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2024-02-22 13:19:02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人与人之所以不同,源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有些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有些人相信“人的才能可以发展”,即任何时候都是成长的起始点——也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不同,最终造就的结果也不同,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会拥有不同的人生。

我们都学习过《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章。金溪民方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仲永和他的父亲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孙权劝学》中的这句名言,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了。原文是: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产生很多影响,但它的核心只有一点:就是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你不会在某个时刻被正式宣告获得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是通过一个过程,一步步接近成长型思维模式。

从《伤仲永》、《孙权劝学》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后天努力是可以改变自我的,人若不持续成长即使是神童也会“泯然众人矣”。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过这么一句话:“未来人类要准备好,每十年要重塑自己一次,扔掉自己过时的知识、技能、经验、假设和人脉,重新来过。”十年或许太久了。时代变化得太快了,你必须无时无刻地重塑自己,没有日复一日的成长和精进,你就一定会落后。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动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与他人。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成功意味着做到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要强于他人;失败是一次机会,而不是死刑;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更加关键的是,要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身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对于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有着深刻的体会。在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时,我不仅被书中的理论所吸引,更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将其应用于我的教育工作中。

首先,我被卡罗尔的才华和深入研究的精神所折服。她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还是一位用心去理解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探索者。她的理论不仅有深厚的科学基础,更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她让我认识到,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过程。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关于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和特质是固定的,无法改变;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不断提升的。这一观点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我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

在作为班主任的实践中,我发现将成长型思维模式应用于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了解到他们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更愿意接受挑战。其次,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时,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通过应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也重新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实践。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性。通过这种方式,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

再比如我现在带的七(4)班新生,周四进行了一次数学随堂练笔,周五进行了英语随堂练笔。有些同学发挥不是很理想,这些家长、学生在对待考试成绩方面过于看重成绩本身,过分的焦虑和沮丧,也就是固定性思维的明显体现。所以我会专门开一次班会课,让学生们知道如何用成长性思维对待考试。比如:只有反馈,没有失败。错误是用来学习的机会,失败是进步过程中的成功。让他们从注意分数本身到注意考试的真正意义是对目前学习的一种反馈,是阶段性的,比起分数更重要的是错误的原因和调整方法。然后,会做一些学法指导,这样可能会让同学们能够更容易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

最后送给每位同学一句话作为共勉:当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应该静下心去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

这也体现了《终身成长》所强调的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和适应力培养的问题。目标设定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驱动的关键。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路径。同时,培养学生的适应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科领域以及生活中的变化时,学生需要具备快速适应的能力。我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适应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通过将成长型思维模式应用于我的教育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力。作为班主任,我将继续努力将这些理念传授给我的学生,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我相信我们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在39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近期有幸拜读了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终身成长》。她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成长型思维的优点,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四方面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是成功的推动力。

固定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使然,不断地给予自我满足的暗示,停滞学习,不思进取的想法。

成长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可以靠努力实现的,只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成功经验并付诸实践,就会有所进步的想法。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者的区别。课堂上,点名回答问题。固定思维的人会想,课堂上这么多人,怎么偏偏会是我被叫到,一定要好好回答不能出错。而成长思维的人想的是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会给予纠正。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的结果,另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并纠正、肯定所带来的提高。

虽然不愿意承认,我大多数都是以固定思维去看问题。害怕被点名、害怕新的环境、害怕不熟悉的人,每天从事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经常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从别人身上挑毛病,不从自身找原因,借口总是比办法多。看过这本书后感觉思想的转变是迫在眉睫了,按照书中提到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接受,面对自己的固定思维;观察,明确出现固定思维的原因;命名,给这个思维定式一个名字;教育,用成长型思维来反复教育、沟通。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走向更好的那个自己。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从读这本书开始到结束一共用了12天的时间,总共309页。在以往的读书效率上应该是至今为止效率最高的一本书了。可想而知,我当时读它的时候产生了多么强烈的共鸣。《终身成长》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成长型思维者和固定型思维者在遇到挫折之后的应对方式,非常适合家长、老师、职场白领,还有正在奋斗的年轻人。

首先从书里的内容可以看到,固定型思维的人和成长型思维的人,思维模式上有所不同。

人类的某项特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天赋不可改变,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信,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书里提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从思维过程的解析上来看,书里易于理解的小故事说到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不同在于,成长型思维者在拓展自己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不已,而固定型思维者在事情尽在掌握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觉。如果事情变得富有挑战性——当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的时候,就丧失了兴趣。而你永远不知道努力和时间能将一个人变成什么样。要让潜能开发一定需要时间的积累。当固定型思维者选择成功而不是成长的时候,他们到底想证明什么?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很特别,甚至是高人一等。顶峰是很多固定型思维者渴望到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者的工作激情带来的副产品。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两种人在能力和成就上的不同。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的果实。而通常固定型思维认为自身能力不够,并且这种刻板印象可以干扰他们,甚至定义他们,让他们不再感到舒适和自信。对于偏见,固定型思维者认为自己非常愚蠢、与正常人不同,极度否定自己,从而陷入焦虑中。相反,成长型思维者认为即使失败,即使被贴上否定的标签,却还会从自身出发,努力让自己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别人的评价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调整方向,控制自己。

