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2024-02-22 00:15:03 各类稿件 打开翻译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1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这是谁?(诸葛亮)

你了解诸葛亮吗?(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他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

看来,大家都对诸葛亮有一定的了解,请看这两句话: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钱穆

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苏轼

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才会被史学家,文学家们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今天来学习《草船借箭》,走近历史,走近诸葛亮。(板书,齐读课题)

二、进入文本

1、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先来检查一下词语。

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读大屏幕上的词语。

读得很流利。我强调几个地方。

“擂鼓”中“擂”指“打”的意思,读作“léi”“擂”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lèi”:〔-台〕意思是比武所搭的台子。

“妒忌”读音“dùjì”,“忌”的写法:“己”略扁,竖弯钩不宜过分伸展;“心”卧钩正。来,跟老师书空写两遍。

“妒忌”一词你怎么理解?(别人某方面比自己好,感到怨恨,气愤)

2、师:因为妒忌,怨恨,所以周瑜才会——生接:想借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件事来治诸葛亮的罪

师:这就是“草船借箭”的起因!谁能根据预习的内容,完整的概括主要内容?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造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不得不叹服。

点评:你真会读书,语言简洁,概括能力很棒。

三、精读课文

1、师:了解了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整个故事是围绕哪句话讲的?

生: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长叹”就是长长的叹息,我们一起来做“长叹”的动作——唉……周瑜此时的心情是——生:唉,我真不如诸葛亮啊!

评价:你能想象着周瑜的表情,仰天长叹,让我们感受到了周瑜的无可奈何!是个机灵的孩子!

2、能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情节里?我们自由朗读课文,写下批注,小组内合作讨论。

我看二组的同学讨论的最热烈,请你们二组代表先来交流。

生:我们小组认为他已经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首先是天气的变化。

长江上会有大雾。

那个女同学,你来给他补充。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曹军看不见他

师:雾是这样大,我们应该怎样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点评:如果能把大雾漫天,读得缓慢一些,重一点就更好了!听老师范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我们一起来读。

3、师:浓雾悄无声息地弥漫了江面,遮天盖地。分不清东南西北,辩不明四面八方,此时,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看着这样的景象,鲁肃会有什么感受?

(惊讶,吃惊;着急;害怕)

师:好,咱们一起来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读出鲁肃的惊讶,着急,甚至还有一点害怕的心情。预备:起!

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高兴;信心十足)

师:诸葛亮会高兴的想,我早就算定了有这场大雾。同学们再读前面的课文,联系前面一句话,来说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

生: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师:是啊,诸葛亮真是——生接:神机妙算!

他还算出来,这样一场大雾,以曹操的谨慎小心的性格,他只能小心用兵,果然是这样:

生接:“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功,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在曹操的命令之下,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天亮的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飞快的驶回了南岸……这样的神机妙算就像是苏轼的评价: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4、除了天文地理,这样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

生: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会借给他船。

生:诸葛亮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怎样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

生:一面射满了,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师: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那样周到,那样细致,那样准确,难怪周瑜只能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把叹加上去,再来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这样的神机妙算,真可谓“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四、结束

师:“草船借箭”实际上是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用“借”字?你觉得这个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有借有还”,诸葛亮在以后的交战中回如数还给曹操。是的,他在“赤壁之战”中将借得的箭如数奉还,课下大家可以读读“赤壁之战”的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很多,“空城计”“借荆州”“七擒孟获”“火烧连营”……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所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2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叫——

生:《草船借箭》

师: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原著作者为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入选课文的时候有改动。大家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割据……魏、蜀、吴逐成鼎立之势,后由魏晋一统天下。本故事改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当时曹操恢师奔袭长江,东吴与蜀汉结成短暂联盟抗曹……

师:看,我们有请整个故事中的英雄出场。请问,你用手势来表示,你觉得在这个故事中总共有几位英雄?一二,表态。

师:你认为谁是英雄?

生:诸葛亮,还有鲁肃。

……

师:在这四个人物中,谁称不上英雄?

生:我认为是诸葛亮。

师:你的回答让我非常担忧,我第一次听说诸葛亮不是英雄的——各位,为他鼓掌,因为这个小孩在不断思考,而且绝对跟你不一样。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

师:好吧,你们班答题的套路我现在还摸不透哈,没关系,我慢慢适应。

师:你觉得谁称不上英雄?

生:我认为曹操称不上英雄。

师:为什么?

生:太坏了。

师:简约就是美哈,行。还有吗?

