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工作报告内容页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2024-11-10 17:15:01 工作报告 打开翻译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1

我的家乡在温岭滨海,温岭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台州市的南部,远离大城市、远离大市场,工业资源缺乏,国家无大中型项目投资,自古只有农民和渔民两大生产群体,属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农业县(市),人均只有半亩田。

一,自然资源特征

(一)土地资源特征

根据20xx年末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全市土地面积92407.77公顷(不包括乐清市、玉环县和台州市黄岩区、路桥区的飞地52.82公顷、滩涂15663.78公顷),其利用现状为:农用地70897公顷,占76.69%;建设用地14398.7公顷,占15.58%;未利用地4789.42公顷,占5.18%。

注:其他农用地为畜禽养殖、农村道路、坑塘、养殖水面、田坎及农田水利用地

温岭土地利用特点:一是耕地和林地的比重高,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48%和25.56%;二是土地利用率高,为92.27%;三是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为0.03公顷。

(二)水资源总体特征

温岭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21亿立方米,平均降水深1581.1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09立方米,为重缺水地区。

温岭市水资源以地表径流为主,河川径流是其主要部分,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3亿立方米。

温岭市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降水时间不均衡。年降水量年内分配呈双峰型,即6月梅雨期和7-10月台风期为降水峰值;冬春期为少雨期,在台风影响少的年份,夏秋干旱较为严重。二是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平原,至西部丘陵山区递增,并随地势的增高而增加;而蒸发量随地势的增加而减少。三是地下水资源少。温岭地下水资源主要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属于消耗水,只能作为应急水源。

(三)气候资源的总体特征

温岭市气候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冬无严寒,热量充裕;雨量丰沛,光照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就农业条件而言,全年光热水匹配良好。但由于地形、地势的差异,热量、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西部山区光、热随高度上升递减,水分则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平原地区光、热、水等气候因子分布状况基本相同。温岭市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冬季冷害,梅季暴雨、台风暴雨引起的洪涝,七、八月的高温干旱,冷空气和台风等带来的大风。

(四)旅游资源特征

温岭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江厦省级森林公园和新世纪中国第一缕曙光首照地—石塘。长屿硐天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系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系北雁荡山余脉,集危崖绝壁、奇峰深谷、飞瀑溪涧、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气势磅礴雄浑,伴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新世纪曙光首照地—石塘,石屋、石街、石巷、石级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引人入胜。元宝山麓的“洞下”沙滩,是绝好的天然海滨浴场;南北沙镬岛的怪石、沙滩、石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岛景观。此外,市境内其它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有古遗址、古桥、古塔、古民居、古文物等,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五)海洋资源特征

温岭市三面临海,靠近东海渔场,拥有大洋港湾、隘顽湾、乐清湾三大港湾。海域地形平坦、底质细软,近岸大小岛屿、礁石棋布,海域流速平缓,海水盐度、温度适宜,水(涂)质肥沃、饵料丰富,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繁衍、栖息,是得天独厚的海洋牧场,是我省大小黄鱼、墨鱼、带鱼、三疣梭子蟹、青蟹、中国毛虾、脊尾虾、缢蛏、泥蚶、青蛤的主要产地。乐清湾和大洋港湾是贝类自然增殖苗种基地,尤其是乐清湾的蛏苗具有重要的地位。

温岭沿海发育了广阔的潮滩,滩涂资源丰富。全市可围滩涂10955.33公顷,占潮间带总面积的70.64%,其中,涂面高程在黄海零米以上的约5100公顷,占可围滩涂的46.56%。全市滩涂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东部(大洋港湾)、南部(隘顽湾)面积达8046.67公顷,北部沿海(乐清湾)面积为1646.67公顷。海涂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围垦后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作为建设用地等。

二,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温岭市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森林、灌丛和灌草丛、农业、湿地、海洋、城镇生态系统。总体来看,温岭保护得较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比例较小,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也较低。

