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1
《盛宴非“剩宴”,节粮在路上》
“群英堂堂,大国泱泱;爱粮节粮,道阻且长。”
《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此句已道明“俭”的重要性。而爱粮、节粮在“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先辈们筚路蓝缕,历经几十年努力,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浪费现象不胜枚举。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仍应做到惜粮节粮,居安思危。
忆往昔岁月,传统美德需弘扬。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纵观历史,节粮是传统美德。苏轼虽是美食大家,却极反对铺张浪费,曾书“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以表节俭之观点,曾国藩以身作则,“自奉之,殊无寒素”,以每日每顿只用饭一碗、菜一品来教育家人。节粮的美德在中华泱泱五千年中已刻进了先辈们的血脉之中,代代相承。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更应传承节粮精神,抵制铺张浪费。
展今朝风采,浪费铺张需摒弃。
李商隐诗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享乐主义、好面子而不加节制点餐等不良现象纷纷涌现。这些人毫无节粮意识,至使令人垂涎三尺的“盛宴”变成了弃如敞履的“剩宴”。而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逐渐壮大的“吃播”文化也日渐畸形。许多所谓的“大胃王”只是个噱头,他们看似在镜头前大快朵颐,实则利用剪辑等手段来掩盖假吃、摧吐等浪费行为。这种丑陋的饮食观是对食物的亵渎,不仅危害身体健康,亦败坏了社会风气。我们需坚决摒弃这些哗众取宠的行为,发展健康、节俭的饮食文化。
沐明日良风,爱粮节粮需倡导。
“九尺高台,起于垒土。”尽管我们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但仍应培养未雨稠缪的危机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惜粮意识。以小我之力汇聚成流,推动社会习惯的养成。“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的重要指示,我们应在国家倡导、企业遵循、个人落实的总背景下,以制定相关法规、“N-1”点餐、“光盘”行动等具体措施树立全社会爱粮、惜粮、节粮新风尚。
我们能看到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也能看到惰性渐生、耽于享乐的中国人民,只有正视这两类国人,我辈才能更好地了解节俭的时代意义,并为之奋斗。
粮米维艰,爱粮有责。洒今日节俭良风,筑来日盛世荣光!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2
《关于粮食,我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年,准确地说是1997年,我12岁。我记忆最深刻的年份。因为,那年的整个暑假,我们家都靠洋芋维生,没有其它主食。想起那段日子,我的胳膊都会疼,手都会酸。毕竟刮下的洋芋皮太多了,多得可以用手推车拉。
为何会出现如此窘境?上世纪末的那些年,处在“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滇东北,发展还较为迟缓。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耕生活依然还在持续着。耕田还在用牛,运输还在用手推车。这是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是我家接二连三遭遇到了生活的磨难。出自 wwW.zuoWEnBA.nEt
1996年,我家的烟叶在地里生长的不行。许是应了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我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烤烟好手,对此也一筹莫展。他忧愁、焦虑,想着三个子女的学费,想着来年的开支。因为所有的经济来源都靠烤烟,烤烟没了盼头,艰难度日是可想而知了。年初,我爷爷又驾鹤西去。原本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爷爷的丧事办完,楼上的苞谷已经吃得所剩无几。紧接着又出现了闹心的事。我们家喂养的三头架子猪突然生病了。原本父母打算把猪再养壮实些,等猪价上涨起来,就卖给那些走村串巷的猪贩子,以便还账,可他们的希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起初,我们是喜欢吃洋芋的。那时,没有一日三餐的说法,中午吃洋芋,晚上也是吃洋芋。五口之家,要吃一大锑锅洋芋。吃的感觉都装到嗓子眼儿了,可饿起来快啊。不到三两个小时,肚子就像泄气了的皮球,空瘪瘪的了。
可吃得多了,就会烦,就会讨厌。我和弟妹为了不想再吃洋芋,不知挨了母亲多少次打。父亲没有打过我们,可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扫视着我们。至今想来,父亲当时的那种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啊。不仅仅是对几个孩子的失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不能给孩子好的吃食的愧疚……