生:我觉得周瑜称不上英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心胸狭窄。

师:好的,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考考大家三个问题。问:谁叫谁务必造箭?

生:周瑜叫诸葛亮务必造箭。

师:第二个问题,谁请谁陪同取箭?

生:诸葛亮请鲁肃陪同取箭。

师:第三个问题,谁向谁巧妙借箭?

生:诸葛亮向曹操巧妙借箭。

师:三国很乱,让我们用语言把它理顺畅。请听要求:同桌之间相互地说一说,你结合这三个问题以及答案,加上一些你自己的信息和理解,顺着说下来。你会发现,你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完毕了。开始。

师:谁已经说好这个故事了?谁来说一说这个草船借箭的故事大概在说什么?

生:周瑜叫诸葛亮务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陪同去取箭,诸葛亮向曹操巧妙借箭。

师:借到了——

生:借到了十万支箭

师:这就是什么故事?

生: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

师:谢谢你,这么艰难地讲下来了。有没有谁能比较顺畅地自己讲出来,而且还可以添油加醋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见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周瑜叫诸葛亮务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陪同去取箭,他像曹操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夸他神机妙算。

师:谢谢两位小朋友。不过何老师一检测就知道大家预习得很不充分。那么接下来,考验更严峻,请看。刚才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叫——

生:品味故事内容。

师:好的,我们今天重点来完成第二个任务,叫——

生:感受人物形象。

师:那么说到这篇课文的核心人物,无疑是——

生:诸葛亮。

师:很好,让我们来关注这个核心人物,让我们直奔核心的故事。请小朋友默读6-9自然段,然后口头评述诸葛亮,就是你来说说看,你感觉诸葛亮这个人怎么样。好,开始读起来。

师:咱们这个班谁读完这些段落之后,对诸葛亮有自己感受,有自己评价的,请起立。(同学们三三两两起立)也就是整个班读完这些段落之后,心中有留下诸葛亮印象的就这6个人,还有没有?剩下的人心里是一片空白的,对吗?(又站起来一些人)对嘛,这才是小朋友应有的状态啊。来,我邀请所有有想法有感受的小朋友到这里来集合。很好,这样我们就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叫一片空白,一个叫略有所思。略有所思往前站成一排,对面着一片空白。我再问一遍,还有谁心里有一点点感受的都可以到这个阵营来。(又上来一些人)这是应有的状态啊,你读完了一点感受都没有,我觉得很奇怪。谈感受,我有要求,请看。孩子们,我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明末清初著名评论家毛宗岗他的感受。读。

生:智绝,古今贤相第一奇人。(生读)

师:智绝什么意思?你一猜就知道,你说。

生:是最聪明的。

师:没错,他是第一,而且是奇人,奇人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奇葩的人。

师:是的,没错,就这么去理解它。

生:我觉得奇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师:行。何老师对你们接下来要玩的评价有三个要求,请读第一个要求。

生:有观点。(生读)

师:第二个要求是——

生:有依据。(生读)

师:可以依据课文,可以依据自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可以依据自己生活的积累。第三个要求是——

生:有创意。(生读)

师:创意最好玩。待会思想比较单纯的、很简单的,而且你讲的那个观点是很大众化的,请往右边站,然后这边先说;凡是智绝类型的、奇人类型的,往左边站。因为凡是你的观点被别人一说了,你就黯然离场,回到位置上,说都不要说,不要浪费时间。孩子们,知道玩法了吗?所以调整顺序,智绝者往这边,一般般的往这边。(同学们都往左边站)为了保证你有说话的机会,先到这边(右边)来。

师:别走了,我告诉你,你放心,你第一个说,一号观点,肯定是有存在,而且他们虽然这个样子,很快他们都会下去,因为很快就会被人说完。来,你的观点是?

生:我感觉诸葛亮非常聪明、机智。

师:(师转向左边)注意,聪明、机智不要再说了,人家说过了。(师转向右边)理由是?

