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京剧观后感

2023-06-11 16:36:52 观后感 打开翻译

京剧观后感 篇1

4月17日星期四,我们来到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观看了大型原创现代少儿京剧《少年中国梦》,剧中一个个动人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

看了这部剧,我们知道了在淞沪抗战时期,顽皮贫穷的报童“小东北”,遇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使他不仅有机会在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里读书识字,还被“爱满天下”的情怀所感染,成长为一个勇敢正直的少年。这部剧让我们了解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了解了在淞沪抗战时期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这部剧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陶行知先生教“中”字变“日”字,“中”字躺倒变成断手断脚的“日”时,很可怕,鼓励我们要争气。

是啊,回忆以前战争时期,小孩都不认识字,只能在街上卖报纸,而且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很苦,不像我们现在,每位同学都能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我们的印象中,京剧都是蓝脸的窦尔墩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可这部剧就截然不同,它栩栩如生地演绎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在演绎的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京剧的元素,显得相得益彰。

当我们在台下,看到京剧演员帅气地翻着一个又一个的跟头时,心里是由衷地羡慕,因为有句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演员平时也肯定训练得很辛苦,真是了不起!

这次观看的这部京剧,真是改变了原来在我们心中京剧的概念,突破了传统,我们都非常喜欢这部京剧!

京剧观后感 篇2

京剧是在2000多年前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生、旦、净、丑各种人物的角色使男女老少看起来趣味盎然。

这一次京剧表演使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天女散花》与《沙家浜》。

《天女散花》还没开始,我就开始兴奋起来,几乎每一根神经都活跃起来。天女散花,顾名思义,一定是一个美若天仙的青衣在花中飞舞着。

表演开始了,一个身穿粉红衣裳的大姐姐从幕后款款走来。粉衣裳上缀着几个小花球,粉色与蓝色的小花球相衬相映。这位大姐姐舞动着一根长丝带。丝带飘动着,乍一看,哎呀,丝带不止一种颜色,有粉、白、蓝三种颜色有规律的排列着。丝带默契的配合着正在舞动的大姐姐,三种色彩的丝带绕着她的身体一圈一圈飞动着,好像置身于万花飘零之中。突然一圈圈舞动的丝带换了一种花式,变成了花型,每当丝带甩到她的正面,都会交叉一下再落地,好像是在告诉大家下面有个新的花式要进行,请大家拭目以待。大姐姐轻盈的步伐,伴着优美的音乐,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沙家浜》选段中,我最喜欢沙奶奶,她的`优点数不胜数。被她照顾过的士兵们称赞她:“沙奶奶缝洗浆补天天操心,每天三餐有虾有鱼,每天吃的很尽兴……”可沙奶奶认为每天有虾有鱼吃得好养伤,缝洗浆补是为人民、国家服务的,这是理所当然的。沙奶奶让士兵们把沙家浜当做自己的家。由此可见,沙奶奶很无私、用心的在为人民服务。

这次京剧表演展现了美轮美奂的飘带舞,我们还从沙奶奶那里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会到了我们国粹的精彩。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弘扬民族文化。

京剧观后感 篇3

以前我看京剧总是觉得枯燥乏味,而这一次看京剧表演后,我才知道京剧是怎样的有趣。京剧还是中国的国粹,东方的歌剧。

京剧开始了,我看到的是一些猴子们他们活蹦乱跳的,一会儿侧翻,一会儿倒翻,很神气!“猪八戒”是主持人,在他给我们讲知识的时候,猴子们来玩“猪八戒”,“猪八戒”只好把他们赶走了。随后“猪八戒”又向我们介绍了生。旦。净。末丑。生有小生。老生。武生,旦有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丑有文丑。武丑。四大名旦其中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大须生有“马连良。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京剧,第一个是红灯记主要写了老旦和花旦。第二个是三岔口,讲的是武丑和文丑在一个黑屋子里打斗。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明了剧院的人们十分辛苦,由此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

看完这次京剧后,我的感想是:“我们的京剧是多么的好看呀!让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吧!”

京剧观后感 篇4

今天,我和爸爸在电脑上一起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代表作——贵妃醉酒。

梅兰芳大师他男扮女装饰演的的贵妃杨玉环,从演唱、眼神到走路都像极了女人。

爸爸这时给我介绍说:在以前,唱京剧是没有女人参与的,因为戏中角色的需要,所有女角的戏都要由男生来演,为了演好戏,通常都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演好。听了这话,我对梅兰芳大师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近段时间,李玉刚上春晚争议很大。李玉刚的男扮女装不同于梅兰芳的反串,梅兰芳男扮女装的旦角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据说京剧界的“男旦”也正逐渐被淘汰。而李玉刚的反串不是戏曲,只是歌曲,或称之为戏歌,他的成名只是观众出于好奇。试想,不看他这个人,只听他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李玉刚还会引人围观吗?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玉刚上春晚,会给人在性别和性格意识上产生误导。