可真正比起吃洋芋来,我们更怕刮洋芋。早晚的一锅洋芋都是分派给我和妹妹。我们刮一锅洋芋要一个小时左右。我和妹妹常常为了刮多刮少而争吵。
妹妹有一次问我,哥哥到底吃洋芋什么时候到头啊?我说,等地里的苞谷熟了,就到头了。苞谷在林子里还没有披红挂绿,吃苞谷还早着啊!可即便如此,妹妹还是每天都去苞谷地边看。苞谷稍有生长,她就活蹦乱跳地跑来告诉我喜讯。
那些岁月,我们的脑袋瓜子里整日萦绕着的都是关于吃的东西。那些吃的又是那么遥不可及。直到暑期接进尾声了,母亲蒸了一满甑苞谷饭,又炒了半铁锅腊肉,我们的妄想症才开始痊愈。
以后,再也没有遇到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时至今日,那段靠洋芋维持的岁月仍是嵌在我们心里的钉子,一碰就会疼。可我们又多么爱去触碰它啊,它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坚强、给我们力量。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3
《有一种习惯叫光盘》
亲爱的主人:
您好:
我是一粒米,一粒曾经从您饭桌上“溜”掉的米。本来我只想在垃圾桶安静地度过余生,但现在我才知道,您的那些浪费行为有多严重。
几年前,我还没有成熟,和那千千万万粒米一样,躺在自己的摇篮里,我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想象着当我被您吃掉,实现自己的米生价值时我该有多高兴,多自豪。
可是,当我经过一千八百三十二小时零五十三分二十七秒的生长终于被送上餐桌的时候,却被您无情地抛弃了,我很伤心,很失望,觉得您根本不了解我生长的艰难。我生长一千八百三十二小时零五十三分二十七秒就是为了见到您,可换来的只有您无情的抛弃。
我本以为,只有您会这样无情地抛弃我。可是,另外一些也被抛弃的米告诉我,您和一些人请客、聚餐时也是点一大堆菜,吃不完,就都扔了。有一些菜,甚至都没吃,就来垃圾桶做客了。
我听了很生气,您把我们吃光就有这么难吗?您做到“光盘”就不可以吗?您的国家有十四亿人,假如您和大家每天节约一粒米,一天就可以节约十四亿粒米!您就可以用我们去支援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
您总是说什么“今生”“来世”要去干什么,如果有来世的话,我愿意继续做一粒米,帮助人们填饱肚子。
光盘时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我们的出生和你们一样,都是非常艰难的。您不是学过一句名言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背,您是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我想,您要是真懂这句名言了,就会养成光盘的习惯,我也不用来这儿了。
令我痛心的是,虽然已经大力推行光盘,却还有人在浪费粮食,还有食物来到我们这儿。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主人,请您从现在开始,养成光盘的习惯,爱护粮食吧。
有一种习惯叫光盘,它能使您快乐。您一定能养成光盘的好习惯,做一个爱护粮食的小天使的。
祝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一粒从您饭桌上“溜”掉的米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4
听粮食低语
小麦从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它的茎秆还要回归土地,它的果实等待着下一场轮回,就像人来自黄土最终回归黄土,粮食在以另一种方式体验着人的生、老、病、死。柔和的麦香游荡在嘴里、鼻里,终于浸润到心里。
阳光下的树叶,染上了光亮的霞色,任露珠浣洗,任月光擦拭。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小麦的下一场轮回的开始,金黄的麦粒带着上一年的回忆去开启新的旅程,这一次他们是游子也是在开辟新的家乡。
秋日的余晖迎来了寒冬,这些游子们不得不蛰伏起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一棵松树十几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积累。对于这些刚刚离家的游子呢?它们的身躯被压弯,甚至折断,有的选择了放弃,任凭风雪欺压,瘫倒在地。但有的选择了反抗,正如革命家所言:以妥协求生存只会灭亡,以斗争求生存才能获得光明。
天上派来的春风总爱在绿色深处耍赖,清晨的露水为它们擦拭柔嫩的身躯,随风摆动的田野肆意地挥洒天地间的生机与活力,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这是它们最富有朝气的时候。
绿色的叶,是承载收获的门牌。新的游子已经成熟,饱满的谷粒是成熟的象征,也是一场轮回的结束。从播种到成长再到收获,这是它们短短的一生,也是农人的一年的辛勤与汗水。那断断续续的炊烟、游走的香气像敏感的触须,能穿越三千里路,牵涉着播种与收获里面的日子,也牵涉着远人,一些失魂落魄的梦。
