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暑假,我一口气读完了托尔斯泰晚年的一本着作《复活》。似乎很深奥,却又像读懂了什么,精神上的复活,比现有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显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
一个曾经有着纯真美好的童年,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却在鱼龙混杂的上层社会中过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个美丽纯朴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也许会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这一次,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来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被告就是他年轻时伤害过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又听到她被冤枉时的惨叫,或许是灵魂的反省吧,他在玛丝洛娃入狱后奔波在社会的高层,希望替他减刑,可都没成功,一次次探狱,聂赫留朵夫看见玛丝洛娃奄奄一息的样子,觉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都不算什么,于是用自己的全部家当将她保释出来。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却拒绝了,因为她不想连累聂赫留朵夫……
这里,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了,这并不是死而复生的复活,而是一种心灵反省和净化,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反映了人性的丑陋与纯洁。《复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他。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整整两个月,我读完了《复活》这部名著。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杰作,是一部不朽的史诗,它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让我感受到失去本性的可怕和人性的光辉、美好。
小说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开始是一个单纯、善良、有抱负的青年,他曾与玛斯洛娃有过一段美好真挚的恋情。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一个原本是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热血少年,却在浑浑噩噩的上流社会中堕落;另一个本是美丽纯洁的活泼少女,却因为聂赫留朵夫不计后果的伤害,最后被迫沦为妓女。他们两个原本再无交集,却又因一桩命案在法庭上相遇了。由于玛斯洛娃被人诬陷,这引起了作为法院陪审的聂赫留朵夫良心上的不安。他的灵魂开始了反省,他决定与上流社会决裂,他卖掉了庄园,陪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去流放。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灵魂的洗礼”,最终用自己的爱心和悔罪行动得到了玛斯洛娃的谅解,让自己的精神从堕落中复活。
我感动于聂赫留朵夫敢于面对错误的那颗忏悔之心,正是他勇敢面对,并付出实际行动去尽力弥补才换来了自己和玛斯洛娃的新生活。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管这个错误是大是小,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检讨自己,并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
是啊,人的肉体死后是无法复活的,但人的精神却可以。只要我们不断自省,时时清扫自己的灵魂,公正地自我批判,勇于抛弃不该有的享乐思想,就能让灵魂变得纯洁、高尚。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文章第一句就这样说:“尽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净,尽管他们把石头扔进地里去,不让任何植物在地上长出来,尽管树木伐光,鸟兽赶尽,可是在这样的城市里,春天也是春天。”描述了一片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景。可是第二句“唯独人,成年的大人,却无休止地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为马斯洛娃将受的苦难作了铺垫。
本文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一开始是个是非分明的人,后来变成一个冷漠麻木的人,致使马斯洛娃走上了一条她不应该走的路,后来被别人陷害,男主人公开始良心发现,经过重重挫折,终于把马斯洛娃从那艰苦的生活中救了出来,女主人公为了不使男主人公再奔波,同时,男主人公也做起了有意义的事。
读完后,才知道“复活”是一个人的灵魂从污浊变清,良心从丢失到找回,所以男主人公“复活”了,变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他曾经在污浊的生活中卑污染过,但我仍认为他是一株莲,因为他改过了,成为像莲一样没有在世俗中失去自我的人。这是一个人灵魂心灵的复活,但那些仍在欺骗自己良心的人,他们也许已经被污染得面目全非,他们也许被污染的程度连血也变黑了,他们也许已经无法自拔了……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这样,本来纯洁的心灵变得污浊黑暗,但有谁能像聂赫留朵夫一样复活呢?我们现在做的事,抄袭,考试作弊,欺骗得了父母、老师,也不能欺骗自己,也许需要多一点时间,希望那些同学能从此复活,去过自己的新生活,用全新的态度去学习。
我想聂赫留朵夫已经去过新的生活,去让更多人复活,为“大同”社会而努力。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整整两个月,我读完了《复活》这部名著。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杰作,是一部不朽的史诗,它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让我感受到失去本性的可怕和人性的光辉、美好。
小说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开始是一个单纯、善良、有抱负的青年,他曾与玛斯洛娃有过一段美好真挚的恋情。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一个原本是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热血少年,却在浑浑噩噩的上流社会中堕落;另一个本是美丽纯洁的活泼少女,却因为聂赫留朵夫不计后果的伤害,最后被迫沦为妓女。他们两个原本再无交集,却又因一桩命案在法庭上相遇了。由于玛斯洛娃被人诬陷,这引起了作为法院陪审的聂赫留朵夫良心上的不安。他的灵魂开始了反省,他决定与上流社会决裂,他卖掉了庄园,陪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去流放。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灵魂的洗礼”,最终用自己的爱心和悔罪行动得到了玛斯洛娃的谅解,让自己的精神从堕落中复活。
