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谈谈双减的看法 篇1
教育,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双减”着眼于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如今,“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四个月了,学生、教师、家长们迎来了怎样的变化?为此,通辽市教育局邀请全市广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及学生共话“双减”,共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双减”的具体做法和意义,分享自己对“双减”的思考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讲述“双减”给课堂、学生、老师及家长带来的变化,一起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扎鲁特旗鲁北第一小学许明星老师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我尝尽了“双减”政策的甘甜,我该如何把工作开展得游刃有余,出色完成任务呢?
一、增“责任心”。作为教师积极为学生服务的初心,在双减之下更要有增不减。增“事业心”。我们要增强提高自身教学效能的奋斗心,始终践行为学生服务的决心。增“自信心”。落实“双减”,吃透政策,让我的教学之路有本可循,挖掘自身的自信心。
二、创研法。一是研“教法”。“双减”能进一步明晰提高课堂效率的宗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删减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建设以活动为主线的数学课堂,落实数学主题模式。二是研“学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因材施教。在数学课堂上任务的设计上会有针对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生任务,戒骄戒躁,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是研“练习”。数学教学中摒弃机械重复的练习题,尝试设计了自主性、针对性较强,实践性较广的练习形式。基础教育阶段,不用一次或少次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在注重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所谓“真”教学,即教学要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考高分,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
三、“懂”教学。“双减”直接指向教学实效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真正“懂”教学,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全面分析学情,实施精准教学,开展项目式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助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
四、“慧”教学。“双减”下的教学务必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我会在课堂上积极开展特色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实质,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导线”,是助力“双减”政策行稳致远的“减压线”。在作业时间减少的前提下,要提高教学效能,从学生一头来看,要重视预习和复习。提前把第二天上课的内容读一读、看一看,预习了解一下,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思路,更快地吸收教学内容。而每天回家后主动回忆一下当天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复习,则能帮助学生减少遗忘,夯实基础。这样一来就能将起点的微小优势经过预习和复习两个关键过程放大,从而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从教师这头来看,则要精简课堂内容,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只做目的明确、有必要的活动,可有可无的环节都可以删除。以“学生发展为本”,精讲简练,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许老师说,落实”双减“任重而道远,虽然年龄比较大,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始终站稳学生立场,以优质的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为教师谈谈双减的看法 篇2
“双减”落地生根小半年了,效果到底如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觉得既然“双减”非做不可,那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一定要提高老师们的幸福感!
01壹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5+2”课后延时服务,也就是每星期延时5天,每天延时2个小时。这样一来,学校的下午放学时间要比当地职工的下班时间晚半个小时,让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孩子。
这个想法是好的,充分照顾到了家长们的利益诉求。但延时服务的管理主体和执行者可是学校和老师。因为要进行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要提供场地,器材,提供老师,这肯定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而老师们要牺牲得更多,原来的课余时间变成了正常的上班时间,严重打乱了原先的生活节奏,让人很不适应。
比如像我们农村小学,原先冬天下午4:30就放学了,实施课后延时后,下午放学时间推迟到了6点。而北方的冬天天黑得很早,下午5点天就黑了,等到放学的时候,早已经是万家灯火了。
农村的老师们一般都住在城里,以前下午放学后,骑车或者开车回家,大约半个小时,一般六点半左右就吃过晚饭了。而现在呢,六点多的才刚刚把学生送出校园,或者正急匆匆地往家赶路。所以说,在双减实施以后,老师们是付出最大的群体。
02贰
现在实施“双减”以后,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只能进行一次考试;一至二年级不允许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的家庭作业不能超过60分钟。
但上级要求在给学生全面减负的基础上,力争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这就给现阶段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减负,另一方面是要成绩,两方面都要兼顾到,这就叫做“减负增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上级主管部门也是不余遗力,双管齐下。一个个巡视组被派到学校检查,一进校园就走进班级,翻看学生们的书包,看里面有没有违规教辅资料。然后座谈老师和学生,看有没有办班、家庭作业超额、违规考试等情况。最后,坐在会议室里面扒档案,看“双减”、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的资料,主要看制度是否健全,致家长一封信,教师签订的各种责任书是否周全。
另一方面,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召开了一系列的有关“双减”的会议,对老师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网上在线培训和线下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让老师们在减负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我们乡也迅速跟进,召开专题会议,对上一学年的期末成绩进行表彰,物质奖励加上精神奖励,把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并且,有小道消息说,局长非常看重成绩,等到期底肯定要进行大排名。成绩差的学校,校长直接免职,学科后三名的老师通报批评。
