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
“最好的铭记是传承”,《开学第一课》中的这句话让我铭记于心。
平行讲述的左权与杨靖宇故事,展现了英雄们“视死如归”的气节。左权少年时的文物让我知道,英雄的初心往往萌芽于年少。华侨青年王唯真的抗战画本,记录着延安青年的热血;歼-10的研制故事,则展现了当代人的奋斗。当战旗与战机同框,我看到了精神的延续。
作为学生,认真学习、强健体魄,就是我们这代人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2
《开学第一课》用数字化技术让历史“活”了过来。
AI修复的抗日青年影像,让战火中的青春有了色彩;AR技术带我们“走进”黄崖洞兵工厂,体会到“钢铁脊梁”的铸就不易。栗新朝指导员讲述的平型关大捷,让课本里的文字有了温度;雷强试飞员的歼-10故事,则让我看到奋斗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
14年浴血奋战换来了今天的安宁,我们唯有珍惜当下、努力拼搏,才能不负先烈用生命守护的未来。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3
观看2025年《开学第一课》,如同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节目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用“铭记与奋斗”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让每个观看的青少年都深刻体会到: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的血脉里。
节目中,三面战旗的故事是最鲜活的教材。“刘老庄连”82名战士全部牺牲的事迹,让“血战到底”不再是课本里的词语。戴天骄指导员讲述时几度哽咽,却更让我们明白:战旗上的每道褶皱,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牺牲。而那些战火中的少年英雄——王二小、雨来的故事重现,则让我们看到:年纪虽小,也能成为民族的脊梁。
AI影像修复技术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当各地抗日救亡青少年团体的黑白照片变成彩色动态影像,那些年轻的脸庞仿佛从历史中走出,与我们对话。他们眼神里的坚定,让我想起身边的同学——同样的青春年纪,同样的家国情怀,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同。
左权与杨靖宇的“同龄英雄”叙事角度新颖而深刻。两人同为抗战英雄,同样将生命献给家国,却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这让我懂得:英雄可以有不同的模样,但都有着共同的信仰。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环节虽沉重,却必不可少——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勿忘国耻”不是口号,而是要刻进骨子里的警示。
从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抗战画本到成飞基地的歼-10故事,节目展现了奋斗精神的传承。华侨青年王唯真用画笔记录时代,当代科研人员用智慧铸就重器,而我们,则要在学习中积蓄力量。正如节目所说:“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这堂课让我下定决心:以史为鉴,以奋斗为笔,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最好成绩。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4
古诗有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不仅以她的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中华儿女,而且把她那大气磅礴,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烙印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里。正因为这枚烙印,让奉献精神成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特征,使一代代中华儿女奉献祖国,奉献社会,奉献人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艰难跋涉的千年风雨路上,顾炎武的话得到了深刻印证,卫青、李广、岳飞……一代又一代名传千古或默默无闻的英雄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将他们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和一腔热血投之于沙场,奉献于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从而换来了祖国的长治久安。
最令我感动的历史或许要属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的风雨历程。鸦片战争之后,近百年间,祖国早已千疮百孔,国家贫弱,列强侵略,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生存,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祖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华儿女为了和平、为了正义浴血奋战,只为了国家的安定。正是他们无怨无悔的为国家统一和平的无私奉献,才将光明美好的的祖国的明天带给了人们。
不得不说百年沉沦之后的百年复兴。在这艰难奋起的百年岁月中,我们这个贫穷、弱小的刚刚独立的国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步地成长为一个富强、民主、强大的国家。而为我们带来这些奇迹的也正是一代又一代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潜海,从神舟飞船到北斗工程,从解决温饱到攻坚脱贫,科技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繁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正是中华儿女的无私奉献精神,虽然历尽艰辛,也要不懈努力;即使受尽磨难,从不随便放弃:这就是黄河孕育的中华民族精神。黄河在心间流淌,无私奉献的精神铸成我们的灵魂,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她的儿女时刻都准备奉献一切。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5
九月一日晚,我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堂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带领我们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那段波澜壮阔且血雨腥风的历史。
节目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带我们走进“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感受英雄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概;跟随新安旅行团的足迹,见证少年英雄抗日救国的传奇;了解《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的过程;见证人民军队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 - 10战斗机的装备发展;缅怀杨靖宇、左权等英烈,铭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其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士们的英勇深深震撼了我。节目中,战士们冲锋陷阵,眼神坚定,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们的呐喊声响彻山谷。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长城。这种不畏强暴的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勇气。
