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是非分明、勿忘国耻
观《南京照相馆》这场电影,我从头哭到了尾,回来躺在床上依然泪流不止;放空自己,感知并进入到每一个人物里面,就如同进入了一段情节、一段历史之中,切肤之痛如此真实。
电影以最普通人的视角,对历史、对日军侵华、对南京大屠杀……给出了自己的鲜明态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许多电影语言的运用,喜欢走向“开放”式情节,让大家猜测人物内心、开放结局的走向;
而《南京照相馆》直面大是大非,即使在“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上探讨回旋,尤其是中国邮差阿昌和日本摄像师伊藤的“战地友情”这条主线上的反反复复,
但给观众的感受依然是简单明确的——战争之中,敌我之间,无真情亦无友情,即使有一丝丝的悸动,那这所谓的友谊,也是被当作了工具在使用。
一、没有一个女性可以幸免
汉奸王广海的情人毓秀,曾练习日语,为日本人唱戏,最终也难逃日军的糟蹋;
王广海的老婆,为日军洗衣,最终还是成为了被集体杀害的一员;
照相馆掌柜老金的老婆、女儿,也结束于糟蹋和惨死;
无数的街坊邻里,被送入慰安所,生不如死……
当战争机器不受束缚甚至纵容,人就成为了机器上的螺丝,人性中最恶的部分也便如机器般轰鸣,人便不再是人,是“鬼子”。
战争无底线,警钟要长鸣
二、被恶意掩埋的才是真相
眼见为实,但被筛选过的实、被造假的实,是最恶的虚。
日本摄像师伊藤为了美化侵略,照了很多的照片,但是残害女性、砍头炫技之类的照片不得宣传;
宣传的全是中日和善,是假夫妻抱着死孩子的装笑、装温馨的照片。
所有装出来的笑容后面,是日军用人命取乐的残酷,是南京百姓的血泪成河。
三、真相是掩盖不住的
审判战犯时,被告席上的日本军官强调:战争中会“难以避免”“误杀”一些平民。
既然做了,就要承认,不要装!
为颜面动不动就切腹的武士道精神,并不是什么壮烈,而是可笑、是可耻,是最为狭隘的装模作样。
影片中,全世界有良知的善良之士,在共同努力救人,在共同努力救证据,要向世界、向后人归还真相。
电影导演直接呈现出战犯被审判定罪与被枪决的细节镜头,很有胆识。是非对错不容含糊,谁犯的罪谁就必须承担后果,天经地义。
四、普通人的历史使命
老金遗言:“我是个照相的。”
老金为保毓秀和他的幼儿过关,“装傻充愣”返回去给日军照相,一边照一边说“我是个照相的”;
对,照相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他要让娃娃活下来,他要让毓秀藏在身上的胶卷公之于众,让真相公之于众。
普通人生来都是有使命在的,为自己活、为家人活、为正义活。
五、何为友情
最让人意难平的,是中国邮差阿昌和日本摄像师伊藤的“战地友情”“敌我友情”,这是电影的重要主线。
影片无数次用这两个人的口,说出“我们是朋友”这句话,反讽意味十足。
如果不是在战争中,如果不是对立的双方,两个人因为冲洗胶卷的缘份,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的;
但这份友情来的却如此苍白,伊腾认为友情是人和狗的友情,狗不听话就要杀掉;自己不杀、自己舍不得杀,那就可以借刀来杀。
真正的友谊,是无原则的信任与交付,是“知道他在做傻事,我也要支持他”,是“他占我便宜,但定有原因我不怪他”,是“雪夜只有一件衣服,也要脱下保他的命”……
阿昌,从未真正信任过伊藤,他的各种“小关爱”,也只是为了保命和保护胶卷证据;
伊藤,从未真正关心过阿昌,各种看起来的“舍不得”,在军国利益面前,都微不足道,所有人都是他的工具而已(他自己也是战争的工具)。
《南京照相馆》的导演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用电影语言进行着清晰的表态——战争有罪、承担责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为了不剧透,我尽量不讲具体、只说一点感受,请大家现场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