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1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转眼间,我来到村里任职就已经快大半年了。去年8月,我从象牙塔出发,放下书包,提上公文包,成为一名驻村的选调生,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一知半解,在成长,在蜕变,也在磨砺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回首半年,与村民作伴“同学”、用锄犁田地作“纸笔”、拜“致富能手”“车间阿姨”“薯地大叔”为师,基层的“乡土课堂”教会我的不仅是带有“泥土味”的工作方法,更带来内心的撼动和情感的认同,也帮助我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一名选调生,于我而言基层之路更是我的大“学”之路。
以“俯身向下”作方向,在基层大学“学”实践。“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责重若山,行胜于言。”驻村期间我重读了《摆脱贫困》,书中收录了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工作经验,直至今日,“滴水穿石”的精神、“四下基层”的作风仍是基层工作的金钥匙。下海知鱼情,进山识鸟音,上好基层的实践课,就要瞄准“俯身向下”这一“为民方向”,用实践连接起我之所能和民之所盼两者之间的“最短直线”,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同村民同心同向同行,同战疫情、再战旱情,在基层的考验和磨练中,不做过客、不当看客,主动寻找增长才干“训练场”,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中经风雨、见世面,积极到条件艰苦、矛盾突出的地方去捧“烫手山芋”,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磨砺锻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上好躬身实践这一基础课。
以“忧民之忧”为底色,在基层大学“学”调研。乡土课堂赋予“调研”独特内涵,村民“同学”认字习惯从字面拆解拼读,“调研”二字可拆解为“言、周、石、开”四字,所谓调研之义尽藏其中,谈“言行”可寻问题之源、查“周全”可获解决之道、蓄“石穿”可攒谋划之劲、谋“开门”可得破题之法。身处最基层,正处在了解群众急难、困惑的最前沿,同样是获取方法和经验的主阵地。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最强烈的呼声永远在基层,充分发挥好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地理优势”,把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基层工作是否满意“参考答案”,以“解剖麻雀”的姿态精准切中“问题病症”,将人民群众的“小角度”、“好差评”收录为“药引良方”对症下药,把百姓家里的“小板凳“、“热炕头”作为“熬药容器”,常来常往“小火慢炖”煎出一副基层服务的“金药汤”,上好深入调研这一专业课。
以“时代大考”当机遇,在基层大学“学”初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牵引一代代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奋斗前行。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从九旬老兵在烽火硝烟里的誓死不屈看到初心,从创业青年“守望家园”的为民谋福读懂初心。年轻干部应以人民为师,放下“官架子”、降低“身板子”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喊声,走出办公室,经常摸摸群众家中炕头热不热、看看锅里做的饭菜好不好、问问地里庄稼成不成,将父老乡亲的话都记在心里,用脚沾“泥土味”筑牢党员群众“鱼水情”,从人民群众口中的“外乡人”变成挂在嘴边的“自己人”,以“答卷人”心态主动“揭榜领题”,聚焦民情民意,怀揣为民初心,在与基层的双向奔赴中磨砺为民初心,上好初心为民这一必修课。作文网 zUOwEnBa.Net
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2
“人间欢喜事,石榴成熟时。”又是一年石榴结果的时节。转眼间,我作为驻村选调生来到河北木村已有一年时光。闭上眼,木村的田野、乡道、烟火、河流,在脑海中印成画面,像胶卷电影般一幕幕浮现。每一个景物背后我都会想起一段故事,那是我珍藏的“独家记忆”。
一颗红石榴,是甜蜜的开始
“大爷,大娘,有人在家吗?村里过来看看厕所还好用不。”刚到村里时,正赶上全村问题厕所摸排整改行动,我便被委派了这项重要任务。每天和村干部拿着农村户厕检查表,挨家挨户地查看改造后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厕所有没有问题,做记录、拍照片、问情况。虽然是刚来到这个村子,但“厚脸皮”的我一进院里,就会大着嗓门打招呼,在屋里歇着的、在院里侍弄小菜园的村民,看到我们走进来就招呼我们,还会热情地摘个红石榴、青柿子塞给我,说:“妮儿,这石榴甜着呢,这青柿子脆着呢,先装一个吃去吧。”有的看我们走得满脸大汗,就让我们到院里的水管下洗洗手、洗洗脸,也不用擦,阳光一晒就干了。遇到还没有改厕的农户过来了解情况,我便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从乡村干部那里了解到的政策,给农户解释:“咱们厕所改造是有补贴的,可以免费改。改了之后干干净净的,还能减少很多常见病的发生。”初来乍到,一场改厕行动,让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为木村的一分子。
一辆三轮车,是服务的驿站
我们木村是一个万人大村,人多占地也大,很早就实行了网格化管理,每个村干部负责1~2个片区。疫情防控期间,要给居家隔离人员采集核酸。因为片区大,村干部就开着电三轮带着我和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走街串巷采集核酸。那时,早晨经常会下小雨,有的地方颠簸难走,三轮车晃晃悠悠,我们穿着防护服在电三轮上坐不稳,就干脆躺在电三轮车里。后来,我独立分包了几户隔离人员,和每一个人都加上微信,加微信时申请语是这样写的:“您好,我是木村支书助理小李,居家隔离期间如有任何问题和困难请联系我。”有一位从外地来打工的大叔,因为合租农房里没有炊具,又不能一直吃泡面。他通过微信联系到了我,我确认位置、明确需求后,就联系保供超市,积极协调,用电三轮为他送去了电煮锅、蔬菜、肉、米、面、油等急需物资,解了燃眉之急。这件事过去很久了,每每想起,我都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是我直接协调帮助群众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
