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想起了以前我的一本书《中华上下五千年》也是一样的,我的第一本宝书,但也像鲁迅先生一样不知道哪去了,但我天天都也像鲁迅先生一样想着里头的一个个人物。
《朝花夕拾》里面的一些故事其实不只单是讲故事,如《狗猫鼠》写了猫和鼠的秉性,行为,写出了那些正人君子的真面目;《二十四孝图》抨击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昌会》批评了旧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无常》描述了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的“无常”形象讽刺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述了作者自己童年在百草园的快乐,与在三味书屋乏味的学习生活,体现出儿童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揭露了封建庸医害人的本质。
在这些读物中,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倒影。我在六岁时还能玩玩小鸡小狗,还能与朋友们一起游戏,但在上小学时却只能像鲁迅先生一样,ade我的小鸡,和小鸭们,ade我的好朋友们,ade…………从此以后我并没有像平常那样能天天见\天天玩。
鲁迅先生写的都是真理,生命诚可贵,真理价更高,追求真理是人的最高信仰,拥护追求真理之人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当真理如阳光般普照社会就会有希望。所以说,鲁迅先生这种希望,像达芬奇这样的旷世奇才,在人间就是少有的,达芬奇创造了《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鲁迅先生,是他创造了现在的社会,创造了现在的真理和人们。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拜读了《朝花夕拾》这部巨著,感受颇深。
《朝花夕拾》这本书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改革的巨大热情。鲁迅幼年的事情到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与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更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其中我最喜欢《二十四孝图》这篇故事。它主要讲了鲁迅小时候,长辈送了他一本《二十四孝图》,他认为“子路负米”“黄香温枕”“陆绩杯橘”勉强可以仿效,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是不大可能的,而反感于“老莱娱亲”与“郭巨埋儿”。
《二十四孝图》以儿童的眼光来写,富有童真童趣。他虽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但实际是对恪守封建旧社会制度的人们的一种批判与强烈的讽刺,以及对反对白话文,坚持古文的学者们以嘲讽。
时代在前进,世界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学习古人的一些事情。如“老莱娱亲”: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父母面前扮作婴儿,穿着红肚兜,假装摔倒在地上嘤嘤地哭,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我们要建立新思想,在历史事件里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同样要敢于讽刺与批判旧思想与旧势力。
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太平盛世,未曾体验过社会动荡与黑暗,人民痛苦与挣扎的社会,在无比庆幸的同时又深深地意识到了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我要紧随他的足迹,奋发图强,力争栋梁!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静静地,我合上了这体书,又闭上眼,回忆书中的精彩片段,像放电影一样,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在我脑海中不停回放。这场电影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致。这就是语言大师鲁迅的名著《朝花夕拾》。作文网 ZuoWenBa.Net
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书中有讽刺,有嘲笑。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鲁迅童年时期的天真烂漫,鲁迅先生在书中表现了真实的自己——现实关怀的一面。
细读鲁迅先生《朝花夕拾》文章中《狗猫鼠》表达了作者对像猫一样的人的无比厌恶,阿长与《山海金》则表现了长妈妈的淳朴与善良,而《藤野先生》体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敬佩。书中十篇经典的散文中令我印像最深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文中三个“不必说”字里行间散发出一股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百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由,人间最美好的童真在这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辉。文章虽然没有提到过任何有关于美好的观念,可是却让人不禁沉入深思,思考童年,思考人生,或是留恋,或是伤感,但悠悠童年,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我们的青春热血,它有着太多美好和思念,我应该去好好回味……
我的童年已经渐行渐远,或许已悄然离去,也许我已跨入青少年的队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学习和杂乱纷扰的生活中,我想,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时刻怀着一颗童心去看世界,那么,甜美的童年之梦也仍然会庇护在你的左右,伴随着你前行。
童年就像一场梦,留下的只有模糊的影子和支离破碎的记忆,但这些又何偿不是人间最美的礼物呢?
