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2024-01-29 14:47:44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1

停课不停学。一场疫情阻挡了老师们外出的脚步,却挡不住老师们学习的热情。5月10日晚上,一场漫步云端的浪漫学习之旅拉开了帷幕。我认真聆听了温儒敏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受益匪浅。

一、识字、写字贯穿九年义务教育。

新课标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识字、写字不但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学好汉字,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要在语文教学中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并且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过程,努力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板书规范端正,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好样子。同时也要对学生识字、练字做好安排与计划。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确定语文主体地位,增强文化自信。

新课标改版后语文的课时量也给出了规定,语文要占所有课时的20%~22%,数学仅仅占13%~15%,英语更少才占了6%~8%,既然语文给了这么多课时,相信以以后题目会越来越难,题量会越来越大。除了从课时上确定语文的主体地位以外,语文教材进行改版,由原来学习129首古诗改版后将变成160首古诗,大大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嵌入,使学生们在优美的古诗文学习中,更进一步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要学以致用。

新课标指出,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它既表明了积累是语文的学习之道,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重大意义,所谓的学都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正是这个道理。

我非常信奉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指明,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借助编者给我们的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例子教会学生运用语言,鉴赏文章。所以,我就在我的课堂上面进行语文鉴赏学习,我抛弃了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记的方法。我和学生共同读文,共同探讨文中修辞的用法,字词运用是否得当,段落的含义。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鉴赏能力提高显著。今天听了温老师对新课标的讲解以后,更加坚定了以后和学生共读书这种想法,争取在和学生共读书中师生共同成长。

四、重视读书,重视积累。

课标中强调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读书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我们这次课改中古诗文增加,阅读量增大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培养学生早读和晚读的习惯。早读时让学生大声的诵读古诗文,课文教材。增强优秀文化地浸润,培养语感。在晚读时,就要指导学生读整本书,多读书,读杂书,稳定学生的读书兴趣。当然,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读书积累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读书输入搭建输出的平台,在输出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收获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吃透修订的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2

美术

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为艺术人描绘了育人蓝图。它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为美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3

通过本次学习新课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课标增强了指导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感觉新课标就是一本特别详实实用的教学参考。不仅教了,并且教的很具体,学习完以后,我感觉可操作性很强,很有抓手。并且新课标中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其中量感作为新提出的核心素养,它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时间等数学知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经验与量搭建联系,引导学生建构初步表象,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与量的对应关系,然后进行估算和测量,学生才会在数学学习上全面理解量,最终形成量感。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4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让同学们尽快地了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政策精神和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学生实习和研究的需要,2022年4月27日晚,我院邀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陈沛酉博士为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主题为“为培育时代新人绘制课程蓝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制感悟”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陈鹏教授主持,全体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以及20级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参加。

陈沛酉博士的讲座主要围绕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修订机制和研读建议三个方面展开。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1、对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强化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要重点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成长规律、义务教育特点、义务教育课程定位,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时代新人的要求和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个下功夫”和中央新要求等角度出发,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中,陈沛酉博士重点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对于“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

主要包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何推进课程实施”这三个方面:

课程方面。在课程方向上要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在课程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课程目标上要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在课程机制上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在授课方式上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结果方面。学习结果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达到的状态或结果,包括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即一种广义的学业质量标准。对于学习结果,教育者不仅需要对其具体内容保持清晰认知,也需要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存在差异的。

实施方面。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教无定法”;对教材的要求是“全面修订”;对评价体系的要求是强调“作业设计、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综合评价”;对资源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对教师的要求是经历过“教研培训”。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机制本次对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对往年所出台的一系列课程标准的继承与超越。

修订结合了中央要求、正式课程、理解与实操课程以及体验课程要求,使得政策理想与现实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在修订依据方面,不仅有基础研究报告、国际比较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资料作为本次修订的理论证据,还有来自学科领域权威专家、课程教学研究专家、教研部门、一线学校教师等人员的实践经验作为本次修订的经验依据。此外,本次修订过程还汇聚了来自行政和学术双方的强大力量,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任务才得以完成。

研读建议对于应该如何研读本次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陈沛酉博士强调了以下六点:一是要历史地看,要与2001年的方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比着看。二是要衔接地看,要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比着看。三是要比较地看,要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课程标准对比着看。四是要政治地看,要对标中央、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进行分析。五是要关联地看,要思考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六是要实际地看,要看各省、各校如何具体落实课程标准

讲座最后,陈鹏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结合陈沛酉博士的演讲内容,陈鹏教授建议将要实习的同学一定要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应结合新的政策文件所强调的重点展开选题工作。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里,陈沛酉博士不仅对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也为同学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政策研读给出了相关建议,同学们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5

课程标准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集体的智慧,是对这个时代的育人目标的路径选择。课程标准就像铁轨,教科书就像列车,教师就是驾驶列车在铁轨上运行的人,学生就是跟着教师学习驾驶技术的,教师的驾驶技术是关键一环。

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向,也是多年从“教学科”到“用学科教学生”的实践探索成果被认同的体现。

从知识时代走向素养时代,目标从“双基”到“三维”到“核心素养”,分久必合的规律,说明了从分化到综合的重要性,也表现出规律性。把细分的部分弄清楚了,就有必要综合起来。

素养是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从知识到素养,就是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是在“实用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多年作用下才达成的共识。在这个时代,知识、能力与素养互为基础,相互作用。

课程内容指向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材料呈现式的知识系统,而是动态的处理学习材料的活动过程。