联系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就像做数学难题时,绞尽脑汁也找不到思路,内心很容易打退堂鼓。但看过节目后我明白,应学习抗战英雄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勇敢面对难题,多尝试不同方法,努力克服困难。同时,我要像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学第一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之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带着抗战精神赋予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开创和平、美好的未来而拼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6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我观看了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它如同一扇时光之窗,带我重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节目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的英勇事迹,让我真切感受到战士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为保卫祖国拼尽最后一丝力量。跟随新安旅行团的脚步,我看到了少年英雄们以“旅行”为武器,宣传抗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救国的重任,他们的勇气与担当令人动容。走进延安,聆听《黄河大合唱》激昂诞生的过程,那澎湃的旋律,仿佛是中华儿女抗争的怒吼。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 -10 战斗机的跨越,见证了人民军队装备发展的辉煌,彰显着国家的日益强大。而对杨靖宇、左权等抗战英烈的缅怀,以及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铭记,更让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却熠熠生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如抗战英雄般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在生活里,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观看完节目,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缅怀先烈,感恩他们的奉献;珍爱和平,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开创未来,用我们的努力与奋斗,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7
战旗飘扬的瞬间,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旗帜上,仿佛还沾着硝烟与血迹,讲解员讲述的白刃格斗故事里,每个战士的呐喊都清晰可闻。3500万同胞伤亡的数字被缓缓道出时,台下的寂静里藏着震撼——原来和平的底色,是无数人用生命铺就的。
最触动我的,是AI修复的影像中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与我们同龄,却在战火中扛起步枪、奔走救亡。王二小引敌入阵的决绝,雨来面对刺刀的不屈,让“少年强则国强”有了具象的注解。这些少年英雄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前辈。
当屏幕上的战旗与台下的红领巾交相辉映,我忽然懂得:铭记历史从不是复述伤痛,而是把英雄的勇气装进心里。如今的课堂、安稳的生活,都是他们曾憧憬的未来。我们接过的不仅是和平,更是“不让历史重演”的责任。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8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这堂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召唤。
节目中,战旗的故事是最震撼的开篇。“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政治指导员栗新朝讲述的战役细节,让我们看到胜利背后的惨烈;“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拼杀故事,展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血性。这些战旗不仅承载着荣誉,更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历程。当三支英雄连队的代表并肩而立,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先烈凝聚成的精神长城。
AI修复的抗日青年影像让历史有了温度。那些在战火中奔走的青春身影,与台下的我们年龄相仿,却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他们的眼神里有恐惧,更有坚定——这种对家国的热爱,与今天我们为梦想奋斗的执着,本质上一脉相承。左权与杨靖宇的成长故事,则让我们懂得:英雄的伟大,始于年少时的信念。
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环节让课堂陷入沉思。朱成山馆长带来的亲历者登记表,是历史最沉重的注脚。而103岁的孟于奶奶讲述的延安岁月,以及她与孩子们共唱的《黄河大合唱》,则让我们看到苦难中开出的希望之花。这种对比告诉我们:铭记苦难是为了珍惜和平,传承精神是为了开创未来。
节目最后,AR技术呈现的黄崖洞兵工厂与歼-10战机的“隔空对话”,寓意深刻。从抗战年代的“自力更生”到新时代的“科技强国”,变化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奋斗精神。这堂课让我明白:作为青少年,我们既要记住3500万同胞的牺牲,更要把这份记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成长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奋斗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历史新篇章。
铭记历史,奋斗前行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9
左权将军的文物展柜前,那封未寄出的家书让人眼眶发热。“我担心你及北北”的字句里,藏着铁血将军的柔情,而“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落款,又显露出他的坚定。杨靖宇胃里的树皮草根,更让“英雄”二字褪去光环,变得真实而沉重——他们也是普通人,却因信仰变得无畏。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讲述像重锤敲心。103岁的老人颤抖着回忆亲人的离去,朱成山馆长展示的遇难者登记表上,每个名字都是一段破碎的人生。这些记忆之所以必须被反复提及,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二字刻进骨髓。
课堂尾声,《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孟于老人虽年迈却依旧激昂的歌声里,有延安窑洞的灯火,有万千青年的热血。当我们跟着合唱时,仿佛与先辈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守护的家国,我们会好好珍藏。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0
《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为我们献上了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精神盛宴。作为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别节目,它没有停留于复述历史,而是通过创新形式,让青少年真正与历史“对话”。
战旗亮相环节令人热血澎湃。“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冲锋、“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拼杀、“刘老庄连”的坚守,三位指导员的讲述让战旗“活”了起来。当听到“刘老庄连”82名战士全部殉国仍未后退时,我忽然理解了“英雄气概”的真正含义——不是不惧牺牲,而是明知牺牲仍勇往直前。
