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等奖

2024-05-07 18:13:09 各类稿件 打开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等奖 篇1

一、说教材

本文写邹忌规劝齐威王纳谏除弊的故事,揭示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这种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夸邹忌漂亮,邹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际上正是为突出主题作了极为有力的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茅塞顿开。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来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办法,委婉动听,往往容易收到比直言进谏更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这一新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古代文化中的讽谏艺术,对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大有益处。

二、说学情:

初中生虽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三叠排比”法。(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若能抓住作者用“三”构思这一特点,既可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又可体味作者匠心独运之妙。)

第一,邹忌察蔽。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先向妻、妾、客三种身份的人询问,均被其蒙蔽。后来通过与徐公坐谈、窥镜、夜思三步认识过程,知道自己“诚不如城北徐公美”,进而醒悟到妻、妾、客的蒙蔽,是出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这三种原因。这一部分说明若不能冷静自知,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多种原因的蒙蔽,只有敢于实事求是,深思明辨,才能明察真伪。这是进谏的前提。

第二,邹忌进谏。由家事到国事,邹忌紧扣私、畏、求三种原因,巧妙的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属民三类人物作了三种类比,委婉的指出齐王“蔽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三,齐王纳谏。齐王下令纳谏,以面刺、上书、讥谤三种形式,和上、中、下三种奖赏,突出了齐王不拘对象、场合、方式,从谏如流的美德和诚心纳谏的决心。

第四,纳谏结果。分别从令初下、数月、期年三个阶段,进谏者“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三种变化,侧面反映了邹忌进谏,齐王纳谏的显著效果。出处 wWW.zuOWeNBa.nEt

四、说教法:

1、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预设四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三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

下面是第二、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篇1

播放典故动画故事,解题导入。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un昆)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弹琴设喻治国的故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把握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而且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其它还有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至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一)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吴王阖闾合驴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2。作业(任选一题):①根据故事情节画一组简笔漫画并配相关说明文字③学后心得“讽谏”和“纳谏”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作业,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六、教后反思:

以前我上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疏通文本,然后编演课本剧。内容上侧重文言语法和逐字逐句翻译,主要以串讲为主。编演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把握人物。淡忘了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是领悟和学习传统文化。

后来我再上这篇课文,更注重文与言的和谐相生交融。

文与言的和谐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知识,这是教学基础;又注重对文本的整理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通过教学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在教学方法上追求文与言的和谐。串讲法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弊端明显。其实方法并无高下之分,只要运用得法,串讲也能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文学堂奥。当然不能一味串讲,应将串讲和探究、诵读、质疑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二、在学习方式上实现“文”与“言”的相生。学习文言时应继承古人积累的成熟经验。如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感,获得熏陶,感知文本,体悟文化;在积累中储备知识,训练字词,整合知识,体会规律。除此之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适用。三、在教学活动中探求文与言的交融。文言文学习需要语境和实践,而恰当的文言文课堂活动既能为学生创设学习语境,又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言语实践机会,且能在活动中实现“文”与“言”的交融。演课本剧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课本剧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但此种活动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如果教学环节和过程落实不到位,容易架空语言和脱离文本。读写结合活动更适合文言教学。比如改写,将《邹》改成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自编自演课本短剧,理解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最精彩难演的应是三问三答,要指导学生模拟出妻、妾、客在回答同一问题时的口吻和心态。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显现出一些细微的差异。其妻是极度赞誉,语气强烈,表现出对邹忌发自内心的爱慕之情,妾较妻而言,少了几分真情,添了几分敷衍敬畏,赞叹中不乏矫饰,而客人语气平淡且虚伪,纯是奉迎之辞。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等奖 篇2

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我在第一、二节课已对本课的重点字词句、文言现象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习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教学重点: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6、教学难点:学习类比说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俗语导入,引出本文“忠言不逆耳”的故事。

两条教学线索

主体教学部分分为两条线索,明线是通过总结“三叠”排比的结构,整体把握内容。暗线是突破类比说理,体会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品味人物形象。

首先,品读“三问”“三答”,通过称谓、句式来体会人物微妙的心理,由于感情的亲疏以及利益关系,得出邹忌受了蒙蔽的结论。为下文的“三思”“三比”做铺垫。

接着,品味“三比”,突破类比说理。为了降低难度,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类比的本体,让学生把类比的喻体写在横线上。总结邹忌类比说理的过程。然后引出类比的概念,概念不能晦涩难懂,要经过教师的简化。对于类比,要达到现学现用的教学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紧接着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和一些运用类比说理的俗语,再一次帮学生理解类比说理。

然后,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通过魏征直言进谏仍然获得成功的事例,分析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自己高超的技巧,更因为进谏的对象是一个英明的王。接着,通过品析“三赏”“三变”的情节,品析齐威王形象,感受他宽宏开明的风度。

最后,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揭示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

拓展阅读和作业

读《景公废酒》的故事,说说晏子的劝说高明在哪里,再一次体会委婉劝说的妙处,课后作业是创设两个现实情境,让学生委婉地劝说,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说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两点还需要改进。

一是,第一个环节,在处理“三问”“三答”情节时,过于详细,耗时过多。这个情节其实是为下文邹忌的“三思”“三比”做铺垫的,必须要讲,但讲多少,这个点不好把握。因为这里耗时多了,后面教学在时间上显得紧张。

二是,在突破类比说理这个重点难点时,技巧欠佳。虽然概念已经经过我的简化,但是还是不易理解。好在后面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和一些俗语补充,能让学生意会类比说理。才算突破这个难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等奖 篇3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教学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进而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朗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讲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达到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若干个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抛出,以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越及时越好。所以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设置了课堂练习以反馈教学效果。

2、说学法: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课前预习,试着去解决老师出示的思考题。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通过表演和抢答的游戏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设计合理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用“三人成虎”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补充: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个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择友谋士,像庞葱、魏征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季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而齐王又是否听了他的建议。(故事内容:战国时代,各国相互功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县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还是没有召见重用他。)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邹忌对齐王是进谏,而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就是纳谏。

3、了解邹忌与齐王的身份。

4、了解什么是《战国策》?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情境范读(课件展示情境),然后全班齐读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时候注意范读的语气、节奏,然后再读的时候尽量读出韵味。)

2、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讨论生字词的理解,小组内部能解决的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长负责纪录,再上黑板板书,然后全部同学一起来讨论解决。

(三)分析课文

1、[说]: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讽齐王的经过是怎样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如何?

