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4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4-02-01 10:32:01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2024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1

每位化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堂课成为成功的课,而一堂课成功的课,不只是教师讲的有多好,还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把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

一、了解学生,合理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最优化,主要看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看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只有当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乃教学手段处在优化的组合状态,才能保证最优化的教学系统真正得到落实。

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课程目标、重难点的分散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而最关键的是如何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基础,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只有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组织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式及组织教学时才有了既合情又合理的依据。

二、培养兴趣,情感投入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合理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教师“教”的能力又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学习化学所具有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与努力,教师如果不具备“教”的能力。必然很难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应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更不可忽视语言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优美的语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表达效果,融感情色彩于枯燥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学习之中,消除高强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劳。还可借助体态语言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三、及时反馈、调控合理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口头回答、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面部表情変化等都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作出的反应一一即学生的反馈信息或学生的输出信息。教师应对这些学生输人给目己的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并进行有效地调控。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利于理解所学知识、深化所学内容的间题,但是由于教师的调控对象不是仅仅只会接受信息,的机器,而是具有一定分析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感情色彩的、有独立思想的、思维活跃的人,他们将会对所输人信息作出不同的反映。教师必须根据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作出及时的调控,不断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积极的途径上来,否则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受到扰甚全被破环,从而影响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四、加强训练,及时巩固

孔子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充分说明了及时巩固复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把当堂所学知识及时进们巩固与消化,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适当的分层作业。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过程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才能达到最优化,如何才能真正的最优化?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2024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2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化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结构都有调整,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可有效落实教学实践。

一、化学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1。课程性质

新课标中将化学课程特征深化为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化学是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多种科学的重要基础,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强调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及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课程理念

新课标更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也关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强调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其内容主要包含: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等。

3。课程目标

新课标中改变了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提出了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化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要求自觉转向学生素养发展而非停留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量与掌握程度,强调学生要形成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强化创新意识;经历科学探究,增强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

与2017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比,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共通性素养,表述更宽泛,与小学科学、物理、生物构成一个整体的核心素养模式,强调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的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则更强调具体的化学学科思维、学科实践,为下阶段的深造打下基础。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1。课程内容的变化

新旧课标的课程内容都包含5大主题,但部分内容有少量更改。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被并入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加入了“跨学科实践”的内容等。一级主题在原来的“理解”“能力”“实践”“表示”等认知性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思路”“方法”“使用”“应对”等实用性内容,具体如下: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新增“化学科学本质”“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将原来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合并为“实验探究”,原来的“完成基本的学生实验”,更改为“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2)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身边的化学物质”现仅为二级主题,其中“我们周围的空气”改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改为“常见酸、碱、盐”。新增“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3)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完全重组,原本的“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等都放在了“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所在的三级主题中。新增“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意义”“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4)物质的化学变化

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质量守恒定律”合并为“化学反应及质量守恒定律”。删减了“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新增“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方法”“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调控”“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5)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将原来的四个二级主题合并为“化学与资源、能源、材料、环境、健康”,并新增“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包含“科学伦理及法律规范”“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合理应对”)“跨学科实践活动”。

2。课程内容结构化

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课程,是实现学生从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的关键。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的发展,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结构化使得零散的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关联,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大观念)可以把主题内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新课标引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

化学新课标每个学习主题围绕大概念选取多维度的具体学习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思路”和“核心概念”的结构化设计,从事实到概念、从知道到理解、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化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在内容结构上整合的五个学习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实质性联系,“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和“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侧重科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反映学科内的融合和学科间的联系,凸显育人价值。

3。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性

新课标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跨学科学习”是整合多个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

如在“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这一主题中,新课标用较大篇幅阐述了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化学对资源、能源、材料、环境、健康的影响和重要性,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多个跨学科实践活动,注重将问题解决线、知识逻辑线、素养发展线紧密结合,拆解复杂任务和设计系列活动,实现问题解决过程与核心知识的获得、能力和素养的发展自然融合;确保重点活动的开放度,让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度互动、交流、总结、反思等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实现深度学习,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中新增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化学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整体刻画,主旨在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增强了指导性

1。指导教学

化学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一章中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部分。其中“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明确学习内容,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到什么水平,是素养导向的整体质量观,学生行为表现(水平);“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学生要经历基本的典型的活动,形成一个立体、动态的结构。

为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新课标强调以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等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单位,教学目标要落在核心素养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要统一,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为主线,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模式。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学生经历活动而建构知识结构,在结构化中重新看待知识的价值。