节目对“青春力量”的展现尤为动人。AI修复的抗日青年影像中,那些与我们同龄的少年,在战火中组织救亡运动、传递情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责任。这让我想起身边的同学:有人在科技竞赛中攻坚克难,有人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新时代的青春担当。
左权将军的少年文物、杨靖宇的成长故事,让英雄形象更加立体。原来他们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少年,只因对家国的热爱,才在烽火中百炼成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环节,虽让人痛心,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铭记苦难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而103岁的孟于奶奶与孩子们共唱《黄河大合唱》,则展现了精神的力量可以跨越代际。
从黄崖洞兵工厂的“钢轨造枪管”到歼-10的“蓝天首飞”,节目用技术手段连接起不同时代的奋斗。这让我明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战场”,过去的战场在前线,今天的战场在实验室、在书桌前、在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角落。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证明:吾辈自强,不负韶华。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1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文物展区,一张泛黄的儿童鞋照片让人心疼。讲解员说,这是遇难孩童留下的遗物,小小的鞋子里,藏着一个本应灿烂的童年。这样的细节比任何数字都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更懂“和平”二字的分量。
左权将军十岁时写下的“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今天学生们的“我的梦想是当科学家”形成奇妙的呼应。从战火中的“救亡”到和平年代的“强国”,一代代少年的梦想里,始终跳动着家国的脉搏。这种传承,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看着屏幕上从抗战时期到今天的祖国变化,我忽然懂得:这堂课教我们的不仅是铭记历史,更是要带着先辈的期望向前走。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我们就要用奋斗创造更美的明天,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2
今年,《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带领我们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令我感慨万千。
节目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这三个英雄连队的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战士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
跟随新安旅行团的足迹,我见证了少年英雄们以“旅行”方式抗日救国的传奇。他们年纪虽小,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爱国情怀,用独特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让我明白爱国不分年龄,每个人都能为祖国的尊严和独立而奋斗。
走进延安这座光明之城,聆听《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过程,激昂的旋律仿佛仍在耳边回响,它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屈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向前。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 - 10战斗机的腾飞,人民军队装备发展的辉煌历程,让我看到了国家的日益强大,这背后是无数先辈的不懈努力。
杨靖宇、左权等抗战英烈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不朽功勋,我们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时刻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这堂课让我深刻领悟到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我们更要以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和平永驻人间!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3
看完《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两个词在我心中格外清晰。
王二小、雨来等小英雄的事迹,让我明白年少也能担当;孟于奶奶103岁仍能唱响《黄河大合唱》,让我看到信仰的力量可以跨越百年。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提醒我们“勿忘国耻”,而歼-10的升空则展现了“吾辈自强”。这堂课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苦难的过去与光明的未来。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带着这份记忆,在成长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4
先贤曾子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要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德,这就从根本上把“爱国”之情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融进了炎黄子孙的心灵,爱国之情,就成了绵延千年而不息的民族情,成了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
爱国,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当爱国作为一种基本的民族情怀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时候,爱国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后半生正值波兰沦陷,他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华沙被攻破,他的精神受到强烈震撼,浓浓的爱国感情在他心里激荡,他用音乐点燃了人民对侵略者仇恨的火焰,用音乐守护着人们对祖国满腔的热爱之情,“把我的心脏送回祖国”曾鼓舞了千万人奋起反抗,强烈的爱国情怀曾感动了无数的人。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富贵不淫,从吉鸿昌的誓死抗日到杨靖宇的以身报国,一代代民族英雄们用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豪情教育感染着后世的人们,让爱国情怀世代绵延,成为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民族情怀。
爱国更要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百年屈辱的中国近代历史上,当我们的民族遭受苦难,备受欺辱时,总有一些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英雄人物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名言就是他们的精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他们放弃了国外丰厚的物质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归祖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国防军工建设,把中华民族的国防自卫能力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热爱祖国,担当责任,是我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一种伟大精神。