据《20xx年温岭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上不乐观。除城市主要饮用水源湖漫水库、太湖水库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外,市第二水厂取水源地松甘河的水质污染严重,不符合饮用水质要求。地表水水质以劣Ⅴ类为主,占84.42%;其次是Ⅲ类水质,占13.49%;Ⅴ类水质占2.09%。环境空气质量尚属清洁水平,优良天数为333天,但酸雨(类型为硫酸型)频率高达77.8%,降水pH平均值为4.41,属重酸雨区。

温岭市由于人多,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偏紧,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环境的压力还将加重,如不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将为影响温岭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利用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市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加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建设标准堤塘、河道疏浚等防洪排涝工程,增强了防灾能力。

1、森林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19xx年温岭县委提出“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温岭”的目标以来,全市有计划地开展绿化造林和林业基地建设,绿化已初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35.3%(超过半平原县市森林覆盖率30%的指标),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88.2%,公路、河流堤防宜林地段绿化率91.1%,村庄绿化面积占25.6%。城区绿化面积284.2公顷,绿化覆盖率40.6%,人均公共绿地8.35平方米。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4.94平方公里,其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面积分别为22.68平方公里、15.4平方公里和5.53平方公里。

2、生态农业建设

温岭市是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个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基本完成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建设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8个,面积达6667公顷;绿色农业保护区11个,面积达9333公顷。

3、生态市建设

温岭市委府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市域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历年来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为促进温岭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温岭市人大于20xx年7月29日通过了《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污染形势严峻。由于环保基础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和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加剧了地表水的污染,同时也污染了近海海域。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农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三是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xx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在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来源 wwW.ZUowEnbA.nET

1、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 20xx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巴蜀门户”之称,亦有东出锦城“川东首驿”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xx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2、洛带古镇为例

2.1、二期整治工程

20xx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2.2、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七、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xx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xx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xx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过渡期”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即拆即住新房”。

3、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3.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3.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3

党的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贵溪市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四个突出”,大胆创新,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进贵溪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一是专项排查。常态化、制度化地深入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排查行动。20xx年,共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4家、重大危险源企业7家;二是专项督查。经常性对所有涉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企业进行环保监督管理。全面整治不法企业的乱排乱放行为,有效遏制了重金属污染的源头;三是专项管控。即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首尾兼顾,对新、改、扩建重金属污染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新入园项目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四是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创新“三种模式”: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搬迁补偿政策;坚持市场运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贵冶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对1700余亩农田进行了翻耕,施加土壤改良剂,栽种修复植物。

(二)突出“秀美乡村”创建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贵冶周边两批共29个“秀美乡村”全面建成。全市108个“秀美乡村”建设点也全部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抓好“卫生清洁”工程。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做到遗留垃圾全部清运、新增垃圾及时处理;三是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和条件,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承受性原则,进行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三区三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改厕、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

(三)突出“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一是加强生态资源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出台了《贵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见》。坚决落实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实行阔叶树全面禁伐;二是加大绿化造林力度。20xx年,绿化造林3.39万亩,封山育林8000亩;三是加快生态镇村建设。着力推进乡村绿化提质建设,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塘湾、罗河等乡镇重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樟坪畲族乡、塘湾镇大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森林乡镇”、“全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贵溪市20xx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贵溪市乡(镇)环境目标考核实施办法》。扎实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xx年,共年检18家排污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新核发10家企业排污许可证;二是强化管理。督促各减排企业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危险固体废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三是加大投入。一期概算总投资3500万元污水处理厂已经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概算总投资800万元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即将投入运行。