写到这里,不禁思索粮食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日常果腹的一日三餐?这个回答虽然正确却不免太过随便。学群在《粮食》中写道:“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这种对粮食的敬畏让我想起《锄》中的六安爷,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土地里,“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于他而言,土地是生命,粮食是孩子。在那百亩园里,他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播种生命,能播种未来。
粮食是人灵魂的影子,这是我自己内心的回答。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5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是十分优越的,往往在这种美好的生活中,我们总会落下些什么——勤俭。诸葛亮的《诫子书》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没错,就是这不起眼的勤俭却决定着我们品德的好坏;
先不说这些就拿我们从小学的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可以充分的警告那些不珍惜粮食的人,也反映出我们当前的社会危机——铺张浪费。就像我每次跟爸妈出去吃饭总是眼大肚子小,看见好看的就点也不管好吃与否,到最后总是剩下好多,但又觉得打包不够显排场,然后就剩下了。
当然有不少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这样积累下来就足够一个贫困地区的居民吃好几年。这种做法很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像古代的圣贤学习虽然不用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喝米菜汤,但也要适度。
说起简朴的代表当然少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导人毛主席。他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很大的表率,我们也要积极效仿。
当然作为未来的栋梁勤俭节约是一定要从我们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饭,每一个资源……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6
《细粮》
临近九点,隔壁病床的李海涛在家人陪同下返回心血管科二病区。刚进病房,他就夸夸其谈,许下了他的养生之道:“我准备减肥到14O斤,加强锻炼,不吃细粮!”
“不吃细粮”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许多以前的事儿。
打记事起,我就几乎很少吃上纯细粮做的蒸馍,多是白面和玉米面、红薯面,再不然就是高粱面两掺,因为那时作为细粮的白面是凭票定量供应的,一家六口光靠那点细粮根本不够。
上高中那年,学校实行学农、学军和学工。我当时赶上了学工,进到城西一家电厂学习了半个月。学工时,午饭是用饭票在电厂大门外排队买的。我们一组六个学生,第一次从送饭菜的汽车上闻着饭香,各自挑喜爱吃的买上一碗,路边随便找个空地吃着,感到很新奇。当时,班里还有几个农村户口的学生,同学们下午上班,见面时免不了会相互询问午饭吃的啥。“肉菜,好面白蒸馍!”农村同学回答的倒也干脆。
时光茬苒,转瞬到了2010年。一天,正与同事一道在东厂区例行质量监督检查的我,忽感双腿无力,浑身虚汗,看了大夫后才知道得了糖尿病。就这样,年仅49岁的我遗传了母亲的病症,成了“糖人”队伍中的一员。
如今,己经退休八年的妻在家中闲来无事,每天总是抱着手机翻看各种养生知识,并时常叮嘱我吃点杂粮,多点健康。还隔三差五换着法儿地蒸白面与燕麦、乔麦、玉米面三掺的杂粮小馍。其实,我知道她这是对我好。“中国人现在步入小康社会了,但只有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才是幸福生活、健康长寿的助推器。”我心里暗叹。
感受小康,粮安国邦。从“缺粮”到“吃得健康”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国民也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而小康社会的广义粮食安全也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7
《人有良心,亦有粮心》
1979年,在世界粮食欠收,产生世界性粮食危机的背景下,第二十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决定,从1981年开始每年的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以激励国家注重粮食生产和提高人们珍惜粮食的意识,就在几天前的10月16日,我们,迎来了第xx个世界粮食日。
听到世界粮食日,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惊讶(还有这样一个节日)然后内心不再有任何波澜,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作为当代青年人,作为享受着改革开放红利的中国人,我们从小便不为粮食担忧,一出生便能够拥有丰裕的物质条件,缺衣少食、吃上顿没下顿的艰苦生活在我们心中已是上世纪的、一去不复返的模糊记忆。但事实上,不说世界贫困地区,就在中国,仍有一千六百多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过着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的贫苦生活,因此,我们每个人,无论年老年少,也无论贫穷与富裕,都应该有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意识,并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于每一天每一顿提现出来。