一杯热乎茶,是暖心的慰藉
开春后,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民越来越多。有的村民还有许多烦心事、操心事要跟村干部讲。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开始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说什么,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给群众帮上忙。后来,乡村干部们教我,要学会倾听,要努力为群众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次,一位大娘来办事,负责她这个事情的干部去开会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大娘很着急,说起她要办的事情也感到很委屈。我就把大娘请到办公室,搬来椅子,端来热茶,耐心地听大娘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大娘讲完之后,激动的情绪也逐渐平复下来,对我说:“小妮儿,跟你说了说,我心里好受多了,刚才来的时候胸口跟堵着什么似的,都快喘不上来气儿了。”其实,一杯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耐心的倾听却可以拉近和群众的关系。村民们许多想不通的事、解决不了的事,来大队找干部,对村干部来说往往就是一句话的事。面对来办事的村民,既要讲政策还要讲人情,既要解决问题,也要劝解安慰。
斗转星移,一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在驻村每一个日日夜夜,看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景物,相伴成熟而又老练的乡村干部,接触纯朴而又可亲的村民群众,我悄悄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一定要多向乡村干部学习“接地气”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用心用情做事,坚持一切为了村民着想,努力把村民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基层干部。
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大学毕业后,我选择考取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贡献力量。在基层蹲苗的这段日子里,我有过彷徨迷茫,也陷入过自我怀疑,但最终都走了过来,在“拜师求学”的过程中找到了心中的答案。
初识基层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村支书是我的“学问之师”。“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村支书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其作用不言而喻,一个好的村支书,能够带领村民群众共同致富,推动村庄的繁荣发展。我所驻新村的村支书,他是一位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记得刚到村里,我在他面前总是有各种问不完的问题,而他也总是会耐心地予以解答。“书记,我听说咱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那最近几年是如何迅速发展起来的呢?”“相鹏,你记住,村要向前发展,人心必须要齐。党员干部出来带头了,大家伙自然就会跟上脚步了。咱这靠天吃饭行不通,但我们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许多企业愿意来这建厂,咱和他们谈合作,双方都受益。”这段对话一直刻在我的心里。老支书虽然不擅长电脑办公,但他的脑子里却清清楚楚地绘制着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图”。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的基层闯关之旅少走了许多弯路,多取了几本真经,也有了一个学习进步的追赶目标。
读懂基层要多看几个“是什么”,老党员是我的“本领之师”。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为了对新村发展有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我决定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走访调研。前期,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制定了一份十分详实的调查问卷,可真正到了实施阶段,现实却接连让我吃了好几碗“闭门羹”。有的时候接连走访几户家里都是大门紧锁,有的时候好不容易进了群众家门,但问卷中得到的答案却都是“好”“很好”。这样的调研根本摸不清状况、发现不了问题。于是我向支部中的一位老党员嵇大叔“求助”,他党龄长、觉悟高、资历深,熟悉村情民情,他告诉我和村民打交道要讲“土话”,所谓“土话”不全指“方言”,而是要用群众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去的“家常话”。在这番经历后,我对调研问卷重新进行了修改,当我再次踏入群众家门,向群众问起家长里短时,群众对我不再是“一‘好’以蔽之”,而是彻底放下束缚、热情交流。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做好群众工作,光有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主动融入群众,以真感情讲真心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和群众成为心连心的“一家人”。
