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1
《董存瑞炸碉堡》
1948年5月,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司令部——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战斗打响后,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几座炮楼和碉堡,顺利完成了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眼看战斗已经胜利在望,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部队冲锋受阻,必须马上炸毁暗堡,可是解放军战士先后两次对暗堡的爆破都失败了。
“连长,让我去把暗堡炸掉吧!”看到战友们的牺牲,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碉堡,焦急的向连长请求。
“可是,你已经几次完成了爆破任务,怎么能。”连长有些犹豫。
“不!连长,我是共产党员,隆化还没解放,我就没完成任务,你就让我去吧!”董存瑞坚定的说!
连长看看指导员,指导员点点头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安全!”
“放心吧,我坚决完成任务!”董存瑞郑重的说。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好!”连长点头同意。
董存瑞夹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郅顺义在后面负责掩护。在郅顺义的掩护下,董存瑞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格弹的烟雾跃进几步。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出的光滑斜坡,没沟、没棱,根本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董存瑞四下看了看,找不到任何可以做支架的东西。
在这危急关头,嘹亮的冲锋号响了。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上了天空。
前进的道路被炸开了,战士们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冲了上去,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杨。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2
《爱国英雄钱学森》
在祖国的历史长河里,有这么一位英雄。他开创了祖国的航天路,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人攀登。他就是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爷爷1911年出生在上海,36岁就成为美国科学界最明亮的新星之一。但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爷爷激动得难以平复,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要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但是,他的回国计划受到了美国政府严重的阻挠。为了留下他为美国效力,他们竟然无理地软禁了他5年。
钱学森爷爷没有屈服,他偷偷写信托人带回中国。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他冲破了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爷爷跟所有科技人员一样,吃粗粮、睡帐篷,摸爬翻滚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在他的努力下,东风1号、东风2号导弹发射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东方红卫星腾空而起。东方红的声音响彻了宇宙,震惊了世界!
钱学森爷爷把祖国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用满腔的赤城,书写了忠贞爱国的感人篇章。我们也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从小树立爱国精神,勤奋学习,将来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3
《鸡毛信》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牺牲,与日本鬼子汉奸走狗英勇斗争保家卫国的小英雄们。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就是其中一个。一天海娃接到了父亲交给他的特殊任务,让他给八路军叔叔送一封信。这封信上沾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了山。在送信的路途中遇到了鬼子的部队,海娃灵机一动,把信藏在了老绵羊的尾巴底下躲过了一劫。敌人强迫海娃去前面带路,聪明的海娃把鬼子带到了八路军的包围圈,中间鸡毛信失而复得危险重重,最终安全的交到了八路军叔叔的手里,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任务。
故事里的海娃团长非常聪明勇敢,不怕牺牲,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红色经典永不褪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阅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4
《抗日民族小英雄——王朴》
王朴从小生长在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带领本村儿童进行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等多种活动。1943年5月,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他始终不肯透露八路军的隐藏地点,最终被残忍枪杀,年仅14岁。
王朴出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了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并把他们找出来。然后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刺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小八路,快快说,不说就杀死你!”王朴面对鬼子的刺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誓“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为纪念王朴,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称号。
同学们,为国牺牲的少年英雄王朴,为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高尚品质,学习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学习的道路上坚定目标、坚持不懈,为建设祖国努力奋斗。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5
在新四军纪念馆的展厅里,珍藏着一面珍贵的但并不规范的党旗。他从战火中走来,历经__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旗面色泽鲜艳依旧。左上方是一颗黄色五角星和一个铁锤镰刀图案。虽然是手工缝制,但针脚整齐细密,仿佛一段历史密码,静静的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1945年11月,汪伪赵云祥部在盐城起义,部队所属的京剧团“建国剧社”也改编为我军华中军区十纵队文工二团,剧团有50多人,全都是十来岁的孩子,最大的不过17岁,他们大多是因为兵荒马乱被迫参加了伪军组织的京剧小科班。在旧军队中,小演员们饥寒交迫,受尽苦难,直到抗日胜利,他们才投入党的怀抱,重获新生。
剧团先后在盐城、淮安等地区开展慰问演出,观众反响强烈。一提到这些演大戏的小孩子,无不交口称赞。久而久之,当地军民就亲切地称他们为“娃娃剧团”。解放战争期间,“娃娃剧团”一直冲锋战斗在第一线,用文艺武器团结军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剧团先后演出400余场,行程一万八千余华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剧团越来越坚强壮大,先后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元帅的关爱,最后定居上海,这个“娃娃剧团”就是上海京剧院的前身。
1947年“娃娃剧团”中三名小演员因表现突出被批准入党,由于所处环境特殊,身边没有用来入党宣誓的党旗,于是他们立即决定亲手缝制一面。在临时剧场后台的煤油灯下,“娃娃兵”们围坐一圈。穿针引线,一丝不苟,将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一针一线绣在了这面党旗上。
黄海之滨,旭日东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中,三名年轻同志面向党旗握紧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铮铮誓言,穿越时空,成为激励后人立志报国,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6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替八路军放哨。
有一天,日寇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八路军打了胜仗,王二小却睡在了冰冷的山间,他的鲜血染红了蓝蓝的天!
王二小用他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耳边又响起那隽永的旋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何其幸运,生于华夏,见证百年!