古语曾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何时,每一分粮食都蕴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都是他们汗水的结晶,都值得我们没一个人于每一顿饭去珍惜,这与贫富和身份无关,而是出于一个人内心的善意和良心。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曾经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在给皇后过生日时,红萝卜,韭菜青菜两小碗,小葱豆腐汤,并对官员约法三章,无论谁摆宴席只能四菜一汤。因此,节约粮食不应只是某些穷人因为物资匮乏的被迫行为,而是社会大众都应具备的一种品德与基本责任。
“你吃了吗?”曾是我们老一辈人见面时平常的问候语,在他们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能每顿吃上饭是一件及其不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家中的老人,在节约粮食上,有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而这种品质与自觉不应该因为物质条件的丰裕而被我们摒弃,爱护粮食,光盘行动不是必不必要的的讨论,而是应不应该的良知,是我们每个人,无论贫富无论身份,都应奉为圭臬的信条。
我们工大是曾经的中央粮院,如今粮油专业也是名列前茅,作为一名工大人,我们应有的不只是良心,更应有一颗“粮”心,学会健康饮食,学会珍惜粮食。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因为虽然我们都或多或少去了解或者被迫了解了很多健康饮食的知识,但现实却是暴饮暴食、垃圾食品,各种撸串在我们这里仍是习以为常的事,害处我们一直了解,但我们很少行动,所以,健康饮食在现在亦或将来都不会过时。
世界粮食日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行动实践的,不仅是节约粮食,在如今它也可以是鼓励我们健康饮食,我们节约粮食,不是要杜绝一切食物上的享受,而是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吃自己喜好而又健康的,在现在的条件下,我们有能力选择食物,不只是为了满足生命的需求,更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有活力的身心,让我们对食物有一颗喜爱与敬畏之心,就想西方人在吃饭前要说句感谢上帝一样,食物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我们也应对食物保有足够的感恩与敬畏,健康饮食,节约粮食,我们应这样想,更应用行动这样做。
当我们每个人不再把节约粮食当成一种美德,而是一种习惯的时候;当我们在宴请他人时不再以奢华繁多的菜式为荣的时候;当我们把粮心融合于良心的时候,世界粮食日便有了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无数人无数家庭会因此受益,而我们每一个节约的人都会收获充实、拥抱良知,感受这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世界粮食日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增加粮食产量,引导人们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品质,我们目前虽无法为粮食的增多出力,但却可以用节约让有限的粮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不再为吃饭发愁,让人们往后幸福指数的计算中不再被粮食问题影响,让时间粮食日自1981年始,永不会终。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8
《三代人的粮食记忆》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现在国家把粮食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指出“农业是国之根本,粮食不仅是商品,更是生命必需品”。由此可见,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我的家乡地处江南水乡,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因为家乡盛产水稻,因此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从选种到育种,从翻地到耕地,从抛秧到收割水稻,从长在地里的谷子到香喷喷的米饭,这一道道需要经历时间沉淀的工序,无一不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可以说,水稻作为家乡人民的主要口粮,承载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对于粮食的记忆,我们家三代人可谓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奶奶对于粮食的记忆,是我通过奶奶讲故事的形式知晓的。奶奶出生于1917年,18岁嫁给同乡的爷爷后,成了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旧社会里,爷爷奶奶靠租地主家的田地过日子。遇到天公作美,收成好,交了租后,还能勉强吃口饭。要是遇上虫灾年,不但交不起租,全家人的口粮更成了难题。
