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2025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5-09-01 21:17:46 观后感 打开翻译

铭记是最好的纪念——《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当荧幕上出现朱成山馆长肃穆的面容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这位守护了南京大屠杀记忆二十多年的老人,用沉静而有力的声音,带领我们穿越回那段黑暗的历史时空。

“纪念馆的墙上刻着300000这个数字,”朱馆长说,“但这不只是数字,而是300000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讲述了一个细节——每位遇难者的名字被刻在墙上时,工作人员都会轻轻抚摸那个名字,仿佛这样就能传递一丝温暖给那些冰冷的石刻。这个画面让我瞬间泪目。

朱馆长特别提到一位幸存者老人。每年12月13日,老人都会来到纪念馆,久久凝视着墙上的一个名字——那是他当年只有6岁的妹妹。80多年过去了,老人说:“我记得她最后穿的是件红棉袄,扎着两个小辫子。”记忆在幸存者心中从未模糊,这份记忆的重量,通过朱馆长的讲述,沉沉地压在了我的心上。

最让我震撼的是朱馆长展示的一件特殊藏品——一把南京市民的家门钥匙。他说:“这不仅是钥匙,更是对回家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把锈迹斑斑的钥匙,比任何血腥画面都更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它摧毁的不是数字,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家常日常。

作为00后,我们离那段历史已经很遥远。但朱馆长的话点醒了我:“记忆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当我看到节目中那些日本友好人士也在为铭记这段历史而努力时,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铭记是为了和平”。

节目结束后,我打开历史课本,南京大屠杀这一课突然变得无比具体。那些不再只是需要背诵的考点,而是一个个曾经欢笑过、痛苦过、爱过的人的生命故事。

朱馆长说:“你们是记忆的新守护者。”我忽然明白了自己这代人的责任——不是带着仇恨,而是带着历史的智慧,去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当记忆的重量转化为前行的力量,这才是对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和平最真诚的守护。

平行时空下的相同选择——《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当《开学第一课》的屏幕上同时出现左权和杨靖宇两位将军的照片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都生于1905年,是真正的同龄人。节目用创新的平行叙事,带我走进了两位英雄虽不同却共鸣的生命轨迹。

左权将军牺牲时年仅37岁,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画面重现了他写给妻子11封家书的场景,字里行间既有铁血军人的坚毅,也有对幼女“太北”的绵绵柔情。而杨靖宇将军战斗在东北林海雪原,弹尽粮绝时靠草根棉絮充饥,牺牲时胃里没有一粒粮食。节目用数字化技术还原了两位将军最后战斗的场景,让我屏息凝神。

最触动我的是他们人生的“平行选择”。左权留学苏联归来,本可选择相对安全的工作;杨靖宇原本可以接受敌人的诱降保全性命。但在生死抉择的平行路口,他们都选择了同一条路——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一切。这让我思考:是什么让两个背景不同的人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当我看到左权将军那封未寄出的家书,听到杨靖宇将军“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话语,我明白了——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让他们在平行时空中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作为同龄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再需要面对枪林弹雨的选择。但节目让我思考: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平行路口在哪里?也许是选择安逸还是奋斗,是只顾小我还是奉献大我。两位将军用生命告诉我,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选择的厚度。

关了电视,万家灯火璀璨。这和平的灯光,正是80年前两位将军梦想看到的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人生平行路口,做出不负时代、不负先烈的选择。

从黄崖洞到歼-10: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当AR技术带我“穿越”到黄崖洞兵工厂的刹那,我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昏暗的山洞里,工人们正用头盔当铁砧,拿着简陋的工具敲打着通红的热铁。没有现代化设备,他们却用智慧和双手造出了一支支保家卫国的枪械。画面中,一位老师傅的手掌特写让我震撼:老茧层层叠叠,烫伤的疤痕像勋章般刻在掌心。

时空转换,我仿佛又站在了成飞的试飞机场。薛炽寿总指挥和雷强试飞员的讲述让我看到了另一种“锻造”——歼-10研发的18年间,设计师们用过的草稿纸能铺满整个足球场,试验失败的零件堆成了小山。雷强叔叔说首飞前他在驾驶室里坐了很久,抚摸每一个按钮,就像父亲送孩子远行。

这两段跨越时空的故事,在我的心中奇妙地交汇了。黄崖洞里用钢轨造枪管的工匠,和成飞实验室里熬夜绘图的工程师,明明隔着大半个世纪,却有着同样的精神基因——那就是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节目中最触动我的一个细节是:歼-10的某个关键零件需要达到头发丝百分之一的精度,当时国外技术封锁,研究人员失败了上百次,最后是在一本上世纪50年代的军工杂志上找到了灵感。原来,精神的传承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可能不会再用手锤锻造钢铁,但我们有属于自己的“黄崖洞”——也许是解不出的数学题,也许是练了无数次的实验操作,也许是想要放弃时又咬牙坚持的每一个瞬间。

看完节目,我拿起桌上的钢笔,忽然觉得它重若千钧。80年前,前辈们用钢轨造出保家卫国的枪管;今天,我们要用笔尖写出强国复兴的答案。这种接力,不就是“钢铁脊梁”最好的传承吗?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未过时,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继续生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