童年的故事五彩缤纷,在五彩斑斓的童年中,许许多多的趣事就像五彩的奇石,零零碎碎地点缀着七彩的童年,使我们回味无穷,产生无限瑕想。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朵朵老师建议我们读《朝花夕拾》,我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佩读完了这本书。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句句实话。他希望用文字来改变国民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在前面一部分花大量的笔墨描写百草园乐趣横生的景象,油蛉在这里低吟浅唱,蟋蟀也在弹琴奏乐,一派自然美好且轻松自在的景象,可见他的童年并不乏味,很天真烂漫热爱自然。而这一切在“三味书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生活变得枯燥、严肃、无味,与百草园形成鲜明对比,为此鲁迅不得不自己找乐子,偷偷跑到花园玩,当先生读书入神时,便在地下画画……隐藏在这之中的,是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对扼杀儿童天性的批判。相比之下,我们如今的课程是如此丰富。
《阿长与山海经》中不觉陷入深思,总感觉作者笔下的长妈妈虽然迷信,有麻烦的礼节,但却很伟大。别人不肯做的、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睡姿“大字形”却表现了,长妈妈朴实,更体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特殊情感。
《父亲的病》这一篇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文中提到了几位“名医”,而我对他们的行为很是鄙夷。鲁迅的父亲患水肿,请两位名“神医”来看病,诊金出奇的高,开了许多“昂贵,无用”的药,而他们看病时却敷衍了事,并漏出贪婪的神态,就这样,鲁迅的父亲最终走向了死亡。
而那位“神医”骗人钱财,对父亲的死,也没有尽到职责,实在可恶。昏庸、无用,导致一个生命终结,害人的“神医”还在贪图享乐,丝毫不感到惭愧羞耻。
如此的社会,引发我们一些深思。鲁迅用他的笔,拆穿假面,使生活在迷雾中的人们恍然大悟。
童年,本是美好的,而在那个腐朽的社会,却是黑灰。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作者:周涵
夜已深,大街小巷已沉睡,不识字的清风进入了我的房间,翻开了书桌上的那本《朝花夕拾》在翻到《父亲的病》那一篇时,风,止了。
《父亲的病》一文主要讲了父亲得了水肿,家人请来了两位城中的“名医”,吃下的药都不管用,最后,父亲活活病死了。
看完这片文章,我不禁怒火中烧;这是名医吗?开出的药是药吗?这两个家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庸医吧!这两个人,无真才实学,开的这些东西是能治病的吗?去尖竹叶、生姜、芦根。这些说是药我还可以勉强相信。可是那些所谓的“败鼓皮丸”,点在舌上之丹,有这种药吗?而且于用“败鼓皮丸”还说得很道理“,说什么水肿也是鼓胀,用打破的鼓皮就可以克服,什么破道理!这么说,只是为了多赚点钱罢了!
这篇文章,让我看见了一个骗子横行的旧社会,庸医自称是“神医“,用巫术给人治病,到最后,庸医拿着一大袋开偏方赚来的钱走了,而患者的病情却没有丝毫好转,甚至丢了性命。为了掩盖庸医的身份,他们开一些要许多时间找或根本找不到的药材。而有真才实学者却没有机会在社会上立稳脚跟,大家只相信巫术,而不相信真正的科学。
好在现在没有这样的庸医了。时代变迁,当医生的都要读专门的大学,才可以成医,药用的也更科学了,很多都会让病情出现明显的变化,人们的认知观也变得科学,不再相信什么歪门邪道。还有一点,就是有中西医结合,利用科学仪器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科学用药,不再会出现什么庸医了。
希望让这些损人利己的庸医彻底从世界上消失吧。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鲁迅的百草园
“那时鲁迅先生的脸是微红的,目力是疲弱的,不吃东西,不大多睡,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这就是日夜为人民操劳,身体虚弱,伟大的鲁迅先生。
最近我读了老师大力推荐的《朝花夕拾》。这本书的作者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以笔为剑,为人民而战,白话文的鼻祖,被誉为文豪的鲁迅。
然而我的文化水平实在太低,这一半白话文一半古文的,我也不怎么看得懂,有点稀里糊涂。然而模模糊糊间,却有点感受到他的“民族魂”。他对自己的身体可谓是毫不在乎,生病了,饭不吃了,觉不睡了,客人不接了,然而文章还是要写的,只想给人民留下更多!