相对于智力而言,身体上的天赋更加显而易见。迈克尔·乔丹也一样,他不是一个“天才”,而是一名努力的运动员,可能在整个体育史上,他都是最努力的。当他被校队淘汰的时候,***妈让他继续训练,然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自己的弱点,为下次比赛做准备,后来他变成了别人眼中的运动奇才。他也曾被人讲“是一个不断想提高自己天赋的天才”,对他来说,成功源于人的头脑。“坚韧的意志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而对于相信天赋论的固定型思维者来说,被人否定和失败更容易让他陷入焦虑。

当我们跳到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上来,也能发现这两种人的不同。固定型思维的领导人,希望能够带领企业的成功来彰显自己的伟大。相对于成长和创新来说,他更担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拒绝冒险,更希望事情在自己的掌握中。而成长型思维的领导人,更希望招募更多比他优秀的人才,他们相信人的潜能和发展潜力,无论是看待自己还是他人,在他们看来,公司不是突显自己优越性的工具,而是可以促进成长的发动机——可以促进他们自己、员工以及公司的成长。

当我们看到这两种人的人际关系和思维模式的时候,也能看到其中的不同。成长型思维者会尝试去学习对自己和感情来说都有用的东西,让自己在未来可以有更好的生活,被拒绝是人际交往中的常态。固定型思维的人面对拒绝的时候会给自己贴标签,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文中有一位在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女士说:“我不是圣人,但是我知道,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我必须去遗忘和原谅”。

这两种人格形成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么一些人,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和教练,可以说他们是思维模式的传授者。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避免对孩子智力的表扬,多传递注重过程和成长的信息。当人们经常夸赞孩子聪明而不是努力的时候,慢慢的他会越来越害怕挑战。如果父母真的想送给孩子一份礼物,最好的就是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成为赞扬的奴隶,他们将拥有一种可以建立和修复自信心的、终生有效的方法。

在最后我想说,其实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的思维一直在不断观察和解读一切,使我们的生活得以在轨道上正常运行。但是有些时候,有的人会对发生的事进行过度解读,这会导致过度焦虑、压抑、愤怒或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当你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大脑里的那些微小的链接就会增加,变得更强壮,人们放弃非好极坏、非强即若这种从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产生的想法时,就能更好地收获有学习效率的策略,帮助他们控制自己。每一个小错误并不会导致世界末日,而是在提醒你,你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它们在告诉你下次该怎样做才能更好。我们每个人都不免有囿于固定型思维的时候,但恐惧来源于未知,你越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的原因,就越能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时保持警惕,避免深陷其中。

最后,真正的成功并不源于偶然的,偶然得来的成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中文标题是《终身成长》,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卡罗尔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成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特别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时候,一系列的表现在于: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脾气暴躁、喜欢讲排场、摆架子等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人的本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模式。正如我在休假期间接到公司吴姐的电话通知,要我参加总公司演讲比赛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演讲比赛?不要吧?我会紧张啊,我演讲水平不好,演讲不好会遭人嘲笑吧?很多中国人跟老外在交流的时候喜欢说的一句话是:MyEnglishisverypoor!这些都是一种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所以,固定型思维模式来源于认知偏误,而成长型思维则注重理性认知。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成事不在天赋,而在努力;马云高考三次才考上杭州师范专科学校,他自己也承认在:BAT三巨头中,他是唯一不懂互联网技术的领导人,但是他却是那个最敢想、最努力、最敢拼的。我认为,阿里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马云内心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远远大于他内心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本质还是对一种人与人关系的正确处理模式。伴侣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以及和自我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有没有一种正确的处理模式?有,那就是从「评判与被评判」的关系,转变成「成长与帮助成长」的关系。这句话,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举例说明——老板在每年的会议上总是会说这样一句:新华联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马云也多次强调:感谢每一位阿里人,哪怕他只在阿里待过半个小时!这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对员工的努力和付出表现出由衷的赞美。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我们公司在座的每一位领导都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领导。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认为君子与小人也只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的两面性而已。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要让君子性的成长型思维多一点,让小人性的固定型思维少一些。这样才使我们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变成阅历丰富的成年人。

那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本质差异是什么呢?

这两者对于自身的评价的准确度差别很大。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对自身评价很客观,很准确。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要么是自视甚高要么非常自卑,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间。

当你获得一个机会的时候,你的思维和表现是什么?是毫不犹豫抓住机会还是徘徊再徘徊?

