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工作计划内容页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2024-01-04 23:16:02 工作计划 打开翻译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篇1

新学年中小学教研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增加诸多新领域新机会。迫切要求各级教研组织积极改革创新,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跨学段纵向衔接、跨学科横向关联的大教研体系。迫切要求各级教研组织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立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与决策的平台;迫切要求各级教研组织推进教研学段平等、学科平等、学业平等,在示范区、示范校、教研基地的建设中,畅通上承下达的工作渠道,创作、凝炼更多体现域本教研文化精髓、反映教研群体审美追求、传播当代教研价值观念、符合教育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研究成果和特色范例;迫切要求各教研组织每位成员在教研体系完善中保有热度和高度,站稳教研新起点,迎接教研新挑战,寻求教研新突破,在难上加难实现好上加好。

一、主要目标

(一)完善教研常规。贯彻“五育”并举的基本要求,充分关注课程实施的基本点、课堂教学的基本面、教学研究的基本盘,从完善教研常规入手,推进有效校本研究,落实课堂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研品质。以建设教育情怀浓、业务水准高、善思敏行的学科团队为目标,紧扣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两个关键,推进深度教研。注重教研的引领作用,有效实施“主题调研、问题调研、专题调研和选题教研”,持之以恒地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培育一大批教学新秀,全面提升教研品质。

(三)建设教研文化。保持教研好作风,传承教研好做法,用机制和机会提高教研员领航和续航能力,推进教研员再出发、再成长、再创优,持续有效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支持和高质量教研服务,推进教研内涵发展和教研服务质量提升。建立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建设真善美教研文化。

(四)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开掘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学研究发展的源头活水,建立教研机构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与决策的工作平台,推进共建共创共享共赏,提升教研综合实力。全力服务课程教学改革,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推进国家课程高标准实施以示范区、示范校和示范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推进国家课程的高标准实施,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堂。全面推进国家课程实施过程的高标准衔接,避免合则用、不合则弃等选择性执行的做法。全面深入落实国家新课程理念,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高质量实施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实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

1、继续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示范方案落地和延续工作。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关注课程改革“三个落差”(课标到教材落差,教材到课堂落差,教师的课前预设到学生接收转化落差),推进课程协同育人。拓展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示范校的内涵和外延,做大做强示范辐射系列工作。适时出台《xx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

2、推进义教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研究和研训转化。切实把好课程实践和实施的可见光可见度。注重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课改的兴趣热情,在实施推进中注意发现新方式,发掘新能量,发展新能力。适时出台《xx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高质量实施方案》。

3、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实施。全面正确理解落实课标理念,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标准建立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把机制完善起来,培植并遴选一批义教阶段新方案新课程实施示范区、示范校。

(二)推进课堂高品质建设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以“堂堂正正”为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建设“三力”(魅力、活力、动力)课堂,建设深度学习的素养课堂,提高课堂抬头率,降低低头率,保证回头率。

1、聚焦课堂示范,建设深度学习课堂。把课堂建设为高堂(高效率课堂),确保每一节课堂堂正正,呈现魅力课堂、活力课堂、动力课堂的不同样态,让学习看见、让思维发生、让文化浸润、让社会进入、让生命灵动,达成有序、有趣、有效的课堂目标。

2、聚焦设计示范,实施教学高品质设计。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育人目标,落实好课多磨,规范集体备课设计规程,推进好课燎原的共同向往。坚持精品为上,打通生活、生态、生命发展延续,保有生生不息,推进教学设计高质量提升。

3、聚焦作业设计,扎实做好分层作业设计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坚持目标导向,强调精要为先,落实多样分层,实现有用适用。引导教师加强学情研究,以单元备课、模块整合的理念统领作业设计,让学生在作业体验中感受体面,在被动中渐变主动。推进作业设计评价,推动校内校外作业体系的全面重构,加快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作业新生态的建设,实现作业与学业,作业与作品协调发展和提升。

(三)推进教研体系高颜值建立以“体系促体统”为目标,推进教研系统化转型。改变原来以听评课为主的“调研”、以教材教法分析和研究课为主的“教研”、以命题为主的“考研”惯例,实施教研系统化转型。

1、完善多级教研体系。用搭建支架、提供支撑等方式,把教研基础建立在学校、建立在学科、建立在教师心里,推进教研从被动到主动发展,实现体系承接、任务对接、上下衔接。

2、落实多样教研安排。推进“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促进教研活动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用时空拓展专业视野,让教师的每一次参与都是困惑中解惑,迷思中引发深思,实现从外在到自在跨越。创新思路,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提供不同教学公开活动的类型与选择。

3、举办多层次教研活动。落实教研优先、备课为用,开展“年长领航,年轻续航”不同层次展示汇报活动。推进教研组活动主题化和备课组活动问题化,用机会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步伐,推动校本教研向我本教研和善本教研发展。搭建“1+N”活动支架,扩大研习、研讨规模,提高观摩层次。

(四)推进评价体系高附加值完善以“发现中发掘发展”为目标,改革质量监测与评价实施办法,推进高附加值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关注超越性,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和新教育发展观,推进五育并举;关注系统性,从优质均衡走向全学段、全领域、全系统循序拓展,推进可持续拓展;关注包容性,突破视域局限的质量概念,构成区域意义的大质量观,推进质量安全发展;关注现代化,突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性,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坚实的路径保障。落实高考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重视发展性评价,为普通学校发展发掘出新的动力。

1、打造高端备考论坛。正视区域备考走进高地实际,推进教学评价高质量研究有效转化,助推走出备考高原,走好备考高坡,走向备考高度,推进备考高质量突破。开好年度质量发展会议,编制好高考年报,观察跟踪高考年份发展情况与态势;重视学科总结,观察学科年份发展,坚持学科有为,实现学科有位。在备考论坛设立和运行中,注重教研新力量、新动力的共同发现,以及教研事业创新因素路径的共同发掘。

