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1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概括了南京抗日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与人性的交织。
影片中以照相馆为线索,照相馆不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更是人性的见证者。南京从民国时期的繁华,到抗日的动荡不安,在到新中国的建立,照相馆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默默的记录着一切。照相馆中的胶卷,不仅是历史的留存,更是历史的印记,这些印记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时人民的喜怒哀乐。
其中,在众多的情节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顾客与照相馆主人的故事。当老顾客每次来到照相馆时,要求摄影师给他记录下自己的模样,主人每次也耐心的教他调整光线等方法,去捕捉不同的景色。从中我感受到温暖的人性与战乱时美好的场面。
观看南京照相馆,让我对时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我对人性的思考,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束光,十分的渺小,但我们的行动想法与不同的人性都决定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走向。希望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汲取教训,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在之后的发展中少走弯路,不忘初心,做一个有良心有智慧,积极向上的人。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2
电影开始前,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看《南京照相馆》,但看完后心情却非常沉重。
电影一开始,就是人们在慌乱地逃跑。“呜——”几架日本飞机呼啸着从天上飞过,人们更加惊恐了。“砰砰!”炸弹在地上炸开,瞬间夺走了好几条生命。让我震惊又愤怒的是,在日本侵略者疯狂屠杀南京人民的时候,竟然还有人在照相……他们将砍下的中国人头颅拍照、将活活烧死的中国人拍照、将枪毙的场面也拍照……这些行为太恶劣了!洗这些照片的人是个中国人,叫苏柳昌。日本人一边让他洗照片,甚至还妄想和他做朋友,可另一边却把其他中国人当作牲畜一样残忍杀害,这怎能不让人心痛和愤怒?
你看,南京城里的河水仿佛都被遇难同胞的鲜血染红了;你听,那一声声凄惨的呼叫,让人心如刀割……
照相馆的老板(是他教会苏柳昌洗照片的)和他的老婆、儿子、女儿起初躲过了日军的搜捕。苏柳昌把唯一能逃出南京的机会让给了老板的妻子和女儿,可她们最终还是没能逃出魔掌,被日本人杀害了……老板自己后来也没能躲过日本人的毒手……后来,有逃出去的人找到了记者,把日本人在南京的滔天罪行说了出来,还把苏柳昌冒死保存的照片也公之于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铁证,后来才能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1945年,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这段沉痛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灾难中保护同胞、揭露真相的英雄,我们更不会忘记!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那段历史感到无比心痛,对侵略者的暴行感到强烈愤怒。同时,我也深深地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我们要记住历史,更要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强大!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3
当灯光渐暗,影片开场,那扇通往1937年南京的大门缓缓打开,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扯进去,走进了《南京照相馆》里那段满是血泪与抗争的历史。
故事在一家小小的吉祥照相馆展开,这本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却因战争的阴霾,成为乱世中人们最后的避风港。邮差阿昌,为求生存冒充学徒躲进这里,起初他只是个在乱世中战战兢兢、一心自保的小人物,眼神里满是对战争的恐惧与对生存的渴望。可当他颤抖着双手在暗房里冲洗出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时,那些血腥画面像利箭般刺痛他的良知,也刺痛了我的心。他内心的挣扎与转变被刻画得细腻入微,从最初的逃避到后来的坚定反抗,这是一个普通人在黑暗中觉醒的过程,也是无数平凡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缩影。
照相馆老板老金,憨厚朴实,本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战争却将他的生活搅得粉碎。但即便身处绝境,他也未曾有一刻忘记尊严与正义。当意识到相机可以成为揭露日军罪行的武器,他毫不犹豫地与阿昌等人站在一起。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抉择,都透露出对家国的眷恋和对正义的执着,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中国人的脊梁与担当 ,令人动容。
电影演员林毓秀,从怀揣明星梦的娇弱女子,到战火中守护正义的无畏勇者,这之间的蜕变惊心动魄。镜头前她曾满是憧憬,裙摆轻摇;硝烟里却目光如炬,紧紧攥着罪证底片。她在暗夜里传递胶片时的小心翼翼,转身掩住同胞泣声时的决绝,让我看到了柔弱身躯里蕴藏的巨大勇气,比炮火更震撼人心。