兴奋点体现的不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脑波亮的时候是在分析准确答案的时候,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脑波亮的时候是宣布对与错的时候。

对于后天努力的看法不一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天份,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却相信努力。

今天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的两种基本心态。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关键在于思维模式:是满足于现有成果、避免失败可能的固定型?还是以努力为主、寻求挑战机会的成长型?决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远。只有扭转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改变前进的方向。

《爱拼才会赢》的歌词唱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加油吧,新华联石油人!改变吧,我们的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一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了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这本书通过许多实例清楚地讲述了一定的道理,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其中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多的内容是思维模式和对学生的表扬方式。

我们的思维模式更多的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我们要接受自己一部分的固定型思维,这没什么可羞愧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接受它高频率的出现。当固定型思维出现时,我们应尝试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将成长型型思维激发出来。拥有成长型思维不一定让人成长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是会让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减少精神内耗。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老师们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例如,我们在学生们的数学课中加入一些伟大数学家的故事,我们将这些数学家说成天才,很容易就取得了数学方面的成就。那么这种做法就会将学生们推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些人天生在数学方面就非常聪明,一切的成就对他们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样的做法显然将学生推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

我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我们班有个小男孩,数学连续得优,我也履行承诺给孩子一定的奖励。那一天我课间值班,看到他拿着他得到的奖励,在几乎每个孩子的面前都展示了一下。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孩子是否认为要获得满分才能得到奖励?奖励的行为是否带来了错误的信息?于是,下一节课上我又一次请到那个小男孩,问了他一些问题:你能和其他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你的学习习惯吗?每天为学习做了哪些努力?这些习惯的坚持给你带来了什么?让他意识到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努力成就了每次的好结果。也让其他小朋友了解到他人优秀的原因是努力、是积累,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希望下次他们的开心不是因为分数而开心,而是因为自己的进步:今天比昨天的自己成长了而开心。我也更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及坚持、尝试从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取得进步。对于自己,今后我会学会欣赏孩子们付出努力的过程,经由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孩子们。

《终身成长》一书确实带给我很多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遇见!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7

《终身成长》是美国的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总结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经典作品,卡罗尔·德韦克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虽然行文絮絮叨叨,逻辑性一般,但瑕不掩瑜,书中反应的思维模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内省。

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成两种,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前者认为成事不在天赋,而在努力;后者特别相信天赋的力量,认为人擅长就是擅长,不擅长学起来也没什么用,事倍而功半。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小时候喜欢做智力测试,证明自己智商高;在学校学习时,希望被老师和同学的认为是“天生聪明“,当努力用功学习就要偷偷躲起来;当入职新公司时,希望能短时间内有所成就,被认为”有天赋”……很多人都喜欢能表现有天赋“而不需努力,但往往受到打击时又容易一蹶不振,因为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变的,即使通过努力也不能大幅度地改变,遇到失败,是自己没有能力的表现,带给人沮丧、失望。与其说是没有“天赋”,倒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正如书中提到著名篮球教练约翰·伍登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以前,你都不算是个失败者。

书中作者表示,人的成功不在先天,无关外在,而在于人的思维模式,小时候影响我们的成绩、长大了影响着我们工作、亲密关系和育儿等方方面面,既能阻碍了我们的进步,也能推动我们的发展。阅读中,让我最深刻的是,固定型思维在我们学生时代的影响。或许,很多人都曾经会有过考砸了的经历,尤其是高考这种“一试定终身”的考试。但高考真的是一场考试定我们终身吗?现在已经远离高考十多年,离开学校N年的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一场考试即使失败了,也只是一个状态,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一个失败者。我见过大学中,每年中多少因为报考志愿或分数尴尬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学校。但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并未放弃追逐心中的理想,凭着一股韧劲,大一成绩优异获得调专业的机会,顺利调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中;又有多少人,凭着执拗,修双专业并顺利拿下双学士学位,乃至找到心仪的工作。所以高考即使失利了,并不是一个结局,那只是过去了的状态,并不能判定我们的无能。同理地,我也时常提醒自己,或许我当下也有遇到某些不如意,或家庭或工作或人际,但这些都不能足以说明我的失败。

成长型思维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的“主动积极”理念是如出一辙的,养成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某时某刻的状态并不足以说明一切。改变虽然很难,但面对改变后的成长,没有人会觉得艰难不值得。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无关年纪,奋斗吧!中年人。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成长型思维关注的不是问题,而是自我的成长。成长型思维是利用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断提升自己,问题解决了,成长型思维的人从经验中获得成长,问题没解决,那就从失败教训中获得成长。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运用到生活中,我认为努力即是一种发展成长型思维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他们不需要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能从每一件事情中能看到利于自己成长的一面,思维要活跃。你要善于从正面去思考问题,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进而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人。在欣赏中,鼓励中,不断地提高自我,并且也不会觉得是一种压力和负担。在自我挑战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有这么多,更加敢于面对自己的每一面,也许都会成为自己的闪光点。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到了年底,生活、工作都会使人变得很忙,越忙越乱,人也就会越懒,致使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这就使有些事情只能马马虎虎完成,但也有一些却也完成得不错。关于拖延症,很多人都存在,听说这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

