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特洛伊观后感

2023-08-04 18:30:34 观后感 打开翻译

特洛伊观后感 篇1

碧蓝色的海面上千万只军舰进发,高大坚固城墙的神殿门前用黄金铸就的太阳神阿波罗雕像,巨大的特洛伊木马,在火光中被烧毁的特洛伊古城,美丽的海伦以及英俊的特洛伊小王子帕尔斯,即英勇善战又似水柔情的英雄阿客琉斯,以及具有责任感和远大理想与胸怀的特洛伊的大王子郝斯托尔,这一切都是电影《特洛伊》的看点。

影片开始,第一个场景挺抓人的,弥漫着肃杀气氛的古战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背景音乐是一个女声的吟唱,婉转悠扬,一种空旷辽远的味道。

紧接着主要人物一个个登场,阿喀琉斯、海伦、赫克托尔、帕里斯、特洛伊国王。

特洛伊国王是我觉得最出彩的角色。最初的打动是在海伦返回特洛伊时,老国王用春风般的笑容迎接了这个他明知将会给特洛伊带来巨大灾难的被儿子引诱到走投无路的可怜女人,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这是神的旨意。”那份善良和笃定实在让人钦佩。在小儿子帕里斯不顾尊严从海伦丈夫的刀下逃生时,他表现出的是一种焦虑,他渴望的是儿子站着死去,而不是跪着求生,人的尊严和特洛伊的荣誉比生命更值得捍卫,这时他是一个国家伟大的君主。而在深夜跪在阿喀琉斯面前祈求要回赫克托尔的尸体时,他却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父亲,平静的话语让人更能真切体会到他的肝肠寸断,这种外表平静和内心痛苦的巨大反差制造出了很强烈的悲剧效果。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还是在特洛伊覆灭时,他目光中喷射出的绝望、悲愤和自责,这样一个戏剧化的眼神似乎比火海中正遭受希腊人屠戮的特洛伊更让人心碎。

电影艺术运用精彩的画面、丰富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运用先进的技术记录人类成长的历史。然而在人类童年期的荷马时代,正是像荷马这样的流浪艺人,将史诗与音乐艺术相结合,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记录人类成长的历史。电影《特洛伊》整体充满了史诗的艺术感,一方面,以画面语言展示着古希腊人所创造的璀璨文化——建筑、服饰、国家。另一方面,则以音乐作为贯穿整段历史的灵魂,昭示着古希腊人的信念、审美以及他们的命运观。

影片中巧妙的运用女声哼鸣的音乐主题贯穿影片始末,营造了一种悲剧性的气氛。四声调式的运用及多次转调,形成了特殊的希腊式和声。灵巧的转音充满了异域风情,又如天籁之音。在电影的开场及片中每一位英雄面临死亡的时候,主题音乐的哼鸣便会响起,犹如命运之神的无奈叹息,又如无辜的女人们对战争的控诉。这样的设计相当巧妙,也非常符合古希腊文化中的悲剧情结。

与之对应,影片中还有一个激昂的英雄主题,而这一音乐主题又集中的运用在阿喀琉斯身上。从开端到阿喀琉斯征战,一直到阿喀琉斯走向死亡,这种激昂的音乐主题一直伴随着他,充分的表现了英雄的英勇无畏和无上的光荣。他象征着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抗争。

《特洛伊》中的场景音乐是以一种音乐交响诗的形式展现给我们的。其中尤其精彩的是表现战争场面的几处配乐。选用交响乐来表现气势恢宏的大场面再合适不过。

阿喀琉斯带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的首次交锋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段音乐是运用奏鸣曲式的交响诗。以阿喀琉斯的个人主题音乐作为引子,进而发展为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配乐上以铜管乐器做为铺垫,营造整体气氛,以木管和弦乐奏出主题,表现希腊人必胜的信心和英勇。副部主题以尖锐的管乐呈现,表现赫柯托耳带领特洛伊人准备迎战的紧张气氛。在两军交锋时,音乐进一步展开,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双方大军都英勇作战,奋勇抗敌。希腊人步步逼近,特洛伊人则紧张而有序地抵抗。两个主题难分难解,经过一番较量后,阿喀琉斯的主题越演越烈,明显压过了特洛伊人的音乐主题。最终以阿喀琉斯的英雄主题结束,暗示希腊人初战告捷。

管乐器在这里充分展示了男性的勇敢之美。交响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场面。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就像战争中英雄的每一次挥剑。

有人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盲人的眼睛是最好的,他们是用心看人,能看穿世间的一切本质,能够参透上帝的思想。古希腊的荷马正是这样的盲人,他命运悲苦,背着里拉流浪一生,脑子里却装满了古希腊和爱琴海伟大而渊博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音乐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让我们透过电影,透过网络,透过一切现代技术,用心欣赏这份上天的恩赐,用心去感悟生命。

这部片子使我对荷马史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好好看看的冲动,呵呵,至少以前记不住的名字分不清的人物现在搞得差不多了,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特洛伊观后感 篇2

日子貌似悠闲,其实如同杂乱的电脑磁盘,时间零碎的很,难以凑出完整的一天,让我痛快淋漓去做件事。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昨日,一位朋友问:“看过特洛伊吗?我想听听你的观后感。”我觉得惭愧,早知道特洛伊是部好电影,可是一直没看过。

