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上我必须支持这部电影,所以给到3星的及格分,对侵华日军罪行的披露与谴责不会随着时间而被淡忘,尤其是在风云诡谲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珍视和平。
这部电影我也推荐大家去看,去了解这段历史,谴责每一个战争罪犯,珍惜每一段和平年代。
但这部电影也是我看完之后思绪最多,记录感受的时候五味杂陈的一部。因为从电影本身角度,他确实不是一部好电影,我只能给到2星左右的评价。中国有自己的二战史,导演想拍中国的《波斯语课》,但他终究还是落了空推情绪不重故事的窠臼。
首先是电影情节的推动有些无脑,警察像愣头青一样意气用事;翻译起初非常关心老婆孩子,与他们常常见面,但到后面老婆孩子在屠杀中遇难,他竟然没发现他们失踪;军官来找阿昌的时候只身赴会不带任何随从;他们打赢了伊藤竟然不确认其死亡,带来后面的祸端; 最后照相馆老板举着相机就能喝退守卡的日军也实在不合情理……这些其实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单拿出来某个也许并不会太影响观感,但是无奈电影里这种问题实在是太多,显然在编写剧本的时候,编剧们并没有慎重考虑剧情与人物的连贯性,整部电影给人一种想到哪拍哪,一切剧情服务且仅服务于题材与情绪的僵硬感。
这个问题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人物的塑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松散。就拿电影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来说:王广海与伊藤。
翻译广海在这种乱世背景下是一个很容易演出复杂性多样性的角色,但是他的坏与恶非常本能,只有小人物的恶。不能说这个恶不够深入,王传君确实把这个恶演得很极致,但他也因此成了一个恶的代名词,一个情绪的靶子,占据了大量的戏份却没有反抗精神和人物弧光,人物的背景与深度十分有限。
此外,最最令人遗憾的是,伊藤与阿昌之间这么重要的关系竟然轻飘飘几段就带过了。伊藤是电影中最重要最复杂的角色,但他为什么违背承诺,对阿昌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变化的,完全没有展开。只有一个简单的上级在那写“仁义礼智信”就混过去了。我本来期待他是一个有灵魂的,有主体性的角色,但很可惜他在战争工具之外作为人的一面完全没有展现。
不论人们看电影时候的情绪是激动还是冷静,是去仇恨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还是去审视战争恶果,最终的落点殊途同归。大家都需要拒绝战争,推动和平。而为了这个最终的目标,我们解构战争,从剥离了身份的人性出发,展现反人类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人的腐蚀,才能更好地做到从各方面坚定地拥护和平主义,不被外界的错误思想动摇。
而这部电影独独少了一层对伊藤的基于人性的解构,我们仇视日本军国主义,仇视侵略战争及其参与者和帮凶,但是除了仇视,我们更需要审视他是为什么从一个人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对战争的反思批判与建构就是一座基于仇恨情绪的空中楼阁。当然情绪驱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不能没有主义与情绪,但情绪褪去之后,我们还是要建构起一个理智的,有意义的,可持续的内核,来指引人们的思想与方向。显然,这部电影并没有把这一点做得很好。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中非常曲折且重要的一页,其中书写着难以计数的恶与善,在硝烟中也弥漫着各种情感交织,他们谱成了这片古老大地最充沛,最动人,也最深刻的画面,影响着我们一代有一代人,提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很好的题材,很重要的题材,所以对于这样重要的题材,及其背后承担的非常重要的思想使命,我会觉得这部电影做的远远不够,尤其是还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在前。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过分关注情绪,有些桥段为了煽情而不顾连贯性,有些角色为了煽情而死,情绪有了,但内里很空虚。完整的,深刻的情绪是需要导演用打磨至臻的剧本,用情感饱满的镜头,一点点堆积,最后水到渠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部电影喊口号走过场似的把画面与思想表达完了,配乐一推口号一喊特写一给,观众就都给我哭,哭完之后呢? 这样完成任务式的电影颇有暴殄天物之嫌,实在是让人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