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
观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一首首铿锵有力的战歌,让我热血沸腾。
片头的战歌从九一八事变的《松花江上》再到鼓动人心的《毕业歌》,从《五月的鲜花》到令人热血沸腾的《游击队歌》,到最后雄伟的《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战歌的旋律和年代虽然有所不同,但所想表达的情感却都是鼓舞和激励人们,走向胜利。
而当镜头转向延安时,《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时,我的内心涌起了一股澎湃之情。“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听着那催人奋进的旋律和品味着坚定有力的歌词,我觉得那不仅是一首普通的歌,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是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爆发出的信念与力量。正是这些激昂的声音,在那最黑暗的时代里鼓舞着人心,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
节目结尾时响起的是《歌唱祖国》。这首我们每天吃午饭时都播放的歌曲,此刻听来,这熟悉的旋律,让我泪流满面。
铿锵有力的歌声,奋斗的鼓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它都带着中国人民走向光明,走向辉煌。(龚鑫)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2
"亲爱的朋友,我们是手足,我们是兄弟。现在国家多难,世界多难,我们唯有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挽转人间狂澜,我们都有责任!"这是开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新安旅行团《告全国小朋友书》中的肺腑之言。
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我,听到了这一段字字句句都心系家国的话,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又在我的耳畔回荡。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中国少年……”1935年,在国家危亡之际,新安旅行团成立了。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他们,告别了家乡,踏上了宣传抗日救国的征程。他们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用歌声传递信念,用舞蹈表达决心,用戏剧唤醒百姓,为抗战胜利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其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他们在桂林七星岩开展的"岩洞教育"。当时,日军频繁轰炸桂林,百姓们只能躲进岩洞里避难。于是,新安旅行团的少年就在岩洞中教大家识字,学抗战歌曲,使原本压抑的岩洞,变成了充满希望的抗战小课堂。尽管敌人在轰炸,但他们从未放弃,用肩膀扛起行囊,也扛起了少年的责任。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不忘肩上的责任,不忘少年志,用小小身躯,加入的抗战中,加入到民族存亡的奋斗中。
我呢?听着新安旅行团少年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我生在和平幸福的好时代,拥有优渥的读书环境里,可我还常常抱怨这抱怨那,常常因一点儿小挫折放弃初心;常常遇到稍微辛苦的事,就想着打退堂鼓。和新安旅行团的少年相比,我渺小到无地自容。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有志不在年高”,那么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就把新安旅行团的精神,收入我的行囊,时时随身携带,奋发向前!(沈梦涵)
致敬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3
“开学第一课”开播啦!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铭记与奋斗”,主要向讲述了悲惨的南京大屠杀,雄壮的《黄河大合唱》、英勇无畏的三个连、耗尽心血的争气机"歼﹣10"、新年旅行团少年们的抗日宣传等。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最让我令我震憾,还是到处宣传抗日思想的新安旅行团,那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宣传抗日的故事。
那个时候,国家混乱,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肆虐。少年们没有一个安静的教室能来好好学习。于是,他们便组成一个旅行团,边旅行边抗日。他们带着播放机,一路跋山涉水,通过朗诵、舞蹈等文艺节目,向老百姓们宣传抗日思想。他们中最小的,还仅仅只有十二岁啊!
看着他们瘦小的身影,穿梭在山间小道,我们问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毅志力让他们小小年纪,就走几十公里,到处给老百姓上课、宣传抗日?他们甚至把石窟当作的教室,敌人在外面轰炸,他们在里面学习。
对比之下,我们有安静明亮的教室,舒适的课桌,教室有空调吹,吃饭有阿姨送,我们的生活多么得幸福啊?我们怎么还有理由不珍惜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和平生活,不好好学习呢?
所以,我们要向新安旅行团的少年致敬,向他们学习,以每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许泽欣)
铿锵有力的歌声,是奋斗的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