二、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鹰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决战景区,做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圳省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为63.5%;全市出界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空气环境质量全年稳定在二级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贵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财政总收入35.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46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均居全省县(市、区)第四位,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贵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20xx年,确立了“推进生态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保障”的工作主线,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贵溪”,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市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xx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仅为21.7%;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我省在 “”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要求。从市情看,随着铜产业、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化持续突破,贵溪市围绕铜、节能照明和医药、化工四大增长极招引的大项目、大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生态承载挑战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溪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巩固成果。一是在领导决策层面。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推行工业项目立项和审批工作联审联批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层面。第一,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宣传。组织文艺骨干创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结合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进基层、农村和企业的活动;第二,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督查力度。三是在工作落实层面。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研究出台《关于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考核办法》等可行性文件,使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领导有力、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强化统筹协调。编制《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使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贵溪市直机关、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同时,建议贵溪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考核、奖励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以奖代补;四要强化法治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调机制,强化环保、林业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结合,扩大效应。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副业经济有机结合,如家畜粪便转化沼气利用,树木栽种发展林下经济,河塘清淤发展养殖业等等,让农副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共同发展;二是把加大投入与长效治理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加,不断加大生态资金投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严格落实处罚整治措施。并将环保考核与政府考核、企业贷款资质评定等事项挂钩,促使部门和企业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保护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生态板块结合起来。打造生态板块,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全力打造白鹤湖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加快雷溪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结合生态市、生态镇(村)创建工作,按照建设“美丽贵溪”的定位,加快植树造林、环境美化等工作,努力把生态板块建设成为富裕、秀美、宜居、和谐贵溪的生态屏障。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4

寒假期间我校开展了大学生下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发展。

我将调研地点选在了山东省XX县,这里是我的主要调研地点,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会处询问,近年来,县里的一些主要变化和重大举措,村委会的有关领导便详细的向我说起了,家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步方面的各项举措。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我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调研,从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动。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县里也开始抓起了生态文明建设,走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坚决给以整顿,甚至关停。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县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很坚决彻底,对于像造纸厂这样屡教不改的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处理,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其他企业的情况较好,都积极配合着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污水先处理后排放,不处理不排放,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环境的继续污染。

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近年来有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来我县实习考察,投资建设不少工厂,发展了经济的同时,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引进了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一举多得。

我先秉承“建设生态文明、开发清洁能源、彰显绿色魅力”的思想,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风沙源治理步伐,通过建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园,院内有很多品种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退耕还林也使得大面积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盖率。

我县严格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全民动手,全县范围内搞绿化,搞发展建设,大家积极参与,让绿意充满乡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实感受绿意满怀的感觉,街道两旁路色的松柏排成两行,每隔一段会有一棵其他树种,还有已选花花草草,在体验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质量提升之时,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又多了一份支持与认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从这些走访中我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环保的问题,大都意识浅薄,并不以为然,似乎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静下来想想,也是,他们一直都在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动的接受生活,从来都没有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他们被习惯所掩埋了他们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抛开一切的问题,只让他们考虑这些的话,我相信他们也会想我一样的!现在人们的思维已成了定式,三言两语是改变不了什么的,现在能做的只有从一些小事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亲身的体会到环境的严重性,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没亲身体味过你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这就像一句真理影响着广大人民。举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自己感悟!我知道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两节课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理解,这一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5

一、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突出提高执行力主题

市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了本市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目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城高速公路、新庄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的改善,“两湖一库”水质得到提升,环城林带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群众普遍关注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的完善,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了《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搭建了11个投融资平台;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强化,开办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通过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实施“双百”工程等方式选拔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完全符合的实际,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学习贯彻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我们对本市增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市的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生态优势。市的环境比较好。有两条环城林带,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空气良好。气候凉爽。夏季,市的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9%左右,不湿不燥,而且平均风速每秒2.1米,风和凉爽,非常舒适。纬度适宜。专家认为人类最佳的居住纬度为20-30度,市恰好处于北纬26度,处在最佳居住纬度上。海拔适中。市海拔在1000米左右,使人体处在大气压感觉的最佳地域上,非常适合人居住。自然灾害比别的城市少。从来未有地震和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生活居住安全。资源丰富。市有丰富的磷、铝等矿产资源,有尚欠开发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资源,这是别的很多城市也没有的。这些优势构成了市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而构成向纵深发展的后发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进一步的向纵深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仍较粗放,城市品位亟待提高;发动基层和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够深入,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够丰富;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干部素质和作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执行力不强。因此,强化责任,切实提高各级干部执行力应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对全市性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按照分工负责与项目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市领导工作安排,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市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推进机制,把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完成时限,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建立督查专员制度,强化督查督办机构职责职能。改进和创新督查方式,对全市重点工作实行专项督查、全程督查。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参与的大督查机制。健全重要工作责任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定期或不定期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凡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重大工作进展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要通过电视、报纸、政府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三是严格干部考核。严格执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把执行力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重点工程、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和关键时刻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公示,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于“三创一办”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会议精神,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__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调查情况反馈来看,市党员干部对“三创一办”活动知晓率达100%,卫生状况满意率≥90%,健康知识知晓率≥70%。。认为全市大环境的卫生状况明显好转,生活环境整洁,创建工作很有必要,支持创建活动,但要加强群众对创建工作的再教育和再认识,以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卫生的长效保洁意识,同时要加强卫生死角的保洁力度。使“三创一办”领导小组了解了群众的心理,为下一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乐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64.8%参与人休闲娱乐。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跳舞机等,到了节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另外,假日旅游还带动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__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们三创一办的具体内容。“三创一办”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事关全市乃至全国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三创一办”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人人有责、家家受益”的社会工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三、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办好职业教育