2、编制好学科质量测试年度安排。合理布局高中三年质量监测、高中三年一体化测试、高三三次测试一体化等安排,统筹好中小学测试一体化工作。探究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适应性调研测试问题与实施路径。

3、改善调研指导评价体系。坚持访谈、面谈、约谈方式,带着主题,共同走进学校;带着专题,走进教师;带着问题,走进学生。在中小学技术学科质量监测、科学家进校园讲科学主题活动、中小学艺术美育成果展示和中小学体育展示活动中吸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协同评价。

4、改革艺术体育教学和评价。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协同推进,发展内涵”为主要思路,重视艺术体育规模和质量发展问题。在指导与评价方面,建立完善发展方案,规范学业水平考试环节和细节,改革评价办法,提升备考质量。

(五)推动新基建体系高赋能稳定以“技术赋能壮大体能”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实施正向心术、创意艺术的战术突破,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精品课开发。

1、落实技术赋能。坚持技术培训赋能,推动实践和实战,关注规模效应。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2、发展线上规模。研究云端教研(线上)和雨露教研(线下)规模和效应问题。推进技术蓄能育能工作,因地(校)施策,开展“智慧教育”与多技术融合,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打造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和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和混合发展。

3、推动精品涌现。建设高赋能的新基建体系和网络平台,扩大提升精品课程规模质量,在好课多磨基础上实现好课燎原,重点推进示范区示范校精品课程建设,用学科影响和学校品牌擦亮示范性高中品牌,持续产生多批次、能体现课标精神和区域教研文化的作品、精品。

4、建立帮扶机制。利用“名师课堂”,发挥名师示范效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教研水平提升。利用“名校网络课堂”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六)推进交流开放体系的高品位完善高品位的交流开放体系,必须借助域内域外循环和教学开放交流平台。教学开放交流域内循环,要给普通学校借力,不因校废人,因校废事;不因校废言,因人废言;不以校取人,不以校定制。要重视普通学校特色教学案例发现、普通教师浸润式教研故事发生和各学科育人动力发掘,让综合教研理念融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和常态教研活动中。要重视教学开放交流域外循环,重视凝练提炼工作,让域本教研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风格、地方气派站立于域外,不断提升教研主张、教研智慧、教研方案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

1、持续打造开放品牌。层次上的学校教学整体开放、学科教学特色开放;类型上的教研大讲堂、教师工作室建设阶段性展示要实现殊途同归。要用教研共同体推进教研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发展。拓展备考论坛品牌效应,用可持续备考策划实现可持续攀高。

2、有序推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学校开放。帮助xx市金山中学和xx市第一中学做好示范校开放策划和规划,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辐射性开放,注重开放中开发课程、开启智慧的做法、经验的总结和传递。

3、有效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学科开放。立柱架梁,畅通教研往来。提炼普通教师教研故事、普通学校教研案例的理论经验,提升开放品质。梳理省级教研基地从基地走向高地过程、推进高质量建设的经验,做好精品收集与传送。

(七)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高起点建设以“增创体验机会,提升体面机率”为出发点,构建教研大格局,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把教师主动参与、合作分享、现场互动、情境迁移、习得内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行动和成效。

1、开好教研大讲堂。构建教研大格局,用活动热度推动教师在体验体认获得体面。要建立体统,引导年长教师不迷惑本来、不迷思原来、不迷失未来,借助经历总结并传播经验。推动教研员走向高校,在域内外交流中引长补短,实现从他信到自信发展。

2、实施研训协同行动。坚持教研为体,培训为用。教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要保证教研机体不被侵蚀、教研方向不旁移,必须积极参与支援、支持、支招研训系列活动。落实“不以校取人,不以校定制”,推动研训一体行动,推进教师工作室体系、三名工程体系、名师大讲堂体系相互借力、相互支持支撑。鼓励教研员积极参与国培、域培、校培行动。

3、举行技能大赛。引导教师聚焦高端技能,充分展示己能,善作共作,推进群众性参与;聚焦省赛框架和标准,完善区域比赛工作机制,用公平正义确保技能大赛善始善终。

4、推进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化发展。科研课题研究的“铸魂三科”以及强师工程等,要防止研究“证书化”,过程新闻化,结果空心化。摒弃背离课题研究宗旨、以拿到结题证书为目标的功利化倾向。重视研究质量,真正研究出值得推广的成果。

(八)推进思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发展,要在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常规常识下功夫;要在发展内涵、挖掘要素、向下延伸,建设高情怀的思政体系方向下功夫,实现全学段、全过程、全学科覆盖,提高整体育人的显性和隐性效果。

1、增强思政课程有效性。思政课程要坚持惊涛拍岸与小桥流水结合。推进跨学科、跨场景链接,用场面呈现体面,在体验中逐步体认。避免高谈阔论,坚持说理说事合为时、合为事,避免假大空。

2、增强课程思政有趣性。课程思政要善用泉水滴灌,润物无声,避免大水漫灌。善占理论高坛,既保证高论,又避免营销型思政,合力推进思政跨领域(科技、人文、艺术)发展,让课程思政可亲可感。

3、增强综合思政融合性。在研学实践、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中发展思政内涵,重视综合育人和融合育人。善于挖掘思政要素,重视跨场景和向下延伸,建设安全、安保、安心的综合思政。三、主要支撑

(一)加强教研系统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教研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助力xx加快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要加强政治引领,不断完善教研系统党组织建设,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党对教研工作的领导权。要扛起政治使命,全力推进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教研高质量发展,努力创建教师满意的高优教研。