《特洛伊》是讲述一个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和热血汹涌的英雄事迹。电影取材于荷马史诗,一个瞎眼的诗人所写的史诗,游鱼虽然孤陋寡闻但也听说过,只是没有阅读过。

在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在中国也上演过。譬如吴三桂,为陈圆圆引清兵十万入关。只是吴三桂太汉奸,不值得追念。可是特洛伊电影里的男人不一样。

《特洛伊》里的英雄为红颜出生入死,显示出男人的真本色。

为何而战?电影里的每个男人都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阿基琉斯。他本是为留名千古而战,为被历史记住而战,为战士的荣誉而战的。因为战争结束了,英雄死去了,但是英雄的名字被后人记住了,永远不会磨灭。在那个时代,阿基琉斯无疑非常叛逆,藐视皇帝,批判众神。在特洛伊的太阳庙里,也只有阿基琉斯敢于斩首阿波罗的黄金塑像。也只有阿基琉斯,敢无视皇帝命令,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阿基琉斯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他是个洒脱的男人,天生的战士,天赋的英雄。阿基琉斯是为自己而战的男人,这个观点无疑更适合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品味。但是这个男人在爱上美女,却理解了和平的可贵,放弃自己的战争欲望,甚至萌生为爱人最后一战之后,永远隐退战场的心思。遗憾的是,阿基琉斯无法遂愿,最后死在影片中我最不齿的男人——帕里斯的冷箭之下。

阿基琉斯的爱情是真情性的爱情,是感动天地的爱情。阿基琉斯如此桀骜不顺嗜血好战,却顺着所爱女人的心意,放下了杀人利刃。在攻陷特洛伊之后,阿基琉斯在皇宫里拼命寻找所爱的女人,那焦急的背影担忧的神情,让我分外感动:这个男人真是极品。

再说我另个喜欢的角色——赫克托尔。他是位成熟的男人,深知男人必须肩负责任。他爱妻子,爱兄弟,爱父皇,爱子民,所以他才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特洛伊。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来到城下挑战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还是无畏迎战,死的非常有尊严。在知道自己去日不远之时,赫克托尔万般吩咐妻子好好活下去,千般柔情万般爱意,让我感动得嘘唏不止。赫克托尔的战争是为了责任,丈夫的责任,兄长的责任,王子的责任。我尤其敬佩。

说说我不喜欢的帕里斯。其实战争因为帕里斯引起,是他诱拐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使得斯巴达王怒火横生,视为奇耻大辱。斯巴达王是为男人的尊严而战,无可厚非。而帕里斯在诱拐海伦之后,在船上就乞求长兄保护他,一派自私懦弱的嘴脸。后来在和斯巴达王决斗时候,被击败,却不愿为爱情献出生命,不敢因此就义,跪地抱着兄长的脚乞求保护,真是个可怜的男人。我不认为帕里斯是懂得爱情的男人,他只是着迷于海伦美貌的小男人而已。这个小男人,自私胆小好色,可是偏偏这样的小男人最后苟活下来,而坚持自己本色的真男人,却都死了。

我心长叹!

特洛伊观后感 篇3

“人们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于是我们问自己,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名垂千古吗?在我们消失很久以后,会有陌生人听过我们的名字后好奇我们是谁吗?会知道我们战斗时多么勇猛吗?会知道我们的爱情多么伟大吗?“开篇的自问许是这场战争中每一个战士的疑问,许是阿基里斯的疑问,许是赫克托耳的疑问,许是我们的疑问。这一生,选择安逸平淡的一生还是为了荣誉而战?我想如果阿基里斯自问自己,心里回荡着的只有五个字:为荣誉而战!

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无疑是这部剧的两大主角,在两个都知道自己的命运之后仍选择直面命运。阿基里斯在出发前去见了自己的母亲忒提斯,虽然知道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将会殒命,但攻下特洛伊城,将会是留下千古之名,就更加坚定了出战的信念。阿基里斯的执着、对荣誉的渴望和我国传统的听天由命不同,阿基里斯不信命运、不信众神,甚至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地贬低众神,攻占特洛伊的'庙祇,一剑斩断太阳之神阿波罗的金身塑身的头颅。这让我不禁想起《悟空传》的悟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就像前面大佬说的,如果命运真的存在,如果改变不了那场命运,那为何不忘了那个结局呢?阿基里斯出发了,但他遇到了自己的软肋——布里塞伊斯,阿基里斯这一生杀戮无数,终于遇到了一位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人,也许布里塞伊斯是阿基里斯的又一个“阿基里斯之踵”,阿基里斯在特洛伊城破之时,为了去寻找布里塞伊斯才被二王子帕里斯射中脚踝。

阿基里斯傲慢自大,说出了“Do not waste your life following some fool is orders.”(别为了一个蠢国王搭上性命)这种话,但就像国王阿伽门农所说:”阿基里斯目空一切,不会为任何国家效忠。“但阿基里斯的骄傲和野心让他心甘情愿戴上盔甲,对荣誉的追求和名垂千古的渴望难道不是另一个”阿基里斯之踵“吗?