近年来,市通过整合资源、增加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等多项实招为职业教育发展“护航”。同时依托国家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好政策,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__年底,全市共有职业院校50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在校生4200人,年招生近3000人,专任教师442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市属中等职业学校4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52598人,年招生2万人,专任教师2393人。20__年初比20__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增加了13所,在校学生数同比增加33800余人,是20__年的2.8倍。这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根据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__年,新建和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争创6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0个以上重点优势特色专业。全市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万人以上。到20__年,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四、把生态文明市建设作为富民强市的“总抓手”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概念、新思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而且是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抓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根据调研工作我们了解到,20__年市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编制完了成铝、磷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优化了矿产资源配置。强力推进了铝、磷、煤等资源型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了磷渣、粉煤灰、赤泥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同时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绿色招商,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落户。推广清洁生产,逐步实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污染源档案。加大整治违法排污力度,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或关停。加强以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快了清镇发电厂、钢厂、贵州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异地改造项目建设,强化了生态植被恢复治理。采取了科学、有序、合理的开采方式,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大力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石采掘场综合治理、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加大了交通干线绿化力度。因此,市要把握好、利用好生态文明市建设这个总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构建生态社会,并以此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去规划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生产要素、增强发展潜力;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政治文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真正把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强市名城。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6

县委十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全县“十二五”规划中又将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这一战略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企盼,必将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临泽县委员会20__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采取个别走访、现场查看、会议座谈的方式,对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区域特色和相对优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在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组织实施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的生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增添了引擎。20__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分三期四段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开发、蓄水泄洪、路桥配套、景观设施、供水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进。通过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把昔日的污水河变成了清水湖,过去的烂河滩变成了黄金地,使县城向东南延伸近3公里,面积扩大近1倍;通过节水,改变了人们的用水习惯,建成了一批水利设施,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积1300多亩,新增绿地12.8万平方米,打造了水与城市、自然与生态和谐秀美的水景乐园,再现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风景带、休闲娱乐带、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水系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2、循环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和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积极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生产方式,着力延伸产业链,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工业体系。目前,依托临泽工业园区这一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为主体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发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奥瑞金、长城、屯玉绿源等种子企业和汇隆公司为主体的种子加工和副产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番茄、蔬菜、红枣、乳制品等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企业优势互补、产品梯次递进和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管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创造了条件。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开工建设沙河绿岛、天鹅湖花园等住宅小区6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建成城关广场、文体中心、南环路等市政公益设施,城区建设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国道312线城区段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启动实施,排水、排污管网及供热系统稳步推进,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5%以上。