鲁迅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残缺,更严重于身体的缺陷。于是,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鲁迅站出来了。他抛弃了自己专修的医学,改行来治人们的心病。鲁迅先生从小就很有钻研精神,把什么《二十四孝图》、各种无常……非得对比各种版本,弄得清清楚楚,建立自己的观点。
书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鲁迅先生陪客人一直到半夜,等孩子、许先生、保姆都睡了,他才开始自己的工作:写文章、翻译、校对出书……等所有人都起来,太阳升到老高,他才睡下。稍微眯一会儿眼又要陪客人了。可见鲁迅先生一天毫无空隙,却压榨自己的睡眠,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
在《朝花夕拾》中,近乎找不到任何华丽的词藻,然而却成就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其实,要把文章写好,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用心去写!这本书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能还有些深奥,等长大些再读,说不定就悟出了其中的真谛。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7
笑里藏刀,散中见锋
毛思齐
合上书页,鲁迅的文字让我,渐渐陷入沉思……
抒情,叙事,议论,思念,讽刺,缅怀……这些元素,就构成鲁迅笔下的《朝花夕拾》。他那一针见血的文字,引发了我对当时社会那些迂腐现象的思考
鲁迅散文中的锋,藏在讽刺里。书中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中,鲁迅描绘了一个场景:一群在日本的中国人,在日本的街头闹市上,冷漠的看着那些日本人殴打这一个中国人,围观的人中,竟然无人将其拉开,更有甚者,在街头拍手叫好。现如今,这个场景再不会出现,但那个时候,国人的麻木,外人的蛮横,似乎已成为常态,这种情景,鲁迅又怎么不会为之所动呢?一群国人的笑,一位国人的哭深深烙在鲁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鲁迅用笔,挑破了国民当时的麻木,丑恶的一面。
鲁迅散文中的锋藏在怀念里。《藤野先生》更多的是怀念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用质朴无华的文字,塑造了一个学识渊博,富有思想的恩师形象。藤野先生在鲁迅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不仅仅是传道受业,更是授思想,授德行。鲁迅对于先生的感激正是来源于先生在思想上对他的帮助与影响。
鲁迅散文中的锋藏在爱国里。《范爱农》作为散文集中关于爱国者的一篇文章,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一百年前的革命者。他们顽强地抵抗着腐败的政府,不断地唤醒人民心中的爱国之心。他们是革命者,是开拓者,是思想者,更是奉献者。无惧那些重重考验,为了解放思想而不断奋斗着,鲁迅用散文,赞扬了这些革命者们。
鲁迅笔下的散文,在文字中讽刺,在笔锋间揭露。用散文,去唤醒,去开启……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8
读书小悟
王辰嘉颖
鲁迅先生写的文字不论是从表面上还是从内容上,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懂的,需要一定的智商才能品出隐晦的文字背后那犀利的内涵。
当然,我还读“懂”了几章,孔乙确是可怜又可恨,但我对于他的情感还是同情为上,可怜之人虽必有可恨之处,可是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啊;阿Q的精神胜利法确实厉害,不过他也真是冤,那些人只要动动脑子就知道,阿Q这样“直白”、“单纯”的人怎么革得了命呢?也许他们只是想邀功吧!有关死了还有知觉那一章,读起来真是骇人,我吓得几天没有睡好,只想着这个;希望死不要是样啊,这样我可不愿意***,(不过不这样我也不见得会想死;还有就是讲吃人的那一篇了。那一篇是真实代入了鲁迅先生自家的吗?如果是,那么大哥一定就是那个徐姐常说“和鲁迅走了完全相反道路”的人了!那“吃人“”是不是也就指谋杀共产党员呢?“我”的心理素质一定极其强大,换作我在这种环境里,一定早就自杀了吧——或者逃走了?自杀也躲不了“被吃”的命运的吧,可逃走了,之后其他地方的人那应该也会“吃人”吧,这种时候真是干什么都不行,而且马上就可能被吃了,一定会很绝望啊,“我”却还能淡定地揭穿他们,并步步揣测对方心理,且“生死攸关”的时候。“我”竟还能想到孩子们并“”救救孩子”!太牛了。至于祥林嫂,我可熟悉了,哪个妈妈没有“祥林嫂证书”呢?不过,祥林嫂也是“惨”,虽按那时讲“克子克夫罪孽深”,可她已经花了重金在庙里“捐了门槛”,人们就不应稍消停点儿吗?
