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2024-01-05 17:00:30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1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当前,正值流行性出血热发病高峰期,学校人员密集,是传染病高发场所,校园防控形势严峻,为进一步做好校园肾综合症出血热防控工作,预防和控制出血热在学校传播和流行,确保广大师生及家长身体健康,大荔县职教中心现就校园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什么肾综合症出血热

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治愈该病尤为重要,可明显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来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被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类咬伤或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可感染人体。

4、虫媒传播: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感染。

主要症状

早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非常相似,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人体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一般2周左右,即出现畏寒发热、“三痛”“三红”(脸、颈和上胸发红)等症状。

科学灭鼠

一、环境整治,生态灭鼠。及时清除校内家里堆放的垃圾及杂物(特别是餐厨垃圾),妥善保存食物,断绝鼠粮;无死角巡查,封洞加网,消除鼠类隐蔽场所,破坏鼠类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切断鼠类入室入校途径,是生态灭鼠的重要手段。

二、突出重点,有效灭鼠。物理灭鼠主要是利用捕鼠器械、捕鼠夹、鼠笼、套扣、压板、铁刺、电子捕捉器等器械以及水淹法、扣捕法等进行灭鼠;化学灭鼠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主要是投放胃毒剂、熏杀剂、绝育剂等,优点是投放简单、工效高、灭效好、见效快,是目前大面积控制鼠害猖獗普遍使用的最有效灭鼠方法。家庭灭鼠是将毒饵投放于鼠洞附近和经常出没的地方,如墙角、杂物堆附近、草垛等处。

做好防护

家长带孩子野外活动或田间劳作时,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感染危险;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作文网 zUOwEnBa.Net

居家要时常清洗、晾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保持居室干燥、通风、整洁,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杜绝病从口入,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疫苗接种

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降低出血热发病、缓解疾病严重程度,是防控出血热的重要手段。出血热疫苗适用于无接种禁忌症的16-60岁人群,全程免疫接种人体后,可刺激人体产生抗汉坦病毒的中和抗体。出血热疫苗是灭活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接种行为而发生肾综合症出血热。请16—60岁的学生及家长应尽早尽快、全针次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及时就诊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面红、颈红、胸部潮红)等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症状,或有鼠类接触史,应立刻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诊治,切勿自行服药,避免耽搁病情。

家校配合

各位家长、同学们,由于少年儿童身体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抵御传染病的能力较差,容易被感染,因此“正确面对、积极防范”是保护孩子的准则,希望家长们充分理解配合学校防控措施。不带孩子去鼠类出没场所,如孩子出现疑似症状,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误诊;配合学校做好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病因追踪等工作,不刻意隐瞒孩子病情;自觉规范履行请假手续,主动提供诊断证明、病愈返校证明等;督促孩子讲究卫生,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了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2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传播途径

老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有: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临床特征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高发时间

每年5月至7月、11月至次年元月发病率较高。

预防控制措施

1、消灭老鼠、预防鼠害。

2、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床下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注意个人防护,进入有老鼠出没的地方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上口罩、手套,在野外活动中不要在田间坐卧,避免自己直接与尘土接触,或者土地上的那一些气溶胶接触。

5、接种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应尽早前往所在地社区医院处,积极接种出血热疫苗;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一年后强化接种第三针。

6、在出血热发病高峰期间,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主任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校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学生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4、定期将学生褥进行清洗晾晒。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3

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

每年的3月至5月,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流行性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阅读学习以下内容,并做好预防。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又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秋冬季为高发季节。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二、发病症状?

出血热多发于儿童、中小学生。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在38℃以上),三红:脸红、颈红、前胸后背红;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一肿:结膜水肿。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快就医。

三、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鼠排泄物若含汉坦病毒,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引起人的感染。

2、消化道传播

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食物、水,被人误食后可感染此病。

3、虫媒传播

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

4、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者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人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可感染此病。

5、母婴传播

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四、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村庄、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1、灭鼠、防鼠

灭鼠以捕鼠夹、粘鼠板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放置捕鼠夹、粘鼠板等多种方法。防鼠方法主要有保护老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门窗合缝,排水口加铁栅,粮食勿暴露堆放,应放在密封、不易被咬破的容器里等措施。