4、环保和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提供了保障。噪声、大气和污水等环保监测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已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三废”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行动,大力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县城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5、城区绿化美化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打下了基础。以创建园林县城为目标,科学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布局,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门前三包、大沙河绿地树木认植认养等措施,相继建成了城关广场、铁路广场、滨河路、大沙河南北两岸和奥瑞金广场等绿化景观,城市绿化档次和水平整体提升,生态效应进一步凸现。目前,城区绿化面积154.5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68 %,绿地面积102.6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7%,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1.71平方米,形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绿化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由于我县处于荒漠与戈壁包围之中,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水平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的总量比较小,发展质量还不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没有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偷排乱排生产生活污水、乱涂乱贴广告、乱扔乱倒垃圾污水、人为破坏公用设施及生态建设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县城发展的需要,人饮水水源地不符合环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原始,城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

四是县城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规划落实不到位,城管单位管理权与执法权脱节,管护制度不落实,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县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要遵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县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

1、建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规划。立足临泽自然禀赋、区域特征、经济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加快建立一套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二轮县城总体规划相吻合,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构成,涵盖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文明,包括物质基础、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生产行为、生活行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绩效八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制定出台《临泽县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保证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有序推进。

2、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沙河景区建设统筹谋划,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赋予基础建设文化属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处理、清洁水源、城区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治理监测设施建设,提高达标排放率。增设垃圾回收点和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整治各类架空线路,改造城区路灯,增设体现时代特征的景观灯,提升县城亮化美化水平。启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城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车,创造清洁、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3、坚持生态立县,全力推进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动摇、领导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松劲、资金投入不减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设规划,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切实把大沙河建成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精品工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新引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和发展绿洲休闲旅游的新节点。抓住中央把甘肃定位为“生态安全屏障”的政策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从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园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两园、五湖”的绿化美化,以此推动县城整体绿化,全面提升城区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县城,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宜业、乐居的幸福家园。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抓住甘肃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政策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医药化工、玉米加工、番茄制品、乳制品、红枣加工、食品酿造、种子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不断延伸包括废弃物再利用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旅游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适时淘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督查力度,重点实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引导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鼓励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提高新上项目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控制工业“三废”。

5、培育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环境。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贯穿于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民生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坚持“文化为魂”,依靠文化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适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组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和绿色家庭等活动,提倡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6、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县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县上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督导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工作。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要建立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以经营的思想谋发展,以经营的手段搞建设,以经营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区各种生产要素,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依存,共同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xx大报告首次把 生态文明 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在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 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 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 中国水蜜桃之乡 ,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 20xx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 巴蜀门户 之称,亦有东出锦城 川东首驿 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xx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洛带古镇为例

二期整治工程

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 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xx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xx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xx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 过渡期 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 即拆即住新房 。

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 生态文明 的 四个文明 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8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依法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代表”的安排,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8月19-20日由常委会杨红军副主任带队,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大路街道、七塘镇、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和高新区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调研工作座谈会。除调研组成员外,部分区人大代表,区有关部门,镇街人大(工委)、政府(办事处)的领导应邀参加了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开展前我们还通过向社会各方面人员发放调查表、在璧山网上征集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委托镇街人大(工委)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成效

按照区委“三区一美”战略部署,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从治河、治污、创模到生态创建不断探索实践,在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区”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区建设,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优势也在不断延续、巩固和提升。1002份民意调查表反映,对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表示“满意”的952份占95%,“基本满意”的48份占4.8%,“不满意”的2份占0.2%;从246名受访网民反映的情况看,认为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很好”的126人占51.2%,认为“好”的111人占45.1%,认为“较好”的6名占2.4%,认为“较差”的3名占1.2%。

调研组认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重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xx年就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又进行了调整充实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责任单位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考核机制等。20xx年制定了《璧山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并报人大常委会审议,20xx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还制定《实施方案》,将工作指标细化分解,较好地落实了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责任;同时制定下发了年度创建工作《考核办法》,量化考核。通过严格的考核奖惩,倒逼了各责任单位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形成了分层管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创新机制,推动创建