读鲁迅的文章,每章都有着不同的感想。鲁迅先生的文学要求智商过硬才可以看懂,我还有待修炼哪!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9
烈日炎炎的暑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它就是《朝花夕拾》。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这本书是他写的众多散文中的一本。《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本书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书中夹杂了鲁迅的各种感情,既有看着父亲死在眼前的“悲”,也有和闰土一起时的“乐”,更有看《二十四孝图》的“怪”。
其中《父亲的病》这一章节,我感触颇深。这一篇讲鲁迅的父亲病了,要去看医生,在绍兴城的那个名医有一条出诊规矩:一次出诊,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即使这样,鲁迅也把那个医生请来给父亲看病了。然而花了重金,父亲却没有治好。无计可施的鲁迅只好去找本城医生,诊金同样是一元四角,结果父亲吃了医生开的丹药,还是没有好。鲁迅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死在他眼前,而那个医生却还在轿子上威风凛凛呢!而鲁迅也明白了,这些诊金高却医不好病的医生,都是庸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在的一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生,他们为了赚钱,开的药吃不死人,但也治不好人。俗话说:“医者仁心。”而这些人,又是怎样一份心呢?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再也不相信偏方,也不迷信。庸医越来越少,世上涌出了更多白衣天使,像这次疫情,那些白衣天使奋斗在一线,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我很庆幸我生活在这个安居乐业的时代,而不是在鲁迅那个吃人的社会。
总之,《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小时候的故事,跟随他的文字,我们可以重回那个年代,重温鲁迅儿时点点滴滴的故事。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0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一本书,虽然讲述的是作者童年记忆深处的事情,但抒发了鲁迅先生大量的真情实感,正如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连杂感都没剩下多少了。”书中运用了很多对比、直抒感情、人物描写,通过以小见大、反讽的手法联系现实生活,读起来活灵活现、趣味无穷,却又发人深思。
文中有两个人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这两个人性格鲜明,对比强烈,也与鲁迅先生的成长密切相关。一个是徐太太,一个是藤野先生。
徐太太刚出场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嘴多舌、爱管闲事的人,而且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面虎,心肠也不太好,她在“我”父亲想安静的去世时,却要“我”在一旁一直大喊;她给“我”看不健康的图片,还说对别人的孩子很好;她让鲁迅先生没钱就变卖家产。鲁迅先生不愿再见到徐太太,而远走他乡。幸运的是,鲁迅先生在异国他乡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和蔼的教授,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他虽不讲究穿着,但他在上课时对学生们要求十分严格;他很友善,不像那些日本学生对中国人充满歧视和侮辱,而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虽然都很平凡,但体现了伟大的包容。藤野先生在得知鲁迅先生不打算在学医时,非常得难过,为记住这份师生情谊,他送给鲁迅先生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鲁迅先生一直珍藏着,并日日思念自己的恩师,但最后两人没有再见上一面,很令人惋惜。
鲁迅先生对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让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诚、友善、平等的道理。《朝花夕拾》这本书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对比,它会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而且这本书让我们受益的方面有很多,每读一边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真是太奇妙了!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1
缪国铭
王安忆说:“生命不过一场记忆。”谁又不是活在记忆中呢?《朝花夕拾》是鲁迅儿时与青年时的回忆。
在《藤野先生》中,我从鲁迅为了防蚊子用被子盖住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看出了鲁迅的吃苦耐劳。从中,我回想到了夏天,我在房间内睡觉,因一只小蚊子而抓狂,无法入睡。而鲁迅当时在客厅中,那么多蚊子还能想出办法,安心睡觉,为此,我对鲁迅敬佩不已。鲁迅一生有过这么多老师,但是在其中,授课时间最短的藤野先生却是鲁迅认为在心中第一的老师。这可看出鲁迅是多么感谢藤野先生啊!在日本学生欺负鲁迅的时候,藤野先生却站在鲁迅这一边。分别时,藤野先生把照片当做礼物送给鲁迅,当时照片可是十分珍贵的。我知道了在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当别人给予他帮助,那个人就会终身难忘。