纵观整场这39个节目,可以说,春晚在整体结构和节目形式上几乎依旧,依然是在大演播厅里,台上的演员,台下是观众;仍旧是歌舞、小品相声、魔术杂技、戏曲等的大杂陈。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舞台更炫了,节目形式比较活了,老面孔少了,相声小品少了,广告据说没有了。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本山大叔缺阵了。

京剧《贵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国古典歌舞剧,也是梅派经典剧目。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代。唐明皇(玄宗)与贵妃扬玉环相约在百花亭设宴,饮酒赏花。到了这天,贵妃在百花亭候驾多时,未见驾临,太监来禀,皇帝已转至西宫。贵妃闻知此讯,心中极为不悦,万端愁绪无以排遣,只得一人独自饮酒,赏花解闷。宫娥太监轮流进酒,不觉喝得大醉,醉后更觉烦闷,命高力士到西宫请唐明皇来此共饮。经高、裴二人婉言相劝,才满怀怨恨,独自回宫。

该剧唱、念、做、舞俱佳,情味婉约,表演含蓄,尤其梅兰芳的表演历经磨砺,臻于化境。剧中对醉态之下悠绵的宫怨的表现深具古典美韵味,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尤其卧鱼闻花、衔杯醉饮等舞蹈范式具有迷人的魅力。京剧《贵妃醉酒》渊源长久,经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改良修订,到梅兰芳时期定型,该剧以旦角应工的歌舞表演体式、典雅雍容的审美韵味、所秉承的艺术精神,以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传统戏曲的代表。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京剧观后感 篇5

陪奶奶看京剧节目的时候,有一出京剧叫《朱砂痣》。

乍一听戏名,我想起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那段关于朱砂痣的描写: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只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我当时还有些纳闷,京剧是国粹,很多戏剧都是很久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而张爱玲的小说才是近代的,这戏剧应该不是和她写的朱砂痣有关的吧。

果然,戏剧一开展,我就发现我想的太远了。

戏剧中的朱砂痣,讲的是一个姓韩的太守,告老返乡后,因着是孤家寡人,所以让媒婆帮说一门亲事,再讨个妻子,生个孩子延续香火。

可媒婆竟是帮他找了一家有夫之妇的人家,那位年轻妇人的丈夫外出做生意,回家后便生病了,因为看病花光了积蓄,丈夫的病也不见,媒婆竟找年经妇人的丈夫给他的妻子说媒,说卖了钱也可以给他看病,而且如果他的病治不好,他的妻子的后半生也有了着落。

这一段的剧情,怎么看着,都有点儿觉得媒婆不道德。

后来妇人嫁给太守,洞房花烛夜时,太守问了年轻妇人的家境,听闻她是卖身为夫治病。心存仁厚的太守竟是烧了婚书,不仅让妇人回家去与丈夫团聚,不收回聘礼钱,还额外地送了年轻妇人一百两银子给夫君治病。

好人总归是有好报的,年轻的妇人的夫妻有了银子治好了病,上太守家登门致谢。知道太守没有子嗣,年轻妇人的丈夫决定帮太守买一个孩子。

做为一个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年轻女人的丈夫很快就为太守买回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

在小男孩与太守相见后,几经询问,太守竟意外地发现,这个买回的儿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新生儿子,两人不仅相貌形似,而且小男孩的脚心有一颗朱砂痣,正是太守当年记忆中的自己儿子的脚心的胎记。

太守为人正直,不夺人所爱,仗义施财,他的好心,终是得到了好报。

京剧观后感 篇6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

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京剧观后感 篇7

上个星期五,学校举行了一次“京剧进校园”的活动。这对于我这个艺术“文盲”来说是个不错的活动。

初次见到京剧的我无不兴奋起来,刚开始由一位老爷爷上台演讲,京剧做为“中国国粹”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但听了他的演讲我几乎是大开眼界,于是在听的同时,我也用心的记下了笔记。

过了几分钟后,随着主持人的介绍,第一个节目——《变脸》出现了。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身披黑色斗篷的大汉后,表演开始了,音乐响起了,只见那大汉两手空空,在宽阔的舞台上随意游走,就当我们感到无聊的时,他缓缓的走到了舞台中央,“唰”一下,瞬间就变成了另一张脸,把我们从呆滞的目光中托出来,似乎觉的还不够,他又缓缓向我们走来,好似要与我们握手,可是突然一下,那鬼魅的脸又变成了另外一张,使我们不禁鼓掌起来,赞叹起来。

继《变脸》之后,令我们为之赞叹的应该是《金猴贺喜》这个节目了,五个猴子中有一个年仅八岁的表演者不由让我们赞叹有加,年纪虽小,但表演天赋并不比其他猴子差。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最后翻跟斗的时候,我数了一下,足足做了二十多个!!想想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翻了那么多筋斗,做了那么多特技,他在台下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真可谓“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京剧是我国四大名剧之一,它也是我国的国粹,看了这场京剧表演我仍不忘记,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京剧观后感 篇8