2、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餐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3、整治环境卫生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4、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防控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适合满16周岁至60周岁人群接种,建议适合人群积极接种。

5、及时就诊

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剩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或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避免误诊。

学生的健康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大事,望家长们提高警惕,督促孩子讲究卫生,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杜绝出血热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保证每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4

各位家长:

大家好!秋冬季是出血热病例的高发季节,为进一步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等季节性传染病预防工作,高新区实验小学在学生恢复线下教学后,第一时间派专人排查防鼠网、门窗、挡鼠板等防鼠设施,并对校园环境卫生及卫生死角进行科学、全面的消杀、清洁。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每年的10月、11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

二、出血热有哪些传播途径?

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也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鼠咬及密切接触、螨媒传播、垂直传播途径感染人。

三、早期主要有哪些症状?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脖和上胸部发红)症状,貌似醉酒。

四、为什么出血热必须尽早治疗?

尽早治疗能有效减少低血压休克、腔道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等严重威胁生存率的并发症的出现,有效降低死亡率。

五、如何预防出血热?

1、灭鼠、防鼠。灭鼠主要是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放置捕鼠夹、粘鼠板等。防鼠主要有保护老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门窗合缝,排水口加铁栅,食物勿暴露放置等措施。

2、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乱倒。餐具用前应煮沸消毒。

3、整治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清理杂物和废弃物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防护。

4、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剩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或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避免误诊。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守护好每一位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认真学习传染病知识,做好疾病防控,共同携手,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5

尊敬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熟悉掌握以下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未见直接人-人传播报道。

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如何识别早期流行性出血热?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6

秋季10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家长们要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做好传染病的防控,保障星星校园的安全。

老鼠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出血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冬季为发病高峰期。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简单、可靠的办法,应尽早、全针次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半年至一年强化接种第三针。

2、防鼠、灭鼠。定期灭鼠,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避免在野外荒草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不掏鼠洞,不徒手抓鼠,防止被老鼠、恙螨等叮咬。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高温加热或蒸煮后食用;发现疑似老鼠唾液、粪、尿等污染过的食物坚决不能食用。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

如出现出流行性血热可疑症状(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造成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为了星宝贝的健康、平安努力。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7

尊敬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牢记“三个要”,切实最好出血热的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病理及早期识别要知晓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

[传播途径要清楚 篇7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未见直接人-人传播报道。

[预防措施要做好 篇7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8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夏冬季节为出血热高发的季节,为了孩子和您的健康,xx区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将出血热的预防办法分享给您,请您认真阅读!

一、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二、流行特征每年5月至7月、11月至次年元月发病率较高。

三、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鼠类、家猫、家兔、狗、猪等。

四、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五、临床表现

感染出血热病毒后,80%以上的人都会显性发病。典型病例有五期临床表现,即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前三期可重叠发生。

1、全身中毒症状:感染后经过7~46天的潜伏期,出现重症感冒初期症状,即发热可达40℃,能持续1周,全身无力、酸痛,食欲减退,但少有寒战。

2、充血、出血体征:典型出血热病例在起病2日内,即可出现”三红”,即面、颈、上胸部潮红,酷似醉酒貌。起病3日内即可出血,表现为口腔、眼结膜的出血和皮肤点、片、絮状出血,皮损处或进针点淤血,重者脏器出血。

3、渗出表现:起病一周内,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造成低血压甚至休克。血浆外渗导致脑、肾、结膜水肿,典型者出现”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腰痛。

4、肾脏损伤:是出血热的突出临床表现,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少尿甚至无尿,蛋白尿,血尿。

六、预防措施

1、消灭老鼠、预防鼠害。

2、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室内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注意个人防护,进入有老鼠出没的地方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上口罩、手套,在野外活动中不要在田间坐卧,避免自己直接与尘土接触,或者土地上的那一些气溶胶接触。

5、接种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应尽早前往所在地社区医院处,积极接种出血热疫苗;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一年后强化接种第三针。

6、在出血热发病高峰期间,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校开展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孩子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家长朋友们,在传染病的高发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共同做好各项防护措施,xx区第一小学实验小学祝您阖家幸福、工作顺利!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9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知识宣传的背景

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病死率高。每年10月到次年的1月是该病的发病流行高峰,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学生。出血热每8-10年出现1次流行高峰期,高峰期持续2-3年,xx市自20xx年进入流行高峰期,据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xx年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中,中小学生发病明显增加,较往年同期上升约69。39%,根据历史数据,今年仍为出血热流行高峰期。为提高家长及学生的防治能力,保证生命健康,特给与家长一份健康提示信,家长们注意查收。

二、什么是出血热?