《琐记》的城中,衍太太十分令我厌恶,他庇护小孩,看似令小孩十分喜欢,却是在害小孩。就比如:鲁迅十多岁时,与几个小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地多,衍太太就从边上计数,让小孩转。一个小孩摔倒了,他的婶母又刚好走来,衍太太马上换了一张脸,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可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这令我十分不爽,竟然有这么不要脸的人,表面一张脸,令小孩子喜爱,里头又是一张脸,令人讨厌。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执笔为武器打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迷信思想。我从中也看出了鲁迅的艰难,一个小孩,面对一个故弄玄虚的庸医,在父亲去世的压力下被欺骗,看出了鲁迅当时的无限心酸。
拾起朝花,就是拾起了鲁迅童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2
徐鑫辰
今年暑假,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从书名看就很有特点。“朝“是早晨,”夕”指晚上,比喻童年的事不能立即记下,而到长大后来回忆,所以《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往事的散文集。翻开这本书,透过鲁迅先生生动的文字、炽热的感情,仿佛能够看到他创作时的神态;时而沉静,时而激昂,时而悲愤,时而忧伤,叙述了鲁讯先生从天真的孩童成长为热血青年的一个个生活片段,绘制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时代长卷,让我们领略了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模样。
在这些短篇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小事》。文章开篇就称“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是什么事情可以让见多识广的鲁迅先生如此耿耿于怀。再往下读,还真是一件“小事”,讲述的是鲁迅先生的车夫在拉车时偶然撞上了一位老妇人,鲁迅先生想着这不是车夫的错,且无人看见,担心老妇人“碰瓷”,想让车夫先走,但车夫却没有考虑这么多,而是扶着老妇人进了巡警分驻所承担责任。相比车夫的行为,鲁迅先生自觉惭愧,为了这件“小事”时时熬了苦痛,反省自己的言行。
文章让我们看到了车夫的纯朴善良,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可以不计个人得失的去承担责任,帮助弱者。也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可贵,作为当时社会的先进知识分子代表,能关注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可贵本质,并坦陈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不当之处,让他对改变当时社会现状又生了勇气和希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鲁迅先生做到了,我也要做到。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3
思想的鞭策
章荣轩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做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暑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的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又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的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赏或批评以及对他人的各种看法,都毫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的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她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的为她祈祷。本文有我一次一次地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感到悲哀。
《朝花夕拾》这本书,我觉得它就是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学,它带给了我思想上乃至精神上的鞭策。读完它,我似乎对人生的意义变得更加明白了。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4
是啊,在你无聊到精神世界感到匮乏的时候,你多么需要一本好书,一本令人苦涩、无法明理的书。是啊,在我的书架上,《朝花夕拾》这一本鲁迅的回忆录,就正是这样一本好书。
当我拿到书的第一眼,便翻开页面,查看了资料。《朝花夕拾》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作品。至于为什么说它不那么明解,那也是许多人公认的。因为那时代的封建迷信以及人民的困苦生活,鲁迅悲愤感慨,为此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那《狗鼠猫》的小故事里,鲁迅说自己是仇猫的。为什么呢?鲁迅自己说:“有人说我是仇猫的,原因自然是我写的那篇《兔和猫》。”鲁迅认为,猫喜欢折磨弱小者,就像某些“大人物”一样;鲁迅认为猫虽然与虎豹相似,却生媚态,就像某些“毒瘤”似的;鲁迅又认为猫总是在一旁叽叽喳喳地吵闹,就像某些反对白话的政客似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幼年时猫害死隐鼠的误会。本来那隐鼠迷你得可爱,但有一天却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隐鼠被猫回了。这自然是长妈妈的话,那时鲁迅自然不曾怀疑。最终,在一年半载后才知道真相——原来被长妈妈踩死了。
再说,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里,长妈妈是一位有些愚昧,笃信鬼神并且十分迷信的中国老古金典女性。虽然她有许多缺点,但却依旧是朴实、纯洁的。她就是当代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为了放松生活的压力,把精神寄托在了些神灵鬼物上,来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曾体现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困苦的呐喊。