(二)推进教研深度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有序推动教研的互动发展和融合发展,聚焦未来,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凝心聚力;聚焦资源,提高配置效能;聚焦目标,推进机制创新。健全教研机构,推进教研体系健全。进一步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格局。确保“教研三个落地”:顶层设计到底层落地,云端教研到雨滴教研落地,心尖思维到指尖落地。全力落实“公开课常态化,常态化课公开化”系列计划,有效推动教研品质发展。

(三)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要配齐配强教研队伍。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统筹考虑区域教育特色、学科专任教师数量和学校数量,增配学科专职教研员。鼓励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任用专兼职教研员。建立健全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把教研员入口关。加强教研员专业能力培养和团队建设。深入推进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

一是推进学科教研基地项目高质量建设,培养学科教研拔尖人才和学科教研团队。

二是推进校(园)本教研基地高质量建设,培养校本教研示范校和校本教研团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是推进县区教研基地项目高质量建设,培养区域教研拔尖人才和区域教研团队,促进县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四)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积极性大胆探索,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改变传统教研方式,优化流程方法,完善机制保障,不断探索校本教研新样态,使学校真正成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场域。全力服务学校及师生,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教研“为教育颜值增量,为教育颜面增值”目标。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篇2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教研工作实际,拟定本年度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本年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一如既往地按照“两立足”“三坚持”“四落实”的工作思路:立足课堂研究长规划短突破,立足师生成长重素养可持续。坚持课题牵引常规教研,实施研究县域联动;坚持教学常规精细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坚持基地与团队建设并重,达成经验成果共享。落实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过程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落实研训一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监测诊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履行研究、指导、服务、评价职责,为主管部门提供教育改革发展的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二、任务目标

全县教研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强化师资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以教研基地学校创建和教育科研工作为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学校发展铺路,为教师成名搭台,为学生成长奠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

1、压实党建责任。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将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做到一月一安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总结;按照《党章》要求教育、管理党员,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亮身份、明责任,为党员压担子、促成长;注重发展培养新党员,吸纳优秀教师加入党组织,壮大我室支部力量;完善落实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教研队伍“零违纪”。

2、加强德育研究。发挥州德育研究会xx联络处的指导作用,指导学校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州德育研究会立项课题研究,开展课题中期检查、督导;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科教育的生活性、知识性和德育的思想性相结合,督促学校开展“起点阅读”“朝读经典”“主题(团)队日”等活动,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3、注重政治教育。用“四个意识”导航,以“四个自信”强基,自觉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推广运用“学习强国平台”,规范QQ、微信工作群管理,传递网络正能量;落实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案审查制度,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二)强化研教常规,夯实过程管理。

4、落实课程计划。指导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规范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规范常规教学行为;引导学校大力开展文体艺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注重个性发展,促进身心健康。

5、加强常规管理。督促学校落实《xx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x教发20xx[108]号),突出办学思想,严格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引导常规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落实课程游戏化。

6、加强教研视导。坚持教研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实行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开展常规视导,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集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建立研训共同体,通过送教下乡、送研进校、联片教研等方式,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三)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7、加大骨干培养。通过学科技能竞赛、优质课竞赛等方式,以学科教研活动为平台,以教学需求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重点,打造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骨干教师队伍,发现一批教坛新秀,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8、抓实师资培训。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采取外出学习培训与校本培训、自学与集中学、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书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等方式,组织开展义务教育“三科”教材等各类培训,着力解决教师教材不熟、经验不足、教法不当等问题;对教研组长、班主任及学校中层干部进行专项培训,补短板、强素质、提能力;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提升保教保育水平。

(四)强化教育科研,提高课堂效率。

9、确立县域主旨课题。树立课题研究“源于教学、服务教学”思想,推广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围绕“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教研策略和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深入开展教研论坛活动,同时分学段确立、申报省级及以上县域主旨性研究课题。

10、加强课题检查指导。指导、督促学校和教师将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做好各级立项研究课题的统筹协调、有效管理;做好学校课题在各级教研部门立项申报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推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

11、组织研究成果评选。认真组织县级教研成果评选,积极参与国家、省、州组织的案例、课件、论文评选,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12、历练教学研究文化。弘扬“六种精神”,即求知精神、修炼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的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完善研训机制,做好教育科研的成果转化、成果物化工作,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构建和谐的教研共同体。

(五)强化基地建设,积淀教改经验。

13、建实县级基地学校。继续加大示范基地学校创建的引领、督导,基地学校应创造性落实《xx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x教发20xx[xxx]号),在教育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经验、形成特色。在建实原有示范基地学校的基础上,拟在初中、小学学段分别再建一所县级示范基地学校。

14、协调州级协同基地创建工作。按照州教科院要求,协助做好州级协同基地学校创建工作,力争早见实效。

15、总结推广教研教改经验。在示范基地学校大胆探索、挖掘可推广和借鉴的经验,适时召开全县教研示范基地创建推进会,推广创建成果,达成县域乡镇学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六)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16、推行“互联网+”教研模式。引导学校利用录播教室等设备,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引导教师利用微信、QQ等手段,分享教学心得,开展教学研讨,提升教研效益。

17、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晒课”质量,做好县级优课评选,择优推荐参加上级评优活动,力求获奖层次、数量再上台阶;开展学科微课、“湖北好课堂”等评选活动,协助做好“恩施州教育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8、用好监测平台功能。进一步加强教学诊断与质量监测平台的运用培训,依托平台做好义务教育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发挥指导、评价、激励作用。