生:理由是因为他借箭的几个步骤和周瑜说话的时候都算计好了。

师:掌声鼓励。聪明机智因为运筹帷幄。

生:我觉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师:(师转向另一边学生)同样观点的请回位。说出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判断出了三天之后会有大雾。

师:好的,请回位。来,三号观点。

生: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行,观点成立。他能够知道对手的心态。理由说出来。

生:因为江上有大雾,曹操因为多疑所以不敢出兵。

……

师:(生纷纷回位)要挺住啊!要挺住啊!行,这三个才是我们班的高手,因为在大家讲完大家都懂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居然还有新的观点。还是说你不明白在玩什么游戏?(明白)

师:来,听听高手的观点。准备鼓掌,你听出来新的,你就鼓掌。

生:诸葛亮很会洞察人心。

生:我觉得诸葛亮脾气挺好的。(笑)

师:这个人是我们班的真正智绝,脾气好这个观点可以成立,这是一个新的思路,思路打开了,凡是受到启发的可以再过来排队。你说你的理由。

生:……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

师:好,孩子们,不讲了,我们这节课就三个问题。请看,其实在这场战斗中,诸葛亮只说了三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生读)

师:这么重要的战斗,他只说了三句话,只下了四道命令,于是我把它归纳为说三道四。这就奇了,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他在战斗中只是说三道四,但是他的对手周瑜,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生读)

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只是这样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而在历史上留下来如此好的评价?例如说他是智绝、第一奇人、神机妙算。孩子们,你们会因为说几句话就被别人这样评价吗?

生:不可能。

师:是的。当我们暂时思考没有答案的时候,何老师请大家继续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关注造箭的对话现场,前后联系,继续思考为什么历史上留下这样高的评价。

师:何老师将第二段稍作处理,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第二段看起来这么长,实际上只是由周瑜和诸葛亮的五组对话构成。在这五组对话中,两人立下了军令状。我想请大家思考并争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立下军令状看起来周瑜赢了,实际上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生:实际上诸葛亮已经知道周瑜要算计他。

师:谁想知道何老师怎么看?只有这些人想知道我是怎么看的对吧?告诉大家,我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但不告诉你们。我说了这课只有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来了,请看。在这篇文章中,鲁肃是一个超级打酱油的,但非常诡异的是,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却要单约鲁肃?这个人明明是对方阵营的人。请看,我给你们提供一些资料:鲁肃手握重兵,他是东吴的要臣,他是周瑜的亲信,二人并无深交。那么,我这节课最后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单邀鲁肃之谜。我希望大家这一次能够把自己的思考往深度去沉一沉,联系全文,或者是联系你看过的三国的故事来回答。

生: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非常忠心,他利用这点。

生:诸葛亮非常会洞察人心。

生:诸葛亮想和鲁肃单独交个朋友。

生:诸葛亮故意让鲁肃把借船的经过告诉周瑜。

……

师:这是三国演义啊,怎么会讲得完呢。最后,我们来简单体验下阅读的乐趣。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3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看到了。

老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我。

老师: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谁再来读读?

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你想读这个地方吗?

学生3:想。

老师: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谁再来读?

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这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非常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非常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谁的智慧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笑着说。

老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一本正经那可不行。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自由读)

老师: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么样?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这是在笑曹操。

学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老师: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错,诸葛亮还在笑谁?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鲁肃是怎么说的?

学生4: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对不对。我跟你说啊,鲁肃是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说。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兵一定不敢出来。

老师:啊?不不。你说了应该让我们不吃惊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5: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再来安慰安慰鲁肃?请你。

学生6:请老师配合我。

老师:好,我来配合。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6: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学生7:笑周瑜。

老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7:我觉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老师:所以诸葛亮那句话最后是怎么说的?

学生7:他应该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回去交箭,交了箭怎么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1: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谁还有吗?

学生2:还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从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应了周瑜说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造箭必须用哪些东西?他是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啥也没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万支箭,他后来就去借箭。

老师: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联系起来,你说。

学生3: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预测印证他结果的前后两个句子。第一个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诸葛亮预测到了。第二个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他的预测。

老师: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学生4:我这个是非常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老师: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的广,真不简单。

学生5: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就从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老师: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好!请把手放下,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老师: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

老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一定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真的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4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1、自读导读页,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2、对照课下注释,了解四篇课文的出处。

3、结合“快乐读书吧”,开启古典名著的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从整体了解本单元,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开启课后阅读,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学习兴趣。 篇4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课题导入,交流资料。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了解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位置。

(3)交流课前对人物的了解。

学习课文前,你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怎样的了解。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有不懂的词句可以画下来。

(1)读准易错字音。

(2)理解不懂词语。

①结合插图理解:幔子草把子翎毛胶漆

②理解成语:神机妙算。

近义词补充:料事如神、用兵如神、能掐会算、足智多谋

(3)指导生字书写。

“忌”形声字,上面是“己”,不出头。

“督”左上第四笔是“短竖”。

“遮”字是半包围结构,关注这个字占格的位置。

“插”右下的笔顺是:小撇,竖,短横,横折,短横,长横。

3、整体感知,提炼概括主要内容。

(1)回顾归纳故事主要内容方法。

(2)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从中提取关键信息,最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3)全班交流。

