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2024-03-15 13:48:15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1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评估指南》的出台宛如指挥棒,为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要求落地提供了指引。对科学质量观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新的认识。引发了很多思考,现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要转变观念,紧跟评估指南

《评估指南》围绕办园方向、保护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以科学质量观为指导,力求更加切实的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的倾向。此次颁布的《评估指南》强调,注重过程评价,聚焦班级观察,教育评估不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或资料呈现,而是需要评估者回到教育现场去,深入其中,让教育评估更鲜活、更真实、更有温度。

二、要师幼互动,实现同步发展

《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重视关系的意义。在“教育过程”(A3)的“师幼互动”(B8)部分有7条内容在阐述师幼互动的相关问题,这的的确确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因为关系决定着幼儿教育的软性质量。我们应该让儿童、教师、家庭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聚拢和共生的状态,建立一个育人共同体,将教育指向未来。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畅想,思考幼儿的所玩所想,提出了相应的改变策略。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时,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接受、被认可。我要不断更新观念,尊重理解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发展。

三、要尊重儿童,坚持儿童为本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孩子是往往的各不相同的,能力、爱好、习惯和教育背景等都有很大差异,老师应做到的是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不做横向比较,不给孩子贴上任何形式的“个人标签”,而应该是依据不同幼儿特点,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儿童为伴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反思自己以前,也曾经经验主义,过度追求班级常规稳定,而忽略个体差异。以后的工作,我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评估指南》是教师走向专业的指挥棒、也是隐形支持教师走向专业的拐杖;它不仅仅是评估的指标,也是扶持幼儿园成为高质量的助手;是引领教师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师幼互动游戏能力水平的强化,更加重视“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的验证。作为幼儿教师,我要做的是将《评估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今后的工作开辟新道路,明确发展方向。和孩子共同成长,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希望在教育中的孩子和我是同样自由、自主的,也是自立、自律的,孩子们在自由中对话、在自主中成长,在自立中创造,在自律中行动。《评估指南》勾画出的高质量教育在每个幼教人心中,更在每位幼教人的脚下。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2

20__年3月30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这不仅对学前教育,也是对整个义务教育段的课程改革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小学教育的观念与实践动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双向衔接”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不能否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依然存在着改革理念与实践脱节的某些疑难问题,其中“学校课业负担过重”、“幼儿园小学化”是久治不愈的一对顽疾,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小衔接历来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不可思议的是,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近二十年,幼小衔接却越来越步履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小学生的学业竞争始终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渠道冲击着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学习压力早已下移到幼儿阶段。尽管幼儿园坚守着以幼儿身心健康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但来自小学课业竞争的学习压力仍然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幼儿身上。因为家长们已从无数个上一届小学新生家长那里得知,不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将会“吃苦头”。于是,一种恶性循环开始产生,即每届小学新生中总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为入小学提前做了知识准备的学生,他们已能读写汉字和拼音、已会百位数加减、背诵乘法表,另一部分是零起点的学生。结果证明,那些先行学习的学生在入学后很快适应了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未做任何知识准备的学生,为赶上那些先行学习的同学则压力重重。其实,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进度,除了与教材内容过多有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越来越多超前学习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不以为然。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家长以自己的“教训”告诫下一届新生家长:提前认字写字学拼音有多么重要。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去社会培训机构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且势头越来越猛,甚至某些幼儿园的大班,还出现了幼儿转入校外机构提前学习的现象。尽管有识之士不断论证这种提前学习的即时效应和早期竞争有违儿童发展规律,有损儿童身心健康,不利于儿童长远发展,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小幼之间坚持抓两件事,一是禁止小学的招生考试,二是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然而由于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巨大鸿沟,对解决入学初的学习负担下移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指导意见》告诉我们,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改变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思考逻辑。因为事实证明,幼儿园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坚持“去小学化”的课改精神,要求小学向下衔接,而中小学从后继学习的角度,坚持的是为升学做准备的实用逻辑,要求各学段逐级向上衔接,这种谁向谁靠拢的单向逻辑是很难妥协的。“双向衔接”的提出,不仅让我们看到,国家对解决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的决心和力度,更让我们看到高层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根源的判断与把握。

二、“双向衔接”为的是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指导意见》强调的是具有可监测性的行动。因此文件对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协同各方力量着力于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解决幼小衔接教育生态链上一个个不和谐的节点。