后来,奶奶生下了我的大伯,二伯,还有三姑。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加,爷爷奶奶的日子也更艰难了。不得已,爷爷只好去城里帮资本家做工,由于爷爷勤奋,手艺好,一个月能赚得几块大洋,家里就靠爷爷寄钱来补贴生活。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鬼子侵犯我中华大地,也踏进了我们家乡的小山村。奶奶和乡亲们经常为了躲避日本鬼子而进山,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饭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挨饿成为了常态,就在此时,我的大伯夭折了,奶奶为此伤心不已。“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旧社会磨难太多了……”,奶奶发自内心的感慨道。
父亲对于粮食的记忆,也是父亲讲与我听的。父亲出生于1951年,这正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广大工人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随着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推进,我的奶奶及父亲都分到了田地,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就有了希望。缴完农业税后,我的奶奶和父亲还能吃上大米饭。
但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水稻亩产只有四百斤,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因此,我的父亲也经历过挨饿的日子,还得过水肿病。幸亏在城里国营工厂的爷爷给家里邮寄压缩饼干,全家人才勉强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1974年,由于中央政策调整,我的父亲接爷爷的班,进入城市国营工厂工作,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集体户口,按户口联,每月拔27斤米。此时,父亲才真正过上了不挨饿的日子。农村粮食口粮不足,生活艰难不易,是父亲儿时真实生活的写照。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打小没有挨饿的经历,也没有为吃饭问题发过愁。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粮食连年大丰收。加之科技的进步,袁隆平院士及团队攻克了杂交水稻难题,使得亩产大大提高。现在,无论城市乡村还是商场超市中,各种粮食应有尽有,人们的一日三餐,也从过去的吃不饱一步步转变为现在的注重营养健康。
三代人的粮食记忆,反映的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化,更折射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对于这些变化,我感到无比自豪,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而高兴。与此同时,节约粮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应成为我们每一位国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良好习惯,代代相传。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9
《爱粮节粮,从我做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对大家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吧!但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的行为,比如面包、馒头吃两三口就扔进垃圾桶,米饭吃不了两下就倒掉了等等,这得是农民伯伯的多少汗水换来的呀!不知道农民伯伯看到了会多么痛心。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题大做,不就是几粒米吗?但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今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十四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问题。为我国这一最大的问题你忧虑过吗?