(七)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工作环境。

19、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员分工,实现科学管理与评价,激发团队活力;以研培中心组建为契机,补齐配强教研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教研员,提升其指导课堂教学、组织有效教研、命制检测试卷和课题研究与管理的能力;鼓励个人和团队做好教育科研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课题研究、出版专著等工作;适时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教研团队凝聚力。

20、严格财经管理。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健康安全运行;财经支出须量力而行、合理开支、厉行节约,坚守纪律红线,保运转、守底线。

21、加强档案建设。凡反映单位发展、人事财务情况和重大活动的文件和音像等资料,必须分类归档保存;严格执行档案安全保密制度,不随意外借、外传档案;做好档案省级复审迎检工作,顺利通过省二级档案复查验收。加强图书管理,做好公文登记、收发工作,妥善保管报刊杂志等公用物品。

22、服务全县大局。积极做好扶贫、扫黑除恶、六城同创、文明创建、综治安全、人口计生、教育工会、保密工作、妇女儿童等工作,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篇3

新学年中小学教研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增加诸多新领域新机会。迫切要求各级教研组织积极改革创新,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跨学段纵向衔接、跨学科横向关联的大教研体系。迫切要求各级教研组织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立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与决策的平台;迫切要求各级教研组织推进教研学段平等、学科平等、学业平等,在示范区、示范校、教研基地的建设中,畅通上承下达的工作渠道,创作、凝炼更多体现域本教研文化精髓、反映教研群体审美追求、传播当代教研价值观念、符合教育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研究成果和特色范例;迫切要求各教研组织每位成员在教研体系完善中保有热度和高度,站稳教研新起点,迎接教研新挑战,寻求教研新突破,在难上加难实现好上加好。

一、主要目标

(一)完善教研常规。贯彻“五育”并举的基本要求,充分关注课程实施的基本点、课堂教学的基本面、教学研究的基本盘,从完善教研常规入手,推进有效校本研究,落实课堂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研品质。以建设教育情怀浓、业务水准高、善思敏行的学科团队为目标,紧扣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两个关键,推进深度教研。注重教研的引领作用,有效实施“主题调研、问题调研、专题调研和选题教研”,持之以恒地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培育一大批教学新秀,全面提升教研品质。

(三)建设教研文化。保持教研好作风,传承教研好做法,用机制和机会提高教研员领航和续航能力,推进教研员再出发、再成长、再创优,持续有效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支持和高质量教研服务,推进教研内涵发展和教研服务质量提升。建立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建设真善美教研文化。

(四)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开掘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学研究发展的源头活水,建立教研机构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与决策的工作平台,推进共建共创共享共赏,提升教研综合实力。全力服务课程教学改革,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推进国家课程高标准实施以示范区、示范校和示范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推进国家课程的高标准实施,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堂。全面推进国家课程实施过程的高标准衔接,避免合则用、不合则弃等选择性执行的做法。全面深入落实国家新课程理念,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高质量实施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实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

1、继续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示范方案落地和延续工作。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关注课程改革“三个落差”(课标到教材落差,教材到课堂落差,教师的课前预设到学生接收转化落差),推进课程协同育人。拓展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示范校的内涵和外延,做大做强示范辐射系列工作。适时出台《xx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

2、推进义教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研究和研训转化。切实把好课程实践和实施的可见光可见度。注重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课改的兴趣热情,在实施推进中注意发现新方式,发掘新能量,发展新能力。适时出台《xx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高质量实施方案》。

3、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实施。全面正确理解落实课标理念,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标准建立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把机制完善起来,培植并遴选一批义教阶段新方案新课程实施示范区、示范校。

(二)推进课堂高品质建设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以“堂堂正正”为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建设“三力”(魅力、活力、动力)课堂,建设深度学习的素养课堂,提高课堂抬头率,降低低头率,保证回头率。

1、聚焦课堂示范,建设深度学习课堂。把课堂建设为高堂(高效率课堂),确保每一节课堂堂正正,呈现魅力课堂、活力课堂、动力课堂的不同样态,让学习看见、让思维发生、让文化浸润、让社会进入、让生命灵动,达成有序、有趣、有效的课堂目标。

2、聚焦设计示范,实施教学高品质设计。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育人目标,落实好课多磨,规范集体备课设计规程,推进好课燎原的共同向往。坚持精品为上,打通生活、生态、生命发展延续,保有生生不息,推进教学设计高质量提升。

3、聚焦作业设计,扎实做好分层作业设计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坚持目标导向,强调精要为先,落实多样分层,实现有用适用。引导教师加强学情研究,以单元备课、模块整合的理念统领作业设计,让学生在作业体验中感受体面,在被动中渐变主动。推进作业设计评价,推动校内校外作业体系的全面重构,加快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作业新生态的建设,实现作业与学业,作业与作品协调发展和提升。

(三)推进教研体系高颜值建立以“体系促体统”为目标,推进教研系统化转型。改变原来以听评课为主的“调研”、以教材教法分析和研究课为主的“教研”、以命题为主的“考研”惯例,实施教研系统化转型。

1、完善多级教研体系。用搭建支架、提供支撑等方式,把教研基础建立在学校、建立在学科、建立在教师心里,推进教研从被动到主动发展,实现体系承接、任务对接、上下衔接。

2、落实多样教研安排。推进“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促进教研活动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用时空拓展专业视野,让教师的每一次参与都是困惑中解惑,迷思中引发深思,实现从外在到自在跨越。创新思路,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提供不同教学公开活动的类型与选择。

3、举办多层次教研活动。落实教研优先、备课为用,开展“年长领航,年轻续航”不同层次展示汇报活动。推进教研组活动主题化和备课组活动问题化,用机会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步伐,推动校本教研向我本教研和善本教研发展。搭建“1+N”活动支架,扩大研习、研讨规模,提高观摩层次。