1、出血热的病原为汉坦病毒,携带有汉坦病毒的鼠类为传染源,野鼠及家属均可传播,野鼠主要为黑线姬鼠,家属主要为褐家鼠。

2、传播途径: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鼠类传播,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尿、粪、呕吐物、血液及气溶胶等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其他途径侵入人体。

3、患病后主要的表现为发热、三痛(头痛、腰疼、眼眶痛)、典型“三红”(面红、颈红、胸部红,眼睛红肿,皮肤上可见点状出血。

三、出血热如何预防呢?

1、防鼠灭鼠。

是本病预防的最重要措施。

假期外出游玩尽量不去水边、草地等老鼠容易出没的地方,尽量穿长衣长裤,穿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不在野外荒草地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的尿、粪或分泌物接触。

注意饮食卫生,不在不卫生的小饭馆就餐;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在野外、田间就餐前,清洗、消毒双手,食物要清洗干净,煮熟煮透,未食用完食物要封闭存放,不要裸露摆放,以免招引老鼠。

要保持良好的居家环境卫生,垃圾及时清理,打扫卫生时及时清理带病毒尘埃,消灭鼠类孳生地,定期灭鼠。

2、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疫苗接种对象:年满16-60周岁;接种方式:共3剂,0、14日接种基础针,1年后接种加强针。对于未满16岁的中小学生,防鼠灭鼠为最重要的防控手段。

3、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家人及学生不明原因发热39-40~C、1月内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过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老鼠污染物品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小学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告家长书 篇10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冬季是出血热季节性发病高峰,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师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希望全体家长朋友能够配合学校,共同预防出血热疾病,关注身体健康。

一、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顾名思义,即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3周。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出血热的病原体为汉坦病毒,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鼠类。1955年冬,陕西首次在修建宝成铁路的秦岭工地工人中发现出血热病例。

三、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出血热的病原体——汉坦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和虫媒等多种途径传播。一般认为鼠类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将汉坦病毒传染给人。

四、哪些人是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人群?

出血热常年发生,但发病大高峰一般在秋冬季的11-12月,另外有个小高峰在每年6-7月。这与每年当地农村集中开展的夏收和秋收有关,农民下地劳作时间长,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经过1月左右的潜伏期后发病,时间逻辑相符,也与国内同类型疫区情况相似。因此,农民、学生等群体发病率高。

五、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有哪些特点?

“三早一就”治疗: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除发热外其他症状可不明显,因此最易误判,一些患者因此贻误治疗时机。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因此,一旦怀疑自己感染此病,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防止病情延误,导致病情加重。

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灭鼠。学校、社区应多次、统一组织集中灭鼠,切实降低鼠密度。

2、防鼠。学校教室、图书馆、体育馆、食堂、仓库、厕所等场所应安装纱窗、纱门、挡鼠板,防止老鼠进入;从以上场所通向外界的下水管道等外口应有防鼠设施;及时堵塞校内任何地方发现的鼠洞,做到无鼠患。

3、整治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床下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清除一切可能造成鼠类滋生、栖息的环境。

4、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杜绝或尽量减少宿舍存放食物。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5、改变行为习惯。

室内:杜绝或尽量避免从食堂打饭带进宿舍再吃,或在宿舍叫外卖食用。鼠类在野外觅食困难,容易入户。特别是褐家鼠,为家野两栖,可从下水管道通过卫生间蹲便器进入室内。

室外:尽量避免在水边、草地等老鼠容易经常出没的地方活动。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在杂草丛生或者有秸秆堆放的地方活动,有可能存在鼠尿鼠粪,建议戴上口罩,以防气溶胶污染。

6、接种疫苗防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16岁及以上人员应积极主动接种出血热疫苗。

家长朋友们,出血热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同时克服紧张心理,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其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