首先,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学段特征呈现出断裂式的衔接陡坡,因为个体发展是连续的,教育却是分阶段的;个体发展的特点和速度是有差异的,教育阶段的目标和进度却是同一的,这种发展的连续性与教育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越是早期越是突出。

其次,幼小之间的课改步伐并不同步。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长期隔离,尽管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基本一致,但幼儿园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始终坚持《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试图改变长期以来的“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尽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中小学则始终难以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知识内容多而学业负担依然沉重,幼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第三,各级教育行政与学校之间的上令下行之间存在阻碍。由于没有从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上改变,仍然看重分数和升学率,也由于把增加重点学校数量作为扩大优质资源的指标,这就增加了家长竞争的可能性。

第四,家园、家校之间对教育的科学理念不能形成一致认同,国家高层三令五申的结果则是刺激了家庭的发力:幼儿园不教,家长教;学校减负,家庭加。因为,在学校减负的情况下,家庭的着力大小,就成了孩子学业赛场上的关键了。家长的需求立刻就形成了教育市场,迎合家长抢跑的心理,社会培训机构则为强化学生和幼儿的学业负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学校减负、幼儿园去小学化的一系列举措、要求和指令不产生效应,是因为教育生态出了问题。因此《指导意见》提出幼小双向衔接,并从教育生态的治理着力,是极其明智的。我从《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中,读出了三个可监测的要点,一是幼小之间的衔接坡度是否明显减缓,二是否建立了幼小协同的长效机制,三是否明显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总之是否形成了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三、“双向衔接”的实现有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对于长期困扰的学习压力不断下移问题,很多人将其怪罪于家长的望子成才心切,怪罪于社会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于是千方百计向家长宣导科学的理念,却效果不佳,想方设法治理社会培训机构的不规行为,却屡禁不止。因为这些做法尽管正确,但只是治标。而《指导意见》提出要综合治理,实际上是在敦促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因为,《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举措,蕴含的是一种“问题导向,标本兼治”的思路,其中充斥着一系列的行动研究课题,我至少看到两大类问题需要研究:一是联动机制的研究,二是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研究。

首先从联动机制来看,要解决的问题是“合力”。《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幼小互通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这是解决教育生态的关键。关于幼小互通,就国际的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在学制和课程上已经实现了5—8岁的一体化,而《指导意见》提出的“双向衔接”,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向小幼一体化迈出的第一步,至少通过机制的研究,可以打破小幼之间互不往来,各行其事的局面。

关于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意味着目前注重了“共育”,但共育之中不协调而需要完善。例如在幼儿园方面,要么家长需求至上,迎合家长小学化的需求,要么课改理念至上,对家长的焦虑行为不予理会;在小学方面,则是学业至上,一味要求儿童适应小学,家长协助学校。由于这种共育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所以家园和家校的矛盾突出。而要完善共育机制,我认为应该强调家园校关系中的“协商”意识,提出协商性家园校共育。因为协商意味着平等、互惠及合作,平等是指教家园校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而非一方是被动的,互惠则要求各方的诉求都应得到对方的理解和认同,合作则是指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共同努力。

其次从课程教学改革来看,要解决的问题是“增效”。《指导意见》要求小学低年级“适度减少课程内容,减缓教学进度”,从而达到“减缓衔接坡度”的目的,这不仅符合幼小衔接的思考逻辑,而且是有事实依据的。但我们仍要思考的是,教学进度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仅“适度减少课程内容”,要在完成课标的前提下,放慢教学进度是否可能?放慢教学进度的空间有多大?其实,细究一下不难发现,目前各学段的学业竞争力主要放在了“超前学习”和“反复刷题”上,用加快进度来为反复刷题腾时间,尤其校外培训机构助力学校超前的前提下,很多地方的升学选拔也以超前知识获得为标准,于是从学前一直超前到高二,最后可以腾出整整一年的时间为高考刷题。表面上似乎是一种时间的平衡,殊不知,用赶时间来强化知识,反映的是教学的低效率。因为超前学习需要时间,死记硬背需要时间,反复操练需要时间,于是把学生休息的时间、娱乐的时间、体锻时间以及拓展视野的时间全部搭上。