(四)推进评价体系高附加值完善以“发现中发掘发展”为目标,改革质量监测与评价实施办法,推进高附加值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关注超越性,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和新教育发展观,推进五育并举;关注系统性,从优质均衡走向全学段、全领域、全系统循序拓展,推进可持续拓展;关注包容性,突破视域局限的质量概念,构成区域意义的大质量观,推进质量安全发展;关注现代化,突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性,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坚实的路径保障。落实高考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重视发展性评价,为普通学校发展发掘出新的动力。

1、打造高端备考论坛。正视区域备考走进高地实际,推进教学评价高质量研究有效转化,助推走出备考高原,走好备考高坡,走向备考高度,推进备考高质量突破。开好年度质量发展会议,编制好高考年报,观察跟踪高考年份发展情况与态势;重视学科总结,观察学科年份发展,坚持学科有为,实现学科有位。在备考论坛设立和运行中,注重教研新力量、新动力的共同发现,以及教研事业创新因素路径的共同发掘。

2、编制好学科质量测试年度安排。合理布局高中三年质量监测、高中三年一体化测试、高三三次测试一体化等安排,统筹好中小学测试一体化工作。探究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适应性调研测试问题与实施路径。

3、改善调研指导评价体系。坚持访谈、面谈、约谈方式,带着主题,共同走进学校;带着专题,走进教师;带着问题,走进学生。在中小学技术学科质量监测、科学家进校园讲科学主题活动、中小学艺术美育成果展示和中小学体育展示活动中吸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协同评价。

4、改革艺术体育教学和评价。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协同推进,发展内涵”为主要思路,重视艺术体育规模和质量发展问题。在指导与评价方面,建立完善发展方案,规范学业水平考试环节和细节,改革评价办法,提升备考质量。

(五)推动新基建体系高赋能稳定以“技术赋能壮大体能”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实施正向心术、创意艺术的战术突破,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精品课开发。

1、落实技术赋能。坚持技术培训赋能,推动实践和实战,关注规模效应。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2、发展线上规模。研究云端教研(线上)和雨露教研(线下)规模和效应问题。推进技术蓄能育能工作,因地(校)施策,开展“智慧教育”与多技术融合,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打造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和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和混合发展。

3、推动精品涌现。建设高赋能的新基建体系和网络平台,扩大提升精品课程规模质量,在好课多磨基础上实现好课燎原,重点推进示范区示范校精品课程建设,用学科影响和学校品牌擦亮示范性高中品牌,持续产生多批次、能体现课标精神和区域教研文化的作品、精品。

4、建立帮扶机制。利用“名师课堂”,发挥名师示范效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教研水平提升。利用“名校网络课堂”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六)推进交流开放体系的高品位完善高品位的交流开放体系,必须借助域内域外循环和教学开放交流平台。教学开放交流域内循环,要给普通学校借力,不因校废人,因校废事;不因校废言,因人废言;不以校取人,不以校定制。要重视普通学校特色教学案例发现、普通教师浸润式教研故事发生和各学科育人动力发掘,让综合教研理念融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和常态教研活动中。要重视教学开放交流域外循环,重视凝练提炼工作,让域本教研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风格、地方气派站立于域外,不断提升教研主张、教研智慧、教研方案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

1、持续打造开放品牌。层次上的学校教学整体开放、学科教学特色开放;类型上的教研大讲堂、教师工作室建设阶段性展示要实现殊途同归。要用教研共同体推进教研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发展。拓展备考论坛品牌效应,用可持续备考策划实现可持续攀高。

2、有序推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学校开放。帮助xx市xx中学和xx市第一中学做好示范校开放策划和规划,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辐射性开放,注重开放中开发课程、开启智慧的做法、经验的总结和传递。

3、有效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学科开放。立柱架梁,畅通教研往来。提炼普通教师教研故事、普通学校教研案例的理论经验,提升开放品质。梳理省级教研基地从基地走向高地过程、推进高质量建设的经验,做好精品收集与传送。

(七)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高起点建设以“增创体验机会,提升体面机率”为出发点,构建教研大格局,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把教师主动参与、合作分享、现场互动、情境迁移、习得内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行动和成效。

1、开好教研大讲堂。构建教研大格局,用活动热度推动教师在体验体认获得体面。要建立体统,引导年长教师不迷惑本来、不迷思原来、不迷失未来,借助经历总结并传播经验。推动教研员走向高校,在域内外交流中引长补短,实现从他信到自信发展。

2、实施研训协同行动。坚持教研为体,培训为用。教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要保证教研机体不被侵蚀、教研方向不旁移,必须积极参与支援、支持、支招研训系列活动。落实“不以校取人,不以校定制”,推动研训一体行动,推进教师工作室体系、三名工程体系、名师大讲堂体系相互借力、相互支持支撑。鼓励教研员积极参与国培、域培、校培行动。

3、举行技能大赛。引导教师聚焦高端技能,充分展示己能,善作共作,推进群众性参与;聚焦省赛框架和标准,完善区域比赛工作机制,用公平正义确保技能大赛善始善终。

4、推进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化发展。科研课题研究的“铸魂三科”以及强师工程等,要防止研究“证书化”,过程新闻化,结果空心化。摒弃背离课题研究宗旨、以拿到结题证书为目标的功利化倾向。重视研究质量,真正研究出值得推广的成果。

(八)推进思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发展,要在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常规常识下功夫;要在发展内涵、挖掘要素、向下延伸,建设高情怀的思政体系方向下功夫,实现全学段、全过程、全学科覆盖,提高整体育人的显性和隐性效果。