为了能够“减负增效”,我们学校也顺势而为。原来间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现在改成了每周都教研;学校领导班子不定时推门听课,对作业教案的检查更为频繁……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学期的工作节奏猛地加快了许多,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抓成绩。
当然,老师们也说,要想抓成绩,玩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用处不大,成绩都是抠出来的。学生平时练习量不够,题型见得少,到时候一考试肯定蒙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为了成绩,已经有人铤而走险,偷偷让学生买了一些教辅资料。看来,为了不挨批,老师们“卷”得越来越厉害了。
03叁
这一学期开学后,感觉比以前更忙了。老师们从早上七点多来到学校,一直忙到天黑透,就没有闲的时候:校门口值班,学生晨读、午写、暮省,打扫卫生,备课、上课、听课、议课、教研……这些只是常规的忙,而教学以外的忙只会更多。
安全教育平台完成率如果没有达到100%,需要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如果沟通不畅,老师们就只能代做;家长疫苗接种和学生疫苗接种,老师们需要登记和统计,并及时催促,查漏补缺;师德师风大学习、大讨论、大整治活动,需要及时补齐制度、方案、计划、记录、图片、总结;“万师课外访万家”活动,需要老师们整理计划、总结和家访记录……
04结语
施行“双减”后,老师们的在校时间大大延长了,这无疑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也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倦怠。如果有关部门能认真倾听老师们的心声,大量减少他们的教学外负担,让他们真正的回归课堂,那么,老师们的心理就容易找到平衡,他们的幸福感也许不会降低太多。
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摒弃“唯分数”论,不再一味地给老师们加压,让老师们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本质的东西,相信老师们的幸福指数还能提高不少。
最后,我想说,我是教师,为了我们的幸福感,非常期待有温情的教育环境!
作为教师谈谈双减的看法 篇3
基层教师虽然在教育系统处在“神经末梢”,却关乎教育大局,关乎“双减”工作落实效果。“双减”工作看似只是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基层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树立内涵发展的观念,通过教育科学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双减”工作的要求,减负必须同时提质。没有了“加时”“补课”的“法宝”,“题海”式的作业也不再可能了,几乎所有无限制占用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还能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经济发展一样,仅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总会走到尽头,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无法承受的困境,最终都要转向集约型发展,即要不断挖掘在现有投入、现有资源基础上最大化的发展可能。“双减”政策让这个阶段提前来临了,从此以后教师必须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学,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集约型发展模式的根本保障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集约型的教学提质也需要依靠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再有,其他教师的智慧也可以启迪我们。总之,“双减”之后,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还要意识到“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双减”文件还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课余时间还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也就是说,“双减”之后要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但在愈演愈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孩子大有人在,更多孩子说不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个性发展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个人体会,最重要的就是在评价上,要通过日常评价让孩子重新找到自我,并鼓励他们勇敢地朝一个更好的自我走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告别“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包括正式的、系统化的评价和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口头评价,一定要坚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得以个性化成长。再有就是重成长轻成功、重过程轻结果式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积极变化,及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注重过程化评价,结果当然也要看到,但当结果不好时,教师的评价也一定要回溯孩子的努力过程,这种评价正是鼓励他们做“更好自我”的最好方式。
作为教师谈谈双减的看法 篇4
“双减”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生态系统,需要形成合力,更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如下“五种关系”。
一、与课程、课标的关系
“双减”的前提是课堂增效,课堂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把握与执行。教师要做课标的忠实执行者,做教材的创造性解读者、使用者。
教师要有“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课标教”的意识,应努力做到脑中有“纲”课程改革纲要、胸中有“标”课标、腹中有“书”教材二次消化适合学情解读、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
同时,教师还应完成从学科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关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推进。
二、与同事的关系
教师要与班主任、同学科教师、跨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双方成为“双减”的合作者。
教师与同课教师参与集智备课时,应抓好“五个方面”,发挥群体的最大智慧:
1、站在“学者”角度进行教材的分析和文本挖掘,内容可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链接点,课程资源、个性化解读等。
2、说明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要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把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上。
4、说明问题设计及其意图,并对课堂问题的完成预案准备。
5、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并在集智研讨的基础上,拿出可视化成果,包括单元规划表框架、单元课时教学任务活动创意表、分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等。
与班级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学习规则,培养学生的内在秩序感,共同助力学生习惯的养成。