是啊,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混乱的精神匮乏的时代,是多么需要一本写满真实情感的书籍。鲁迅,是中华文学史上最闪耀的明星。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5
陈卓微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内容是回忆童年、青春时期的事情,《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以前的事情现在再回忆,好比早晨的花傍晚拾起。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般人只能读懂表面意思,像我。《狗猫鼠》在我粗略看的时候,只能知道鲁迅先生仇猫。上网一查才发现这篇文章还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弱小的同情和对暴者的憎恨。
鲁迅先生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百草园里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学堂里折腊梅,寻蝉脱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上课偷偷描绣像;听阿长讲”长毛”、美女蛇,听祖母讲老虎向猫学艺;养隐鼠,罩麻雀,东关去看五猖会……充分展现了儿童自由的天性。
鲁迅先生的童年是枯燥无味的。在三味书屋问句”怪哉”便惹得老师很不高兴;满心欢喜地准备去看赛会,却被文亲强制去背“粤自盘古,生于太荒”;更不用说看了《日十四孝图》后,怕听见父母愁穷,怕见白发的老祖母了。封建的教育禁锢着孩子的天性,封建的孝道摧残着儿童的心灵。
后来,鲁迅先生的父亲病了。在庸医的耽误下亡故了,家道从此中落,鲁迅先生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故乡待不下去,于是去了学堂,又去了学院,又到国外去,去了日本。为文亲求医问药的经历,使他定下了医学救国的宏愿。但是,“闲看抱毙犯人的人们”“喝醉似的喝彩”却让作者明白了救国第一要著便是改变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要推文艺。于是弃医从文……
读《朝花夕拾》,惊叹这平淡的语音构思的巧妙,憎恶着这个社会阶层地位高低制的残酷,体会鲁迅先生热爱自由,向往自由……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6
一个人都有一次童年,它或平凡,或精彩,都多少的影响了现在的我们自己。这些天,我就走进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找寻他记忆中的童年所带给他的,在寂寞中呐喊的力量。
对于鲁迅来说,现实是沉重的打击,而童年就定是理想的方舟。潺潺的流水,碧绿的豆麦田,清香的水汽,朦胧的月色……在到处都是江南元素的环境下,迅哥儿坐船去看戏。结合书上的插画,我能想象到在摇曳飘荡的小船里,迅哥儿正在用好奇而又期待的眼神望向远方戏台上的“灯火通明”,这是渴望的戏,是家乡的戏,是童年的戏。带着不舍,“我”坐船回家,“回望戏台,它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是啊,我们总是能在童年的片段中体味到美好。回望童年,细细品味,原来自己还在江南水乡自然美好的风光中看过戏。这美好的、温馨的记忆,滋润着鲁迅,让他无比怀念自己的童年,也不禁让我沉醉在这江南风光中。
童年的环境会影响我们,而那些挚友,也必定是记忆中最闪亮的点缀。双喜、阿发、桂生和迅哥儿组成了偷罗汉豆四人组,他们在饥饿之时跑到六一公公的地中偷豆,惊险、刺激、很有挑战性,在这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朋友们的聪明机灵,我相信这些品质一定会影响着鲁迅的。当我读到这时,想起了《追风筝的人》里,阿米尔和哈桑情同手足的友谊。在阿米尔被欺负时,哈桑挺身而出保护他,完成仆人的使命,尽到朋友的情谊。不管是国内经典还是国外名著,这里面的友谊都令人向往与感动。我也感谢一下朋友的出现吧,谢谢你们让我的童年如此美好。
没有人能把童年的拼图拼完整,但正是这些碎片,才让童年更加珍贵。童年的美好带给鲁迅呐喊的力量,让他成为一个坚毅的人。在这样经历的感化下,我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7
《朝花夕拾》一本有关回忆的书,听着就像一本好书,我时常这样想。当我翻开它的第一面时,就深深得被它吸引了。我细细地读着这平静朴素的字眼,品味着作者那真挚丰富的感情。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回忆,一共有十篇,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要数《父亲的病》了。
《父亲的病》主要写的是父亲得了病,“我”与陈莲河医生周旋的事。读了这篇文章不难看出陈莲河不是什么神医,只是一个江湖骗子罢了。什么“原配”蟀蟀,“败鼓皮丸”都是胡扯的。有趣的是陈莲河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崇拜他,实则是在讽刺他,把他的名字倒过来写,暗指他颠倒黑白,不分是非,专门骗钱。
当今社会上这种人并不少见,为了一已私利,而不顾他人的性命,像那些卖假药的黑商表面看起来这药与其它没什么区别,甚至更好,更便宜,但是却不知道里里面加了些什么不明不白的东西。
这篇文章里还提到了另一个“坏人”——衍太太。未尾父亲快死的时候,她欺骗年幼的“我”,让父亲在最后一刻都不能安生,这是鲁迅先生认为自己对父亲最大的错处了。后面的《琐记》还提到了衍太太做的一些恶毒事,也令我十分生气。如怂恿孩子们吃冰,给年幼的鲁迅看春图等。
《朝花夕拾》以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旧中国的社会风气;它消除了人们与经典的隔膜,让我们静下心来,悄悄走进鲁迅先生的回忆,去感受那深长的韵味。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8
再一次提及这本散文集,书香仿佛萦绕在鼻尖。他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一个明媚的下午,和着蝉声,给我们絮叨那些童年的趣事,也就是“朝花夕拾”吧。
鲁迅是幸运却又不幸运的。幸运的是,它可以在百草园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的低唱;可以在书房里诵读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山海经》。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封建社会腐败与黑暗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是巨大的。年幼的鲁迅,要承担父亲的重病,家道中落,受尽人情冷暖,然而却击不倒他。
