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2024-03-08 21:59:58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1

通过聆听了韩震教授的讲座我深刻的体会到: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培养社会主义优秀的接班人。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2

一、进一步强化育人导向。宏观上重新强调人类不仅在适应和改造地表,借助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引导航空教学,培养学生关注宇宙环境,探索宇宙奥秘,培养科研精神,树立科研理想;微观上加大对乡土地理的渗透,且通过资源整合、跨学科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立志发展家乡。

二、切实增强对教师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性。体现在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各学科综合化实施。在具体执行课程标准时,2011版往往凭借教师个体的自我解读与内化,而2022版的导向性更加明朗,表现在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和和教学提示,细化了学业要求和考试命题建议(明确了教到什么程度);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强化了怎么教,增设教学评价案例,增设许多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多学科实践形式,这样就有效降低因教师差异性导致课标执行力度的层次不齐性。

三、新增设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为教师发展搭建了脚手架,2022版新课标不仅凸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体现了对教师发展的重视。教师的发展包括教育专业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力。尤其22版课标后附附录一、附录二,包含了大量的教学活动参考示例供广大教师研究、借鉴参考和使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思维,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与之相关的个性化知识,发挥其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智慧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教学观念、师生关系、课堂管理等问题的理解与实践。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3

最近研读了2022年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感触颇深,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大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积极向上。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新课标的特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加强学段衔接。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新地理课程标准呈现以下特点:

一、课程性质

在2021年修订版的基础上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有关内容相衔接,与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理念

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细化了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要求学生学习之后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原理还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利用情境教学、实践探索、问题引导等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真正的有地理素养的人才。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4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明确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能从中看到新方案、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主要凸显了“四个深化”。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把小学和初中一盘棋考虑,不割裂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色。具体到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核心词、关键词,贯穿于课标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在11版课标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的素养具体到“四基”和“四能”的育人目标,更具体、更易理解,给一线教学指明了方向。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构建,注重主题教学,使得教与学体系更明晰。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方式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这一改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01、11版课标中就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在一线老师中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大部分留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导向,22版的课标更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科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而且强调真实的社会性,这一变化更加强调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变革。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地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和发展情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并对每一个学段都有具体的要求。这样的修订,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带头加强新标准和新方案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新要求。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5

十年课改,我们的课堂发生着历史的巨变。传承与创新,认同与质疑,反思与觉醒,探索与挑战,都在这十年聚焦、跌宕……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修订版)的基础上再次新鲜出炉,扑面而来的课改春风的确焕发了我们释放教育的生命活力,也唤醒了内心强烈的教育探索意识。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宏观角度了解时代变化的趋势,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的课程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旨在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同并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梳理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各数量的分布状况,发现教材中经典文化典籍内容丰富,既有诗、词、歌、赋,又有四书五经等,整体上体现了“经史子集”四部要素体系,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在选文、插图、字词教学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它们正在引领、传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这一风向标也使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增强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建构小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国内小学正式全面启用后,其中的诸多传统文化内容也备受重视。那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到底有哪些传统文化内容,而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又该秉持怎样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策略,这些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也令我们工作室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选定一个研究专题: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选编及教学策略研究。我们的研究旨在为所有语文教师开辟一个以“传统文化”为轴心的部编教材研讨氛围。我们的目标和大体思路: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创新传统文化教学策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形成文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堂中,潜移默化的被传统文化内容的魅力所吸引,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实现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现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塑教师教学理念,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有效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教育,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利用学校语文教育这一载体,不断开展语文课程的教育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结当前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背后的原因,以现有教育理论为基础,为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实现的有效性。

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研究,引发教师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视,帮助教师整体掌握其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以期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最大程度上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传承效果。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语文教科书只是为学生叩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此次课标研修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确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意识,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准确判断教育前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学生,让学生人人有颗中国心,且能够持续保持这份爱国情怀。

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教育不是急功好利的,不能浮躁,要慢慢引导,静待花开。

“行动才有收获,坚持会有奇迹”,好的理论、思想,好的经验、体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一点一点、一项一项地去逐步实践、修正、再实践、再修正,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适时的培训比埋头苦干更重要;学习理论比经验实践更重要;行进在教育的路上比成为教育家更重要。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6

