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2023-12-27 19:44:46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1

一次函数是人教版八年级第19章的学习内容,通过课本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由图像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并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把以前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是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本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初步了解了如何研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知识与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进一步体验研究函数的基本思路,而这些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探究、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不以老师的讲演代替学生的探索。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3、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一次函数函数问题比较抽象,主要针基础进行训练。由知识基础试题复习,最后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题目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不同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可能。题目的起点要低、缓坡度、求实效的基础题训练,目的让学生学得扎实。同时还能在教学中起到及时运用→及时反馈→及时形成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2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3年版)》,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版)》,认为具有“1+4+7”的特点,即是围绕一个重点,体现四个关注,增加七个变化。

“1”是围绕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这一重点,就是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4”是体现关注学科融合和内在联系、关注数学内容的主线和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致性、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关注数学结果的形成,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7”是增加七个变化,即:

一是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为“三会”。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明确界定了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把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表征归纳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9个方面。

二是更新义务教育学段划分。义务教育数学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作文网 zUOwEnBa.Net

三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更新了课程内容,新增“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四是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把“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解释的明明白白。

五是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建议。改变了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是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特别指出在教学评价时要基于核心素养转变评价方式,比如要从概念记忆转变到概念理解,要从几何证明转变到几何证明+代数证明,要从回答问题转变到提出问题等,均是要与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匹配。

七是建构教研培训系统设计。强调区域教研应重视顶层设计,校本教研应建构常态化教研共同体,创新教研方式,教师培训应着眼新理念,强化整体性,突出关键点,注重实践性,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新课标,聆听石老师的讲座,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什么,数学在形成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以下是我的具体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二、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这些天学习各位专家对2023新课标内容的解读,受益匪浅,对一些之前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新课标强调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

新课标的修订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新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5

参加了新课标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标的学习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领会课标精神,努力向新课标看齐。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实践,要改变育人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我将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用新理念育人

新课标强调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数学核心素养强调“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核心知识,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标对于备课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新课标的途径需学科内部的整合和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不再一课时一课时的备课,这样对教材的把握才会有更深地理解。

2、用新方法教学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听数学”变为“做数学”。通过动手操作,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在这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正好也与我们学校的真学课堂的倾听与表达联系起来,让课堂变为孩子的声音,学生多去思考,多说,发挥小组合作,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新课标中对于综合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坚守学生立场,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机会。

3、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如在数与运算中,不能只看结果,需要关注学生每一步算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还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考察。

根据新课标,提升自己,做心中有学生的数学教师。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6

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有对比的理解、吃透课改的精神,弄清它的要求,灵活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怀住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7

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同时也观看了相关专家的解读视频,了解到数学新课标修订的要点也是所有学科共同的: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新课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调整细化学段划分,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探究式跨学科学习。

作为教师,教育理念应该保持与时俱进,面对新课标新要求,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重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了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性和阶段性保持一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二、教学内容:重结构化

新课标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时从2023版的三个学段变为2023版的四个学段,课程内容也进行了结构化调整,将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了学段的调整,比如将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整合,比如将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整合成了两个主题,即:数的运算和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旧知和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三、教学方式:重启发思考

新课标让学生的学习回归了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它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当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等综合教学活动。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我是小老师”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讲题,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生生中产生共鸣。同时,在做练习题时,不要仅仅专注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而是呈现一些其他做题形式,比如将要解决的题目融入游戏中。

面对新课标的新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摸、摆摆、拼拼、画画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多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颁布了,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为一线教师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新课标精神正确落实到课堂中去,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最近我观看了顾明远、崔允漷等教授的外滩教育论坛,他们对义务教育新课标进行了深度解读。

通过学习,专家都讲到了新课标的整体性、完整性、结构性和课后知识的水平化。我的理解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要了解每节课在课程中的整体地位。另外教师的教要关注到其他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

崔允漷教授指出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都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他分享了以下三个观点:新目标——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新教学——用大单元实现学科育人,新评价——三管齐下推进素养评价。

吴刚平教授对课程的结构性很有研究:课程内容按三个方面来刻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它包括: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吴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是里层结构的能力和观念。只能因人而异,必须设计每位学生卷入其中的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才能各得其所地生成和建构。我的理解:设计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强调过程性,引导学生全面参与,亲历学习过程。

徐淀芳教授从主题领域、学习方式、学习形态三方面阐述了跨学科该怎么跨。并提出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设计学习任务或者活动。我的理解:跨学科学习通常需要资源的获取、加工、输出,输出时用多种符号、多种表现形式、多元主体表现出来,但都要基于课标和教材。

课程改革后一些理念变了,为了把新课标理念领悟透彻,除了经过不断的培训、同伴之间的互导、专家引领外,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自我反思。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深深地意识到要落实新课标中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需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索、交流、反思。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9

今年四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颁布印发,我通过网络平台做了简单学习和了解。六月,北师大出版社在太白举办了培训会,我聆听了赫德学校胡赵云老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评探索》为主题的专题报告,胡教授高屋建瓴的解读了《课标》的变化,并以案例为载体,提出了自己的教评建议,我获益匪浅。适逢暑假,再次阅读,并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我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再次提升。