世界上,非洲的大部分国家仍旧很贫穷,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果说,全世界每人每天节约10粒米,那就会救活多少人啊!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起,从自己做起每天节约生活中的每一粒米,让我们都成为爱粮节粮的模范小卫士吧!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10
《我们都是惜“食”人》
李绅曾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的,正如诗中所言,纵使我们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依然会有无数无辜而又可怜的人因饥饿而离开人世。他们的生命尚且还没有开出绚烂花田,便已经因饥寒交迫而错过了盛放的季节。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快乐而自由的生活,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因饥饿而失去本该拥有的绚烂与烂漫,让我们每一个人“珍食莫鋜”珍惜粮食,用行动驱离饥饿。
珍惜粮食,用行动驱离饥饿,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因粮食日而存在。他是我们每一个衣食足,吃得饱饭,活得下去的人,对那些在如今这个国泰民安的时代依然食不果腹的人,所给予的一种承诺与守护。“珍食莫鋜”是我们每一个活的有尊严的人,为那些忍受饥饿的人救助。让我们每个人一点点的珍惜粮食,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活的有尊严,并且体面。
珍惜粮食,是让我们以一种节俭的生活态度,为更多的人创造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图景。犹记的那“以民为子,爱国如家”的贤主李世民,他以“八子乱朝”的方式,于战争中登上了王位,他这个皇帝当得名不正,言不顺。然而他却被世人称贤君,颂明哲。我想,他这所谓历史上的逆臣,逆袭为史册上的圣明贤哲,都归功于他那节俭的生活态度,爱民的赤子之心。他执政后,力推朝政改革,大兴耕田,让田于民。并且进行余粮征集,进行难民分发,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吃饱饭,活下去。而他又以身作则,厉行节俭,珍食莫鋜。他不顾自己的君王之威,每日只食糟糠之食。他不剩饭,不留饭。让每一粒粮食都能转化为供给与人的补养。因为他的行为,举国上下,大兴珍食之风。每个人都食之有量,量必称之。每一粒粮食都被最大限度的利用与保护。每个人都能食之有物,粮之有余。正是因为节俭粮食,而提供给每一个人充实而丰盈的物质生活。使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活的有尊严。而李世民正因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像人一样的生活,他才受民爱戴,得民拥护。他也从所谓的逆子成为了历史圣哲。正是因为珍惜粮食,才让唐朝拥有了前进的底气与硬气。正是因为珍惜粮食,唐朝才有了断机绌,练戎兵的实力。正是因为珍惜粮食,唐朝的每个子民才活的有尊严。正是因为珍惜粮食,唐朝才成了盛世王朝。
珍惜粮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珍惜粮食,让更多的人得以生存,让更多的笑脸得以永存。
犹记得,非洲饥饿儿童那因暴瘦而显得有些骇人的脸庞,而在他们眼眸中那蓦然而又凄伤的神色,让人心头颤然。的确,如今的我们生活与温室中,我们吃的饱,穿的暖,我们自己生活在光亮中,便以为全世界都是光亮。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刻,就在地球的另一端,非洲大陆上每一小时就会有一个人因饥饿而昏厥,每四小时就会有一个人,因饥饿而逝去。倘若你、我、我们每个生活的毫不费力的人,懂得珍惜粮食,懂得最高质量的利用粮食,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粮食被运往非洲,就会有更多即将枯萎的生命重新鲜活。你、我珍惜粮食的一小步,却是拯救生命的一大步。所以,让我们珍惜粮食,用行动挽救生命。
珍惜粮食,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他是我们一次次的光盘行动,他是我们一次次的规律饮食,他是我们一次次的按需摄食。珍惜粮食,他不壮烈,他也没有光环,但每一个行动着的我们,都在为世界谋福音,为那些饥饿的人谋幸福。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11
《藏在粮仓里面的爱》
少年时憧憬吃上大米白面、过上好日子的斑斓光影,已在记忆屏障中渐渐远去。但母亲做的简陋粮仓,却是我们一辈子的念想。
七十年代初期,粮食匮乏,农村实行集体经济,生产队上工记工分,我所在的生产队人多地少,年底按人口分点口粮、分票(粮票、布票、肉票等),僧多粥少,捉襟见肘,平时仅一点大米白面都是留在家里来亲戚时食用。当时我八、九岁,弟弟五、六岁,爸爸在外地煤矿下井,妈妈当生产队队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伟大的祖国响起了改革开放的乐曲。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妈妈是种地的行家里手,分到手的地不足一亩,又买了人家一亩多地,种起了粮食。缴完公粮,有点余粮,于是妈妈便在房子的西北角,请人帮忙搭起了一间十几平米的草棚,开始置办粮仓。整平好地,支垫好二层间矩相同的四排砖,上面放置木板,就成了粮仓“地基”。然后木板放上两个一样大的旧簸篮(篾匠用竹子编制),作为粮仓的底座,芦苇拆子作为挡墙,倒进一些粮食,坐实拆子,一点一点圈,倒进一袋一袋晒干的谷子,螺旋式卷上,分放着两个小粮仓(一个小麦、一个水稻),足有一米多高,各能存进五、六百斤粮食,上面做成一个尖顶,用洗干净的旧衣服罩上,就象两座古典宝塔,纤巧精致,珠交露幔,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妈说,别看这个粮仓做得土,但很实用,通风好,防潮、防湿,谷子不容易生虫。
