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

2024-05-05 11:54:42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 篇1

六月连日的阴雨略显沉闷,桌上的仙人掌也暗淡了,窗外霹雳啪啦的雨声,夹杂着手机播放的音乐,叫人有点心绪不宁,却也容易将人引导去另一个世界,我的思绪随着这雨飘去了远方。

相约恐慌,壮志开步。记得第一次见导师时,同样也是这样的阴沉天气,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站在教室门口,等待着王老师下课。尽管已为这次见面做了十足的准备,但此刻我站立在门外仍是不知所措,时而窥视老师的教学身影,时而手握栏杆仰望天空,心似打鼓咚咚直跳。突来的下课铃声宣告了等待的结束,也暗示着相遇的开始。我们并排沿着走廊走着,刚开始略显紧张,但王老师独特的气质、爽朗的笑声、亲切的言语缓解了我的焦虑,打消了我的不安。听完我想要做课题以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后,王老师更多的是鼓舞而非否定、激励而非批评、支持而非打击。从此,一个科研小白迈出了学术道路的第一步。

研途漫漫,言传身教。学术上,王老师学识渊博,精心育人。从他一次次耐心的教导中,我能体会到老师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也看到了一个科研人身上应有的治学严谨的品质。出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培养,王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课题任务,然而刚踏上研究生征途的我却未能将其完成,由于材料准备不充分等诸多原因致使课题难产,为此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且复杂。但王老师并未因此责备我,而是分享自己当年考研之刻苦、仍始终坚持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对学术的向往的故事,勉励我不要妄自菲薄、意志消沉,而是要不忘初心、保持热情。就是这样的循循善诱,王老师带领着我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和风细雨,亦师亦友。尽管与王老师相识已久,但从小就被家长教育要尊师敬长,我望着师生之间的那道鸿沟,未敢逾越。但我与师姐的谈话逐渐让我改变了观念。聆听着师姐讲述与王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我发现王老师除了学术严谨的一面,亦有幽默风趣的一面;明晰了导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是亦师亦友的陪伴。而当我试图开始将老师当作朋友,过往的那些慌张与惶恐便随之消散,与之同来的是从容与沉着。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与王老师在科研道路相伴而行,亦师亦友。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昏暗的天空中光明冲破了云雾,仙人掌似乎又翠绿了几分,手机传来的歌声分外清晰,“我们寻找着在这条路的中间,我们迷失着在这条路的两端,每当黄昏阳光把所有都渲染,你看那金黄多耀眼……”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 篇2

时光流转,枝头上的树叶从黄色不经意间又变成了绿色,眨眼间,又是一年毕业季。还记得初初入学时的懵懂,第一次班会时的兴奋,第一次汇报时的紧张,第一次收获赞扬时的喜悦,这一桩桩一件件构成了我紧张而又快乐的研一生涯。在这一年研究生生活里,我发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截然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为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着。在这个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里,我时而会感到迷茫,所幸的是,在学习生活路上,良师益友的陪伴,使我拥有了无限向前的力量。

疫情原因,一切都转为线上,师生双选亦然如此,初次见到白老师,是开学后学院组织的师生见面会上。白老师身着蓝色上衣,十分简单朴素。原本我还有些初见生人的胆怯,白老师脱口而出的“乖”瞬间将无形的距离感冲散,让我忐忑的心落了下来。韩愈《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这充满未知的学科里,幸而有白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使我能够迅速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并给自己树立了继续攻读博士的远大目标。初和白老师谈及这个话题时,老师非常赞赏,并迅速给我发来一系列资料,十分支持我的想法,鼓励我继续在思政领域深耕,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日常学习生活中,白老师总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听大家学者的线上讲座,读教授专家的期刊文章,这种笔耕不辍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时刻激励我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在学术上,白老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经常跟白老师打交道的人都知道,老师课下总是醉心于学术,同人聊天时也总是提及学术知识。同时,她还总是鼓励我们,多多学习专家学者的文章,多看书、多阅读,在充实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会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在工作上,白老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白老师负责给多个专业年级上思修课,为了讲好每一节课,她经常花费大量时间找资料、备课。她的课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时常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会亲切的叫着我们,仿佛亲人一样关切着我们。郑州暴发疫情时,白老师十分关心我们这些外地的学生能否平安到家,不住地提醒我们注意疫情防护,带好口罩,到家后要及时报平安,十分温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白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师者的崇高风范。身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更要学习导师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崇高风范,好好学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 篇3