①明确段落划分。

第1—2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

第3—9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

第10自然段是故事的结果。

②提炼故事经过。

③概括全文内容。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为后面深入体会人物,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做好准备。 篇4

(三)学习起因,体会人物特点

1、自主阅读,提出不懂问题。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想想当时的情景,提出自己的疑问。

2、自主探究,感受人物特点。

诸葛亮顾全大局

诸葛亮足智多谋

周瑜心怀妒忌

3、情景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

[引导学生结合语句、背景资料走进故事,体会人物,初步体会诸葛亮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窄,感受古典小说的特点。 篇4

(四)课堂小结,布置本课作业。

1、课堂小结。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相关的词语。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特点。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篇4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1、浏览课文,回忆故事主要内容。

2、再读起因部分,回忆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篇4

(二)细读课文,感受古典小说魅力

1、自读课文,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第3—10自然段,想想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特点。

2、自主阅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

(1)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将自己的想法批注在旁边。

(2)全班交流,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安排巧妙。

准备阶段的人员、物品,计划周密。

借箭过程中的环节步骤安排周密。

②知天文晓地理。

③模拟演示,加深理解。

④知己知彼。

对比诸葛亮和曹操的话语。

⑤神机妙算。

体会诸葛亮的“笑”。

⑥自由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特点。

3、全班交流,体会曹操、鲁肃的特点。

①体会鲁肃特点。

老实忠厚、言而有信、顾全大局

②体会曹操特点。

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3、补充学习单,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4、小结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

5、拓展介绍,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引导学生结合语句,演示操作等,进一步走进故事,走进情景,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古典小说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4

(三)阅读链接,进一步激发原著兴趣

1、对比阅读,发现不同之处。

2、交流发现。

(1)原文中的人物更多。

(2)人物称呼不同。

(3)语言更加简练,体现人物特点。

3、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展示学生前期阅读《三国演义》的收获体会。

(2)介绍了解《三国演义》其他艺术形式。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全课总结。

2、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学习收获补充在学习单上。

(2)建议阅读《三国演义》。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5

老师: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学生:吃惊地说。

老师: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他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停!诸葛亮怎么说?

学生:笑着说。

老师: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么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刘备。

老师: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孙权。

老师: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讨论、研究)

老师: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他是造箭吗?

学生: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内容啊?你觉得必须想好哪些内容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好,你认为曹操会怎么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考虑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么样?

学生:借船。

老师: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知道吗?

学生2:知道。

老师: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6

一、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试讲的课题是《草船借箭》,现在开始我的试讲。(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过渡语:同学们,上课!请坐下。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预设:《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三天内用几条草船借到了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的故事。

师:讲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目光先聚焦到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位人物身上,看看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任务,探究人物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段,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并与同桌讨论交流,做好批注。(板书周瑜诸葛亮)

预设:我找的是——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句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只。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从这个句中的“这是公事”“不要推却”,我发现周瑜为了设计陷害诸葛亮,用心险恶,心胸狭隘。(板书:阴险狭隘)

师:你很聪明,懂得抓住关键词,从这句可以发现周瑜的阴险狭隘。

预设:我找的是——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从这个句子中,我发现诸葛亮明知周瑜陷害他,还立下军令状,说明他胆略过人,当时内心已经有了计策。

师:你也很会思考,立下军令状体现诸葛亮胆略过人。

预设:军令状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推测军令状的意思。

预设:“军令状”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立下军令状意味着必须完成任务,不然就要受罚

师:解释的很准侧,同学们,你们对诸葛亮欣然接受周瑜这一请求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诸葛亮这么机智,为什么不推掉这个任务呢?明知周瑜要害他,还要借十万支箭?

师:你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请同学们看到屏幕上老师搜集到的资料。当时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为了抵御曹操,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在这样一个危机时刻,需要双方团结一致,一直抗曹,所以诸葛亮明知周瑜要陷害他却依旧答应,体现了他——

预设1:有团结精神

预设2: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三、指导朗读,读出人物

师1:现在请同学们与同桌之间分角色扮演周瑜与诸葛亮,朗读第二段的人物对话,读出人物特点。

师2:现在请男生扮演周瑜,女生扮演诸葛亮,朗读人物对话,注意注意抓住关键词。

师3:大家读得既生动又有感染力,老师眼前仿佛出来这两位历史人物。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复述故事,探究人物特点,联系上文理解词义,借助资料来阅读课文。那课文其他部分还有哪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呢?请大家课后继续阅读,做好批注,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学习。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7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5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草船借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的名著是什么呢?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吧!