因此,通过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增效才是关键。而“增效”则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的高质量,增效也意味着为学生丰富人生经验,拓展兴趣留出时间,确保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与学:小学的作业量多少合适?用什么方法来强化知识最有效?学习中的无用功占了多少时间?罚抄的惩戒方法是否合适?怎样区分机械重复与有效练习?怎样的课堂氛围能让儿童保有持续的热情?如何让不同学科之间产生知识经验最大化的综合效应?幼儿园如何在去小学化的前提下做好入学准备?即时效应和长远效应的时效范围是怎样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很多。

如杜威所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可见,漫长的教育过程瞄准了两头,一头是儿童,即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一头是社会,即教育必须考虑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同样,当整个人生教育分成若干个学段的时候,每个学段的教育起点衔接的应当是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终点衔接的是为高一级学段所做的准备。所以,《指导意见》明确了两个阶段双向衔接的任务,即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的入学适应。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言,各级学校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当是逐级向上衔接的,而从人才发展的连续性规律而言,各级学校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是逐级向下衔接的。为此,《指导意见》对入学准备的内容和入学适应的教学方法做了提示。也就是说,小学的教学方法应当向幼儿园靠拢,而不是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上向小学靠拢,而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内容却应为有助于小学的学习而奠定基础。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开展幼小衔接对幼儿的重要性!理想的幼小衔接,应贯穿至整个学前教育中,充分利用三年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扎实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以及对事物的探究学习兴趣。幼小衔接应从幼儿园入园时就开始培养,让其在三年的时间里逐渐养成良好的能力以及行为习惯。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3

学习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后,我觉得自己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改观。《评估指南》对我们平时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评价标准都做了细化,能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不再迷茫,对于教育所遵循的发展方向,所要制定的教育目标等都有据可依。《评估指南》为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

《评估指南》对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师幼互动等方面做了细致明确的说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针对这些要求我们根据园所实际和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各班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环境和课程环境。在家园互动中应鼓励家长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并支持幼儿园工作。

学习了这份指南之后,让我明确该怎样进行保教工作,更好地把工作做到位,它给子了我们保教工作的启示,让我明白了提高保教质量是教师必备的职业行为准则,有了这种崇高的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把情感倾注到孩子身上,才能始终注意用自己的言行去塑造孩子的心灵,使自己深深爱上这份幼教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与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从而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巩固。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4

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呼应社会关切,为小学和幼儿园科学做好“双向衔接”提供了重要指导。

作为即是一个幼儿园教师又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宝妈双重身份的来说,能深刻体会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从大班毕业的幼儿,刚结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开启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环境的变化、身份的转化,引发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态。如何顺利有效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对儿童在小学入学初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个性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精读《指导意见》我有几点体会:

一、推进小学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

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幼儿园的小朋友瞬间变成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帮助他自然融入小学生活,完成人生的第一次从“学前”到“学后”的转变,我想这是他成长路上的关键一步。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论是人际环境还是学习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陪伴,依恋性较强,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非常抵触,需要给予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疏导与关注。

《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我注意到,孩子的班级,创设与幼儿园相近的班级环境,如:允许孩子们适当携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增强心理安全感,缓解入学焦虑;根据需要灵活摆放课桌椅,支持教师以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在一年级的户外活动区域提供适宜的体育器材和游戏材料;张贴温馨的图文提示,帮助儿童熟悉校园环境。”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表示,当每位儿童对新集体有了家的感觉时,自然会产生平和稳定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样态。帮助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幼小顺利衔接的关键一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老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目前,实践工作者常常为转化过程中的重重矛盾所困扰: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衔接观念上认识不一致;有效衔接观念的先进性与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冲突与矛盾,等等。我们许多教师在困扰中被一种惰性——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行为所牵拉着,无法进一步推动改革。那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化机制到底是什么?