到2022年,我已经从事初中地理教学14年,说实话,在教学中有些设计出现了瓶颈,没有了革新,但在阅读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突然有了一些想法,想和同僚一起聊一聊。

我以地球仪这一节课来谈一谈:

2011年地球仪的课标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因为感觉课时紧,学生以前也没有接触过,这一节课我都以教师讲授为主,用两节课的时间,把内容强行灌注进学生的脑海中,可是我感觉学生是懵懵懂懂两节课,考试一旦出现此类题型还是不会。下面是采用比较法的一小部分教学过程:

经线

形状特点

指示方向

长度特点

度数范围

纬线

形状特点

指示方向

长度特点

度数范围

上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的图和我手中的地球仪结合进行回答,学生边看边说最后记笔记。但是效果不好。后来发现主要是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完成。

2022年地球仪的课标要求第一点就是: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新增)

看了这个要求,我突然茅塞顿开,虽然教材上也有这个制作过程,但是以前因为课时紧,没操作过。也见过有的老师用橘子引导学生画经线,我一直觉得浪费时间,不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看了课标的要求,再设计这一节课时,我要把用橘子做经纬线设计进去,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去求知,在学生动手过程中提问,让学生去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可能效果会更好。

上面就是我的一些感悟。为什么这几年在设计方面出现瓶颈,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出去研学的经历少,感受不到新思想新浪花。另一方面是课时少,一星期两节课,内容多且难,不探讨不放心,都探讨又觉得没有时间,困惑呀!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7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了,我已经从事初中地理一线教学工作14年,经过多年的对现行地理教材的研究和执行,我是期待一次课程标准变革的,果然变革来了。

为什么我会期待一次课程标准的变革呢?在山西省大同市初中地理学科成绩不计入中考,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被动的因中考而获得的那一部分——而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被动的学习动力是主要的,因为主动的学习动力很少。现在,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不需要经历选拔考试的,加上学生的父母上学的时候社会上的学习风气比较宽松,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父母没有通过激励孩子刻苦学习来实现家族命运转变的需求,因此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家长是不对孩子的学业做长远规划并因此培养孩子的理想抱负的。而不参考中考的现状,让初中生自然的优先学习中考科目,初中地理学科要想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须发挥出其学科魅力——这一在当前教材中比较难体现的点来。因为当前教材似乎侧重于给初次接触地理学科的初中生们展示比较全面的初级地理知识体系,而忽视地理在生活中能发挥的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认真读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半部分,对第二部分“课程理念”第4点感受颇深,其中提到的“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积极开展地理户外实践”让我看到了希望,在“附录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中我找到了令人兴奋的“学习活动设计”,“探索太空,筑梦航天”作为一个对“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延伸,可以结合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同时极大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起到影响,学生们会受到一个宇航梦!

在“附录1地理学习活动示例”里,“示例5”让我拍案称奇。如果我们正面的带领学生来学习区域,学生的感觉是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非常的被动,兴趣更是无从谈起。这个活动的设计的妙处是通过“划区”让学生明白了分区学习地理的必要性,也能让学生明白按区域学习地理是一种方法!任务就是“划区”,根据地形图或气候图来划一个区。在选定一个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区域范围越大包括的内容越复杂,范围越小,内容越具体、详细;而之所以依据地形或气候可以划出一个区,说明这里是因为地形或气候而与周围不同,证明地形或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很重要的要素!分区之后,对区域自然环境进行进一步全面认识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区域与周围不同的气候或地形是受什么因素影响才呈现出来的,综合思维得到锻炼。对区域经济和人们生活的认识会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当地的人类活动是否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地和谐观会得到培养!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8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落实,使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初中化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内容的顺利实施。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成效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性