而翻译官王广海,这个在投机与良知间反复挣扎的人物,像极了暗房里被红光反复炙烤的底片。他贪恋金钱与生存,在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可同胞的哀号又时常在他耳畔回响,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他的转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明白,即便在至暗时刻,希望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整部影片中,照相机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元素,极具象征意义。日军用它记录所谓的“战功”,妄图用虚假影像掩盖侵略的罪恶;而照相馆里的人们,却让快门声化作刺破黑暗的利刃,将日军的暴行定格在相纸上,成为铁证如山的罪书。这鲜明的对比,撕开了侵略者的虚伪面目,也让我们看到正义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电影结尾,古今南京的画面相互交织,昔日的疮痍与今日的繁华重叠,这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和平的由衷礼赞。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南京照相馆》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战争的残酷与狰狞,也映出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它是一部沉痛的历史教科书,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珍视和平,才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在这和平年代,我们更应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汲取奋进的力量,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4
1938年6月8日,日军侵占舒城。其实早在5月10日,日军就派飞机轰炸舒城县城,炸死居民260多人,炸毁民房2000多间 。
这个暑假,我观看了抗日影片《南京照相馆》。影片主要讲述日本侵略南京期间,主角苏柳昌在为日本人冲洗底片时,意外发现他们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证。随后他历经波折,通过各种方式将日本侵华恶行公之于众,最终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
先辈们以热血赴使命,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太平盛世。我时常想,若信仰有颜色,那必定是中国红。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及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作为新时代青年,愿以吾辈青春,捍卫盛世中华,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变迁,祈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
祖国啊,感谢您赐予我宝贵生命,让我以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炎黄子孙身份,流淌热血、拥抱热爱;感谢您给予我优美环境,能游黄山赏奇松怪石,登长城观千年风云,过三峡叹山河壮丽,在青山绿水间肆意徜徉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勿忘国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历史铭记于心,化作奋进动力,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5
也许是那段历史太沉重了,让人感到悲痛,看电影时下意识地避开了《南京照相馆》。我害怕这部电影太轻了,不足以承受住三十万同胞的生命,只是撕开了伤疤隐隐作痛。我更不能直视那些惨无绝寰的场景,从小到大的每个历史老师谈及这段历史,无不含着悲愤的泪,声音颤抖地讲解着南京大屠杀。
可我还是选择了这部电影,我在十二月十三日出生,也许八十八年前我也是三十万冤魂之一。在日军侵略南京前夕,每个人都拼命逃离家乡,这片祖祖辈辈都扎根于此的土地。轰炸机连片冲下,炮弹将南京城炸的千疮百孔,残肢断臂在倒塌的墙壁中,恸哭哀嚎声被枪声掩盖。随着日军侵略南京,中国人成了支那人,成了任人宰割的牲畜。孕妇轮奸剖腹,婴儿活活摔死,活埋火焚枪杀……,这是有预谋的屠杀。而为了维护国际声誉,佯装优待俘虏,拍下虚假的中日和善的图片。真相在照相馆中孕育,用一双双沾满鲜血的手接生到世界面前,他嘹亮的哭声唤醒了中华儿女的血性,世界的人们反抗日本的罪恶。
这部电影中善恶并不是泾渭分明,对死亡的恐惧存在于每个人中,没有人一开始就是烈士,大家都想要活着。王广海为保一家性命,为日本人瞻前马后,沦为汉奸,可是在宋存义徒手勒死日本军官时,他定定地站着,眼睛里是恨意。戏子林毓秀活命屈身于日本人可她說唱得是穆桂英,懂得爱国,将生的机会给了别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照片交给外国记着。小小邮差苏柳昌贪生怕死,可被日本人包围时拼尽全力砸碎了贴在墙上的日本军官的照片。看重从前生活在一起的街坊邻居被当场屠杀,谁不恐惧呢?人性的复杂展现在电影中的每个人中,反派伊藤秀夫的异化,开始也是只是个摄影师,最后被战争扭曲了人性,成为彻底的恶魔。
影片最后留下八个字“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离场时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泪,低声啜泣着。曾经南京的喜乐哀愁最后都成为血水融进长江黄河里,流淌进我们体内,替他们活下来。
在此纪念日本投降八十周年!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6
在抗战题材的宏阔叙事中,《南京照相馆》独辟蹊径,以一间小小照相馆为窗,照见了战争阴霾下人性的微光与不屈的力量。
影片中的照相馆,不仅是记录容颜的方寸之地,更是危城南京的血脉节点。它用黑白的影像,对抗着侵略者企图抹杀的历史;用定格的微笑,守护着沦陷区人民最后的尊严。老师傅擦拭相机如擦拭武器,每一次快门的轻响,都是对遗忘的抵抗。那些藏在相框夹层中的底片,不仅是家庭的记忆,更是民族命运的生死存书。
这部影片超越了战争场面的渲染,深刻揭示了真正的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文明与野蛮、记忆与遗忘的争夺。照相馆作为平民的堡垒,守护的是比生命更珍贵的文化根脉与人性尊严。它让我们铭记:在最黑暗的时刻,普通人用勇气和智慧写就的历史,同样波澜壮阔。这间照相馆,堪称一座建立在废墟之上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