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这场战争成为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七月底,日军已经控制了整个京津地区。
八月,日军侵犯上海。
十一月,上海最终沦陷。
1937年11月下旬,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发,这三路方向完全包围南京,不仅完成对南京的陆路封锁,更将中国军队西撤与北渡的逃生通道彻底堵死。
从这里开始,也是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开始。
照相馆本该是记录人生喜悦与团圆的地方,然而,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这座“人间地狱”里,金老板的照相馆却成了记录绝望、恐惧与求生意志的“孤岛”。
邮差阿昌为活命冒充照相馆小工,却被“赏识”他的日军伊藤亲手刺死;翻译官王广海卑躬屈膝换取通行证,妻儿却在出城时当着他的面被枪杀;小演员林毓秀苦练日语渴望尊严,最终在“日中亲善”的堂会后满身血污归来;警察宋存义躲进照相馆寻弟,却在冲洗的照片里发现弟弟被枪决的瞬间;老板金承中藏匿全家求生,最终为救人而死,妻女也在出城时仍被刺刀贯穿。而活下来的林毓秀,或许比死者承受着更漫长的凌迟。
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至今,整整八十年过去,这个国家至今仍未就南京大屠杀作出正式道歉,甚至拒绝承认这段血腥暴行的存在。更令人愤慨的是,还有众多篡改历史、否认事实的闹剧仍在持续上演,导致许多国家的年轻一辈对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浩劫一无所知。而那些在这场劫狱中侥幸存活的受害者们,余生大多在贫困与伤痛中挣扎,甚至生命尽头也未能等来一句忏悔。80年的沉默与否认,让这场暴行在教科书里逐渐模糊,却在幸存者的记忆里永远鲜血淋漓!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真相,历史学者张纯如先生在其震撼世界的著作《南京大屠杀》中留下了铁证般的记录。以下这些血泪斑斑的史实,均摘自这部被誉为“打破西方沉默”的权威著作。
·1937年12月,日军进入南京。并且收到了杀掉所有俘虏的命令。他们对投降的士兵们分组进行机关扫射,刺刀砍刺。而这些士兵们被枪杀之前,还以为自己只是被转移到另外一个安全的地方。
·当中国士兵全部投降之后,日本人非常清楚的知道,这座城市再也没有人可以保佑他们的平民了。12月13日,日军蜂拥入城,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屠杀中国平民。
·一些中国战俘被带到下关后排着队沿江站立。第一排先被砍头,第二排的人被迫将这些无头尸体投入江中,随后他们自己也人头落地。一排接一排。第二天,砍头换成了机关扫射。
·在南京大屠杀的至暗时刻,女性承受了最为残酷的暴力。大量妇女被强制分配给15-20名日本士兵,任由他们奸淫凌辱。更令人发指的是,多数受害者在惨遭轮奸之后被当场杀害,因为这样可以销毁罪证。暴行细节触目惊心:有的妇女被当众凌辱,强迫摆出屈辱姿势;有的妇女下体被插入树枝、刺刀、玻璃瓶等异物,刺穿阴道成为日军取乐方式。还有的日军逼迫亲属乱伦(父亲强奸女儿,儿子强奸母亲,兄弟强奸姐妹),并强迫家人旁观,将人性之恶推向极致。面对国际社会对其大规模性暴行的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竟以“维持军纪”为名,建立所谓“慰安所”制度。近20万被诱拐、绑架、贩卖的各国妇女,从此坠入国家机器编织的地狱——这场以“掩饰暴行”为初衷的阴谋,最终将战争对女性的摧残推向制度化深渊。
·活埋是日军在南京实施规模化屠杀的手段之一。据张纯如先生记录,其暴行模式呈现残酷的流水线操作:强迫第一批俘虏挖掘坟坑,由第二批活埋第一批,第三批再活埋第二批,如此循环。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常将受害者半埋入土(仅露胸部或颈部),实施消遣性虐杀:或挥刀削砍躯体取乐,或驱马匹践踏、坦克碾压,甚至投入德国黑贝将他们的身体撕碎。
·日本士兵将婴儿挑在刺刀尖上,然后将他们活生生的扔到滚烫的开水锅里。
·很多孕妇被残忍的剖腹取出婴儿。
·日本士兵甚至进行各种杀人比赛,看谁杀的最快,杀的最多,并以此做新闻报道。
·开膛剖腹。砍头。肢解。切掉身体各个器官。放火烧人,并以观赏受害者受折磨作为乐趣。
·日军还将受害者浸在酸性溶液中腐蚀他们,勾住受害者的舌头把他们吊起来。甚至还有吃男性生殖器官的,他们相信吃了可以壮阳。
·还有各种活体医学实验,毒品诱惑等等。
“当成千上万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残忍方式死去时,全世界的反应不过是一边收看新闻报道,一边搓搓手而已。前提是此类罪恶远在天边,不会对我们个人构成直接威胁。”
电影中最令人窒息的讽刺,莫过于伊藤俯身向蜷缩在尸骸间的流浪狗投喂食物的那一幕。这个镜头以近乎残忍的冷静,将战争的荒谬、人性的复杂与伪善,以及受害者们所承受的超越死亡的屈辱,都浓缩在了一瞬间。
影片并未止步于暴行的黑暗,更铭刻了那些留守南京的外国义士。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建立南京安全区,冒着生命危险从日军手上救下一个又一个中国人民。他们像光明的灯塔,是当时数十万惊恐民众在至暗时刻唯一的希望。
约翰·拉贝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燃烧,但我们必须成为不灭的灯”——这盏灯,正是地狱中的南京人紧握的生存信念。
电影落幕,大屠杀的阴霾终会散去。然而遗忘本身,便是最锋利的屠刀。
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