壬寅年五月,初识吾导,遂成好友,时至今日已近一载矣,受益良多。特借赛事之名,余以拙笔,此乃致吾师拳拳之心也。

导吕刚,貌若天人之姿,性豪爽不拘小节,常与学生相处和睦。余初入河工大,谨小慎微,自觉无一长处也,幸得恩师不弃收入门下,可称李门中人。吾导团队学风优良,科研成果无数,以倡导学业休闲互补为法,余深以为然且不谋而合。吾师常言精力有限,唯恐不能一一兼顾,故李门现今仅师姐、师兄,同门及余六人也。自入师门,先生热忱负责,师姐温柔友善,师兄平易近人,吾常自诩人生何其幸也。

余本科既学物理,至此已五年有余。然始读研究生,方知学海无涯学术之路无穷也。学习愈发深入,常见理论之愈发晦涩、科研思路之愈发精妙,吾天资之卑不能尽懂也。每遇困惑问于先生,先生勤爱体恤,从未叱咄弟子,亦未尝责备余无知浅薄,细心叮嘱,反复讲解,直至尽善尽美矣。承恩师教诲,传道授业解惑,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学术之路道阻且长,余一介普通研究生,课题推进之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自余科研起,困难重重几经波折。吾虽坚信勤能补拙,此事亦是难以面对,惶惶不可终日,自愧学识不足也。吾师得闻此事,对余关怀备至,倾情相助谋策解难,悉心指引相与分忧,常以动画表情鼓舞并告之好事多磨,使吾信心大增也。正如中山先生曾言:吾之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余亦以此自勉。

恩师常告之余要心性坚韧,不惧挫折迎难而上。一日与其同往,先生学识渊博风趣幽默,余只恨不得观其全貌。然先生之风采远不止于此,诸弟子被其人格魅力折服久矣。每与人论导师,自言吾导之英姿余尚不及一二,唯有耳濡目染不断学习哉。

昔日疫情防控严格,余常居寝庐学习矣。虽有不便,然吾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且学业不可荒废,故常与吾导线上交流,自觉麻烦恩师众多矣。特敬吾师助余拨开迷雾,得窥世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师恩难忘铭记五内,感激涕零无以为报,作文一篇聊表谢意,不妥之处敬请海涵。愿吾导事业顺遂,安康如意。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 篇4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在每一个站点都会遇到一些人,经历一些事,让自己或多或少收获一些,改变一些,然后背起行囊继续前行。然而,在这趟列车上也总会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生珠玑赠予你,从此因为她的出现,我们人生的旅途变得格外敞亮,对未来不再畏惧,在前行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的勇敢和坚定。

导师蒋林是我学习的楷模。

为人,她善良友好、豁达、朴实、有魅力。身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我一开始先入为主地以为蒋老师是高高在上,没有精力理会学生的。可是自从进入实验室之后,才慢慢发现,她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偶尔也听到老师、同门师兄的研究生对蒋老师的评价:对学生认真负责、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乐于助人、学术严谨、是个好老师等等。经过这一年的接触,蒋老师的成熟稳重,豁达坦诚,真实友善,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们当初对蒋老师心怀敬畏,认为她遥不可及、不可亲近,是因为我们对她的不了解,与她接触太少。其实,蒋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了解我们的生活状况,每个月还会给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对于学生的任何问题和困难他也都能放下手中的事情,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问题。也许正是蒋老师这种宽厚待人的品格增加了她的影响力,进一步造就了她事业的成功。蒋老师不但在学术科研上成就斐然,而且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作为学生的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蒋老师的体贴细致,家庭的温馨和睦。的确,蒋老师对工作的使命感,对家人的责任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女人不仅应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志存高远,对待家庭,也应该勇于承担,心系亲缘。