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讲过,现在的中国人的思维与创新比不上国外——就是因为几百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潜滋暗长。
鲁迅明白,封建社会的固步自封是无法用力量来改变的,所以,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要用文学的力量来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他笔下的“长妈妈”与“范爱农”这两位经典人物,就是被封建社会所毒害的人物的缩影。长妈妈的性格与思想上都有太多消极与落后的东西,体现了革命前的黑暗社会的浑浊与昏暗。而范爱农则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亦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思维的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向往安乐的心。
当时的人们,受尽了黑暗与压迫,一日终明悟,起身反抗,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艰难的战争;为了幸福,不知挥洒了多少位烈士的鲜血——眼前的生活,我们需要珍惜。
俗话说: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情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彻底解放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他的文章就如同一杯醇香的老酒,读来醍醐灌顶,发人深醒。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9
一场成功剧幕,并不需要过于华丽的点缀;一件无价之宝,也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正如鲁迅先生的文章,第一篇的开场,些许平淡,但足矣。
是了,不愿浮夸,只是平淡跨越时空,再次回到他的童年,苦涩与欢乐并存,悠远的气息,将那一段段经历带到我的面前,叹为观止。
与茫茫文字擦肩而过,愿它带给我一个全新的、我所不认识的鲁迅先生。一抹我印象中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替代它的是一个活泼贪玩、博学多才的孩子。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不遮遮掩掩、扭捏得像个孩子,相反它大方、得体,仿若君子。这一点,从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童年,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有些凄苦的,这一点从《五猖会》中体现出。记叙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我想去看五猖会,想到南风如此盛大的庙会,我又笑又跳,兴奋极了。父亲却命令我背《策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我头上似乎浇了一盆冷水,心中不愿,却只好强记着,后来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对于去看会,却已觉得索然无味。”贪玩,对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而鲁迅先生的父亲却丝毫不顾及他的额感受,让他扫了兴。由此可见当时封建社会,父母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孩子的无奈和痛苦。
鲁迅先生童年欢乐的时光,是在百草园度过的。纵然后来父亲将他送到了三味书屋,这里却仍使鲁迅先生久久无法忘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里,活泼的文字将他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百草园,一个有着神奇、有趣的动植物的地方,那里是鲁迅最后将童心藏起来的地方。
花的一生,不过是从起初的娇艳与芳菲到最后的凋零与枯萎,在风中萧瑟,那残忍的清香却会传到更远的地方。人生,亦是如此。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0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梦想:让时间的长河就此定格,让我们慢慢地、慢慢地走回那温馨的童年,沐浴在孩童时期纯真的笑容中去……
那么,请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吧。相信你一定会沉醉在儿时的愿望、每一个小小欢喜与小小烦恼中。不可避免的,还有作者鲁迅先生对现实的冷静批判。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它们都来自《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一篇,没有之一。在这一篇章,你能够看到的不只有那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长妈妈,一个与一般孩童无异的小鲁迅,更能感受到长妈妈质朴的深沉的爱。
曾几何时,我已离童年远去,但我依然会梦回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童年琐事,还是那么的甜蜜。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天空上方的童年已成为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那遥远的童年在朝我招手。
早上的花到傍晚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了傍晚再来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娇艳欲滴,但夕阳的映照却为它平添了一份宁静与美好。
“或许是在某个大雪漫天,周遭恍若隔绝世事般静谧的寂寥冬夜;也或许是在某个一觉醒来,耳边蝉鸣聒噪而百无聊赖的夏日午后;又或许是在某个如同趴在玻璃窗上的蝇虫,只觉眼前一片阳光灿烂却死活寻觅不到出路的焦虑时刻……这个时候,你手边需要这么一本真正为之怦然心动的书。”相信我,这本《朝花夕拾》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