(这是课前老师提供给学生预习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课文,大家讨论问题的答案。五分钟后各小组准备以抢答的方式来回答。获得机会的小组先是一个同学用文中的文言语句来进行回答,另外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说明。教师做好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较难懂的字句,并借助板书输理答案。

目的: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读]:分角色朗读。

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老师抛出问题:妻和妾以及客在回答邹忌时的语气是否相同?接着要求学生在组内分别饰演四个角色进行对话朗读,体会个中人物的语气是否相同。(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后会发觉妻和妾和客的语气各是不同的。)

目的:读出人物的语气与故事的特定情境

3、[议]:讨论人物语气不同的原因。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媒体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小组内继续讨论。

目的(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明白:这是因为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名媒正取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4、[评]:评说人物劝说的艺术和人物的性格。

引导的问题:(1)邹忌的家事与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王的?

(2)根据故事的内容请你说说邹忌与齐王的性格特点?

目的: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出邹忌劝说的艺术和了解人物的性格。

5、。[演]:再现生活,培养劝说艺术。

教师设置情境:小张和小黄是同桌,两人感情笃厚,而且成绩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有一天,小黄发现小张在帮班上的一名差生做作业,小黄想当面劝阻同桌不要这样做,可是又怕说了小张不接受而影响大家的友谊。现在请你帮小黄出出主意该怎么样才能让对方乐意接受意见,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教师要求小组内继续讨论自行分配角色,然后表演,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请表演较好的两组上台表演。

目的:为了让学生知道委婉的劝说方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小结内容

通过课件引领学生进行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五)练习巩固

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要求学生合上书本独立完成。教师课件展示问题和答案帮助学生记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一等奖 篇4

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本单元一共包含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学习这类文章,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感受古人的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学之前应分析学生的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学习过文言文,感受过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古文的极致魅力。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是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以及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地吟诵文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读悟结合,学习作者运用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等说明方法,分析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邹忌进谏艺术,受到启示和情感上的熏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我将采取以学生以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为主,教师以讲授法、想象法、朗读指导法加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劝谏故事,预设学生汇报屈原劝谏楚王、魏征劝谏魏征;我将进行简要的总结,进而引出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样从学生了解的知识入手,不但可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而且会从情感上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部分,首先,我会以预习检测的形式,引导学生分享《战国策》的资料,然后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全文,结合书中注释解决疑难字词;通过播放名家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划分好朗读的节奏,指导学生朗读。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指导。

字词方面:我将在多媒体展示本文生字词,通过强调多音字“朝”音、义的讲解,虚、实词的积累,帮助学生掌握字词要点。

朗读方面:通过读悟结合,分析妻心理,明确读妻子回答应是热情赞扬的,顺势采用表演法,同桌互读,感受文章语言特色。

最后,以全班齐读的形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有的感情色彩。

环节三:析读课文,体会重点

深入研读,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节的解读来理解整篇文章,深化文章主旨。因此,我会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我的教学。

层次一:分析人物邹忌和齐威王。

这里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邹忌“讽谏”的句子

并从中初步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预设学生会汇报如下内容:

内容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找出邹忌讽齐王的起因。预设学生答出邹忌与徐工比美,三问妻、妾、客,及及妻、妾、客的三答,理解邹忌并未因赞美而得意忘形。明确邹忌认为妻子是由衷的赞美,妾之答则有拘谨畏怯之意,而客之答充满了奉承之意。深刻体会邹忌是一位聪明、有自知之明的人。

内容二:“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这里,我会设疑问难,提问学生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学生找到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邹忌是如何“讽”齐王?明确:邹忌以家庭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由家庭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讽谏齐王。顺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思考邹忌与齐王三比得出的结论,预设学生说出“蔽甚”,明确邹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内容三:“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预设学生说出进谏人数逐渐减少,从而明确齐王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接着,我会采用换字法,提问学生能否将王曰:“善”换为王曰:“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善”字,字里行间表达出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诚意,进而理解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的谋士。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魅力,感受文章语言的整齐美与哲理美。

层次二:理解进谏过程,体会语言魅力

这里,我会列举进谏不当的例子如:比干被挖心,帮助学生体会邹忌通过以小见大,以浅入深;巧妙设喻,委婉劝谏的方法,进谏成功。从而感受邹忌进谏的语言魅力,深入体会文章的整齐美、哲理美,领略古代散文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环节四:品读文章,感悟生活

这一环节我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谈谈他们对邹忌和齐王的评价,从而总结出:邹忌是一位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齐威王是一位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师。顺势由课本转向生活,学生自由阐述与人交往的方式,教师总结,明确: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社会进步。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自己亦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深入体会故事于今的积极意义。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它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语文学习观。这里我会总结本课所讲,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内容。并设计开放型作业:写一封给自己的长辈,劝谏他戒烟或者戒酒,下节课分享成果。

六、说板书设计

这便是我的板书。既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