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终身成长》这本书,《终身成长》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通俗易懂的笔触总结了自己对人类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研究。这是本有点晦涩的书,作者举了无数个商业、体育、教育方面的例子来说两种思维的重要性。作者讲述的是,人的成功并不是来源于天赋,每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达到,要不停地学习进步,不要恐惧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被拒绝也可以再尝试一次,不成功也可以总结经验,鼓励大家百挫不折。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一是固定型思维,停滞学习、不思突破、自我满足,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和努力无关;二是成长型思维,学习、思考、总结,认为一切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达到。成长型思维不会惧怕失败,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善于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那失败并不可怕,只会成为你下次成功前的经验罢了。成长思维者会在失败后总结失败经验,而固定思维者遇到失败容易一蹶不振。关于这本书,我在樊登读书会听过最少三次,但每次听的时候感觉很好,听完后就忘记了。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记住我们所听过的知识并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上呢?我认为最好的就是要写读书笔记。而且,写完笔记后,最好是能够再看着笔记去听,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并以此要求自己去突破自己的边界。

“你的手机,每天都充电。而你,多久充一次电呢”。固定型思维,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比如:相信自己是个强者,然后做的一些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就是优秀的。成功时春风得意,失败时垂头丧气。有的人成功后会害怕失败,为了自己的自尊和骄傲,放弃了很多的学习和挑战。据说这种心态从小就有了,书中举例说了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被表扬说你很聪明,你很能干。这些被表扬的小朋友在完成了一些中等难度的拼图后,很少有人愿意继续接受高级难度拼图的挑战,因为他们害怕拼不出来就说明了,他们不那么聪明,不那么能干。而有个别的小朋友不是这样的,他们被困在一定难度的拼图里,他们会搓搓手,抿抿嘴,满脸开心,抬起头说:我爱这个挑战,我就喜欢这种这么难的拼图。于是作者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处境,不同的人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所以他发现了另一种思维的方式:学习型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你不会被成功或失败所困扰。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是在学习的,是在成长的,你从这些学习和成长中得到了乐趣。成功固然欣喜,可以继续一路向前,失败更是经验的积累。所以这种思维的人不会太担心自己的失败,更不会担心他人如何看低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优秀学生,尖子生,三好学生”这种基于考试成绩的评价下,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很多个“我”都养成了很明显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会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和认可,而并不是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学会”带来的乐趣;我们会封闭自己,不愿意和周围人探讨,担心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我们头脑里会天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迟迟没有勇气采取行动,因为有声音告诉你:哪有那么简单,不可能成功的。现在的我正在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既有成长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这种变化更多的源自于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指数型成长”的氛围,源自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总会有人去发现你的变化提点你的成长。所以思维模式是需要以身作则示范而非被迫要求的。在成长型思维模式里,如果认知到“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的”仅仅是第一步,止步于此便是“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真正挑战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在于“制定目标和阶段性的具体行动计划并且去践行,直至养成循环的习惯”。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生活中绝大部分人是第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每日重复做同样的工作,经常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证明:我能!惧怕失败,恐惧批评,只愿意承担自己确定性的工作,而不愿意尝试任何有挑战性的任务,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可能就会说:我不行!长此以往,很多人可能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干很多年也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固定思维模式者在生活中也时常会产生消极想法,比如上学时不敢上台举手发言,怕说错了被他人嘲笑。周一早起堵车迟到、开会与别人发生争执、自己的意见被领导否掉,固定思维模式者会认为今天真是太倒霉了,觉得自己天生就不会跟别人沟通,怀疑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而成长型思维会怎么想呢?以后要管理自己的时间,闹钟定得早一点,开会时为什么领导否掉我

的意见,是不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我要不要找个机会再跟领导再沟通一下,这才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两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认知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选择,选择影响命运。

你喜欢自己做一个消极的人,还是喜欢做一个有积极性会带来正能量的人?以后如果再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会把我不行换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我很喜欢书里的这句话“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不管他们来自何方”。真正的自信并非来源于一个头衔、一身昂贵的西装、一辆名车或者一系列收购案。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你的思维模式,那就是你已经做好了成长的准备,即成长型思维,屌丝逆袭思维。终身,唯成长不可辜负!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在__班主任工作室引领下,《终身成长》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新冠感染前后,由于新冠后遗症的影响,头脑昏沉,有点迟钝,还有些嗜睡,眼睛看着书上的字,却理解不了书中意思,虽说把书中重点语句做了标记,但仍感觉没有吸收书中精华。第二遍阅读时,身体已经恢复,计划每天阅读一章,并把每章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历时八天完结。在第一遍粗略阅读时,阅读速度很快,但对书中的意思只能了解大概,过几天也就很快忘记。第二遍精读,因为要整理读书笔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需要深入思考作者表达的意思,哪些是书中精华,有时还要把作者论述的顺序打乱重新整合,速度就比较慢,每天除了做家务、陪孩子学习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上,每天才阅读三四十页,但这样读书的一个优点就是对书中内容理解的比较透彻,能更深入领会作者的意思。