1、增强思政课程有效性。思政课程要坚持惊涛拍岸与小桥流水结合。推进跨学科、跨场景链接,用场面呈现体面,在体验中逐步体认。避免高谈阔论,坚持说理说事合为时、合为事,避免假大空。

2、增强课程思政有趣性。课程思政要善用泉水滴灌,润物无声,避免大水漫灌。善占理论高坛,既保证高论,又避免营销型思政,合力推进思政跨领域(科技、人文、艺术)发展,让课程思政可亲可感。

3、增强综合思政融合性。在研学实践、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中发展思政内涵,重视综合育人和融合育人。善于挖掘思政要素,重视跨场景和向下延伸,建设安全、安保、安心的综合思政。三、主要支撑

(一)加强教研系统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教研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助力xx加快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要加强政治引领,不断完善教研系统党组织建设,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党对教研工作的领导权。要扛起政治使命,全力推进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教研高质量发展,努力创建教师满意的高优教研。

(二)推进教研深度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有序推动教研的互动发展和融合发展,聚焦未来,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凝心聚力;聚焦资源,提高配置效能;聚焦目标,推进机制创新。健全教研机构,推进教研体系健全。进一步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格局。确保“教研三个落地”:顶层设计到底层落地,云端教研到雨滴教研落地,心尖思维到指尖落地。全力落实“公开课常态化,常态化课公开化”系列计划,有效推动教研品质发展。

(三)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要配齐配强教研队伍。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统筹考虑区域教育特色、学科专任教师数量和学校数量,增配学科专职教研员。鼓励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任用专兼职教研员。建立健全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把教研员入口关。加强教研员专业能力培养和团队建设。深入推进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

一是推进学科教研基地项目高质量建设,培养学科教研拔尖人才和学科教研团队。

二是推进校(园)本教研基地高质量建设,培养校本教研示范校和校本教研团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是推进县区教研基地项目高质量建设,培养区域教研拔尖人才和区域教研团队,促进县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四)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积极性大胆探索,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改变传统教研方式,优化流程方法,完善机制保障,不断探索校本教研新样态,使学校真正成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场域。全力服务学校及师生,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教研“为教育颜值增量,为教育颜面增值”目标。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一、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1、2022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主题会议。

2、新学年高三学科备考专题系列活动。

3、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市级示范建设阶段性成果展示汇报。

4、高中毕业班期中期末质量诊断监测。

二、义教阶段质量均衡优质发展

5、2022年初中学校教育专题会议。

6、新学年中考学科备考专题备考系列活动。

7、义教阶段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研训转化。

8、小学优质特色发展专题研讨交流。

三、教师专业高水平发展

9、义教阶段作业设计与评价交流展示。

10、新课程标准特色课堂教学展示汇报。

11、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12、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专题研讨。

四、教研体系高质量建设

13、区域教研体系建设专题交流活动。

14、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特色教学展示。

15、名师大课堂与与教学支援专题活动。

16、教研基地建设暨教学开放交流专场活动。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篇4

20xx-20xx学年的教研工作,要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研究方向、问题导向和价值取向,深化教研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改革,抓住机遇机会,抓住主要矛盾,开拓思路,主动创新应变,难中求进。坚持教研服务、教研立人,充分认识教研发展新特点,增强忧患意识,赓续教研传统,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教研融合做得更好、更快。疏浚教研传统血脉,用心倾听学生呼声,用情呼应教师关切,用功回应学校期待,有序推进精准教研、精准备考和质量稳步提高。坚守教研初心,履行教研使命,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不断将教研经验、教研文化和教研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师需要和学生喜欢的精神食粮,努力以教研精品奉献学校,为跨进教研高原、刷新教研高度、筑就教研高峰积蓄力量。

一、学习好落实好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纲领性文件”要义,推进义教阶段质量发展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是指导学生学习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助推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和教研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要把好方位,从应有的高度认知、理解、转化和落实好“纲领性文件”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聚同存异,落实基本要求,深化认识,细化研究,转化成果,突出强调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要聚焦力量,在教研宏观策划、具体工作安排特别是质量提升工程推进等方面,相向而行,做细做实,用有效的研究和有效的践行共同促进我市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出台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方案。以国家和省相关教育质量提升文件精神为引领,坚持高端指导,强调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位学生。

(二)策划好组织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各项工作。一是策划和组织好义教阶段(小学)质量提升系列工作,加强学段衔接、加强学科融合、加强区域联动。二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做好“部编”教材使用的总结交流和展示工作。践行新时代、新要求和新理念,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三是召开全市初中学校办学特色专题会议。出台推动初中特色学校发展工作方案。开展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特色案例征集和评选。

(三)协力推进中考相关改革。关注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的实践与实情。认真总结生物实验操作教学考试的做法经验,积极稳妥推进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教学。细化研究与转化工作,组织好初中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教师培训,组织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专题交流活动。适时召开理化生实验操作成果分享会。

二、理解好转化好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性文件”要旨,推进高中质量发展工程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xx年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xx省人民政府印发的《xx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是近期推动高中教学备考,推进高中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本学年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虚实结合、凝练特色”思路,理解好和转化好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性文件”要旨,及时回应学校教师关切的话题和问题,防止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要以问题为着力点,抓住重点,挖掘热点,捕捉亮点,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助推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要强化课程实施管理与指导。《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xx年版》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要加大条件保障力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设到位,防止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要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策划好本年度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注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衔接,推动“教”“考”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推进新高考改革进程中,注重建立舆情引导、改革典型推介、负面个案“会诊”机制,增进改革的理性判断和理解,消除改革“杂音”。