白驹过隙,我和弟弟也长大成人,离开了家。母亲一人在家,从人工镰刀收割稻麦到联合收割机收割,都是她一人在操劳。收割完后,母亲就挎上菜篮子到地里和沿途捡拾遗漏了的粮食,晒干搓摘,颗粒归仓。其实母亲省吃俭用,舍不得吃大米、面,天冷时一顿稀饭(麦麸做的)吃一天。每到春节,是妈妈最开心的日子,她提前给粮仓“打扮”,贴上“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春联,倒“福”红字,挂上玉米、黄豆、花生等种子,准备的腊肉、杀好的鸡、鱼等年货,再配上红枣、年糕等,蕴含着农家乐文化,吸引城里亲戚勤来串门观赏的“眼球”。
如今,母亲已到古稀之年,我和弟弟劝她不要种地,但她已习惯了田野里夕阳西下的美丽,闻惯了土地与庄稼的芳香,说:“身体硬朗,不干活,好像缺点什么。”以至现在仍精神矍铄,耕耘在黑土地上。
母亲的简约粮仓,传递着人间的温暖,赓续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滋养了我们的初心,淬炼了我们的灵魂,令人难以忘怀。
2024年世界粮食日征文 篇12
《粮生》
老人说: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都可以用粮食来称量。
粮,春之播种,夏之扬苗,秋之丰盛,冬之冷藏,至此宣告粮生结束。而对人类而言,粮生却持续进行。
粮生在民。当今生活富裕,国泰民安,人们对粮食精益求精的要求,为追求物质虚荣,谈粮色颜,唯面子是图,罔顾需求,大宴请客,取之尽奢靡,用之如泥沙,青瓷玉盘,山珍佳肴,浪费诸多。勤劳的劳动人民挥洒汗水而去,却又带有叱咤风云的气势。丰厚的粮食仿佛如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般在市面上运行。浪费粮食的现象越发严重。
在世界粮食日悄然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要更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减少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遏制铺张浪费之风,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层面的问题,还关乎国家整体的布局和国民的生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机构发布报告的数据显示:“新冠”导致饥饿人数大量增加,每年面临食粮问题的人口可能会由1。35亿人增至2。65亿人。而反观现实生活:学校学生吃饭浪费诸多,餐馆大量采购至放坏浪费不计其数,甚至家庭中倒掉的剩饭菜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的场景会不会重现?粮食是人们生命的源头,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那拿什么来尊敬生命呢?
等太阳落下树梢,等月亮爬进水面,等油菜放了花香,等稻子抽了穗,等到黑发染白丝,背脊弯成了弓犁。田野遍地金黄,粮食入仓丰收,农民苦耕种,脚陷深泥泞,背灼炎天光。遏制铺张浪费之风,应从上级到下级形成全制度的社会风尚,粮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衣食温饱,还有文化底韵和光辉人性。
《左传》有言:“俭,德之与共;奢,恶之大也。”惜粮节粮不仅仅是社会需求,更是对个人品行的要求。广大青少年应该懂得,勤俭节约良好美德也是敬畏万物,善待生命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勤俭节粮。
历览前朝贤与国,成由勤俭破由奢。杨帝靡腐奢华的生活被现人发指,慈禧太后隆重的“美颜餐”为现人唾弃。无例外,他们所领导的朝代走向灭亡。
这也让现人有了很多思考。
节俭粮食是财富的源泉,也是传统的美德。从一粒稻米身上,能听见整片田野的呼吸声,所见阳光的作息规律,听见云在飘,风在吹,虾与鱼在石子下窃窃私语。粮食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常态。粮食哺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干年来不屈的灵魂,劳动人民用心血与汗水滋养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粮生在民,民成不匮。粮食是人们对生活的眷恋和心灵的归属。
为了人们齐成长,国家同繁荣,资源共持续,泱泱中华人民应用惜粮节粮的行动造就更美好的未来。
我想,我懂了为何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都可以用粮食来称量。粮食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血肉,也筑就了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