《终身成长》这本书并不通篇是高深的理论,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案例,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领域阐述了固定性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不同,凸显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观念影响行动,态度决定成败,只有人们改变了思维模式,树立了成长型理念,才会有正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认为聪明才智决定一切,不愿意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希望别人表扬自己聪明,对别人的成功感到威胁。他们认为聪明的人永远是成功的,成功是智力和天赋的必然结果,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缺点,畏惧挑战,对他们来说,成功就是确立自己的优越性,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修复自己的自尊,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认为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他们认为无能者、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天才不需要努力,努力后还失败让自己找不到借口。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认为态度和汗水决定一切,坚信可以学会自己想学的任何东西,希望别人表扬自己的努力,积极向成功的人学习。他们认为成功是努力和学习的结果,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在挑战中成长自我,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认为个人的成功是付出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失败虽说痛苦,但只是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他们会从错误中学习并不断提高。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努力才能激发人的能力,取得最终成就。

成长型思维模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读完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和谐两性关系。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一段关系如果需要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希望所有事都能自动发生,他们不认为伴侣应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或学习更多技能,这一切都会随着他们的爱神奇发生。他们认为如果两人存在问题就表明性格存在缺陷,但是良好的两性关系不可能避免冲突和问题,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相聚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小家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学习经历各异,价值观、生活习惯难免有差异,在开始的几年内,矛盾和冲突是正常现象,他们在发生冲突时会选择责备,有时责备自己,大部分时间责备对方,他们会将责备的矛头指向对方的个人特质——认为这是性格的缺陷,这让他们感到愤怒并厌恶、看不起自己的伴侣,且认为问题无法被解决。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不期待奇迹,他们相信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需要双方努力,需要双方对彼此不可避免的差异进行磨合。不努力的两性关系是难逃一死的,不健康的,双方需要努力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沟通,需要努力才能发现并解决双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我们要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两人的关系,相信双方都是处于发展中的,我们要鼓励伴侣成长,也要让对方鼓励我们成长,帮助伴侣在这段感情中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潜能。

其次,成长型思维模式影响孩子教育。

我们应该怎么表扬孩子的成功?如果我们只是表扬孩子的天赋,夸赞他的智力,则会让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就阻碍了孩子的进步。如果成功意味着他们很聪明,那么失败则意味着他们很愚蠢,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我们要传递注重过程和成长的信息,可以夸奖孩子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成的成就。在和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选择。我们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应该是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

在了解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有关知识后,我在夸赞孩子时总会有意无意的尝试运用,儿子刚报名了核桃围棋,刚开始学习很感兴趣,抱着平板电脑不时地练习,高兴地说自己已经打到第7关了,还兴奋的和围棋老师分享,老师告诉他好多小朋友都卡在第6关了。要是以前,我可能会夸他思维很聪明,适合学习围棋,但学习了成长型思维模式之后,我知道我应该夸奖他的努力,正是他一天几个小时不停的练习才让他取得了好的成绩,如果他能再多花些时间练习,肯定可以早日通关。天赋和智力是天生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也是我们把握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是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告诉孩子,你还可以再努力一些。

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呢?在当今社会,对于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存在着一种错误认知:保护孩子们免遭失败!这种做法或许能够暂时防止孩子失望,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很大的危害。孩子们需要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如果他们被“保护”起来,他们将无法从失败中很好地学习,他们会认为建议、指导和反馈是消极而具有破坏性的。回避建设性的批评并不会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反而会危害他们的未来。我们应该坦然告诉孩子你失败是因为你努力还不够,你可以从失败中学习,你可以再努力一些。

教会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想形象,给孩子一个奋斗的目标,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给他们空间长成拥有完整人格的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设立高标准并教孩子如何达到高标准,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望子成龙——帮助他们培养兴趣,获得成长,领会学习的乐趣。如果要对孩子说“不”,应该在尊重孩子的情况下说,而不是父母为了惩罚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作出的决定。

成长型思维模式在教育学生中同样效果显著。优秀老师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成长和发展的,他们也都对学习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优秀教师会给所有学生设立高标准,而不是只给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真诚关爱和关注的氛围,关怀每一名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达到高标准,教会他们热爱学习,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好老师是能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渴望了解孩子们,点燃他们的心灵火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还可以深入学习哪些内容,利用教学事业拓展自己,多年后依然是一个有新收获、有追求的老师。我们中职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不好,但原因并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学习动力,没有付出努力。中职数学教材就是高中教材的简化版,降低了难度,但中职学生依然掌握不了。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我们不能仅通过降低知识难度,而应该培养其成长型思维方式、激发其学习内驱力,这才是重中之重,让其意识到成绩是靠努力得来的。