5.31我们来到了中华大剧院,在那里我们观赏到了三部京剧。分别是《天女散花》《卖水》《闹龙宫》。这三部京剧可谓各有各的特点。

《天女散花》这部戏开始放了很多的云雾,让我们如同在天上一般。接着一位仙女出场,看她的穿着行当应为青衣,穿着十分漂亮。然后,她开始唱起来,唱戏人的声音十分尖,有着一副好嗓子,让我们台下的人不由得惊讶,连声喝彩起来。接着,仙女做出了漂亮的动作,神态也是活灵活现,再加上表演者的好嗓子,一起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如同深入其境,被这出戏剧深深地吸引着。最后,这出戏快完了,表演者以一个舞蹈动作谢幕。场下连连鼓掌,都被这部戏深深地吸引着。

正当我还沉浸在上一部戏中,下一部戏《卖水》又开始了。一位小丫鬟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的行当是花旦,虽然她的穿着不算特别华丽,样子却显得很机灵。她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起因:原来一位小姐的丈夫被人诬陷,小姐因见不到丈夫十分忧愁,小丫鬟小姐的丈夫在卖水,希望小姐能和卖水人见面。这是,小姐出场了,她的行当是青衣。丫鬟希望为小姐解愁,又想让小姐见到卖水人,于是就让小姐去出门散步。却看到卖水人还没有来,只好为小姐报花名。她开始唱了起来,表演的活灵活现,唱的也是十分动听。让观众与戏似乎融为了一体。最后有以一个情节谢幕。又引来观众一声声喝彩。

下一部戏可谓精彩,是《闹龙宫》,孙悟空上场,正和牛魔王结拜兄弟。需要一件兵器,便去东海龙宫去借,前几件兵器都不趁手,拿走了东海的定海神针。龙王舍不得,两边开始了争斗。其中武打场面十分精彩,演员表演了各个武打动作,杂技手法,翻跟头等动作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个精彩的京剧动作,让我们目不暇接,还有那武打动作真让人惊心动魄。让我们大饱眼福。

看完这三部剧,我想对大家说,京剧可是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不断进步,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融入在一起,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所以我们应该支持京剧,支持我国的国粹,用心去欣赏京剧,用心去感受京剧别有的韵味

京剧观后感 篇9

11月1日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六年级全部师生感受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视觉盛宴,听觉洗礼——京剧表演。

正式演出之前,一位“老生”扮演者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起源,发展,行当,腔调等,使我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讲述期间,一位旦角演员穿插了一些京剧演出中的经典步伐和简单的腔调,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了京剧的乐趣。

表演怎么还不开始?同学们都有些急不可耐了。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锣打鼓声使在场三百多名观众激动起来。一声气壮山河的“嗬!”随着一个矫健的侧空翻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京剧《三岔口》开始了。《三岔口》虽短,但它的精华便体现在其之“虚拟”。两位演员在只有一张红桌,两把大刀,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却能生动地表现出摸黑打斗的感觉,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整场演出我们却感觉不到任何的异样之处,这是因为京剧源于生活,加上了艺术化的夸张之后,化实为虚,借用一名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时,《三岔口》配有锣鼓声乐,演出中气氛紧张,增强了开打时的紧张和激烈,紧紧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随着锣鼓节奏融合于剧情中。

《三岔口》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紧接着,第二场《卖水》又开始了。整体来说,京剧《卖水》节奏慢了许多,欢快活泼的表演达到了极致,以丫鬟梅英为主角,着重表现了她的心地善良、聪明伶俐。特别是在“表花”时载歌载舞,眼神灵动,配合扇子、手绢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天真可爱的小丫鬟形象。

演出结束了,梅英那如黄鹂般的嗓音仍萦绕在我耳边。京剧,我爱你!

京剧观后感 篇10

京剧《少年中国梦》读后感我带着一份期待观看了此剧,一个字形容:“值”。

《少年中国梦》以淞沪抗战为时代背景,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创办报童工学团的故事。演绎了陶行知和一群报童们之间学习、交流、感人的故事。在剧中陶先生的影响下,报童们开展了从不识字到学习识字,到做小先生,同伴的小先生,家长的小先生。互帮互学,通过行来学知识,通过行来掌握技能——做长凳,通过行来救国救民。在报童工学团,这些穷苦的流浪儿不仅学识字,学文化,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有一些报童在陶行知先生的关心教育下,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本剧始终贯穿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揭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剧情设计新颖、巧妙,以几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展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

观看此剧,过程中有两点我的感触很深。第一点是陶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学思想”在剧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小东北”不会,大家一起教,家长不会,由小孩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