最后,阿基里斯被王子帕里斯射死,其实,他也是被自己射死的,阿基里斯想要射向帕里斯的长枪举起又放下,布里塞伊斯教会他什么是活着,而他自己也走向了救赎。

特洛伊观后感 篇4

正如同伟大的战争需要伟大的战士一样,史诗级的电影也需要史诗级的场面。

《特洛伊》在这方面做得中规中矩。倒不是说它不好、不震撼,只是有《角斗士》、《魔戒》等影片珠玉在前,而本片的很多场面又是模仿以上两片的运镜方式,所以至少在创造性上就降低了一些印象分。

“虚拟摄影”似乎在好来坞拍摄大场面时越来越有用了。《角斗士》中对于壮观罗马城的俯瞰镜头,《魔戒》系列中那跨越无数士兵与枪尖的摇移镜头,在《特洛伊》中都让人看起来特眼熟。数万士兵的前进与对峙再到相互冲击,茫茫碧海上的千帆争舸,凌空回转的不可思议的长镜头,都是体现好来坞最新视觉效果的把戏。只不过《特洛伊》把这些技术应用得更娴熟了,也更逼真了。例如那数万士兵的冲击场面,虽然现在没有观众不知道那绝大部分“士兵”都是虚拟出来的,但在片中那光天化日之下的环境下,你还不得不佩服人家做得都看不出破绽。相对于《魔戒》系列中的类似镜头,本片的同类场景尽量避免那种梦幻的感觉,而力求更多的细节表现。影片聪明地将更多镜头对准了局部人群的战斗,以此来烘托整体战场的激烈,同时又能突出个体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我还是要奉劝一心抱着看“大场面”读者一声:本片的大场面不会让你失望,但也不是特别出色;与其欣赏那基本上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大场面,不如寻找一些小场面上的亮点。个人觉得本片的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值得一提。

提到希腊,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荷马史诗》,但一定能想到奥林匹克运动。一想到奥林匹克运动,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马上浮现出一具具健美的身体和一个个展现力与美的无暇动作。看来本片导演深得此中三味,专门用此片来勾起我们对那最原始同时又是最永恒的美的向往。片中的三位男主角,都有不少的肌肤裸露镜头,这使我有点怀疑导演是故意讨好女性观众。但那样健美的身躯,即使是男性观众看了,也会觉得挺养眼的。被人作为“战神”拥戴的阿喀琉斯,是诠释力量之美的最佳人物。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布拉特彼特(Brad Pitt)六个月的汗水没有白流,当他那蜜色的胴体出现在银幕上时,估计台下所有的美眉都有幸福到眩晕的感觉。虽然性感之神和战神的概念不一样,但是极端突出了阿喀琉斯的“偶像化英雄”特性,和原著的精神气质还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一个性感之神又是绝对致命的,那才是阿喀琉斯真正“战神”的一面。为了突出他无敌于天下的武技,电影为阿喀琉斯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其他人的动作与招式。可能有些观众会不习惯,认为阿喀琉斯的动作稍嫌花哨了点。但我觉得这对于体现阿喀琉斯神赐一般的战斗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况那些动作实际上并不花哨,不仅是符合实战需要的,而且是符合原著描写的。尤其是像滑步、抬脚、弓步、转身这样的动作,是实战中非常普通的技巧,只不过其他角色都打得过于直接,因此显得阿喀琉斯“花哨”了。而对于攻击“技巧”的掌握,不正体现阿喀琉斯异于普通战士之处吗?在原著中,荷马多次用“山鹰猛扑”来形容阿喀琉斯的超人战斗能力,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阿喀琉斯多次采用这种“鹰击术”,端的是轻盈迅猛,高手风范。尤其是与赫克托尔决斗的场景,充分体现了阿喀琉斯的快速与强力的作战特点,堪称本年度好来坞电影中的最佳打斗。

特洛伊观后感 篇5

又是一部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大部分的欧美片子都是这个套路。比如这部战争是由一个女人引起。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女人而引起战争的例子数不胜数,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当权者自己的私欲,而不管成千上万士兵以及平民的死活,所以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小王子与海伦的爱情一定也受到了人民的诅咒。

关于海伦,虽然影片中她是真正爱王子的。但是我怀疑她是否只是为了让男人为他疯狂,一个足以引发战争的女人魅力一定是很大的,她也许只是想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美貌。历史上美貌的女子一旦卷入政治纷争,往往会引发各种争端。她就像玫瑰,美丽,抢手,却也刺伤了许多人。

小王子似乎一开始就是一个招花惹草的人,当他带走海伦时根本就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而国王与他的哥哥也采取了纵容的态度,这也许是因为爱吧,也许,他们没有把斯巴达人放在眼里。当小王子说要和斯巴达国王决斗时,我觉得他真的很幼稚,首先他根本赢不了,他没有战斗经验,只是凭着一时冲动,而且退一步讲,兵临城下,即使他胜了,难道就能结束战争让敌人扭头回家?当他要被对方杀死时却又跑掉,虽是人求生的本能,但也让人不齿。而斯巴达国王,这个时候也过于天真了,居然真的要别人遵守诺言,结果他成了这场战斗中第一个死的人。

赫克托耳是这部电影中形象最好的一个人,他的那句“ALL my life,I live by acode,the code is simple,honor the God,love your women and defend your country!”也让人热血沸腾,可以说,他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私欲,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战,但我真的不明白当阿基里斯来挑战时他为什么要迎战,对方只有一个人,而他也知道自己几乎不可能赢,难道只是为了一种自己杀了对方的弟弟就心存内疚?这是战争啊,战争是残酷呢,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还是他想拥有一个与世上最强之敌的决斗机会?高手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时总是兴奋的。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儿子要被杀死时为什么特洛伊国王不下令放箭呢?甚至连儿子的尸体被拖走也一言不发就让对方这样侮辱儿子的尸体,最后自己还深夜跑去要尸体。我真的觉得这个国王太迂腐了,还有他的小儿子,自己被哥哥救了,看到哥哥被杀居然一点表示也没有,只能说,他们太傻。