再次,成长型思维模式影响我们自身的发展。

反观自己,是兼有两种思维模式,我相信努力可以让人变得更好,自己也一直在努力的路上,而立之年、带着两个孩子走上了考研之路,毕业之后来到新的工作单位,最近几年,凡有比赛必然参加,参加了三次河南省班主任能力大赛,参加校、市优质课大赛,积极申报课题,有收获也有失败。但我又非常在意别人的认可和评价,担任班主任工作,希望把工作做到最好,得到领导的认可,由于担心讲不好没有参加去年的市级优质课,我是一个不擅长演讲的人,在台上容易紧张,在实际的课堂,我能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调整教学,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学会,但台下没有学生时,我就比较紧张。不去参与,过不了这一关,总感觉心里憋着一口气,还得直面挑战,克服固定型思维模式,准备充分,突破自己。记得参加学校建党一百周年舞蹈队时,跳完舞之后感觉特别有自信,当时觉得如果让我当主持人,我也能主持下来,那种感觉真的特别好,希望自己讲优质课也能有这种感觉。

书中列举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份成功人士的个人传记,他们的努力让人备受鼓舞,那么伟大的人物还那么努力,作为小人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更努力。他们不是天才,取得的成绩也是通过一步步超于常人的努力得来的,他们况且会失败,我还怕什么失败。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享受努力成长的过程就好,只在意自己是否付出了全力,是否发挥出了自己最好的水平,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将近不惑之年的我没有了当初考研的劲头,当时觉得自己年龄还小,人生还有多种可能,还有机会发展自己,考研也如愿以偿,当时甚至还鼓励老公去考研。古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和朋友讨论过不惑的意思,不惑就是自己经过半生的尝试打拼,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再感兴趣,不再强求难为自己,做着熟悉的工作,相夫教子,人生已经基本定型,没有了发展的其他可能。但阅读了《终身成长》,了解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发现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被书中的众多案例所鼓舞,谁说不惑之年就该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谁说没有其他可能,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活出别样的精彩。

很幸运今年我加入了__班主任工作室和阳海华名班主任工作室,结识了一批在教育这片沃土中乐于学习、奋力进取的优秀同行,开启了专业书籍的阅读,从九月份开始已经阅读了《自卑与超越》《爱的艺术》《马斯洛人本哲学》《孩子:挑战》《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三部曲、《终身成长》九本书。我把每次的读书笔记都发到了公众号里,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可能我对读书笔记的把握还不太擅长,写出来的东西读者很少,就把这个时期看做自己的蛰伏期吧,静下心来,多读书,多写作,每天努力一点点,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用成长型思维武装自己,做终身成长的人。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你尽管去努力,其他交给时间。”是的,回首自己工作的十几年以来印证的这个观点。听完了周老师领读的《终身成长》这一本书,产生了很多共鸣,于是拿起这本《终身成长》阅读了起来。可惜的是本人阅读书籍速度比较慢,目前为止还没完全阅读完,结合自己工作十几年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书作者在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一、成功并非天赋,是靠后天的努力。从小妈妈教育我说:你不聪明,勤能补拙。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我不聪明,可是我可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戒骄戒躁地努力学习和工作,获取了很多成绩,都是自己努力才能换来的。“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是的,我们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中职生,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可是我们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帮助他们发现自我的美,于是在课堂上我设置了一个课后作业:我们要做同学们的“背后观察员”去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要求每位同学抽签形式随机选择了一位观察对象,每一节课前三分钟时间,我就会提问同学们站起来大声说出同学的三个闪光点,并且用具体事例来阐述。这个教学形式已经沿用了三年时间,我发现同学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同学,懂得发现细节,懂得使用具体赞美法去赞美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同时也让身边的同学培养自信心,让他们也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点,也有人关注,也有人认同,也有人赏识。中职生身上有犹如星星数量的缺点,优点犹如太阳般稀有,我们也要明白:太阳出来了,星星的不见了!也许,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明白到懂得发现美的重要性。在对学生做出评价时,我们应该夸奖学生以成长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在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成长型思维的评价在学生身上起到很有效的作用,他们也会努力地向善向上,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着。

