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看了《戏台》,下午看了《南京照相馆》,前者让我几欲落泪,后者看完内心非常平静,没有一滴眼泪。
回家路上大风大雨,一路淌水回家一路回味两部电影。我问自己,为什么会非常平静,为什么没有预想的痛苦流泪和怒气值冲顶?上一次看抗日题材是《八佰》,看泪目的,看到战士们胸前挂着炸药往敌军堆里跳时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也不容易被他人影响,我会流泪是因为明白那时候我们太弱了,落后就会挨打会被欺凌,落后就只能用数不清的人命去填线。也很清楚,人只要不丢失骨气和勇气,拖也能拖到胜利来临。
但是我不喜欢《八佰》,也不喜欢陆川、冯小刚、张艺谋拍得抗日题材电影。他们总妄想侵略者也有人性之美,当然,日本军队里有没有个把人性尚存的士兵,肯定是有的。但他们是极少数连自己的生命都掌控不了,那点点人性之美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可以拍个别日本兵的仁慈,但别忘了他们再仁慈也参加了侵华战争,他们不能一边对着中国人作恶一边说我是被迫的。
侵略是举国侵略,想占地为王,为了这个目的,日本军人也不把自己当人了,中国人在他们眼里更不是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你问我恨不恨,我没经历过我不知恨从何来,我只是讨厌他们,讨厌所有在战争中不把自己当人的东西。
我有个聊天群,有很多影迷在里面,很多人去看了电影,有的从头哭到尾,有的心生愤怒,有的和我一样很平静。我们聊为什么平静,答案是,电影里的日本军人终于是纯恶魔了。人和恶魔的区别是,恶魔做恶“理所应当”,但人不一样,人很复杂,一瞬间的念头可能导致美好的结果,也可能导致丑恶的结局。
我说年轻一代导演确实不一样,就像现在的最年轻的两代人和我这个八零后也不一样,他们更直白更犀利。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差别,都得不出谁更正确的结论。站在当下看过去迷雾遮眼,是因为我只是个普通人,我没有能力到更高更宽的位置上去拥有更好的视野,我只能保持平常心。站在当下看未来,那更是茫茫然,就像一百年前的人也无法想象2025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只能保持平常心,顺其自然地活着,静待一切的发生。
再来说说电影,拍得挺克制,没有几个能直接刺激到观众感官的镜头。高叶饰演的毓秀被叫去日军司令部唱戏,回来时衣衫凌乱、眼神涣散,脸上满是悲愤和绝望。高叶问导演,为什么不拍被强暴的镜头,导演说我不喜欢。他不想与他的前辈们一样,把镜头对准被害者,因为他明白,观众是站在当下看过去,发生过什么心里门清。他这份收敛是慈悲的,是进步的。
我并不认为前两代导演做错了什么,每代人都受其时代局限,每个人都有成长环境留下的烙印,所以表达的方式和目的也是不同的。
网络上对于日军侵华战争,常年有两种声音在交战,一种说过去的都过去了为什么翻旧账记旧仇?别忘了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战争,自己人下手也一样重。别忘了中日友好,世界和平。我来反驳一下,旧仇之所以是旧仇,因为仇还没报。
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数不清的战争,为之丧命的中国人无数,那些刽子手也没把自己当人,只想着赢,坐上胜利者的位置作威作福,所以他们都成了过去式,都被淘汰了。
得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才会有中日友好阶段,可人类世界里更多的是利益交换是你死我活,友好是因为双方都需要,一旦有一方不需要了,那友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各位说友好的也没错,双方都该珍惜和平,各过各的各自发展,未来会怎么样,没必要去预设结果。
另一种说法是铭记历史,最好血债血偿。铭记是对的,血债血偿怎么操作呢?是国家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呢?如果再爆发战争,你会怎么做?是期待着高精尖武器直接把日本化为灰烬呢还是慷他人之慨让别人去大量填线自己坐享胜利果实呢?作为普通人,你啥都别想,你我不过是小小蜉蝣,只能随波逐流。但一定得铭记过去的屈辱,为国家的强大出份力,这才是一个爱国者的姿态。一天天口嗨有什么用呢,只会显得自己弱不禁风。
这两种声音都很极端,内核是一样的,都像菟丝花只能依附他人而活,青天大老爷盼不来那洋老爷作威作福也可以,洋老爷不管用又指望本土老爷发威,只要能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完全可以“能屈能伸”,可《南京照相馆》说得是什么?人得有骨气有勇气,到了那样的绝境里,左右都是一死,挺直腰杆死比跪着死好看多了。是人民史观的一次正确打开方式,没有大老爷,只有自己,那就挺直腰杆。
拍成这样了,还要被指责“宣扬仇恨”,我看这些说宣扬仇恨的人,是在霸凌普通人,是什么让他们谈日色变?是怂,腰杆子不直。
刷小红书看到个视频,有个小朋友看完电影哭着回家撕烂了所有奥特曼的卡片,妈妈还觉得孩子做得很好拍下来发网上,视频点赞率很高,个别官媒还转发了。我想说奥特曼是无辜的,父母没有能力正确引导孩子是有责任的,要教会孩子铭记而不是恨,要让孩子明白好好读书努力生活为国家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力才叫铭记,而不是对着卡片发泄怒火,那只能培养出又一只弱鸡。
我们需要的是铭记,和平时期努力壮大,和平相处,来日若有一战,定能一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