1.建立治污防污机制。区政府建立了治污防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完善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山坪塘整治工作验收要求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洗车场新增条件的通知》、《关于20xx年生态创建考核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执行标准以及水库、山坪塘、精养鱼池验收执行标准的通知》等系列环保监管的配套协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了环保主体责任,同时加强督查、巡查,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区政府从群众关注的事入手,结合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了环保知识“进企业、进村居、进校园”的“三进”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8万份,开展专题培训4次,开设知识讲座4次;区环保局参与承办“生态文明绿色梦想”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精心谋划生态文明摄影大赛,收到摄影作品200余幅;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举行“践行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主题公益健步走等活动;在大型多媒体阅读器、学校和社区的电子显示屏、广播等电视阵地进行生态文明视频和宣传标语的播放,由于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各级媒体竞相聚焦璧山绿色发展,在区内取景,制作MV30首,报道了璧山从打造“深绿城市”,建设“绿色水城”、坚持以人为本,走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道路的好做法;“音乐与城市营销”获评20xx年重庆十大年度营销事件。上述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健全环保分级监管机制。以市环保局三级监管网络为基础,进一步延伸打造“市环保局—区环保局—镇街—村(社区)”四级监管网络。区环保指挥调度中心与31名区级环境监察人员、59名镇街、高新区管委会环保专职人员和201名村社专兼职环保员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全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显著提升,环保分级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实现污染源的网格化管控。

4.建立环保准入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环保负面清单,禁止或限制高污染企业入驻;强化节能、节地、节约资源导向,坚持“四个不批”、“三个严格”,严把项目准入关口。

(三)统筹兼顾,重点突出

1.狠抓污染源治理。区政府始终紧扣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态创建成效显著。以“四清四治”为依托,对1026家企业进行整治,完善了环保审批手续,督促其规范整治,并建立电子档案台账,20xx余个工业企业已纳入区级和镇街监管,“智慧环保”提升监管水平。一方面,将全区500头生猪当量以上的56家畜禽养殖户、231家工业企业、经营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43家餐饮店作为监管重点。另一方面,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程。实施环保物联网试点建设项目,为全区环保规范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共安装电子标签1894个,视频监控设施41套,在线监测设施46套,工况监控设施35套。三是实现数据共享。区环保物联网平台与市局数据中心、12369系统和移动执法等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同享,初步实现管理与技术有效融合。

2.开展专项行动关注重点污染源。在“利剑一号”严厉打击环保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办理了两起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0xx年,关停污染企业10家、采石场15家,1家养殖场已进入司法程序。截止到目前,全区累计关停污染源985个,其中,工业污染源512个、养殖等其它污染源473个,规范整治污染源2890个。

3.依托工程治水整治水污染。实施生态水利工程。整合中央、市、区各级资金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惠及全区142个村、37.9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雪山、大岚等6座水库。实施全域水体严管。对全区3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库水质进行加密监测和日常巡查监管,对91座水库和571口山坪塘、126个精养鱼池进行了集中整治,对剩余的2551口山坪塘和590个精养鱼池进行了自然修复或生态养殖改造。实施污水处理厂(站)改造。已完成10个场镇污水处理厂(站)的升级改造,完成18个场镇污水处理厂(站)的新建并投运。投入资金,加强了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建设,12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建成,有效提高镇街污水收集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福禄、大兴、三合、马坊、保家等中水回用点,大力推进了中水回用工程,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加强河流整治工作。加强了河外截污、河面清漂,进一步巩固了“三河”污染整治成果,整治后的河段防洪、泄洪、水质、两岸绿化都有了较大的改观。

4.打造智慧环保。在全市环保物联网试点工作基础上,升级实施了智慧环保工程。一是分级智能监管。将工业污染源监管巡查责任分为区、镇街、村社三级并设置差异化的分级巡查标准,通过企业电子标签识别系统规范环保巡查程序,将全过程监管信息通过手机环保通和电脑方式直接适时传入璧山环保物联网信息中心,逐步实现辖区工业污染源的智能化规范管理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程。分类安装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况监控和电子标签四类探头,将全区所有国控、市控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全部接入物联网。 (四)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区政府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为抓手,突出办好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蓝天行动,优化空气质量。为了巩固城市建成区无煤区创建成果,对辖区270个经营面积150m2以上的餐饮单位实施了油烟净化治理;对37家加气站实施油气回收达标治理,对31个砖厂实施烟(粉)尘和二氧化硫达标整治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混凝土预混搅拌站实施作业控尘规范整治,投入资金提前一年实施PM2.5监测预警工作,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逐年增加。今年1-9月,全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56天,PM10等浓度持续下降。