教学中以主题为引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化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功能化的结构设计,帮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挖掘知识背后的隐性内容,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燃烧与灭火”教学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建构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基于大概念结构化统整“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利用”等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指导评价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强调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深化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日常学习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3。建构“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教学原则,这是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本质,同时又可以此搭建“驱动性问题”“挑战性问题”和“嵌入性评价”三大学习支架。学习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而不是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除了“逆向设计,评价为先”,即目标之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之外,课堂教学嵌入评价量规,类似于评分标准,在思维障碍处、学习困难处搭建“问题解决”或“活动规则”评价支架,引导学生高质量“做事”。新课标还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让老师有模板可依,明确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4。指导命题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化学考试命题秉持素养立意的基本思想,在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与应用中测评学生的素养水平。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减少裸考知识现象,无应用情境就无知识测试,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坚持一定的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

二、学习感悟

(一)新课标凸显了

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规定了多个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与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具体实验活动形成设计探究实验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向科学家一样思考化学问题。

(二)新课标体现了

宏微结合的本质性

新课标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变化”这三个主题上,强调了宏观物质变化及相互间转化,会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基于真实问题的情境,依据常见物质的性质。

(三)新课标强调了

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化学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对主题学科本质的分析,特别是主题核心概念的确定,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提炼,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设计高效的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重视跨学科实践活动。

(四)新课标强化了

教师教研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内容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去完成,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专业保障,所以开展教学教研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重要作用。做好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提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能力,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持续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新课标内容重心由知识性内容转向实用性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注重学科素养,注重跨学科学习。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围绕新课程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2024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3

化学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化学学科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并用它解决实际社会需要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初中化学教学除了要传授一定的基础化学知识技能外,同时肩负着化学思维的启蒙和养成任务,在双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且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高素质、有责任和能力的接班人呢?通过对化学学科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在新课标下《基于教学实践的问题研讨》的直播课的观摩和研讨,我有了不小的收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深刻理解了化学大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在化学教学中的统摄作用: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琐碎特性,课堂中我们虽然也关注了化学大概念(比如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守恒观等),但是在化学大概念的落实实践过程中,思路过于单一,过度依赖于课本,创新设计较少,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化学理念落到实处,是需要一定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的,直播课中关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课堂教学实践设计的研讨给了一个很好的抛砖引玉和示范作用,使得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基于化学大概念开展学习主题的教学方面有了可以遵循的,落地可行的模板和启发。

2。使用新课标进行活动评价时可以更关注过程形成方面:化学学科实践活动是学习化学的手段以及目的之一,在更关注学生素质养成的活动中使用新课标进行活动评价时既要对活动的内容结果进行评价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角度认识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给出正面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孩子们形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并进行应用和拓展,突出化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和理念。

3。在进行新课标作业设计时,更注重作业的实效性:双减背景下在进行新课标作业设计时,不能仅仅是机械的照搬布置,要强调与学情相关、与学科相关、与实际问题相关,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具备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本领。

4。注重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突出有效性和有用性:在解决社会或生活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的不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学习中要重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在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时,谨记不做加法,本着基于需要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跨学科的教研,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组织和指导,从而使活动可以解决化学与技术、工程等的融合。

5。关注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尽量使过渡平滑化: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除了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以外,我们也可以将目光拉伸到整个学科层面,在完成初三教学的基础上兼顾高中课标尤其是高一阶段的能力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厘清和引导,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过渡和延伸。

最后,我想着重讲的是在学习研讨过程中,无论是参与的一线老师,还是专家教授,他们身上那种严肃、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开放的、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更是让我觉得震撼,闻高远而知不足,通过学习,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和素养方面,我会将收获到的知识,尤其是思维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尽己所能的完成一个初中化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2024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体会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的同时,也时时处处感受着困难和压力。在通读了新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后,结合自己近些年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学习新课过程中的体会。

1。教育理念的转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学校逐步开展起来。新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3。今后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1)重视化学学科的“正面”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如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在弊之外还有其利的一面。

(2)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在对学生科学思维及精神上的积极影响。

(3)重视化学在社会、生活、科学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4)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八个必做实验。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意识。

(5)重视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以此指导实际教学。吃透课标、教材,灵活实施教材。

(6)用心上好每一节化学课,勤写教学反思、心得,大胆写教学论文。

(7)“让思绪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多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多听、多接触,才有可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从无序到有序。

(8)拓宽视野,用好资源防止自己知识的矮化和老化,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9)重视精选习题,力争做题高效。在试题讲解时也要挖掘题目本身可能存在的情感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10)发现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记录、研究、处理自己存在的不足。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吃透教材,继续脚踏实地工作,更加勤恳、用心教学,使自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快速的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