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一起带着两个小孩去看了这部电影,个人感觉是这部片对小孩而言不太温和,对大人而言这部片又太温和了;
俩小孩一个是十岁男孩一个是七岁女孩,都没能坚持到半场,提前退场玩手机去了;
我像他们这么大的年龄,在CCTV6的电影频道上看过免费的《甲午战争》、《火烧圆明园》,那种憋气、胸闷的感觉一直记忆深刻,直到现在都不想再看第二遍,由此,我觉得它们在商业上是失败的,但在教育上一定很成功;
我是抱着这种给小孩“找虐”的心思带他们去看电影的,初衷是让他们早早的感受到“屈辱”,男孩已经看过不少战争类型的电影,战狼、长津湖、金刚川、中途岛之类的;
他对这种类型电影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开场前表示,如果出现亲嘴、断腿之类少儿不宜的画面,会帮着去捂妹妹的眼睛,我口头上唔唔唔的对他表示赞扬,心里面则是暗暗冷笑:
你还是太稚嫩,完全不了解大人心中的阴暗,这次带你看的可不是赢赢赢的爽片,我只是单纯的想让你看完电影难受、大哭,而且这种情绪会萦绕你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他俩没看完半场就跑路了,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来看这场电影的目的已经失败了,这种类型影片,我自己大概率是不会看的,毕竟我已经早早的被虐过很多遍了,没必要继续反复虐自己;
小女孩在开场不久就说害怕,其实这部片没多少血腥镜头,我猜是可能只是电影中的音乐和色调让她感觉不安,男孩坚持的时间长一些,中间的有看不懂的地方问我,“什么是强奸?”
我在跟他解释的时候有点为难,本来想说这是一种“违背妇女意志”的行为,但是这种解释被现在的语境弄得像是一句搞笑的话,用在解读严肃的电影台词中感觉很不妥,于是只好解释说:“这是一种杀死女人的残忍方法。”
电影结束后,跟朋友边吃饭边讨论其中逻辑不通的内容,小孩插嘴问道:“那个日本摄影师是个好人对吗?”
我说:“你电影没看完,其实他也是个坏人。”心中却直呼完蛋,这场电影算是完完全全的白看了;
关于日本摄影师前半段有很多隐喻,揭示了他跟其他的日本军人本质上没啥区别,但是小孩基本上看不懂,只看到了对比其日本军人,这个摄影师对中国人挺温良的,我怀疑他即使看完整了,也不会觉得摄影师是个很坏的人;
就个人的感性上而言,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表达方法,片中的日本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变态、残忍,片中的国人好像开了上帝视角,认为抗战终将取得胜利,不管是逃兵、被屠杀的百姓、照相馆的老板、演员、邮递员,都莫名其妙的给我一种大义凛然的感觉;
甚至影片中的汉奸都没那么可恨,他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辩解和自责,当然,这些也可能只是我的错觉,但影片整体的给我的感受,与心中对那个时期麻木、绝望的刻板印象完全相悖;
结尾处,女演员将南京城的照片披露给外国报纸,然后抗战胜利后,法庭以这些照片当做证据审判试图抵赖的战犯,最后枪决了他们,女演员举着相机记录了这一大快人心的时刻;
我想导演加入这一情节,是为了紧扣主题,表现南京照相馆照片发挥的作用,证实了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但我看着依然很不爽,不爽的是:
为什么这种题材的电影,都要去找几个西方人,表现一下他们在战争中对中国人无私的救助和同情,我相信事实上会有这种情况,但一定不会是普遍情况,为什么对日本人的审判一定要取得外国人的认可,作为受害者不能直接判他们有罪吗?
更重要的是,我非常不喜欢最后审判战犯的情节,因为它给我一种犯罪者已经付出了代价,作恶的人都被枪毙了,这件事就此了结的错觉,相比于我们曾遭受的灾难,战犯受到的惩罚实在是太轻了,为此而郁结难平;
但从理性上,我又很钦佩这部影片的导演及主创团队,就像本文开头所言,这种心理上受虐的电影,如果不是想主动虐小孩一遍,我真不想看第二遍,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会跟我想法差不多,那么导演拍这片就不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出于某种责任感;
对于影片中自己不喜欢的逻辑,我能够理解,如你所见,我是个写了几个月帖子的小博主,关于写帖子这件事有了一点小小的心得:不能胡乱发言,要戴着镣铐跳舞;
有一次我想写一篇93抗战胜利阅兵,写着写着心里愤慨写成了“九世之仇犹可报也”,帖子只有几十个人看,居然就能被人举报删帖了,也不知道哪个悲天悯人的圣人所为,弄得心态有点崩,决心今后多写小故事自娱自乐,不再胡乱抒发情绪了;
由此,我并不介意这部影片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预期,并且对这部电影的团队表示敬意,他们跳成什么样的舞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跳了,冒着风险,拿出了真金白银把这段虐心的历史再次搬上荧幕,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有这回事;
最后,原文引用《左传·庄公四年》中的一段话作为影评的结尾:
何贤乎襄公?复仇也。
何仇尔?远祖也。
哀公烹乎周,纪侯谮(诬陷)之。
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
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
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曰:不可。
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
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
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
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
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
这段话虽然读着有点为侵略他国找借口的嫌疑,但是“借口”找的太正点了,它是一条理论依据,即:私仇是不能隔代报复的,但国仇九世犹可,如果不是私仇,就不必为自己心中拥有的仇恨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