收藏过去,才能更好地出发,时光不老,未来有我们!
一批又一批的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用行动诠释着“二小精神”: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
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7
《十八里担架道》
在1947年10月初,国民党军进犯威海,威海保卫战打响。我党领导下的东海军分区独立一二三团和胶东军区昆山部队奉命参战。就在威海保卫战期间,在里口山周边的荒山野岭中,老百姓们生生“耪”出了一条救治伤员、运输物资的“十八里担架道”。当地百姓口述的这条担架道,是从当时威海城内的西门外,经李家夼翻山到达里口山的王家疃村,再经刘家疃、姜家疃翻山到达羊亭镇的我军设在上炉村的后方医疗站,全长约十八里,“十八里担架道”由此得名。这条山路,原本是老百姓进城赶集的一条近道,前方的伤员一般由部队运到西门外,而从西门外运到后方,就全靠着沿途各村的担架队接力运送。
这是一条威海人民用担架架起的救援通道,就潜藏在深山密林、岩石崖边,就延伸在脚板之下和火热心田。生动诠释了军民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勠力同心、保家御敌的深厚情谊。从威海保卫战打响的那一刻起,那些抬夫和青妇队员们就成了不穿军装的战士,而他们的战场,就在那一条条耪[pǎng]出来的担架道上。十八里担架道,是威海解放战争史上一条耀眼的红色之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英雄之路,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以及党和群众一条心。我们青少年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知道优秀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正是有这些英雄们舍生忘死,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基因,与时代共命运!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做时代好少年。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8
各位同学好,我是官浔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五年4班的____。
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作为革命圣地,它的精神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张思德的故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在追悼会上,毛主席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于心,缅怀于胸,让我们牢记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向英雄学习,为人民服务!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9
《张思德的故事》
宝塔山,延河水,枣园的灯光。
延安——
一座城市,记录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承载着无数先烈和志士仁人的光荣和梦想;
一种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的压舱石,蕴含着执政党的根本宗旨。
各位同学好,我是官浔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五年4班的谢安淇。
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作为革命圣地,它的精神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张思德的故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在追悼会上,毛主席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于心,缅怀于胸,让我们牢记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向英雄学习,为人民服务!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10
《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吗?这一首传唱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的34首插曲之一。那么,这首脍炙人口、享誉国内的经典民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泥湾背后的故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39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进入到最为艰苦的阶段。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加上陕北、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财经状况和部队供应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摆脱困境、战胜敌人的封锁,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1年初,八路军第359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垦荒,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八路军第359旅一边练兵习武,一边屯田垦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本叫阳湾,由于当地水质不好,许多乡亲得了一种俗称“柳拐子”的骨病。所以,尽管阳湾土地不薄,但人烟稀少,十分荒凉。南泥湾屯垦之初,王震就十分注重根据地形地貌,合理安排生产,第359旅所属各部或开荒种地,或烧炭熬盐,或养猪养羊,或织布纺纱。全旅官兵喊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上自旅长下到伙夫,每个人都参加生产。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起简陋的帐篷,露宿在山林野谷中;没有粮食,就跋山涉水到百里外去背;没有菜吃,就挖野菜,打野兽;没有工具,就去捡弹片,锯铁轨,自己动手打铁。在热火朝天的垦荒竞赛中,开荒纪录不断被刷新,有的战士日开荒竟多达4。7亩,远远超出规定的每人每天的劳动指标。
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战士们艰苦奋战,战胜重重困难,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被誉为执行中共中央屯田政策的模范。同时,也创造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让我们学习南泥湾的精神,艰苦奋斗、共克时艰,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勇于创造、敢为人先。
“一勤天下无难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南泥湾精神,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11
《抗日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圆,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走到山口时迷了路,二小看着他们要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非常着急,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唱着放牛歌勇敢的向鬼子走去,迷失了方向昏头昏脑的鬼子拿起刺刀,一把抓住二小叫他带路,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很害怕的样子,听话的说;行行,我给你们带路,于是二小牵着一头重牛,走在鬼子的前面,将他们带到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的从沟边往山上跑,四下里立刻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声,鬼子这才知道上当了,那小队长气急败坏提起大枪追上二小,把那尖尖的刺刀,一下子插进二小瘦小的身体里,挑在枪间狠狠的摔在大石头上,二小的鲜血染红了每一片树叶和绿草,染红了蓝蓝的天,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的杀害了。牺牲时年仅13岁,证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了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于被追认为烈士。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小英雄王二小年仅13岁就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我们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更要牢记习爷爷的嘱托,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领巾宣讲员讲红色故事 篇12
《刘胡兰》
1932年,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
早在抗日时期,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抗战结束后,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
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匪军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被捕了,被关在庙里。
敌人问她:“你这阵子给八路军做过些什么工作?”
“我什么都做过”!
敌人冷笑道:“现在有人供出来了,说你是个共产党员。”
刘胡兰正义凛然地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就是共产党员,是又怎么样?”
“你们村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就我一个!”
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嘴巴这么硬,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斩钉截铁的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敌人在她面前杀害了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想让她屈服,但是她始终面不改色,最后从容走向铡刀,慷慨就义。
1947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入党的誓言,她用青春的热血应答,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她的一生短暂而光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英雄浩气传千古,胡兰精神照后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