然后是阿喀琉斯,他似乎就是为战斗而存在的人,同时又桀骜不驯,所以这场战斗几乎是他主宰的,他积极战斗,就会胜利;他消极对待,就会失败。我始终不相信在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集团战争会因为某个普通战士而决定胜败。典型的个人英雄。

最后木马被特洛伊人带入城中,我有点看不明白,难道他们在把木马带走之前没有仔细检查一下?就这么冒冒失失的带回去了?一场战争似乎被演绎成了一场游戏。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感官刺激而已。

特洛伊观后感 篇6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很多人都为着阿里客斯的死而伤心悲愤,可是Hector的死亡则更具有悲壮的色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着国家的安定,为了臣民的尊严,为了他身上担负着地太重太大的责任,明知结局已定,却还愿拼尽一己之力,一人之躯,战斗到最后一刻。

Hector,人慈心善,勇敢与谋略并存,爱护妻儿,保护兄弟,守卫国家。

他既是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又是弟弟的兄长,父亲的儿子,更是国家的捍卫者,国民心中最坚固的城墙。他既不像阿里客斯是一个半人半神,除了死门刀枪不入,也不像渥波锡是一国之王,坐拥精兵强将,幅员辽阔,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有感情,有弱点,血肉之躯没有一点独天的优厚,身为一个大王子,既没有什么特权还要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可是他无怨亦无悔。他的特洛依第一勇士的称呼,远比别人来的要艰辛,他不似阿里客斯从小被天神庇佑,一路顺畅的取得各种荣誉,而他呢,为着这么个结果一次次受伤,咬着牙,流着血,被肩上担负着的责任鞭笞着成长。谁也不知道为了这个结果,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了多少血与汗。他仅仅是为了这样一个称谓吗?这可笑又单薄的称谓吗?不!当然不是。他只是想要变得强大一点,再强大一点,强大的可以保护自己的国家与臣民免受战争之苦,俘虏之辱为的是孩子可以快乐无忧地成长,妇女老人可以安全稳定地生活,国泰民安,不只是说说而已,它需要的,他都去努力了。

一想到他的死都会觉得特别心疼,“你可以不去的啊!”,他的妻子问,他的孩子哭,是的啊,他本可以不去的啊,不去那一场必败无疑的决斗,和妻儿在一起,可是他是Hector,他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得不战。

若一直安定下去,他必将成为一个好的国王,带领着他的子民们幸福安稳地生活下去,可是他死了,他的城他的国家也没了。

特洛伊观后感 篇7

《特洛伊》是由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2004-06-12(中国大陆) / 2004-05-14(美国)上映。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 饰)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黛安·克鲁格 饰),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布莱恩·考克斯 饰)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 饰)、奥德修斯(肖恩·宾 饰)、赫克托尔(艾瑞克·巴纳 饰)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

荡气回肠,史诗大片,再次重温。刚刚看过了斯巴达300勇士,再看这部片子也和斯巴达有点关系。不过,角色已经从保卫国土转换为进攻别国。原因是斯巴达的王后被人家带走了。这就是著名的特洛伊的故事。

小时候,我很迷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总是幻想能成为战神阿瑞斯,念念不忘女神雅典娜。虽然我一直搞不清楚众神的关系,只是大概知道宙斯类似玉皇大帝,赫拉类似王母娘娘,诸如爱神、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等等。大学时想好好研究一下,于是买了一本古希腊神话传说,结果翻开就是看不下去。于是这么多年就拖下来了。还是通过电视电影观看诸多希腊神话的题材,才有了多一些的了解。

阿喀琉斯一直最能打的战士,唯一的弱点就是脚踝,最后就是死在这一点上。如同我国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某高手天下无敌就是有一个弱点,最后被对方知道,死在这一点上。赫克托耳是真正的男子汉,是真英雄,有情有义,有胆有识,是非常好的国王接班人,非常遗憾的与阿喀琉斯决斗而死。

美丽的海伦不知所踪,十年战争为她而起,红颜祸水是发动战争很好的借口。想想吴三桂冲发一怒为红颜,也不失英雄气概。

永远不能放松警惕,即使在胜利之后,特洛伊木马屠城教训要牢记。

特洛伊观后感 篇8

刚看完《特洛伊》,不错,推荐。每个人都刻画的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也去除了《荷马史诗》中神话的部分,使整部电影更为当代观众所接受。

海伦,斯巴达国王梅利内劳斯的妻子,古希腊第一美女,也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所谓的红颜祸水吧。她被来访的年轻英俊的特洛斯小王子帕里斯吸引,跟着他跑到了特洛伊,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其实她也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只是她的身份比较特殊。梅利内劳斯表面上看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实际上他一直就想吞并特洛伊,海伦的出走正好给了他一个借口。