在语文学科具体为“学习任务群”,改变了语文课程只有目标、没有内容的现实。学习任务群是课程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就是以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群并不是可以看见的教材形式,而是需要在教学材料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系列学习活动。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是在课程领域划分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设想,需要一线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具体为学业质量,包括内涵和描述两部分。因为素养是能力表现,所以对学业质量进行了“描述”,是设想了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能力表现而不是能力标准。学生的能力标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命题测试来评估。

学业质量是学业评估的参照系,而不是评分标准。学业质量不是终结性的评价,而是更突出了过程性评价,在每个学习阶段,甚至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去关注学生的表现。

学业质量的部分呼应了课程目标,也对应了学习过程,从起点到终点,贯穿整个系统。

此次学习研讨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磨炼,在不断提升自我中成长。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必能落实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6

科学

近期,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于所有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做了修订,其中科学课程的修订将原来的小学课程标准和初中课程标准进行了整合,变成了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经过学习后,我发现主要变化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课程本质上,新课程标准的描述是这样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相比较之前它突出了体现科学本质的核心描述,以及对于学生好奇心的重点描述。

而在课程理念的描述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上是: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大篇幅地降低了关于科学知识方面的描述和要求,转而对学习方法,探究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增多,显然更加关注探究过程以及思维培养。

在学科知识图上,改变了以往的知识树结构,更加注重学科核心概念,寻求跨学科概念则是非常新的一个理念,整体学习的要求更高。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7

音乐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布,对每一名教师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音乐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技能的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突出课程的综合性、融通性。

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注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凝练课程理念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个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2022版的新课标中将课程理念凝练成“坚持以美育人”、“强化艺术体验”、“突出艺术综合”,更加精准地指向了学科育人价值、学科学习特点以及学科的包容性,引导老师在生活中提取艺术的养分,让学生从生活与实践中感受艺术的美,为老师们学科特色化教学指明方向。

二、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在2011版音乐课标中没有提到音乐核心素养,而在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尤其关注到当前教学大背景下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架设起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指向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第三个突破:提出学业要求

在具体课程内容中提出了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业要求,让教师更加明晰在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音乐学习目标,使得教学实施更具学段化特点,更有针对性,敦促教师积极寻求合适路径、有效策略实现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提升。同时学业要求观照到了“美育进中考”政策,让学生音乐素养评价有据可循,解决了当前教师、学生、家长对美育进中考测内容的疑虑。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8

今天通过网络学习了人教社组织的《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践,用好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云教研活动。

历时三年有余,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再次聆听温儒敏教授对语文新课标的理性解读和谆谆教导,我对语文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对落实新课标有了更充分的信心。

温儒敏教授今天的讲座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正确认识语文新课标,知识基本标准基本内容没有变,古诗文背诵的篇目,写字的要求,识字的要求,都没有变。新课标和旧课标是衔接的,基本内容没有变化。

二、新课标提出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载体,文化的血脉,文化的DNA都体现在语言中,他影响到人的三观的养成。以文化人应该是润物无声的,不是过分的教化,不是穿靴戴帽。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1。文化自信。2。语言运用3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思维的批判性)4。审美创造。

三、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或说教学内容。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伙伴关系,正确理解和对待学习任务的教学。

四、关于整本书的阅读。

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是上不去的。读书最好的时间是小学,整本书阅读磨性子,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列出相对自由的书单,越是规定动作越多,学生越不喜欢。想办法让孩子对整本书的阅读有兴趣。

五、统编教材会不会有大的变动?

新课标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尊重教学的个性,守正创新,不是颠覆性的。统编教材继续使用,不会有大变动。

温儒敏教授的讲座非常有温度,它能够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从整个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大语文教学角度,分析我们的小学语文站位。

他强调,新课标是在保持原来课标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新要求。我们要守正创新,而不是对旧课标的全盘否定。这一点让我明白了自己课堂改变的方向,就是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要继续发扬,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的地方,向新课标迈进。就拿我来说吧,我认为自己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方面、写字方面研究落实得较好,学生也比较喜欢,但是在课文阅读教学方面,因为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认知有待提高,所以很多时候缩手缩脚,新课标给我提出了新的挑战,指明新的方向,这应该是我接下来要不断学习研究的新课题。

守正创新,研究落实新课标,我们在路上……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9

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设置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劳动课程”独立门户,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安排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达14%到18%之间,其重视度不言而喻。

新课标强化了对学校、教师在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指导,突出了课程实践育人的特征。课程标准提出的劳动项目开发与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劳动课程评价、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具有引领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既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此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如果没有劳动,便没有我们现下的世界,没有人间的烟火,也没有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劳动是我们生活的根基。那么,对教育而言,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除了学科知识、思维认知、技能方法,最基本的或许是“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一线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中规范劳动奖励机制。我们班值日实行的是一周两位同学“承包制”的服务。擦黑板、扫地、拖地、点心分发、中餐管理、餐盘管理等。对于值周同学一周服务中,老师和同学共同评议,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并在家长群发喜报,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给全班学生树立榜样,营造浓厚的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

结合作业设计让劳动实践开花。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内容的家政劳动作业清单,让劳动走进家庭,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劳动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同时利用节假日布置相关劳动作业。例如,重阳节给爷爷奶奶洗洗脚;劳动节走进田间学干农活;春节,学习包饺子……不仅让学生在节日里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也能在劳动中传承文化。

总之,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习,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2024年阅读新课标感悟 篇10

学习了史老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修订后的课标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对孩子们的要求更高,明确了孩子们不仅是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积累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原来分析、解答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们多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会思考,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醒教师在重结果性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性目标,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