《指导意见》的出台便是力图进一步指导“实践转化”。我们认为,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是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蕴涵某一理念的实践所运用的策略和智慧。《指导意见》同时追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都具体转化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行动指南。可以说,解读《指导意见》是提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过程;落实《指导意见》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操作过程。这都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儿童的发展中把握“教”,从而探索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平缓过渡,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挥小学在双向衔接中的主体性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论是人际环境还是学习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陪伴,依恋性较强,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却非常抵触,在升入小学后便需要给予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疏导与关注,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面临心理、生理、能力等方面的衔接,这一阶段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往,国家就幼小衔接问题出台过一些政策,我们幼儿园也有一些做法,虽说,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中还列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5

近日,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推动各地健全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此次颁布的《评估指南》强调,注重过程评价,聚焦班级观察,教育评估不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或资料呈现,而是需要评估者回到教育现场去,深入其中,让教育评估更鲜活、更真实、更有温度。

以往的量化评价容易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只对教育进行外在和结果性的评判,它不仅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对教育现象客观性的认识,也容易忽略对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核心的内容的评价。

基于“儿童为本”的原理,《评估指南》更加聚焦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求在保育教育实践中通过持续性观察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特点个规律,强调班级保教计划的制定与调整、一日生活安排与调整都应建立在对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参与各类活动的关注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者则应带领老师一起深度领会和思考,引领老师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并将评价指标内容与实践工作有效对接,使教师真正做到向专业内涵发展。

教育评价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事关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将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要求具象化,为幼儿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科学的实施指南和明确的行动依据。

在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中提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获取经验的需要。我觉得首先是尊重孩子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是孩子内在需求。他们借助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积极探索外在世界。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会利用晨谈、自由活动、散步等时间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静心倾听孩子们的想法,让孩子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生活课程之中。

我们要先回到儿童立场上,儿童立场是基于“儿童的视角”支持儿童发展。而“儿童的视角”指的是儿童在其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感知和理解,儿童作为主体在他(她)自己的生活世界,有自己的现象学,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理解世界的立场和角度。“儿童的视角”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关注儿童自己的“自我贡献”,即他们对自己的看法经验、感受表达和偏好。很多教育家,像卢梭、杜威、蒙台梭利在他们的著作里都反复谈到,儿童有自己的成长大纲,儿童是自己的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儿童来到世界的第一任教师是他自己,然后才到父母再到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完全要放手让儿童依靠自己。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儿童立场,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教育保育计划,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事宜的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建立合理得生活常规,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与幼儿一起分享经验,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注重各领域的有机整合,加强有效科学的衔接等等。

理解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片面追求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评估指南》强调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与保育教育,聚焦在教育过程上。活动过程和师幼互动是我们要关注的。师幼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互动的行动、行为,两个主体通过互动实现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成人不因为儿童小而忽视儿童,也不因为倡导儿童中心就完全追随儿童,追随儿童是必要的,但有时是跟在儿童后面,有时是与儿童并行齐步,这取决于儿童的学习进程,在游戏的探索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该使用什么方式来支持儿童。一方面是给他引导,另一方面是激发他的主体性,所以师幼互动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在共同主体的平台上的相互传递。

《评估指南》的出台与实施,既是直击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突出的问题,更是如同一盏明灯,点亮了幼儿园质量评估和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明确了幼儿园评估的重要指标,也就从根本上保障并推动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的实践真知。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6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使我对保教质量的切实提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我的以下几点心得:

一要理解相关政策,坚持正确理念。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多方协同参与、相互协调的过程,有效的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教师以及政府、社会等参与主体之间建立积极的协同关系。二要强化衔接意识,推动双向衔接。在共同教研中,通过幼小课程共享价值观、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合作开发共同的主题、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实践共同体,搭建平台实现环境、课程和教学的共建共享;通过教师常态化交流,以促进共同实践和相互理解,确保儿童顺利过渡。三要倾听幼儿心声,深化幼儿调研。理解幼儿所面临的“生活作息要求不同、师生关系不同、学习方式和内容不同、学习要求和评价不同、自我计划和管理内容不同”后,通过制订各种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化解问题,解决困难,达到减缓陡坡、顺利过渡的目标。

今年2月,国家层面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为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提供了路线图。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中,一要突出过程评估,扭转“重结果轻过程”的导向。重点关注园所保教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师幼互动发展等,不断提高保育质量及水平。二要强化自我评估,调整“重他评轻自评”的路径依赖。幼儿园要加快建立并完善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园所主观能动优势,引导教职工主动参与,在加强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与教育部门指导有机融合,切实实现“以评促建”。三要聚焦班级观察,改变“重硬件轻内涵”的现象。引导教师关注幼儿,明确连续观察不少于半日和覆盖面不少于各年龄班级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实施师幼互动,使幼儿获得发展,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的高质量提升。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7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是我们学前教育领域第二个《指南》,依据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学习要点,细读之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对保教保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有了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评估指南》指出要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体会,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他们年龄较小,对待他们我们首先要更加有爱心、有耐心,不仅要关注孩子今天学习了什么,更要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对幼儿做到关心、细心、耐心,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观察、分析、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