今天,中国早已走出了百年沉沦,我们现在正在完成百年复兴的伟大梦想,振兴中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先辈们的精神激励鼓舞着我们,任重道远,时不我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勇敢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5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幸存者讲述战斗细节时,每个字都带着重量:“拼到最后只剩几个人,也没人后退。” 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让我想起杨靖宇将军的话:“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正是这份“宁死不屈”的信念,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最黑暗的岁月。
AI技术还原的抗日救亡场景里,少年们唱着《松花江上》游行的画面令人动容。他们本应在教室读书,却不得不扛起时代的重担。对比今天窗明几净的课堂,更觉安稳生活的可贵。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肩负的责任。
课堂结尾,全场齐诵“强国有我”时,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从抗战年代的“救亡图存”到新时代的“强国建设”,目标在变,但中国人的奋斗精神从未改变。我们或许不必像先辈那样直面战火,但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用知识和汗水建设祖国,是同样重要的使命。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6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为我们铺开了一幅跨越80年的历史长卷。开篇的战旗展示就让人热血沸腾,“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的三面战旗,不仅是胜利的象征,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染红的精神旗帜。栗新朝指导员讲述的平型关大捷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战场,深刻体会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节目中,AI技术修复的抗日救亡青年照片令人动容。那些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少年,在战火中奔走呼号,用青春守护家国。当动态影像里的他们与台下学生对视时,我忽然懂得:青春的意义从来都与时代同频。左权将军十岁时的文物首次披露,让我们看到英雄的初心萌芽——原来伟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年少时就埋下的信念种子。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带来的“血泪记忆”,让课堂瞬间肃穆。那些写满证言的登记表、幸存者的影像,是历史最有力的证明。而103岁的孟于奶奶与孩子们共唱《黄河大合唱》的场景,则让悲壮与激昂交织,展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从黄崖洞兵工厂的艰辛到歼-10战机的腾飞,节目用AR技术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奋斗。这让我明白:铭记历史不是沉溺于苦难,而是要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当以史为鉴,在书桌前、在跑道上、在每一次努力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7
黄崖洞兵工厂的AR场景让人屏息:战士们用头盔锻铁、钢轨造枪管,在炮火中坚持生产的画面,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的力量。讲解员说,正是这样的坚守,让敌后抗战有了武器保障,这份在绝境中创造希望的精神,与今天科研人员攻坚歼-10的故事遥相呼应。
动态影像里,抗日少年与台下学生的身影重叠。曾经,他们在街头宣讲救亡图存;如今,我们在课堂学习强国本领。这种跨越时空的接力,让“传承”不再抽象。当看到小学生用编程还原抗战场景时,我明白:爱国可以有很多种模样,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担当。
这堂课最珍贵的,是让历史“活”了起来。它没有堆砌说教,而是用文物、影像、故事搭建起桥梁,让我们触摸到先辈的温度。记住他们的牺牲,更要延续他们的精神,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8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像一部穿越时空的纪录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馆长的讲述,让那些写满证言的登记表变得沉甸甸。103岁的孟于奶奶与孩子们共唱《黄河大合唱》时,我仿佛听见了延安窑洞的歌声与新时代的旋律交融。黄崖洞兵工厂的AR场景里,工人们用头盔锻铁的画面,让我懂得“自力更生”从来不是口号。从抗战年代的少年英雄到今天的我们,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血脉里的坚韧。
这堂课教会我:和平年代的奋斗,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9
《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让我深刻感受到抗战历史的厚重。
三面战旗的故事尤为震撼,“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的先烈们用热血诠释了“不畏强暴”。当看到AI修复的抗日青年照片,那些鲜活的面孔仿佛在诉说:青春从来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左权将军十岁立志救国的初心,让我明白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信念中淬炼成长。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既要铭记3500万同胞的牺牲,更要把这份记忆化为前行的力量。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20
《开学第一课》如同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80年前的抗战记忆变得可触可感。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核心,通过战旗、家书、影像等载体,将14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浓缩在两小时里,却字字千钧。
最让我震撼的是“平行讲述”的左权与杨靖宇故事。一位在太行山上运筹帷幄,一位在白山黑水间孤军奋战,两人虽战场不同,却同样践行着“视死如归”的誓言。左权少年时期的文物展示,让我看到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对家国的热爱中逐渐成长。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树皮草根”的细节,更让我懂得何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节目在技术运用上让人耳目一新。AR技术带我们“走进”黄崖洞兵工厂,工人们用头盔锻铁、钢轨造枪管的场景,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的内涵。而成飞基地的实景课堂里,薛炽寿与雷强讲述的歼-10研制故事,则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奋斗姿态。从抗战年代的“钢铁脊梁”到新时代的“蓝天利剑”,传承的是永不言弃的攻坚精神。
华侨青年王唯真的抗战画本首次披露,让延安的青春故事跃然眼前。画本里的延安青年读书、练兵、生产的场景,与今天校园里的我们形成奇妙呼应——不同时代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103岁的孟于奶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读懂了信仰的力量可以跨越百年。
这堂课教会我们:3500万同胞的牺牲不是数字,而是我们前行的坐标;80年的岁月流转不是距离,而是精神传承的纽带。作为青少年,我们唯有将“铭记”刻在心里,把“奋斗”落在实处,才能不负先烈所托,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