师:举手最快的同学,快站起来吧。

师:你说最喜欢的名著作品是《水浒传》,因为里面的人物性格都特别的鲜明,尤其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片段十分精彩,让你沉浸其中。

师:你有不同的看法?来说说看。

师:你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你印象深刻,作者海伦失明和失聪后仍然热爱生活的态度令你钦佩不已。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大家不仅说出了情节,还谈到了自己的感受,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读书!

师:名著作品值得我们去研读,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三国演义》,让我们看看其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师:好,快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坐好了,那现在老师就要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了。

师: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字词整理到PPT上了,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的眼睛最闪亮,就请你来吧。大家说她读的怎么样?

师:嗯,读的声音非常清脆啊,真像一个小播音员。这里呢,老师要给大家强调一个字的书写,来一起看黑板吧。

师:妒忌的“妒”,是女字旁,右边一个户口的户,同学们能不能把它的部首换一换,让它变成新的字呀?

师:你说可以把它的偏旁换成火字旁,就变成了火炬的炬。

师:你也想来说一说?

师:哦?你说还可以把它的偏旁变成提手旁,这个字就变成了爱护的护。

师:看来啊,一个字稍微换一换偏旁就能够变成新的字,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分辨。

师:好了,攻克了字词难关,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谁能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师:你的眼睛最闪亮,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师:哦?你说本文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概括的很准确,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同桌有补充的,快站起来吧!

师:你认为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顺利地借得十万支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的故事。

师:这次就更为完整了,老师要为你们点个赞。

三。析读

师:现在呢,老师就再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稍后呢,老师会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师:看第一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的样子,那就请你们先来做分享。

师:你们说从他知天文,晓天象能看出来他的神机妙算,因为他选择了大雾弥漫的天气实施计划。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呢?看看能不能猜到诸葛亮的心思。

师:没错,因为这样的天气大雾弥漫,江上的人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射箭了。

师:那老师又想考考你们了,谁能猜出来诸葛亮让船“一字摆开”的用意呢?

师:已经有聪明的同学猜到了,快说吧。

师:是的,“一字摆开”便于统一行动,又不留空当,这样可以使受箭面积增大。

师:诸葛亮果然考虑充分,老师还有一点疑问想问问大家,为什么他还要军士们擂鼓呐喊呢?

师:刚刚的讨论中,你十分的认真,就请你来说出答案吧。

师:看来啊,你们都是小诸葛亮,聪明的很呢!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还有吗?

师:诶,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成功借到箭。

师:说到这里,你们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师:你说啊,诸葛先生可真是聪明绝顶,你太崇拜他了。同桌也想来补充?

师:你说你想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对他敬佩不已呢!

师:说的可真好,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请坐。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已经等不及了,抓紧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分享吧。

师:你们说从他识人心,了解曹操这一点能看到他的神机妙算。正是很了解曹操的性格,才成功的借到箭。

师:那曹操上当了吗?

师:哦,你说曹操上当了,你还找到了相关句子,“雾很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射箭便是了”。

师:从这里你们能发现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看你有话想说,这个问题交给你来回答吧。

师:没错,从曹操的反应我们能够看出他是一个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人。

师:那如果你是诸葛亮,你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

师:我看大家的眉头都皱起来了,这个问题啊,我们就留在课下去思考,没准我们班也会出现几个小诸葛呢。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现在啊,就请大家带着对他的钦佩之情再次朗读这一部分吧。

四、品读

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我们都钦佩不已,那同学们想象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后,曹操、鲁肃、周瑜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可以和同桌小声的交流一下。

师:看大家讨论的多认真,谁来分享下自己的看法?

师:你说周瑜和鲁肃经过草船借箭这一件事,一定会对诸葛亮钦佩不已,心服口服。

师:你说啊,曹操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箭,一定会勃然大怒,想尽方法要一雪前耻。

师:你们的回答都很好,可以看出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五、小结作业

师:不知不觉又到下课的时间,我们的语文课堂之旅就要结束啦。谁能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

师:没错,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明确了主要内容,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课后就请同学们再次回顾课文,完成这样一份作业:文中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过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下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下节课一起来分享你们的体会。

师:好了,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草船借箭试讲稿一等奖 篇8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5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草船借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的名著是什么呢?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吧!