面对一个个幼儿,我们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其他教育阶段存在本质性的区别,这是由其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

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激发幼儿的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在集体面前大胆自信地展现他们所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充分迸发小脑袋里蕴含着的无限的可能,诠释好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评估指南》要求,我们应当把教室搬到操场、把自然放进场馆、把情趣融入区域、把学习植于生活,让每个孩子在“玩”中都能合理成长,使他们成为“会玩、会说、会创造”的“三会”儿童。

读完了《评估指南》,我深深感到,“花开”需要经历生长的过程,“有时”是一种积极的期待。幼儿园,无论是文化的形成、课程的建设、儿童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在深耕细作中方能守得“花开”之时。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8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通过学习,并结合自己园所的工作经验,我感悟颇深。

《指导意见》坚持科学导向,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确保幼小衔接工作沿着科学方向推进。《评估指南》以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都是特别重视幼儿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准确把握儿童学习发展特点与规律是促进科学衔接的根本,文件提出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其实,幼小衔接从孩子的入园之际就开始了。幼儿园重点是“养习惯”。陈鹤琴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学习。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从游戏计划到游戏活动,孩子获得了自主计划、自主协商、自主实施、自主调整、自主评价的能力,他们主动学习探索,这一切不仅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与生活所具备的关键品质也会大大增强,同时提高在未来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日常生活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契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孩子的服务意识,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准备而是全面的准备。

二是坚持双向衔接。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的责任,文件强调树立衔接意识,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减缓坡度,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中还列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三是坚持系统推进。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文件提出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教师是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

1、联合研修,建立联合教研机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通过开展“走进小学”主题月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从管理与教师层面抽派专人,共同成立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组,通过多角度调研,深入了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指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中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会诊把脉,分层跟进指导。将幼、小两个主体中教师的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上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合力教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年段进阶的实践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和研训计划,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小幼座谈会,与小学教师针对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一起分析探讨、交流分享,双方共同梳理小学生、幼儿园在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学科节能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要求,共同制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习惯养成长期计划,为入小学奠定扎实基础。

2、家校联动,完善家园共育机制。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就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方向,同步前进,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新家园共育形式,以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方式增进交流。如家长进课堂、家长沙龙、体验式家长会等活动建立家园共育的长效机制传递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本质及价值取向。作为家长,有责任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理念转变也是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首先,家长应正确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亲子教育,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的心理规律,还可以通过学校印发的宣传手册、家长会等方式,主动了解学校育人文化,和教师探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端正教养观念。其次,家长应主动和教师进行联系,就儿童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课程衔接等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起反馈机制,最终达成教育共识。

四是坚持规范管理。强调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规律的做法和行为,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议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大班,而不是盲目跟风选择一些课外结构进行“幼小衔接”。提前进入小学期,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使幼儿自然生长的原生态遭到破坏,这种状态对身心均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来说极为不利。幼小衔接至关重要,会影响孩子一生。我们要始终坚持零起点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极大地耐心,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扎实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所有的政策研究与解读,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儿童;所有的教学实践与反思,都是追求同一个目的,那就是给孩子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桥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努力让孩子发展的“可能”成为真的“可能”,帮助孩子们迈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9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20__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我园作为本学期新成立的一所幼儿园,教师队伍层次多样,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民办园,有的刚毕业参加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是本学期重点工作,因此本学期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学习《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让全体教师学习掌握政策、充实理论知识。

一是站稳儿童立场,关注儿童视角。儿童是幼儿园工作的灵魂,是幼儿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理解和尊重幼儿是科学保育教育的根本前提,如何发现儿童、理解儿童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瓶颈。《评估指南》紧紧抓住这一问题,提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鼓劢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等评估要点,指引老师们要潜心研究和了解幼儿,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倾向,将关注点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去发现幼儿在学什么,他们是怎样学的,从而发自内心地相信幼儿、欣赏幼儿,发现了不起的儿童,真正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积极的、自信的、有能力的学习者。