一、《课标》的整体变化

1、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2023年版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指出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导向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实际应用,数学教育要有助于培养会思考,有方法,有见解的新时代青年。

2、教学目标的微调

《课标》总目标中将“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改为“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改“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建立学好数学的信息”,指向放低要求,让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课标》的附录2摘录了有关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并对这次行为动词进行了说明,而《课标》的内容要求中有些行为动词也做了修改调整。如“能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改为“理解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知道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改为“了解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改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等等,这些行为动词的修改,目标更明确,要求更细化,细微之处见真章。

3、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如果说《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告诉我们教学什么,那么学业要求就是指导我们教学到什么程度,怎样不留白,不越界的完成好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二、课程内容四大领域的具体变化

1、数与代数部分

增加了“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代数推理”,并给出例66,用案例对代数推理进行了说明。“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改选学为必学内容,给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更便捷的思路。删除两项内容,分别是“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和“知道给定不共线的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2、图形与几何部分

整体修改的部分在用语上更加严谨、准确。“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这一改动,将增加与圆相关的几何证明的灵活性、多样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简化思维,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这部分还有一个变化是将原来单列出来的尺规作图分散开来,细化具体到对应知识领域中,形成完整体系,并将“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下放到小学段,增加了“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并要求“在尺规作图中,学生应了解作图的原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3、统计与概率部分

明确指出要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增加了“离差平方和”“四分位数”“箱线图”等新概念,指出要“会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离差平方和、方差。”“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指导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4、综合与实践部分

描述方法变化大,提出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真实情境中,结合所学内容,经历现实情境数学化,探索数学关系、性质与规律的过程,感悟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运用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地、有逻辑地分析问题,提升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经历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成“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

三、几点感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自觉回应、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和要求,并以科学的设计和具体安排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课程政策依据和专业支持。结合“双减”政策和新课标设计理念和要求,日常教学中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学科思政渗透,凸显立德树人

2023年版课标所有学科的共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做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响应号召,挖掘学科思政教育素材,尤其是爱国主义、科学精神、自立意识等方面,凸显数学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扬学科特点,落实课标要求,达到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科追求。

2、夯实基础,训练基本功

2023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是要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方法的应用能力,放眼长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强化细节要求,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段学生思维水平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教学中不注意强调或强调要求不到位就会出现思维不严谨、分析不到位,思考不全面等问题。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上强化要求,深化理解,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案例说明 篇9

此案例是《新课标》例92,本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函数,来表达叠在一起的杯子的总高度随着杯子数量的变化规律。本题与高难度的函数计算相比简单许多,但是它着眼考查的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函数的概念,怎样用函数表达变化规律,学生只有认识和理解了函数概念,并能准确找到相关函数,才能真正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进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关注学生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从细节突破难度。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数学知识变少了,内容要求降低了,但对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和数学语其他学科知识的串联要求更高。

教学中我们就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面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问题中解读出问题本质,并发现解决和方法途径。

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自然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加强数学与文化学科的联系,培养有底蕴的学生;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以提高效率,发展思维。要适时的融入数学历史文化,如在教学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时,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以及历史演变过程,增添数学课的温度与色彩。

5、树立学科自信,体会成长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产生的一个途径便来自于不断的自我肯定,自我赏识。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创造机会,给予机会,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体会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成就,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不断的产生正向引领,不断的挖掘和开垦自我潜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自我。

《新课标》已经颁布,新教材也在路上,做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并领会《新课标》设计理念,设计意图,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规范施教,精准合理设计,积极有效落实,努力成长为新时代有担当、能胜任的新型教师,要让受教学生在新时代得到新发展,帮助他们成为能顺应时代发展,适应时代要求,成长为有思想、能创造的新青年。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数学心得体会 篇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平常自己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你能大胆地猜想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怎样计算?”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学生猜测用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胆合理的猜测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要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学具来验证。孩子们通过剪——平移——拼的过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讨论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什么变了?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疑问性情境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首先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x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x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用教具演示让学生理解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疑问性情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始终充满兴趣,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创设竞争性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在数学课堂中,我一直在班级建立了竞争的机制。如在小学低段,在教授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每节课前我都会利用3分钟进行口算抢答,对抢答快而又回答准确的孩子,奖励小星星,集齐10颗小星星可以换一个文具。在小学高段,主要是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看哪组表述的最完整,哪组得出的结论准确,以组为单位进行奖励。在这样的竞争课堂中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组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分水果游戏:“六一”几童节到了,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各了一些水果(道具),请小组长打开水果箱,将本组的水果每人分5个。学生分完后发现:15个苹果,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给3个人;16个梨,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1个;18根香蕉,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3个…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1,有时多3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样,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有意注意到发现问题,在他们心灵上初步有了“余数”的痕迹。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在讨论中悟理、在尝试中形成认知结构。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故事性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老翁有三个儿子。在他临死时,告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分别继承我11匹马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老翁去世以后三个儿子为了难,没法分,总不能把一匹马割成几块来分吧!哥三个就去请教邻居老人,邻居老人出了个主意,哥三个非常高兴,你知道怎么分吗?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都想探究出是什么方法让哥三个很高兴,从而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六、创设操作性情境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孩子们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和蔼可敬的形象,才能达到课堂上一呼百应,配合默契,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