我感动于聂赫留朵夫敢于面对错误的那颗忏悔之心,正是他勇敢面对,并付出实际行动去尽力弥补才换来了自己和玛斯洛娃的新生活。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管这个错误是大是小,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检讨自己,并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复活》这本书是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景画,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天堂的幸福和纯洁,触目惊心的是在沙俄官僚制度下的凄苦人生,比如马斯洛娃曾有花一样的年华,但是在被聂赫柳多夫诱奸之后,那花一样的年华霎时间无影无踪了,此后她便终日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欢乐和祥福的生活,在俄罗斯的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农奴主的剥削,农奴何止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他们的生活甚至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可怕境地了,然而与之天壤之别的是莫斯科彼得堡上层贵族的荒淫无耻,奢侈骄横的的生活,托尔斯泰敢于面对社会的罪恶,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全套国家机器进行猛烈的抨击,指出贵族们挥金如土的日子全部建立在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上面。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即肉体的复活!还是?是精神,灵魂的复活!小说讲的是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农奴私生女卡秋莎玛丝洛娃这两位曾经心灵纯洁的青年,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现实,个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溃烂,在这两种对立思想的激烈斗争下,精神复活了的这样一个过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当时社会的代表,被人抛弃,失去亲子之后被主人撵走。走出那个家后,正如书中所说: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凡是男人,从上了年纪的警察局长到监狱男看守,个个都把她看作玩乐的对象。对于任何人来说,除了寻欢作乐,除了肉体上的淫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她在这样的社会压迫下,自暴自弃,吸烟喝酒,从中可看出,当时社会作风的糜烂,似乎当时的女人充当的角色就是玩物,阶级分层是那么的明显,低层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脆弱!
看了这本小说,结合其背景,让我觉得当时俄国的沙皇专制与我国的封建制度有几分相似之处。生活在这样制度下的人变得冷酷无情,阶级性强,面对他人悲惨的遭遇无动于衷,或是应该的。
《复活》书里所提到的牢狱里的许多人,都是被那些权势的人随便安个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费光阴甚至是生命。在官场上,人人趋炎附势,戴上极其虚伪的面具;而低层的穷苦人民只能更加贫苦,社会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没有,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们认为他们应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认。其中,小说里提到的一个人克雷里卓夫----南方一个富有地主的儿子,让我钦佩。他成绩优异,本是一位科学家,偶然的他接触了革命宣传,目睹革命者受残酷刑法,他因此参加了民意党,四处奔波,被捕做牢后还患上了肺痨病。
在生命即将结束,他不后悔,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的是尽自己的一份力,毁灭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制度,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熏陶,还有如此正义,明智,勇敢的行为!试问:在当时又有几人能做到?我想托尔斯泰创作《复活》也许就是希望我们读过之后,更加真实地去了解社会,同时,对生活有所感悟,能够更加理智地生活。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今天,终于读完了《复活》这本书,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以前官僚丑恶的嘴脸。这部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著作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
本书以涅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偶然相见为开始,然后涅赫留朵夫便开始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而开始了心灵的“复活”。
本书是一部带有讽刺意义的小说,以涅赫留朵夫的经历讲述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那时官僚官官相护的样子,一个人无故被关进监狱,关了8个月之久,然而涅赫留朵夫通过关系,找了一个高官就被减刑了,难道,一个人的生与死就靠着一句话来决定吗?然后玛丝洛娃被流放了,看着那一个孕妇马上就要流产了,可押解官就是那么的冷酷无情,竟然让他接着跟上队伍,生就生吧!假如能有一点人性,谁能做出这样灭绝人性的事情来呢?而且,每天对那些犯人严刑拷打,用柳条抽,抽的人身上伤痕累累。他们似乎把欺压犯人当成了每天必要的工作,成为了娱乐方式。那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我们那是一个怎样的统治群体,只要有点官就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且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拍马屁,对那些高官贵族都能跪下,奉承,溜须。然而,面对穷人,恨不得一脚把他踢飞了。难道,世界上就只有穷人和有钱人之分吗?就没有人性之分吗,那些官僚个个都是猪狗不如的畜生,他们有人性吗?他们除了会说话会写字,还跟走兽有区别吗?