(二)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要主动出击,疏通改革堵点,做好规范的研究和解读工作,把研读、细化、转化《方案》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推进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主动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要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注重打破行政班单一模式,推进行政班、教学班融合的走班制教学模式,调整必修、选修课程的课时及周课时数,创新有效教学模式,逐步建立起基于学生、体现选择、促进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式。及时做好改革纠偏工作,推进走班模式下的学习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考勤管理、教研管理和考试管理,形成大小班、长短课、整合课、分层分类走班等一系列管理机制。

(三)推进科学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发挥数据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诊断和改进功能,引导学校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开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体评价与抽样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研究。加强对教育教学状况和效果的宏观监控与微观管理,为教师提供阶段性、综合性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评价。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和管理,认真做好专项反馈,引导改进教学。建立健全指导、评估、检查、监测、通报等机制,防止改革走偏,推动高中教育与新高考要求的有效对接。要按照“长善救失,精准推进”的思路,总结阶段性工作的得失,审慎组织好本年度各年级的质量监测。

(四)推进重点学科和重要专题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开展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适应新高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调研,对学校原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基本保障及配套建设机制、考核评估和资源利用机制等做深入调研和预估判断。组织高中学生语文、数学等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测试,为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掌握案情、积累案例和数据。继续组织好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和转化创新的系列工作。

三、持续广泛开展“读经典、读原著、读整本书”活动,全面推进“读书工程”

认真落实市局有关“读书工程”的方案和措施,继续推进相关工作和活动,全面营造“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继续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读经典、读原著、读整本书”活动,推动学生在系统阅读、大量阅读、深层次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素养,增长知识见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读好书、善读书”的能力。

(一)把好选文和选书质量关。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读书活动中,在选文和选书目方面,注重读书的文化浸润、感染、熏陶的作用。适时组织“书目推荐”和校本教材开发、编写和管理专题活动。加强对学校读书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及时了解掌握高中学校向学生推荐整本书的主要情况。

(二)创设读书活动平台。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求,设计好实施好诵读工程、书写工程。贯彻“听说读写结合”原则,创新活动方式,开展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现场活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创新读书成果转化方式,适时举行中小学学生课本剧表演和经典吟诵活动。

(三)构建良好读书机制。开展阅读活动专项调研。要认真调查区县和学校落实市教育局读书方案情况,推动各级学校开设阅读课程,分学段推进阅读,确保阅读学段合理衔接、与教学有效融合。发挥读书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功能,推动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读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开展读书案例征集和成果展示活动。

四、认真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进学生科学素

养培育提升工程

认真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加强综合课程和新兴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整合社会各方有效力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合力抓好中小学三大基础工程:小学一二年科学教学,初中生理化生实验操作与考核,高中自然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竞赛,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建立健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机制。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优化培养环境,创新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有效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科技苗子,进一步提高我市学生科学素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组织好“xx市20xx年科学家(院士)进校园讲科学”活动,推动科学教育深入发展

(二)做好“xx市少年科学家”培训培养工作。坚持以“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研究成果和科技作品提升”为培养课程的重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150名“xx市少年科学家”。开展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专项调研活动。做好培养“xx市少年科学家”阶段性总结工作。

(三)认真研究“双一流”大学自主招生的特点。对接高中阶段重要赛事,组织专门力量,组织精准辅导培训。对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先后审核的面向中小学学生赛事项目清单,激发、稳定和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实施精准培训和有效培养,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好成绩。组建高考培优研究团队,研究高校自主招生等招录方式,利用数据平台,为学生选择课程、考试科目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研究成果全市共享。

(四)加强多学科、跨学科与超学科研究。聚焦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探索和新尝试。要拓宽学科视野,切实加强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着力改变当前研究普遍存在的“以学科为中心”和“科际隔离”的状态。要重视提高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在中小学试点开设STEAM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方式,实现信息科技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要以组织“科学家进校园讲科学”为活动起点、以实施“xx市少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为活动延伸,加强综合课程和新兴课程研究与实践。要加强问题引领,关注学科教学的新情况,关注中小学编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落地落课程问题,提早规划,稳步推进,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架设高层次比赛和高品位展示平台,合力推进强师工程

教育人才是队伍发展的制高点,教师群是教师发展的基本面。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面,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高点。创设架设教育人才与人群相匹配的机制,在工作策划和推动中,既重视“人才”,也重视“人群”,推动个体卓越带动群体优秀。组织好重大赛事,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价值导向,不断创设“不扶自直”成长环境。从学科课程、教学、评价、资源、队伍建设的视角出发,用高层次比赛和高品位展示活动,为最广泛的年轻教师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发展和展现机会,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培育工程覆盖所有学校、覆盖全体教师,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校级之间、学科之间的差异。

(一)组织好第二届xx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要认真研读xx省总工会xx省教育厅《关于举行第二届xx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通知》,严格对标要求,对接环节,确保在比赛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组织好年度教学技能比赛和优课比赛。以严谨作风,精心策划好和组织好xx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重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本年度的比赛要有必备项目,学科自选项目,重点突出与省赛项目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对接,严格程序和考评,确保赛事完整完美。

(三)策划好组织好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学展示。用扎实作风,用有价值案例、示例和范例,组织赛后展示活动。用不同方式和路径,让比赛、展示的过程成为参与教师记忆持久、感悟深刻、烙印最深的教育人生成长经历。

(四)组织名师大课堂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我市特级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教研员和学科核心教研组成员的作用,继续组织xx市学科“名师大课堂”系列活动,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时空与机遇。

(五)做好特级教师名师著述的出版传播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完成特级教师专著出版。发挥各方积极性,做好著述思想的传播、案例的传承工作。落实学科责任,做好“名师优课教学设计”编辑审核和出版工作。