阿客琉斯,希腊第一勇士,没有人可以抵挡他,他参加特洛伊战争不为攻城掠地,不为金钱美女,只为青史留名,正如电影中他自己所说,他一生下来就是斗士。如果没有他,希腊军队早就被特洛伊人打跑了。就是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勇士,也有十分细腻的感情。他可以为布里塞伊斯(阿波罗神庙的女仆)而与梅利内劳斯翻脸,退出战争;可以为堂弟帕特洛克罗斯去和赫克托耳(特洛伊的大王子,帕里斯的哥哥)决斗,杀死赫克托耳后将其尸体托在战车后拉回营地;可以为普里阿摩斯(特洛伊国王)深夜独访军营的勇气而感动,把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了特洛伊人。但他最后还是难逃宿命,在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之后,被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而亡(希腊神话中,阿客琉斯是海之女神茜蒂斯与凡人的私生子,出生之后她就把阿克琉斯放在冥河中洗澡,成就金刚不坏之身,然而她一只手提着阿克琉斯的脚踝,所以没有洗到脚踝,从而成了阿克琉斯的命门)。

赫克托耳,特洛伊大王子,特洛伊第一勇士,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在知道帕里斯私自带着海伦出逃斯巴达时,他就劝帕里斯把海伦送回去,他知道这会给特洛伊人民带来灾难;当帕里斯与梅利内劳斯在战场上决斗失利仓惶而逃时,他出手救了帕里斯,自己承担了责任;当他把帕特洛克罗斯错当作阿克琉斯杀死后,眼神充满了愧疚,并把尸体还给了希腊人;当阿克琉斯来复仇时,他明知自己不是阿克琉斯的对手,仍然出城迎战,最后被阿克琉斯刺死,充满了悲剧色彩。

还有布里塞伊斯、帕里斯、普里阿摩斯、奥德修、帕特洛克罗斯等等,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建议先了解一下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任务和情节。

特洛伊观后感 篇9

看完《特洛伊》的感觉有点奇怪:剧中人物的命运能让你浠嘘不已,部分演员的表演也能让你击节赞赏,但对影片整体却并没有特别出色的感觉。脑海中能回响起来的,还是少数几段感人的片段,对那些大场面却很少有印象。或者说,观众对很多场面的记忆,很可能与其他“史诗”片混淆起来。

怪只能怪影片的整体制作太程式化了。好来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套特别成熟的史诗片泡制工序。这套工序是如此的熟能生巧,以至于观众有些“审美疲劳”:虽然画面越来越漂亮,故事越来越流畅,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来让自己爱得发狂。

从剧本来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当然无法等同于一万多行、洋洋洒洒24卷的长篇诗歌,电影需要简化。让特洛伊的故事走下神坛,既是简化故事的有力手段,也是本片最大的贡献之一。至少从个人的感觉来看,完全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描写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更有感染力。他们不再是众神争风吃醋、争强斗胜的棋子,而是成为陷入各自悲剧命运无法自拔的人物。这种悲剧命运是由他们自身的性格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影片对他们性格上的描绘很具有说服力。这样即使观众代入角色的话,也会觉得很真实,最后的悲壮意味也更浓厚。当人物命运由性格驱使时,他们也就成为自己的棋子,有什么比自己将自己逼上绝路却又无可奈何更具有悲剧性的呢?因此,当演员们将自己和这些悲剧性人物结合得很好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就能格外打动人。

然而,光靠明星的魅力显然是不行的,再出色的表演也只能让你记住角色,而无法感受到整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导演沃夫冈彼得森(Wofgang Peterson)显然是位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可也正因为他太熟悉商业片的拍摄套路了,以至于他”又”拍摄了一部可作为商业片教材的作品。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观众头脑中“大片”应该有的东西它全都有了,但唯独缺少作为优秀电影导演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个性。当《特洛伊》的每一个镜头都让观众舒服的同时,它也就放弃了一项更伟大的目标:让观众惊喜。

的确,《特洛伊》就是一部角色精彩、整体让人满意却无法大声叫好的作品。

特洛伊观后感 篇10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尔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爱情带来了战争也结束了战争!在最后阿喀琉斯奋不顾身的去找那个女人着实感人啊。在恶毒的人也有心软的地方。只是纠结为什么那个女人不去为阿喀琉

斯挡一箭呢?好像期待他们能在一起,或者那个女人跟阿喀琉斯一起死去。观看电影《特洛伊》始终是一个平静的过程。没有悬念,没有巧合,甚至没有过多的出人意料。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对《荷马史诗》的内容和情节早已耳熟能详。特洛伊战争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新的她将一个刻有"赏给最美者"的苹果丢在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只的争吵,为他们评判的帕里斯将苹果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抱负。希腊的皇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夺走,这成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索,除了1000只战舰和双方的20万大军之外,奥林匹斯众神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在最后阶段希腊方面的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的城池,海伦又被带回希腊。

就像荷马自己说的那样,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整部史诗的主线,影片的第一主角仍然是阿喀琉斯。电影也是以阿喀琉斯的出场而掀开帷幕的。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开端。两军交锋,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恰恰需要一个超人式的人物出现来打破僵局。而阿喀琉斯正是这个创造奇迹的关键人物。当主帅传令召他出阵时方知他并未在队伍中,便火速令人回去请他出战。孰料我们的英雄此刻却在自家的纬帐中睡眠正酣。闻听前线有难后仍不慌不忙地更衣披挂,搬鞍认镫。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已经在观众的心里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渴望。到这里,导演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对阿喀琉斯这一英雄人物的初步塑造。这样一个开头尽管充斥着强烈的美国风格,但却很好地避免了史诗中众神争夺金苹果的冗赘的开篇。此之谓编剧的聪明之处。这个开头真是相当精彩。但是若再想影片中寻找类似的精彩之处却寥寥无几了。