碧水行动,巩固治河成果。“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形成长效机制,截止调研时,清漂量达到202吨,进一步巩固了璧南河和璧北河的污染整治成果。

绿地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全面启动城市立体绿化,城区立体绿化面积累计超过7万m2;完成水系绿化150公里,完成国、省、县道公路绿化870公里,基本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黛山大道为主体的绿化长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9%。同时加强了管护,如健龙镇通过管理外包,村、社、农户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强了行道树的管护,收到明显效果。

田园行动,美化场镇村庄。新改建22座垃圾收集站,将全区现有175个村的生活垃圾全部纳入无害化处理,扎实做好城区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项目。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完成全区3.3万头存栏生猪当量污染治理工程整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48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宁静行动,改善声环境质量。重点推进3个噪声达标区创建和复查工作,完成2家企业噪声整治,创建红宇家园、天湖花园等4个安静小区,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面积约22.66平方公里。

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区政府突出办好民生实事,通过有力的措施推进生态创建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目前,青杠、大路2个街道已通过国家生态镇街验收,来凤街道已申报市级生态镇街待验收,八塘镇等10个镇街已申报生态镇街待验收,14个村已获得市级生态村(社区)命名。

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民生态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污水处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青杠、来凤、丁家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未达时序进度,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老城区未实行雨污分流;一些街镇的二、三级管网建设不配套,污水收集不好,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个别污水处理场(站)运行管理不正常,处理排放的污水不达标。

(三)河道污染物的清漂有差距,璧南河水质时有反弹。

(四)在农村垃圾清运的长效机制建立方面还有差距,城镇背街小巷的保洁工作有的不到位。

(五)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汽车修理企业、小餐馆的油污治理力度还不够。

(六)绿化管理工作措施还需进一步精细。一些地方公路两旁行道树死亡后未及时补种,新植树木管护责任未落实,部分树木存在虫害等问题。

(七)水源的保护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自来水水质有待提高。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赶场天街头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创建工作中典型的人和事,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电视、网络、报纸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不文明行为作宣传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把水污染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对全区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改造进度制定计划,实行对账销号,切实加以落实。二是要进一步落实污水管网建设的责任,提高污水收集入网率、进水达标率。三是污水厂站的的管理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四是加大山坪塘整治,巩固三河治理成果,五是切实加大水源保护,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强自来水厂管理,不断提高处理能力,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饮水安全。

(三)进一步抓好重点污染源的管控

一是继续铁腕关停重点污染源。二是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系统并将监管人员、信息平台、群众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管的良好态势。三是探索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清运、日常保洁和城镇背街小巷的常态机制,进一步在面源污染治理、农贸市场、洗车场卫生背街小巷等方面加大工作和监管力度。

(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层面的资金;整合有关项目及各类专项资金,保证生态建设中重大民生工程按时推进及运行;探索充分发挥镇街、村(社区)基层环保人员作用的办法。二是加强监管,推动五项工作新常态的建立和落实。即:实现场镇和农村道路保洁新常态、重点企业污染设施设备运行和污水处理厂(站)运转新常态、公路两旁行道树种植管护责任制落实和管护新常态、垃圾清运和垃圾台(箱)周边保洁新常态。三是在公路行道树种的选择上,可进一步比对选优品种,种植四季杨的路段应考虑一定距离内间种其它树种,形成物理阻隔,减少病虫害发生。四是关心群众利益,帮助指导解决诸如来凤街道等部分涉污项目关停后善后问题的处置,防止影响社会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9

xx市户籍人口数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个行政村。自x年开始,随着生态省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和%;市级生态村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将于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三)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四)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年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xx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