二、失败后,要找失败的原因,而不是抱怨客观的原因。书中有一位参加体操比赛失败的个案,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是何其重要,伊丽莎白的父亲对她做出失败的评价:这次比赛失败了,你虽然会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没那么你要全身心地为此付出努力。其实这位父亲不仅告诉了她真相,也同样教给她从失败中学习的方法,告诉她未来想成功必须要付出全部努力。从这例子可以看出,孩子们需要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如果孩子们被“保护”起来,他们将无法从失败中很好地学习。他们会认为建议、指导和反馈是消极而具有破坏性的。回避建设性的批评并不会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反而危害他们的未来。这个案例对于作为母亲的我启发很大。记得一次,我的女儿跳舞很有天赋,每一次都是舞蹈的重要角色。有一次参加完舞蹈班后回家闷闷不乐,在晚上睡觉前哭了起来。于是我跟她了解情况,她说:“妈妈,每一次我都是舞蹈的重要角色,这次老师没有安排我,而是安排了另外一个,可是我觉得她跳得没有我好”。这时候,幸好我没有说:这是老师看走眼了,老师喜欢另外一个同学。也或者说:我认为你是最棒的,别人绝对比不上你。我记得我当时是这样说的:女儿,这次没有做舞蹈重要角色,你肯定会很失望很难过。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段时间你经常请假,不愿意去上舞蹈课,平时回家也没有经常练习啊。其他同学他们每一次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得出他们很努力地学习和练习哦。很庆幸我跟伊丽莎白的父亲一样,告诉孩子失败的真实原因,还有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于是我的女儿也能接受我的评价,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她也要向其他同学习,每次回来都要坚持练习舞蹈动作。也能接受不是重要角色的事实了。同样的,我们失败后,也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好归因,寻求自身的不足,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设性的批评,这样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他们在失败时或者希望老师和同学给予他们心灵安慰,他们会习惯性地把失败的原因归因在客观原因,很少在自己身上寻求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作为教育者首先自己要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才能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也能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失败中找原因,才能找到相对应的方法和对策。教育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懂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三、保持成长型思维,赋能成长。当我们步入成长的瓶颈期,面临着人生的另一个挑战时,遇到了自己的短板问题时,我们要有“老鹰的蜕变”的勇气去接纳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保持成长性思维模式发展自我。记得在2014年面对一个难题,就是学校推荐我参加汕尾市班主任中小学班主任能力比赛,一了解原来那么多环节,并且很考验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于是,我也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一开始的确摸不着头脑,心情很烦躁和焦虑。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没有视频可以学习,身边的同事也爱莫能助,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当时自己写了很多篇班主任成长故事,反复地练习,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最后取得了汕尾市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职组一等奖,同时也参加了第五届广东省班主任能力比赛,来到了高手林立的赛场上我目睹了“神仙打架”的情形,也让我这个“井底之蛙”增长了见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原来做一名班主任是有法可依,有方可施的,要成为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从此,我一直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去参加专业培训,聆听专家名师的经验和方法,在学校也喜欢跟年轻班主任去沟通,交流带班经验。

后来,与几位年轻班主任自发成立了“菜鸟先飞”班主任工作室,初衷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让班主任学习和交流,为菜鸟班主任从“适任”到“胜任”过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问自己的专业水平不高,现在遇到另外一个“瓶颈”就是如何建设和发展好工作室,按照成长型思维思考,我要迎难而上,寻求适合工作室发展之路,继续在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之下学习成长,同时也唤醒身边“躺平”的同伴,一起学习共进步,赋能促成长。

正如周玲老师说的:“你尽管去努力,其他交给时间”。我深信,努力奋斗是解决难题的唯一捷径,自己所得成绩正是努力的成果!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美好的遇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你如果自视“有文化”,停留在过去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上睡大觉,等待你的终将是被抛之于飞速向前的时代列车外,茫然四顾找不到自己的未来。由此,我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所以当我看到《终身成长》这本书便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成长进行时

读《终身成长》,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词就是——成长!不同的是,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提出的“成长”是由“固定型思维模式”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转化的成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对自身的评价、努力和对失败的看法差别很大,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能够通过学习和努力不断地提升和发展。当面临挑战时,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困难与挑战认为是一个机会,更容易接受挑战和失败,更乐意尝试新的事物,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成长;相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才能是既定的,遇到困难和挑战就会给自己贴标签,觉得不可能,对待风险远远躲避,更容易受挫和失望,不乐意尝试。

借用《终身成长》一书的序言,“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与年纪无关,无论何时,停滞成长,都是最可怕的衰老。”

实践之中见真知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打破对学生的刻板印象

学校不只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成长学习的地方,因为有很多老师也拥有固定型思维,容易给学生贴标签,比如会说:“这个学生很调皮、那个学生爱偷懒!”如果是这样,就很难促进学生的进步,老师也无法体验到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因此,老师要打破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当面对问题孩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去教,怎么教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这时候教育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2、掌握称赞的方法

正确的称赞,不是夸聪明、夸结果;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采用的方法,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品质。比如:“你为解决这道题采取了很多方法,我喜欢你的坚持和努力。”再如:“这次作业很难,花了很长时间,但是你一直很专注,我很欣赏你!”就是这样,让孩子意识到他的成功、他的进步,都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和不断的努力。