用电影手段重新诠释经典历来是件不讨好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失败。影史上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少但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这部史诗巨片《特洛伊》是否真的重现了史诗应有的恢弘魅力和气质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史诗原作中一切皆由神安排,人类逃不脱神的掌控。其实整个特洛伊传说的悲剧色彩,也正在于此。但是在电影中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布拉德·彼特扮演的阿喀琉斯以及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帕里斯视为神而不是人。他们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的特质。因此在影片中,所有的神都已经人化了。这个问题不知是否应该归咎于导演。

此外,影片中的众多人物也有许多问题。首先是特洛伊皇后海伦。原作中把她形容为天下第一的美人,但是到了电影中,演员本身的气质不足以表现出美女海伦的全部风采,相貌平平不说,单是寥寥的几句平庸台词就让人感到希腊与特洛伊两个国家因为她而发动持续十年的战争是多么荒唐无比的事情。其次是我们的第一英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要想胜利,只有依靠勇士阿喀琉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士。傲慢、反叛又不可战胜的阿喀琉斯向来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他对名声的追逐永不厌倦,这是他才是高举阿伽门农的旗帜攻打特洛伊的真正原因,然而突然降临的爱情决定了他的命运。阿喀琉斯给我的感觉总好像是前后判若两人,人物性格发展得有些太过突兀了。为了国家的纷争而退隐山林,为了兄弟的惨死而怒向刀丛。虽然原作如此但剧情发展得总是显得突然而缺乏条理。褪去神话的光环,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形象便取代了原作中真正的、核心的英雄,同时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总体而言,影片有些穷途末路之感。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但是荷马的巨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的不足。希腊不仅仅在思想及科学领域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那个人神共存的世界,同样为艺术奠定了根基。尼采用一本书,论述了艺术的根源便是悲剧性,而这悲剧性恰恰来自于希腊的文化。那些传说,那些被诗人们所吟唱的神与英雄的悲壮事迹,成为整个希腊乃至世界的财富。显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特洛伊观后感 篇11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盗取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死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特洛伊观后感 篇12

助荷马那传奇的的史诗《伊利亚特》发生在那遥远的年代光荣而又伟大的特洛伊之战还在人类的记忆之中流传。江山美人的美丽故事总是人们的最爱,爱美人不爱江山不只是东方的专利。那浪漫的血液在西方也是代代流传。从那英俊的特洛伊王子多情的帕里斯到日不落帝国的君王爱德华,无不是多情的种子。也许在美丽的童话中最后的结局肯定是王子与公主永远幸福生活在一起,永永远远的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不幸的现实却是就算王子与公主没有外力的干扰的,王子也会慢慢发福不复往日的英俊,而公主也会红颜逝去,不再青春年华。无情的岁月会摧毁一切美丽,带走一切的美好,人世间谁又是岁月的对手。岁月呀!多少帝国化为灰烬,多少英雄成为冢中枯骨。何况是浪漫了,然而更何况,英雄与美人不得见白头。

那不屈的意志在特洛伊的城头飘荡,那豪迈英勇的风云又是希腊联军不愿放弃的荣誉,血与火的征途注定着一方的灭亡。英雄们注定在战争中陨落,因为这场战争注定名垂千古。正如阿喀琉斯的母亲说道“如果你不去,我可以给你找个妻子,然后生个儿子。等你死后你的儿子还能记的你,可是等你亲近的人都死后你注定会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而你去了特洛伊虽然你会死亡,但是那无尽的荣誉会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阿喀琉斯的英名。”是呀,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是英雄男儿就不得不走向战场,那才是男儿驰骋的舞台。哪个男儿有希望默默无闻。不正是功名马上得,那就去吧!

战争注定是英雄们的舞台,无论政治家有多少阴谋诡计,战争的胜利总要英雄们一刀一枪的拼杀出来的,决定战争的因素也许很多,但是绝对实力肯定是决定性因素。特洛伊战争双方的男子汉都不亏是男子汉的称呼,那么谁又是他们之中最杰出的英雄了。是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吗?我想应该是的,两个渎神着,然而两个人性格又截然相反,更是在不同的阵营。这是两个有着瑜亮情结的人物,然而两个人命运有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赫克托耳死,阿喀琉斯也活不成。

赫克托耳无疑是英雄,一个完美的英雄一个坚强不屈的热血男儿。“敬奉你的神明,保卫你的土地,热爱你的女人。”这是这个王子的准则,这位特洛伊王位的继承人,特洛子的城墙,特洛伊第一勇士无疑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敬重他的父亲,热爱他的人民,忠诚于他的妻子。就算对他那个浪荡子兄弟他也是爱的真诚。一句“you are my brother"是电影中最让我动情的一句话。虽然帕里斯是一个浪荡子,给特洛伊带来了灾难但是赫克托耳并没有责怪他,一句你是我的兄弟生活千言万语。尽管这是朴实的一句话,但却是时间最动人的一句话。

