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爱迪生救妈妈》评课稿

2023-11-12 15:08:02 各类稿件 打开翻译

《爱迪生救妈妈》评课稿 篇1

上午在二(3)班听了龚老师一节课,感觉这节课上的还不错。

首先就是龚老师的态度变的非常好,能弯下腰和学生轻声低语的讲话,当学生说的或者做的不到位的时候,是友好的的提醒,比如有个女生回答什么是“阑尾炎”非常精彩,可是同学们却没有掌声鼓励,龚老师就说:“回答的真棒,同学们怎么没有表示呀?”话音刚落,教室里面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然,这个时候老师如果不说话,带着鼓掌就更好了。

其次,是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极好。二年级的学生,从上课喊到课堂互学、展示等环节,态度大方,声音洪亮,给人的感觉就是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实际上从课堂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小展示”中,有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有的组长组织成员提问题、讨论问题,都非常地投入认真,小黑板板书也都主动有序。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板书内容有点多,比如第八组的女生花很长时间,写了满满一黑板,有点浪费时间。“大展示”中,分角色朗读生动有趣,结合课文提的问题都很有意义,参与回答、补充的学生争先恐后,精彩的.回答引起的掌声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第三,从课堂学习过程看出了龚老师班的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做的的确很棒,表现在互学、展示环节学生发言有序、神态从容自若,表达流畅自然,答案有理有据,口号整齐划一。正是从每个小组展示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口号中,感觉有点让学生受限制太多,没有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是让学生的聪明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四,结合课文内容,有的小组同学带来了手电筒、镜子等实验器具,在小组展示过程中,进行了简单的模仿实验,帮助了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非常棒。遗憾的是这个实验没有在大展示中进行演示,真是美中不足呀。

如果还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课堂上学生展示感情朗读的比较少,特别是学生一个人自我的感情朗读,因为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读书毕竟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还有就是感觉导学案中学生写的“作业”有点多,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爱迪生救妈妈》评课稿 篇2

《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本文是叙事文章,简单明了,只要懂得镜子的聚光原理,文章就能读懂了,但这样做显然是不够,语文价值的人文性贵在让学生挖掘人物的品质,让学生细细揣摩体会语言文字,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而沈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运用对比独具匠心

为了评这堂课,我在网上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了很多人上这篇课文时都围绕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怎样救妈妈这两点让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中感受爱迪生的爱动脑筋。而沈老师另辟蹊径,从这节课的设计来看,两次对比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可谓独具匠心。

“一比”:沈老师抓住“大家急得团团转”这句话,重点展示了医生的着急。从大问题“你从哪里看出医生的着急?”出发,带领学生学习了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在这里。沈老师问的非常好:医生,你在看什么呀?请你联系第二段,说说医生为什么这样着急?这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天色是越来越暗,而且妈妈的病情很严重,再也不能拖延了,此时是多么渴望光明呀!在教学爸爸的着急时,主要抓住“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展开。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根据重点词语提问,“爸爸为什么又急又气?谁在胡闹?在胡闹些什么?”并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爸爸看到这些大镜子,爸爸心里想到就是孩子又贪玩了,他当时是怎么斥责爱迪生的?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爸爸斥责说:“又要玩什么把戏!”爸爸又急又气的说:“妈妈有生命危险,你居然只想到玩。”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爸爸焦急不安、心急如焚的样子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医生急上眉梢,急得无奈跃然纸上。正当大家都急得团团转时,沈老师不失时机让学生找找“爱迪生到底是怎么做的?”抓住爱迪生的动作“一溜烟似的奔出”、“捧着”通过朗读体会,通过和医生、爸爸当时的表现对比,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爱迪生的沉着冷静,机智聪明。

“二比”:在前一基础上,沈老师又“乘胜追击”,巧妙地从“医生一开始的束手无策,以及此后对小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感到满意和夸赞”“爸爸由“又急又气”到“恍然大悟”对小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让这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加清晰了。

二、巧妙铺垫思维迸发

我们看到,这堂课上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思路开阔,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这当然与沈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密不可分的。像这堂课的后面,当沈老师问:“假如你就是这个医生,你会想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反射原理了,真了不起!“你好棒呀,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儿子!”“我有这么多经验都没想到办法,却让一个小孩子想到了……”等等。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两次的对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迸发。这样的精彩,是老师巧妙的铺垫激发了学生情感,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巧用插图,开篇布局

1、“急”字开篇,铺垫了整节课的基调

在沈老师的展示课上,在复习完生字后就立即出示了图片引出课文。沈老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图片中感受到了妈妈病情很重,急需手术,但家里光线很暗,无法实施手术。爱迪生父子和医生都十分着急。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的问题追问下,学生很快关注到了细节:低着头、抓耳挠鳃、皱着眉头等面部表情和肢体解读。从而很自然的过度到此时他们的心情是十分着急的。这样很自然的开展了以下内容的展开:他们为什么这样着急呢?从那里看出医生的着急?从那里看出爸爸的着急?在这样着急的情形下他们想到了办法了吗?从图片入手,一个“着急”展开了整个课堂的教学。

2、有效利用,承上启下。

当理解“爸爸恍然大悟。”这句话时,沈老师出示了图片(一下子亮堂起来)和前面的图片进行了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爱迪生利用镜子把光聚集在一起后的效果。有学生还从图上观察到:爸爸看到这一切,摸着自己的后脑勺的样子,很形象地理解了“恍然大悟“的意思。这里课文插图有效利用,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爸爸恍然大悟,明白了”,更是巧妙地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的教学。

《爱迪生救妈妈》评课稿 篇3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研修主题是“以生为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结合研修主题,周老师对本课的字词目标定位是:

借助拼音读准“迪、检、性、阑、炎、溜、斥、屈”等11个生字,在多种形式的操练中正确认读这11个生字及文中他们所组成的词。能在仔细观察、模仿样字的基础上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端正地书写“检、查、炎”等字。

从目标的制定情况来看,这个目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的这一目标落实很到位,字词的教学扎实有效。课题中有个生字“迪”,周老师让学生利用已知的加一加,换偏旁等方式进行识字,由于进行了认字和书空,课后全班学生都记住了这个字。初读课文后的字词检查时,周老师将课文中的生字按照一定规律排成了若干行。比如将“亮堂、委屈”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认读,学生在读准轻声后又让学生识记了“堂、屈”的本音;如“明晃晃、一溜烟似的”,这是两个多音字,周老师也将它们放在一起加深学生的印象。学了词语之后,周老师又出示了有这些词语的句子,通过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方法既加深了字词的印象又解决了朗读障碍。最后再出示去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认读,认读之后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填进空格中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这样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再借助词语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一步步地落实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也处处体现着随文识字的理念。如: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教师讲解等方式了解“急性阑尾炎”等词的意思;通过字义选择、角色扮演等方式理解“环顾四周”、“迟疑片刻”等词的意思。

本课结束后也有几个小想法想和周老师进行商榷:

1、学生在书写“女”旁时说成了“撇折、撇、横”,此时能否提醒孩子正确的笔顺应该是“撇点、撇、提”。(出现这个错误我也有一定的责任呀,平时不够规范,强调也不够。)

2、“连声说不行”。此处周老师在操作时让学生说:“医生连声说——”生接:“不行”。如果此处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说几遍“不行”,或许更能突出“连声”,让学生觉得医生的着急。

3、“团团转”。这个词语写出了大家的着急,周老师也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了大家的着急。如果在让学生感受到急的同时再感受到大家的束手无策,可能团团转的教学就更到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