3、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评价是多元化的,有鼓励也可以有批评,但是批评不是讽刺和挖苦,更不是辱骂和体罚。批评中带有鼓励式的引导,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教会方法,指明方向。对于上课不听课的学生,当他们因说话专注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小明同学准备开始学习了;小杨同学正在调整学习状态;小玲同学准备坐端正了。”当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时,就能够迅速的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始专注学习。因为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鼓励,鼓励孩子开始专注学习了。

4、引导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意识

让学生树立“不怕错误,只要改正”的意识。学生对于订正错误存在一种无视甚至是反感,他们追求的是每次都能够写100分,对于错误不感冒。我告诉他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成长的路上,对于我们遇到的错误,我们要把他当成一次进步的机会,我们理应感谢这次错误让我们发现自身的问题,正视问题,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获得进步。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无视错误。”现在每当学生遇到订正错题的时候,我就会先问学生:“错误是什么?”学生们会迅速回答我:“是最好的进步机会。”在这样观念的引领下,他们在变化着,成长着。

俗话说:最好的改变就是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时刻保持热情、激情、兴趣,采用开放、学习的心态面对困难和问题,学会与努力做朋友。“成功”这个词太大,“满意”更适用于大多数的我们。运用成长型思维学习、工作和生活!成长进行时,“满意”——虽迟必到!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读完《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来实现持续的成长。

首先,这本书鼓励人们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并且要愿意接受挑战和尝试新的领域。这种学习态度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关键。其次,这本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作者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演进的世界中,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只有持续学习,我们才能保持竞争力,并且在面对变化时能够迅速适应。

此外,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我们实现终身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是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计划,以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效果。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学习技巧,如主动阅读、笔记记录和知识分享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吸收知识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以下是我整理出《终身成长》的读书笔记:

1、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书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工作。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提升个人能力。

2、克服固定思维模式:书中提到固定思维模式是阻碍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克服固定思维,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观念和挑战,并乐于尝试新的事物。

3、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且与个人价值和兴趣相符合。

4、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这包括确定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和学习资源,并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5、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书中提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于终身学习至关重要。要想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寻求学习的机会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6、寻求反馈和反思:书中指出反馈和反思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需要向他人寻求意见和建议,并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以便不断改进和提升。

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经典语录,也将时刻勉励着我。

1、”成长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旅程。”

2、”当你停止成长时,你就停止了学习和进步。”

3、”终身成长是一种心态,不论年龄,我们都可以持续学习和发展自己。”

4、”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是什么,而是你想成为什么,以及你愿意为之努力付出多少。”

5、”失败并不代表终止,它应该是你成长的机会。”

6、”勇于跳出舒适区,才能开启成长的大门。”

7、”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从不止于课堂。”

8、”终身成长不仅意味着个人发展,也包括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9、”成长需要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果。”

10、”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进步,不论它有多小,都是值得庆祝的里程碑。”

这本书告诉我们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它通过实用的案例和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让我相信通过终身学习和努力,每个人都有潜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这些话耳熟能详,说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终身成长》这本书恰恰也是对上述思想的论证。本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书中主要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并在教育、婚姻、体育、工作等多个方面举例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论证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等。

两种思维模式有什么特点呢?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失败则是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关注事情的结果,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的,只要不断努力,方法得当,没有什么不能学会,失败则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他们关注学习的过程,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迎难而上,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回想自身存在哪种思维模式。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于是总能听到来自老师、亲人的夸奖,哪个小孩子不爱听称赞呢?慢慢的,虚荣心逐渐增加,在每次考试时会很紧张,害怕考不好,公布成绩时更是心跳加速,担心成绩不理想……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将别人的评价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证明自身能力或天赋。然而,我并没有认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听到表扬,还是会努力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仍然积极主动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来看,成长型思维模式又在起作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绝对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两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固定型思维占主导,另一些情况,成长型思维占主导。固定型思维的人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把输赢成败看得太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怎能在各方面都做好呢。成长型思维的人意味着积极乐观、开拓进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显然我们希望自己身上积极成分多一些,消极成分少一些,那这些消极成分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每个人小的时候,对走路、说话等基本技能,都是通过不断训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学会的,这期间摔过多少跟头、闹过多少笑话。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自尊,更没有什么虚荣心。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家长或者老师给予各种各样的评价,比如考试成绩优异,会夸奖“你真聪明”,而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被评价,“你就是个笨蛋”……负面评价可能会给孩子太大打击、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评价需谨慎,要适度,多些鼓励,少些责备。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俯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学习说话,解锁一个又一个新技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比如走路,不知道摔过多少次,作为父母,不禁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更被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难怪老子对婴儿格外喜爱,他们至柔、至和、至纯、至真的品质,的确让人有“复归于婴儿”的想法。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将“终身成长”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