赫克托耳无疑是个悲剧英雄,连死后的尸体都被敌人侮辱。在与阿喀琉斯的战斗中,明知道自己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但是为了特洛伊人的荣誉,为了自己男人的尊严,毅然走上了战场。大概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反。为了家国而舍弃生命,赫克托耳无愧英雄的称号。特洛伊的王子,尽管岁月流逝,却没有带走你的名字与英雄的事迹。

如果说赫克托耳上战场是为了责任,阿伽门农上战场是为了利益。那你又是为了什么了?我的战士阿喀琉斯,请允许我用战士而不是英雄来称呼你。你是天生的战士,天生你就属于战场,属于不甘于寂寞的战士。你为的是什么了,荣誉,对荣誉。作为希腊最杰出的战士你需要荣誉。那就让特洛伊战场来给你荣誉。有人说温柔乡是英雄冢,当你在那美丽的特洛伊公主的哭诉中打算返回希腊时。你的挚友阵亡了,你不的不拿出披挂继续走上战场。你打算复仇后带着心爱的姑娘远离尘世,可是除了战场你还能去哪里。于是神收走了,你的生命。你死于帕里斯之手。

这是一个远去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尽管远去了,但是英雄的实际还在时间飞扬,我们还在谈着他们的事迹。

特洛伊观后感 篇1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经》开篇即言爱情。遍观古今中外,无论诗词曲赋,还是神话传说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或暗恋不得,或幸福相守,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无论结局是好是坏,爱情都作为一种美而存在着。

《特洛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是一部历史史诗,又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一个爱情悲剧。当帕里斯和海伦相遇,或者更早以前,当帕里斯选择用“最美丽的新娘”换走“不和的金苹果”,命运的齿轮就已经转动。家国天下,爱情与责任,国家与个人都在这命运的齿轮中纠缠在一起,若想运行下去就必须舍弃一个,是爱情,还是责任?

海伦与帕丽斯的爱情虽然是凄美的,但他们的相识、相知、相许直至“死亡”,都是因责任而起。因为墨涅拉俄斯的不负责任,导致海伦的“出轨”。自始至终墨涅拉俄斯都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他没有把海伦真正的当作妻子,给与她一个妻子应有的尊严与宠爱,因此海伦爱上帕丽斯无可厚非。海伦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王后,在爱情与国家之间,她选择了爱情,选择抛弃自己的国家子民跟帕里斯走。因为她一个不负责任的决定致使希腊有了与特洛伊开战的理由,致使万千人民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她的爱情代价太大。至于帕里斯,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他风流多情,任性妄为,他招惹海伦,勾起海伦内心深处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却忘了海伦不止是个有夫之妇,更是一个国家的王后,是一个不允许自己的尊严被挑战的人的妻子。他不负责任的将海伦带走,却将两个国家的人民置于战火之中。而他自以为是的将自己的国家与未来托付于一场与墨涅拉俄斯的必输的战争之中,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有人认为他为爱奋斗勇气可嘉,但建立在一个错误立场上的英勇却代表的是莽撞与失败。

有人说,帕里斯与海伦之间那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那么,他们的爱情所付出的代价该由谁来承担呢?是那些无辜的人民吗?

中国历史上也有无数牵扯到爱情与责任的故事,像纣王与妲己、周幽王与褒姒、唐明皇与杨贵妃,他们两两之间或许也存在着爱情,但却失了责任。人们记住的并不只是他们的爱情,更多的是那场爱情带来的灾难。当一个人的身上背负着更多的人的命运时,他的爱情就不纯粹了,在大爱与小爱之间,他们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亦关系着不止两个人的命运。

爱情并没有错,错的是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海伦就错在爱上帕里斯。一场错误的爱恋,造成一个历史的悲剧,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的惩罚?

特洛伊观后感 篇14

爱有很多种,有一种爱可以是全盘奉献,但有一种爱却是想要全盘奉献又充满了无奈,比如赫克托尔之爱。

影片中,赫克托尔面对自己的弟弟将要被敌人杀死时,他毅然选择了投降和违背诺言,从而救了他深爱着的弟弟。在今天看来,这些都似乎没多大异样,但在当时古希腊时代,人们把尊严、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英雄主义导向下,赫克托尔做出如此选择,足以令人震惊。其原因除了爱对自己亲弟弟毫不保留的爱,还有什么可以解释呢?

他愿意抛弃自己的荣誉、尊严、乃至生命去爱自己的亲人,孰可敬,孰不可敬?显然,赫克托尔在作出决定之前是发生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一点从他紧盯着的目光可以看出来。他明知自己那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但在他内心深深的慈爱下,纵有再多的无奈,他也选择一肩独挑。于是,我恍然大悟:这世上有一种果敢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论英雄,他,该当魁首!

由此及彼,再看帕里斯和海伦之爱。他们仅仅为了自己的爱却给赫克托尔以及自己的国家带来致命的损失。追求爱情是值得歌颂的,但为追求一己之爱使家国蒙难,这种不顾一切的爱未免太过狭隘和自私。

片中的阿基里斯是人所公认的英雄,但他的英雄仅限于武艺和义气层面。他战斗不是为国家,只是为向世人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勇武。说白了,他爱的只是英雄的头衔而已,于是他把杀戮当做自己卫冕英雄的垫脚石。由此可见其英雄的狭隘性。且在他杀死对手赫克托尔之后还大肆侮辱其尸体,这不是真正英雄之所为,甚至有点卑劣虽然事后有所后悔。因此,他的英雄不及赫克托尔英雄的深刻和伟大。

赫克托尔之爱,前所未有,伟大之词,绝非溢美!