二是注重师幼互动,有效支持幼儿学习。如何真正落实儿童为本的理念,《评估指南》强调要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看见和读懂幼儿,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一直是幼儿园保教实践改革的难点。因此,评估指南提出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这些关键指标,明晰了高质量师幼互动的行动框架与路径,强调师幼互动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贯彻“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营造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氛围,理解幼儿在各领域的学习。从“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不急于介入或打扰幼儿的活动”“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给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考察要点,则给老师们在如何把握适宜的时机,怎样支持和回应幼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有效的操作指引。

《评估指南》设立的评估指标全面呈现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质量的关键要素,扭转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倾向,引领园所、家庭和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评价幼儿园好不好,不在手园舍是否漂亮、功能室有几间、玩具充不充足,而是坚守“儿童本位”,站稳“儿童立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更加注重师幼互动、同伴互动、课程实施、家长参与等动态发展目标,把关注点转移到教育本质和育人实质上来,评价的背后,体现了成人的儿童观、课程观、学习观和发展观。

《评估指南》不仅仅是评估的指标,也是扶持幼儿园成为高质量的助手。既把《评估指南》的理念与内容,让老师们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注重保教过程的高质量,也能让孩子们在美好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起用成长的力量静待花开,一起迈向新未来!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10

通过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我既感欣慰,有略有忐忑,欣慰的是《评估指南》对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细化,为幼儿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依据,忐忑的是怎样把《评估指南》里面的维度、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落到实处。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正确办园方向,提升保教理念专业性

一是将坚持正确方向作为首要基本原则,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强调办学导向,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科学价值观。

二是坚持儿童立场优先。学前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对于其他阶段存在本质区别。为此,我们必须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在园三年其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评估指南专设“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三个维度的评估内容,对幼儿园保教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

三是关注日常,关注细节。关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引线,探寻科学、轻松、多元化的、人性化的保教策略。

四是保教结合,包含、渗透、构成充分的有机联系,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五是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孩子是往往的各不相同的,能力、爱好、习惯和教育背景等都有很大差异,老师应做到的是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不做横向比较,不给孩子贴上任何形式的“个人标签”,而应该是依据不同幼儿特点,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儿童为伴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扭转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倾向,回归教育本质

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上,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贯彻落实“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的实际行动。《评估指南》坚持科学评估,努力完善评估内容、积极改进评估方式,切实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倾向。

一是扭转“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倾向。一直以来,我们对结果评估的过度关注弱化了对教育过程动态发展的追求。实际上,教育价值体现在过程中而非仅看结果,质量评价应通过强化过程评估来确保结果质量。《评估指南》强调注重过程评估,“关注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教质量。”这一要求不仅有利于全面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更有助于维护幼儿身心健康、规范学前教育秩序。

二是扭转“重硬件轻内涵”的评估倾向。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更多关注了结构质量(如班级规模、园舍建筑等要素的保障,而忽视了过程质量(如师幼互动、幼幼互动、课程实施、家长参与等要素的动态发展。《评估指南》坚持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聚焦幼儿园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关注保教过程质量,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强调有效落实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重要方面的过程性内容,《评估指南》已将师幼互动质量作为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指标。

三、坚持以评促建,促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评估指南》坚持科学评估,积极改进评估方式,切实引导我们做到以下内容:

一是关注过程,学会给予支持。在活动中我们要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儿童,给予孩子更有效、更适合的影响,学会关注孩子整个学习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要在聚焦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教育的质量。

二是学会观察,支持孩子的成长。《评估指南》中写到“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居于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这是引导教师要将观察、记录、分析作为日常保教常态化的工作,持续化的观察和个性化的指导。不能只存在某时、某地或某一刻,尤其是对幼儿或教师贴标签行为。在园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游戏,探讨问题、研究方案,在实践中随时观察儿童、及时梳理,对应孩子的发展现状并制定下一步的方案。

三是尊重个体差异,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够与后期的教育更好的结合,而精准的评价能帮助开发适宜儿童的课程,提供有支持的环境、材料、活动。要明白日常忙忙碌碌的意义所在,而科学精准的评价,才能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去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理解儿童、懂得儿童、按照儿童的学习速度和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践。《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不仅仅是评估的指标,同时也引领着我们幼儿老师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11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是20__年2月教育部印发,《评估指南》是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方向性文件,纲领性文件,它为加快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全国各地幼儿园朝着一个方向办园。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是我们学前领域第二个《指南》,第一个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而《评估指南》依据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对园所保教质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前教育普及必须要有质量保障,没有教育质量的幼儿园不仅不会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好的影响,而且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评估指南》的颁布让我们对保教工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进一步建立推进有效实施的工作模式,建设基于评估应用导向的激励引导机制,并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氛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篇12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班刚毕业的幼儿,刚结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开启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环境的变化、身份的转化,引发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态。顺利有效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对儿童在小学入学初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个性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近期,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呼应社会关切,为小学和幼儿园科学做好“双向衔接”提供了重要指导。我认真精读,分享一下心得:

一、推进小学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老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聚焦,是一个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的探索过程。当前,一线教师常常为转化过程中的重重矛盾所困扰: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衔接观念上认识不一致;有效衔接观念的先进性与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冲突与矛盾,等等。许多教师在困扰中被一种惰性——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行为所牵拉着,无法进一步推动改革。那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化机制到底是什么?

《指导意见》的出台便是力图进一步指导“实践转化”。我们认为,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是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蕴涵某一理念的实践所运用的策略和智慧。《指导意见》同时追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都具体转化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行动指南。可以说,解读《指导意见》是提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过程;落实《指导意见》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操作过程。这都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儿童的发展中把握“教”,从而探索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平缓过渡,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挥小学在双向衔接中的主体性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论是人际环境还是学习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陪伴,依恋性较强,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却非常抵触,在升入小学后便需要给予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疏导与关注,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面临心理、生理、能力等方面的衔接,这一阶段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往,国家就幼小衔接问题出台过一些政策,各地也有一些做法。虽说,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中还列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三、探索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策略

当前,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不完善、家长对幼小衔接理解偏颇、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实施和监管不足等。那么,面对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应如何做好儿童入学适应教育呢?

1、改革创新,促进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初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为了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低年段的教学要寓于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和情景中,要让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和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教师也应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以实现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的身心协调发展为目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以课堂知识“基础牢”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例如,清华附小开发了“启程课程第一周”等实践探索,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探究性学习,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同时还开展了关于在一年级包班制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两个班主任教多学科,两个班主任如同一个家庭的“爸爸”和“妈妈”,既能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又能在班级管理上向幼儿园一个班配有主班、配班两位老师的模式靠拢。这些探索无论在管理上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双向借力、助力作用,有效解决了各主体定位不清、策略不明的问题,为幼儿园与小学建立双向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顺利过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儿童拥有良好的学校生活开端提供了有益参考。

2、联合研修,加强教师衔接合力

教师是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幼儿园与小学从管理与教师层面抽派专人,共同成立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组,通过多角度调研,深入了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指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中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会诊把脉,分层跟进指导。将幼、小两个主体中教师的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上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合力教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年段进阶的实践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和研训计划,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在县信丰一小开展的双向衔接教研实践中,构建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桥”,教师之间开展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主题月活动互动,与各种课程联动,探索有效的双向衔接,形成园校协作、一体化联动、资源共享的内容生态。这些密切而有深度的研修模式让教师有题可研、有话可说,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让两个学段的课程生态产生密切联系,让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家校联动,共促儿童健康发展

儿童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这些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儿童的教育产生作用力。研究发现,父母双方的陪伴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有责任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基于此,家长的教育理念转变也是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首先,家长应正确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亲子教育,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的心理规律,还可以通过学校印发的宣传手册、家长会等方式,主动了解学校育人文化,和教师探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端正教养观念。其次,家长应主动和教师进行联系,就儿童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课程衔接等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起反馈机制,最终达成教育共识。

4、健全评价体系,多方参与反馈

幼小衔接工作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在实践中经常被忽视。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评价和反馈,有利于促进幼儿入学准备与儿童入学适应等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就制定相应计划而言,小学、幼儿园、家庭及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幼小衔接的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前编制幼小衔接的时间进度表,为衔接主体提供时间上的便利和政策扶持。小学应明确安排本校幼小衔接工作的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列出详细的步骤和实施细则,并持续跟踪整个活动的进展。教师可通过与儿童的日常交流,明确他们在哪些方面适应不良,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确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就评价标准而言,学校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制定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指标,如学生日常表现评价表等,小学、幼儿园、家庭及社会都应参与评价,积极为儿童入学适应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恰当的反馈,并将其应用于下一阶段幼小衔接工作的计划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