与本班课任教师合作,借助班级作业协调员,控制作业总时长,彻底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与跨学科教师协作,积极尝试跨学科内容整合,开展拼教、拼研、项目学习等活动,进而全面提升探究性、合作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三、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应充当课堂纪律的组织者、学习氛围的点燃者、问题困惑的点拨者、学生成长的点化者,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
若爱没有增加,或学生没有感受到爱,即师生关系没有改变,学生对教师是一种敌对的、逆反的心态,那么一切补差策略就会大打折扣,难以取得成效。
由此可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关系是课堂的生产力,关系影响态度、效果,改变课堂应先从改变关系、改变情感开始。所以,教师与学生课内外相处时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换位思考。
“双减”要求教师学会放手、放权,要求学生学会自律、自控,学会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跳出固定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要感染、熏陶、培养“明生”。
“明生”有三层含义:
1、明学:思维比较清晰,元认识水平较高,自律意识、自控能力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素养高。
2、明标:对“为什么学习“、”学习终极目标是什么”等有深度的认知。
3、明世:有责任,有担当,改变世界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非常明晰。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双减”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四、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家长是战友、是同盟军,所以教师理应向家长群体借力、借智、借道,同时与家长相识、相知、相行,共同做孩子成长的护航人。
家庭教育不能“错位”,家庭不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家长更不是“学校教师的助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本末倒置。
家本课程可以围绕以下角度构建:
1、伦理道德、行为习惯、社交礼仪。
2、现代生活方式、娱乐、健身方式。
3、以书香家庭建设为中心的家庭学习。
4、旅游、考察、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5、学科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
教师应引导家长成为“双减”政策的“神助攻”,要让家长回归教育理性,从被动的、消极的教育绑架转向主动的、积极的教育参与,从唯分数论、唯升学论转向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教师还应特别提醒家长,不能教师搞减负、家长搞增负,不要为孩子购买、逼孩子完成大量的练习册、单元试卷,不要“鸡娃”。
五、与自我的关系
教师要理解、接纳、执行“双减”政策,做“双减”政策的创造性实施者。
“双减”不是“躺平”,更不是成为“佛系教师”。“双减”,减的是内卷,增加的是教师对职业的专业认知;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本领。
责任感能激发潜能。教师要为自己的理想打工,为自己的教育梦工作;要积极倾听教育外部的声音,不要自我设限,要让思维杂交,让认知升级,构建新的思维模型,让今天最好的表现成为明天最低的要求。
总之,我们要解放思想,提升自我,做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教师;做顺应发展、传递正能量的教师;做不负时代、敢于突破的教师。
作为教师谈谈双减的看法 篇5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基于学生的教学能力、基于教学的研究能力、基于素养的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
就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而言,教师需要从理念和行动上做起。要高度重视作业设计和研究,将过去习以为常、随口布置的作业转向更加科学、更加立足学生、更加面向未来的作业,像备课一样备“作业”。如果说过去的作业像“搬砖”,未来的作业可能需要一定的设计或规划,需要基于学科中的特定知识模块、能力素质要求或学科方法而设计出一个系统的作业。
就课后服务而言,教师需要明确课后服务不是简单的作业辅导、教育活动延伸或看管服务,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意味着教师在校时间也随之延长。“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通过多元渠道、整合社会力量做好课后服务。这需要学校善于借力和聚力,通过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做好课后服务,真正实现高效优质的课后服务,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教师和学生捆绑在一起。
规范校外培训,让学生将更多时间留在学校、投入校内学习只是路径,根本还在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需要教师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精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研究学生和学习的能力,研究学科与课标的能力,真正从有效学习、真实学习的角度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要求和目标不是简单通过参加既定培训就能达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具有专业发展的自觉。
从眼下来看,“双减”政策确实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双减”导致了教师负担的加重,而是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教育教学和本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减”政策的提出不是为难学校和教师,也不是故意给教师找麻烦。“双减”政策的落实更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圈在学校,粗暴地增加教师负担,而是引导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应该看到,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成为家长焦虑的“催生器”,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这一状况的改变需要学校发挥好重要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积极投身到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来,以政策执行主体的角色主动参与,积极建言献策、俯身研究。
在教师积极准备迎接挑战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也应当千方百计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优质的职业保障。一是适时提高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保障教师待遇。若地方财力不足,则需要通过健全机制来制定科学、合理、合法的收费标准。二是优化师资配置制度,提高教师配置供给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压力问题。三是制定科学的课后服务社会工作者准入标准,面向社会招聘有资格、有条件的社会工作者,协助参与提供高质量的延时服务。四是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监管的基本原则下,直接购买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减轻教师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