特洛伊观后感 篇15

一部“史诗”如果只有故事和场面,那它很可能失败。史诗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史诗电影也一样:场面、效果都可能过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特质。

阿喀琉斯,这一被神化了的人类最伟大的战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羁,他的柔情,他的愤怒,他的悲哀都表现得不错。作为原著中一个比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绎还是很有神采的。动作语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过训练还可以比较容易达到,阿喀琉斯在战场上那股令对方胆战心惊的杀气,却不容易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布拉特彼特用凌厉的眼神和血气方刚的冲劲,增强了动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战神”形象。与其他演员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绎总是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这可能与其本人的气质有关。不过这种气质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许“万人迷”的阿喀琉斯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尽管阿喀琉斯够眩目,但影片最让我动心的却是赫克托尔,永远的赫克托尔。与热血冲动的阿喀琉斯相比,沉稳的赫克托尔无疑显得更成熟。赫克托尔的心里,装着比他弟弟帕里斯要博大、深沉得多的爱,这使他成为最完美男人的典范,同时也照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艾瑞克班纳(Eric Bana)的演绎堪称完美,尤其是他那双大眼睛,虽然不如布拉特彼特那样放电,但却永远让人感到温暖可靠和勇气;虽然他的表情并不复杂,但这深邃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根本不用去设想原著人物是怎样的,因为班纳的表演和赫克托尔这个人物在精、气、神上完全统一了。过多地描述他的表演是不必要的,观众的反映最能说明问题。片中赫克托尔迎接他命运终点的场景,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也只有在那一刻,我注意到电影院里静得让人心悸——所有观众同时被感动了,那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好。即使整部电影没有那些炫耀似的视觉效果,没有酣畅淋漓的打斗场景,单凭班纳塑造的赫克托尔形象,已足以让人喜欢上这部电影。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说阿喀琉斯是影片最大的卖点的话,赫克托尔就是本片的灵魂。正如同《角斗士》的成功离不开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一样,没有班纳完美塑造的赫克托尔,《特洛伊》将沦为浅显娱乐的爆米花作品。

相对前两位而言,人气帅哥奥兰朵布鲁姆(Orlando Bloom)的角色极端不讨好。在原著中,这位特洛伊的二王子就是个大花瓶,是男人中的“祸水”。电影中的帕里斯似乎比原著更窝囊,也更幼稚和冲动。演出这样一个人物,对于凭《魔戒》系列中光彩照人的“精灵箭手”而大受欢迎的兰朵布鲁姆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个人对他的演绎基本满意,他的角色从头到晚没让人喜欢过,但他也没有演出那种“孬”得让人喜欢的效果,所以只能算中规中矩。

至于影片的女性角色们,因为在原著中就多为脸谱化的角色,因此电影中也没有哪一个特别出彩。影片加强了阿喀琉斯与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之间的感情戏份,却也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噱头,还缺乏让人咀嚼的滋味。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Andromache)与那传说中绝色的海伦也是同样的效果,不过,后者还因为无法达到观众心目中“角色”的目标而饱受攻击。其实这也是电影相对于文字很难表现的一个方面:文学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电影中一旦露面就固化了形象,总会有人不满意。

与女演员的苍白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老演员的卓越表现,真正体现出“老戏骨”的价值。一向甘当绿叶的英国演员萧恩宾(Sean Benn)在片中出演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Odysseus),将角色那种委屈求全同时又能运筹帷幄的个性传递得很到位;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扮演的西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则一如原著中令人讨厌,但他又“邪”得带上了考克斯自己的特点,因此比布鲁姆的帕里斯要出彩。最有神韵的,还是彼德奥图尔(Peter O’Toole)扮演的特洛伊王普里阿墨斯(Priam),和班纳的赫克托尔一样,也是属于和角色完全融合的表演。在与阿喀琉斯秘密交涉的场景中,奥图尔的演绎悲伤中透出坚忍,恳求中隐含机锋,令人觉得阿喀琉斯那句“你比我们这边的王要好得多”的感叹是由衷的。

伟大的演员能拯救一部电影。的确,《特洛伊》正因为了有了传神而且更人性化的普里阿墨斯、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影片才具有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特洛伊观后感 篇16

《特洛伊木马屠城》是一部关于古希腊与特洛伊王国之间的战争,它发生在3200年前的地中海。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惊心动魄、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给我强烈的震撼。

故事的情节是:希腊王妃与特洛伊二王子私奔,给希腊人找到战争的借口。希腊国王调集5万大军,千艘大船横渡地中海侵略特洛伊。古希腊有一位英雄,叫阿喀留斯,他不想过平庸的生活,为了名垂千古也去参加了这场战争。

他在出发前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说:如果你留在家里,你能找到一个漂亮的老婆,生儿育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但只有你的后代能记住你。但如果你参加这场伟大的战争,你将名垂青史,人们将永远地记住你,但我将永远地失去你。果真不出他母亲所料,这位希腊英雄最后被特洛伊二王子六箭射死在战场上。

我从这一部电影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尽力展现自己,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才不被世人所忘记,名字流传千古。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内涵丰富、深刻,深受我的喜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