为学,她精益求精、废寝忘食。古人大思想家李斯有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是全局的基础细胞,只有注重一个个细节,才能把握全局,走向成功。细节是决定全局成败的关键,要取得成功,必做于细。还记得今年蒋老师帮师姐修改小论文时,她那种专注勤勉的科研精神深深的撼动了我,从论文的题目,摘要,文章内容,参考文献等等,她都是一字一句的修改,并将文中的标点符号、文章格式等问题一一指出。蒋老师这种对细节一丝不苟,从不打马虎眼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论文经过老师的修改之后内容更加的充实,用词更加恰当。蒋老师严谨为学的态度深刻的影响着我。

读研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努力上进、有毅力的人,详细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付诸行动,但在跟从蒋老师学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勤奋与坚持。蒋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要为外物所惑,要保持上进,要用一颗认真、纯粹的心去对待学术研究。“不要求你能做出最好的成果,但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做”。无论是在平时还是节假日,我们都能看到蒋老师都是第一个到达实验室的,蒋老师以身作则,时刻提醒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勤奋。蒋老师每次离开实验室的时间也经常比学生还要晚,她这种认真治学的态度让实验室的师生们肃然起敬。每次与蒋老师碰面打招呼的时候,她总是以一个和善的微笑迎合着我们,深得同学们的爱戴。

人们常说:“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在蒋老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实验室成员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蒋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天赋和智慧,更需要纳百川而成四海,积跬步而致千里的积累与坚持。我们的实验室和蒋老师的办公室大门相对而立,每次进入实验室之前我都能看到一束敞亮的光线,那里有一扇门总是半开着,门里面总是坐着一位孜孜不倦、平和认真的学者——蒋老师。幸运的是,我敲响了这扇门,成为她众多学子中的一名。得以在求知治学的同时,感受她那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与真诚美好的道德品质。在蒋老师门下求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如沐春风。

为师,她亦师亦友,春风化雨。她是平和的,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没有动辄训人的说教,有的是真挚诚恳的情感与平易近人的亲切。不管是在听取实验进展、探讨实验结果,还是在指导论文写作的时候,她总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后才提出他的思考和建议,诚如一位满腹经纶的智者在深入浅出地阐释博大精深的理论。她的言谈身教,都如同涓涓细流,融入我们的心田。

她是睿智的,在多元的视角与海纳百川的胸怀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自由的学术平台上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对待每个学生,她不是因为自己的科研项目是什么而要求学生做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选题,进行学术指导。同时,她总能恰如其分的评判我们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赞扬和鼓励;对待不足,则采用和蔼而不矜持的劝说方式,言语中毫无责备,而是充满了益友般的激励和鞭策,引导我们走入科研的殿堂。

在平时的学习中,面对亲人朋友的殷切期望,想着要在研究生阶段做出好的科研成果,要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时常会有一些浮躁与迷茫。于是乎,蒋老师常常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常与我们静心畅谈,引导我们排解负面情绪。如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崭露头角,自己除了要有真才实学之外,更关键是要具备别人所不具备的核心能力,掌握别人尚未掌握的技能。她教导我们,作为年轻人,要有拼劲儿、闯劲儿,牢记要时刻学习,还要不怕吃苦,勤于进取。如此,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不至流于平庸。

研究生初出茅庐,学术等各方面都还相对稚嫩,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走上学术道路,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能跟随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远见、判断力强、对学术界了如指掌又对产业界不脱轨的导师是再好不过了。蒋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人师,她不仅在科研学术上给予我们悉心的指导,而且还对我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我敬爱的蒋老师以自己的言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着实验室不断地向前发展,作为她的学生,我更应该以蒋老师为楷模砥砺前行,自强不息。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风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蒋老师对科学研究的满腔热情,对家庭责任的勇于承担,对教书育人的积极投入,都将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今后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 篇5