化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面对多样化的化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自身思维,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消化。但就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育,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无法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低下。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化学提出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意识。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我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物品作为实验物质,并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涵。首先,我为学生准备食盐、白糖、淀粉等物质,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内容,理解和探究实验步骤。其次,在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发现物质不同的溶解性,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化学教学内容的乐趣,又能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保障,传统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枯燥感,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在参与中获得学习收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燃烧与灭火知识时,为了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火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燃烧火焰的危险性,同时对火灾的发生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知。然后为让学生掌握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学生了解不同起火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灭火方式,除了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外,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好地保障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部分教师为更好地发挥出作业的知识巩固作用,为学生设置大量的作业内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无法保障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影响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作业内容能够更好地明确学习重点;二是作业内容分层,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后学习内容;三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以“酸碱反应”为例,我为学生设置课后思考问题:“酸碱反应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酸性与碱性物质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酸碱反应的实例?”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更好地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落实者,应积极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与创新,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完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9

日前,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按照“10年一大修”的节律,先后公布了2001年版、2011年版和2022年版。认真研读深刻理解新方案新课标精神,对于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7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基础上,结合特殊教育实际调整增减确定的。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这是国家首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是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为蓝本,遵循特殊教育规律研制而成的,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依据的标准。特殊教育2016版新课标对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给出了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和实施建议。

特教学校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源于普教,又是普教相应成果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创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研究普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吸收普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精华,是一门基本功课。这次新颁布的新方案新课标,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等深刻内涵,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看,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和亮点,值得认真研究、借鉴和应用。

深刻把握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回归教育本真,激发特殊学生活力。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不断地欣赏、不断地激励、不断地指导,学生才能在一个个原点中得到进步和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应趋向校本化和人本化管理,教师不但要履行好教育教学的重要责任,更要引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价值导向。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特殊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发展,不断增强特殊学生家庭福祉。“素质教育就是教育的核心。”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

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实现特殊学生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不断提升特殊学生获得感。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6年版),推进盲、聋、培智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不断总结和反思教育现状,基于特殊教育新课标开展教学和评价,努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积极开展“1236”爱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强化新三项基本功训练(即教学设计能力、特教基本功和信息素养),实现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为特殊教育和学生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因地制宜发展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探索职教新路径,逐步增强特殊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归属感。

在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精神,在教育教学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破解难题,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师资配置,逐步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符合残疾人就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多方利用社会资源坚持走好“就业+升学+职业能力提升”之路,满足特殊学生就业需求和进入高等院校就学需求,不断增强特殊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不断提升学生幸福感。

广泛运用教育资源,形成了以教育、服务、管理、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多元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满足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发展、人格成长和社会融入等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收获自我价值感,享有美好的心灵体验。

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要给学生开辟大量实践性作业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发挥有效的育人合力。

新学期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 篇10

一、明确提出初中化学课程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2022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化学观念”反映了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质。“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体现了作为科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课程,即核心素养的领域特质。“科学态度与责任”,彰显了化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核心素养的跨领域特质。因此,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是从学科、领域和跨领域的三个层次,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系统刻画,是化学课程全面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高度凝练。

二、大概念统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核心概念支撑主题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了五个一级学习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实践”这五个学习主题对大概念进行了显性化的呈现。“组成与结构”、“性质”和“变化”反映了化学学科本体论意义上的大概念。“探究实践”,体现了化学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大概念,“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凝练了化学学科价值意义上的大概念。例如:“组成与结构”大概念下的核心概念有“元素”、“原子”“分子”等。

三、课时教学目标设置要落实化学课程核心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设置不仅要落实课程核心素养,还要具化课程核心素养,不能“贴标签”,切忌生硬地照搬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避免教学目标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要进阶化,系统化。教学目标设计要在大概念引领下,设置单元整体目标。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单元的素养功能在于基于质量关系和比例关系引导学生建构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定量关系”这一大概念。使学生逐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比例视角。因此,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其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2。通过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探究,知道化学方程式表征了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比例关系,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比例视角。3。能基于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4。收集和梳理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事,体会定量实验研究和基于实验事实的科学推理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目标1、2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这两个单元核心概念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物质变化的定量关系”大概念,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目标3侧重于引导学生形成化学方式的书写技能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技能,重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目标4设计为一个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和梳理活动,体悟化学学科的定量思维方式及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