六、突出教研领域延伸,推动教研融合工程

围绕局的中心工作,探索缩小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创新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名师“送教下乡”“送教基层”等“支教帮扶”活动,加大对相关区县和学校的支持力度。组织特级教师和工作室主持人开展教学支援活动,发挥教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专委会的传动作用、工作室成员的滚动作用。按照“定向挂钩、定期交流、定题展示”的原则,组织特级教师和工作室主持人开展教学支援交流活动。

(一)推动精准教研。创造条件,激励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参与区域教研的积极性,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借助培训、专题研究、技能比赛等途径,把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理解和创新转化作为一项硬任务、硬指标。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积极推广和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紧抓问题关键,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学。

(二)推进上下联动。落实挂钩区县方案。采用“学段+学科”的方式成立七个支教专家组,结合七个区县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七个支教专家组直接对点挂钩相关区县,建立常态帮扶机制,定期开展“把脉支招、建言献策”等调研反馈活动。组织支教讲学系列活动。统筹安排讲师团队中各学段、各学科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特级教师(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赴各区域,以“授课、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支教讲学活动,重点向农村、边远等区域和薄弱学科倾斜。

(三)充分发挥省市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作用。支持配合相关高校、省名教师工作室在我市中小学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推动纵向延伸,为省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走出“成员圈子学校”、积极参与区域教学支援展示活动提供便利;推动横向联合,为省市名教师工作室提供定期交流展示机会。发挥市教师工作室成员作用,落实定期交流、定题展示,推动更多的老师快速成长成才。

(四)发挥学科专业委员的桥梁作用。完成新一届学科专业委员会组建工作,落实“教学支持计划”,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培育落学校、落教研组、落课堂,推动专委会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科组和定期交流、定题展示。

七、发挥祖国语言文字功能,推进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中国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重要的育人资源。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树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增进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要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古诗文阅读系列工作,增强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加快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全面达标建设活动。推动南澳县落实创建“三类城市”工作。组织好“推普周”活动。

(二)做好语言规范测试比赛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写讲比赛。开展中小学生汉字书写、书法比赛。做好县域普通话水平调查工作。开展小学生课本剧主题表演活动,探索读书创新转化之路。

(三)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深入贯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举办“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不断探索将中华经典阅读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领域和模式。

(四)全力办好《xx教育》。教育刊物要坚持正确办刊导向,立教育高地,发基层声音,为教育传播故事。要准确观察和判断教育情,善于捕作亮点,抓住重点,挖掘热点,关注学校和社会关切的热点话题,及时准确报道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新动态。拓展时空,培植稿源,拓宽教师积极写作的渠道,为学校和广大教师搭建写作发展平台。组建编审队伍,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办刊质量。

八、做好“请进走出”系列培训工作,合力推进教师高端培训工程

认真学习和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强化培训管理,推动深度的开放与交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对接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工作布局与计划,将培训力量适当向重点培训项目倾斜,在培训的“特”上做文章,“优”上下功夫。要主动与外地教研机构、外地的同行建立联系,实施定向定点交流,推进高层次的“你来我往”。

(一)编制好局组织的“请进走出”重点培训计划。积极做好外请专家到xx讲学系列工作,积极参加省内外的规范的培训或讲学活动。

(二)编制好教研组织的学科专题培训计划。定好专题,推出有层次、有特色的教学教研专题培训。

(三)编制好对外对内交流计划。帮助学校或教研组定好主题,选好类型和典型,组织好对内教学开放活动。做好学科对外交流和展示工作。

(四)打造教育培训升级版。有选择地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交流与培训。推动教研员参与行政主办的高层次培训和讲学活动,在交流学习中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品位。

(五)加强学术活动规范管理。出台《xx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及论坛管理的通知》。在培训主题、主讲专家、组织形式、活动评估和后续延伸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确保学科活动和学生交流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九、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实施教研品位提升工程

要发挥“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教师发展”教研职能,服务xx教育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要推进教研机制高位运行,推进教研员专业高位发展,推进教研文化高峰建设。

(一)提升教研品位,加强教学精准研究。要处理好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的关系,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要处理好建章立制和落地见效的关系,在做实做好上下功夫;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下功夫。用精准的教学研究助推教研品位提升。

(二)精心编制各学科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按照“有序、有效、有高度”的要求,精心编制本学年中小学各学科学期(学年)教研活动安排,为一线特别是普通学校的教师留足机会,用“良好教研”激发更多学校、更多教师参与创造“良好教育”的共同行动。要切实提高各级各学科教研员在学科教研活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点评、点赞和点睛”能力,把学科教研活动打造为广大教师“心仪、心动、给力”的平台。

(三)坚守教研员学术性专业化本质。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言为士则,行为师范,传播真理,传播真知,提携后学,甘当人梯”为专业准则,通过教研机构重组,把有德有心有慧的骨干教师(教研员)选拔到合适岗位,推进教研员在完成最基本的工作中把教育之事做到精致。

(四)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依据相关规则,逐步建立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推动市、县教研机构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的制度规范。建立教研员联系乡村学校点制度。

(五)推进调查方式、思路的创新。兴调查研究之风。要认识到注重调查研究的意义,善于问情于课堂、问需于教师、问计于学校。要改革调研方式,丰富调研内容,提高精准研究、精准指导、精准服务的能力。要转变作风,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多方调研、充分论证、求真务实、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着力解决好教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尽力满足学校教师对美好教研的向往。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发展情势,我们需要不忘教研初心,牢记教研使命,祛除不良教研情绪,努力涵养教育宽大情怀,持续提升研修能力,有效推进教研转型,以务实工作、扎实过程、真实结果获得教师认可,经得起教育实践和教研历史的检验,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支持与服务,为新时代教育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