师:举手最快的男同学,你来说一说。

师:你说最喜欢的名著作品是《水浒传》,因为里面的人物性格都特别的鲜明,尤其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片段十分精彩,让你沉浸其中。

师:第二排的穿红色衣服的女同学也举手了,你有不同的看法吗?来说说看。

师:你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你印象深刻,作者海伦失明和失聪后仍然热爱生活的态度令你钦佩不已。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大家不仅说出了情节,还谈到了自己的感受,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读书!

师:古往今来,有很多的名著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研读,那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三国演义》,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去感受与品读经典名著作品吧。

二、初读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师:好,开始朗读吧!师:老师看大家已经坐好了,那现在老师就要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了。

师: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字词整理到PPT上了,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

师:第二组最后一位女同学,你的眼睛最闪亮,就请你来吧。大家说她读的怎么样?

师:嗯,读的声音非常清脆啊,真像一个小播音员。这里呢,老师要给大家强调一个字的书写,来一起看黑板吧。

师:妒忌的“妒”,是女字旁,右边一个户口的户,同学们能不能把它的部首换一换,让它变成新的字呀?师:你说可以把它的偏旁换成火字旁,就变成了火炬的炬。

师:你也想来说一说?

师:哦?你说还可以把它的偏旁变成提手旁,这个字就变成了爱护的护。

师:看来啊,一个字稍微换一换偏旁就能够变成新的字,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分辨。师:好了,攻克了字词难关,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谁能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师:你手举的最快,就请你来说一说吧。师:哦?你说本文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概括的很准确,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同桌有补充的,快站起来吧!

师:你认为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顺利地借得十万支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的故事。

师:这次就更为完整了,老师要为你们点个赞。

三。析读

师:现在呢,老师就再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稍后呢,老师会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师:看第一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的样子,那就请你们小组代表先来做分享。师:你们说从他知天文,晓天象能看出来他的神机妙算,因为他选择了大雾弥漫的天气实施计划。师:那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呢?看看能不能猜到诸葛亮的心思。师:没错,因为这样的天气大雾弥漫,江上的人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射箭了。

师:那老师又想考考你们了,谁能猜出来诸葛亮让船“一字摆开”的用意呢?师:已经有聪明的同学猜到了,快说吧。

师:是的,“一字摆开”便于统一行动,又不留空当,这样可以使受箭面积增大。师:诸葛亮果然考虑充分,老师还有一点疑问想问问大家,为什么他还要军士们擂鼓呐喊呢?

师:刚刚的讨论中,你十分的认真,就请你来说出答案吧。

师:看来啊,你们都是小诸葛亮,聪明的很呢!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还有吗?

师:诶,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成功借到箭。

师:说到这里,你们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师:你说啊,诸葛先生可真是聪明绝顶,你太崇拜他了。同桌也想来补充?师:你说你想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对他敬佩不已呢!

师:说的可真好,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请坐。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已经等不及了,抓紧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分享吧。

师:你们说从他识人心,了解曹操这一点能看到他的神机妙算。正是很了解曹操的性格,才成功的借到箭。

师:那曹操上当了吗?

师:哦,你说曹操上当了,你还找到了相关句子,“雾很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射箭便是了”。

师:从这里你们能发现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看你有话想说,这个问题交给你来回答吧。

师:没错,从曹操的反应我们能够看出他是一个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人。

师:那如果你是诸葛亮,你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师:我看大家的眉头都皱起来了,这个问题啊,我们就留在课下去思考,没准我们班也会出现几个小诸葛呢。师: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现在啊,就请大家带着对他的钦佩之情再次朗读这一部分吧。

四、品读

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我们都钦佩不已,那同学们想象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后,曹操、鲁肃、周瑜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可以和同桌小声的交流一下。

师:看大家讨论的多认真,谁来分享下自己的看法?

师:你说周瑜和鲁肃经过草船借箭这一件事,一定会对诸葛亮钦佩不已,心服口服。

师:你说啊,曹操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箭,一定会勃然大怒,想尽方法要一雪前耻。师:你们的回答都很好,可以看出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五、小结作业

师:不知不觉又到下课的时间,我们的语文课堂之旅就要结束啦。谁能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

师:没错,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明确了主要内容,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课后就请同学们再次回顾课文,完成这样一份作业:文中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过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下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下节课一起来分享你们的体会。

师:好了,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