韩愈的《师说》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平凡而辛勤的教师奉传道授业为天职,侍解疑答惑为本业。兢兢业业的他们开启智慧之门,教化人间根本;是美的耕耘者,是美的播种者。譬如朝露,润育晨禾;似是春风,暖撒人间。

我的导师是一位秉性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人。即将退休的他还坚持在教育与科研的一线,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他为人亲和,受人尊敬,在几十年间的教学与科研中“好老师”的名声口耳相传。他教的学生中有的已为人父,有的初出茅庐,现今的他桃李芬芳已于四海,硕果花香渐远八方。

微风轻抚发,摩挲脸颊,南行北往期遇知音。人生十字路,雨中徘徊,向左向右但求启蒙。在大千世界中遇到这样一位以科学研究追求人生真谛的启蒙导师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我和我的导师初次认识是在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当时我没有被初试的学校录取,在调剂的时候联系了我的导师,他给了我复试的机会,让我有幸能够参加河南工业大学的复试,并最终被录取。并且我的导师给我留言,让我不要忘了一些相关事宜。最后,我成为了他研一的学生,来了之后,更加了解了我的导师,他为人和善、关爱学生,从刚来的第一天,他就告诉我,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和他说,然后好好学习,并且在日常还会为我们组织各种球类比赛,让我们在学习之余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师为我三年的研究生之路指引了方向。

现在的我已是他的研究生,相处已半年有余。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运动,羽毛球、跑步等都很擅长。作为学生的我和老师相比,那种学习的劲头还远远不够。虽然我还只是研一,老师却经常让我和师兄师姐们一起随他去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还会告诉我内容很丰富,多学多看。一开始我很是兴奋和好奇,可是参加久了,我也就只是看个热闹,甚至经常板直的坐在那里思绪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一次会议的茶歇期间,老师顾不上和专家前辈们交谈,特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参会的收获与感想。依旧的幽默风趣,依旧的语重心长。我终于明白,老师在给我们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他希望我们能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脚踏大地。

时至今日,我与老师的接触屈指可数。从老师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要我用这三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处事之道,学习之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用终生。不管我考研过来成绩如何,面试中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在我成为了老师的学生的那一天起,老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着我,包容着我。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看着老

师鬓角那微有些花白的头发,可以感受到老师平日里的辛苦,可是每次老师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带着和蔼和纳默。我一定要努力地充实自己,不让这份幸运裉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希望能帮助我的导师分担一些工作中的辛苦。

我时刻都能感受到,我所在的师门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师兄师姐是我们的哥哥姐姐,将来的师弟师妹是我们的弟弟妹妹,这个大家庭里有严厉的管教,也有充满爱意的包容。李老师总是会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老师循循善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每当导师给我们上课时,每当实验室大集体聚在一起时,导师喜欢讲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他曾经懂得的道理和人生哲学,更喜欢谈谈当今国内外形势与社会新闻,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视野。他的想法与思路见解独特,针对性强,清晰透彻的逻辑凸显出聪明智慧的一面,这是我们都佩服他的地方。他管理学生的方式独树一帜,从不逼迫与责骂学生,给每个人充分的自由,让我们自己做出选择与决定。他常常教育我们科学研究凭的是兴趣和热情,没有兴趣只有教条式引导毫无意义,他强调科学的真谛在于积极的探索与钻研,出色的想法与智慧来自于灵感的指引。有道是良诲如茶,清水平淡,香淡皆为缘,缘起缘落驻心间。他的教诲我一直牢记于心,不时提醒自己路漫漫而修远的上下探索中时刻做好自己。一个好的导师是人生智慧的启明星,让你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享受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一曲《采桑子》道出了多少辛勤园丁的艰辛劳碌,无私奉献。言不尽鞠躬尽瘁、诲人不倦的丰功伟绩!愿他们的智慧之星永闪光辉,长耀人间!感恩遇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