涅赫留朵夫通过这些经历进行了心灵的“复活”,兽性的精神和人性的精神在他心里做着斗争,每当决定做一件事时,他的心里总要进行激烈的斗争,后来他看清了世态炎凉,看清了社会的真正面目,他觉醒了,人性的精神占了上风,他这么做不仅救助了玛丝洛娃,还升华了自己的心灵,让已经“死亡”的心灵重新复活。
我认为拥有人性是人立足于世界的第一道大关,只有拥有人性,获得人民的爱戴才是光荣的,如果欺压人民,仗势欺人,人民一定会反抗的,最终的后果也可想而知。如果人民恨不得他死,对他恨之入骨,那么他活着就没有意义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复活》是人性的复活,更是心灵的复活,更是社会的复活。复活告诉我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假恶丑,记住:发扬善心,多做善事,让自己充满人性吧!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读完了《复活》这一本书,作者在书中揭露了当时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在严肃的法庭上,一群执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随随便便地将一个受害少女玛丝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上诉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到下都没有好人:国务大臣是个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柜密官是镇压波兰人起义的刽子手,掌管犯人的将军极端残忍,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而狱吏也以折磨犯人为能事。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一个怎样的统治阶级?
小说在激烈地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涅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玛丝洛娃。涅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发展,来刻画人物的。在整个小说中,他的贵族阶级旧性不断死灰复燃。因此他每走一步都要经过痛苦的斗争。这一切都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丰满和真实可信。不过,最终他的心灵复苏是给人以强烈震撼的。
用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话说:《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对于托尔斯泰的《复活》,我只能表示无尽的尊敬,却谈不上真心实意的钟爱,正如孔子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尊敬作者能够拥有较为高远的历史眼光,尊敬作者对客观事实的极度忠诚,尊敬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以及由此而承受巨大折磨的忍耐力。
小说如果被简单的划分,能够分为客观再现型和主观表现型。《复活》属于前者,而我却更钟情于后者。因为如果我想了解一个国家某段历史时期的现实图景,我会去寻找相关的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会比文学作品更详细,更客观,更理性,绝无文学的想象与虚构。而以客观描述为主的作品,往往会因为后人所处的历史时间及环境的改变而失去阅读的兴趣,产生不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以表现人性人情为主的表现型作品,不论时间如何流逝,依然会感染后人,因为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人性也是永恒的,而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索也将是永无止境的。
正如在《复活》中,作者固然揭露了当时俄国政府,监狱,法院等机构的黑暗与恐怖,反映了农民的赤贫,地主的贪婪,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就我个人而言,最打动我的,还是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而为玛丝洛娃,为监狱里的无辜的犯人们的进取奔走,以及聂赫留朵夫内心深处精神的自我与野兽的自我之间艰苦卓绝的斗争,还有玛丝洛娃为了不拖累聂赫留朵夫而在爱他的情景下毅然拒绝他的求婚跟随了西蒙松。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当初那单纯而质朴的感情让我钦羡,至于聂赫留朵夫奸玛丝洛娃后为其奔走打点,这一切能否使他到达精神上的复活,我个人还是表示怀疑。也许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无法理解《马太福音》中所说的,“要永远宽恕一切人”,“应当宽恕别人对你的欺侮,温顺地忍受欺侮”,“不管什么人对你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一概不应当拒绝”,“人非但不应当恨仇敌,打仇敌,并且应当爱他们,帮忙他们,为他们服务。”我想或许作者也无法肯定这一点,所以最终写到聂赫留朵夫获得新生步入新阶段时也只能说,“至于他一生当中的这个阶段会怎样结束,那却是未来的事了。”
宗教信仰或许真的会让人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与自我满足,但在客观现实面前依然只能是无能为力,所以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以抗恶”的思想才会一向受到世人的诟病。
我个人以为:求善之心,人皆有之,信教与否实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信教之人未必真善,不信之人亦可为善。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养成好的性格。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悲和喜携手,挫折和顺利与我们的相伴。环境锻炼人,环境塑造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以微笑面对挫折。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它使人发愤,使人振奋,使人不得不调动起全部精力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千万别让安逸的环境宠坏!舒适良好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基石,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应该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边的风景,忘记自己前进的路还很长很远。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在寒假里,我读完了俄国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复活》。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未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然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着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