扎根基层要多想几个“怎么做”,新乡贤是我的“品行之师”。“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村庄的发展除了依靠“头雁带动”,也离不开乡贤能人的扶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乡贤概念,强调要重构乡村文化,深入挖掘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治理智慧和经验,充分发挥新乡贤在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中的内生性作用。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发现除了村干部,在村内最有“发言权”和“号召力”的群体便是老党员和乡贤,甚至在一些事情上,他们的影响力要大于部分村干部。根本原因便在于他们德高望重,能力突出,心系村庄发展,深受村民敬仰。我经常和这些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的新乡贤一起交流,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他们身上独具的“人格魅力”,也在“润物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有多大能力就要有多大担当,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这是为人处世之道,更是干事创业之要。对我来说,人生的第一站是从垛埠新村起步,无论我今后走到多远,也绝不会忘记这里的父老乡亲,我一定会竭尽所能,争取为这里的“振兴画卷”添上多彩的一笔。
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4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调查研究贯穿主题教育始终。选调生作为选拔到基层工作的重点培养对象,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调查研究任务和使命,学习调查研究是选调生们的“必修课”,要争做“有心人”,让调查研究更有温度、深度和力度。
调查研究贵在怀揣“真心”,俯下身、慢下步,切实摒弃“看水流舟”。习近平总书记说:“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调查研究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也是选调生们快速融入基层的宝贵契机。要始终怀揣一颗真诚心,把人民群众当朋友。多去田间地头转一转,常去村头巷尾走一走,勤去群众家里坐一坐,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淡如水却浓于心的情感羁绊,做人民群众信任的青年干部。要始终怀揣一颗敬畏心,把人民群众当老师。正所谓“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初出茅庐的选调生,要扑下身子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找到真药方。要始终怀揣一颗为民心,把人民群众当家人。周恩来总理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要永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要不断涵养为民情怀,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群众,像解决家务事一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用真心让调查研究更有温度。
调查研究重在瞄准“靶心”,涉险滩、下深水,切实杜绝“嫌贫爱富”。调查研究是破解痛点难点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之一。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摒弃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浅调研”,要打破预设结论、按需取证的“假调研”,还要甩掉走规定线路、看“盆景”典型的“被调研”,真正做到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要把“准”的要求贯穿到调查研究全过程,切实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选调生扎根在基层,成长于基层,拥有开展调查研究天然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要擦亮眼睛紧盯急难愁盼问题,找准“小切口”,做好“大文章”;要勤动脑筋深入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性认识,找到正确解决办法;要放开手脚担当使命责任,干好力所能及的细微小事,当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让调查研究更有深度。
调查研究成在保持“实心”,勤实践、重实效,切实避免“蒙头赶路”。古语有言,“文可载道,以用为贵”。调查研究,是工作方法,不是工作目的;调查研究报告,是行动指南,不是成果展示。完成一次走访、发放一张问卷、形成一份报告都不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终点。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才是调查研究的根本意义。做好调查研究推进工作,要认真“低头看路”,以踏实肯干的态度、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做好调查研究全过程工作,切实做到“查以致用”。同时,也要不断“回头检验”,看调研过程扎不扎实、看解决措施落不落地、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切实写好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让调查研究更有力度。
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5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语,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乡村是选调生走出校园的“第一站”。广大选调生唯有心存山的巍峨之志,学习海的积水成渊,饱含情的为民之举,踔厉奋发,才能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续写“山海情”。
山,擎天柱,历经岁月侵蚀仍巍然屹立、岿然不动。选调生驻村首先要涵养如山般坚定信仰,在脑中时刻绷紧干事创业这根弦。当前,有的选调生认为驻村后“马放南山”,远离机关单位的监管,疏于对自身的要求;也有的选调生沉浸于校园的荣誉,认为学到的知识在农村无用武之地;有一些选调生因为语言、生活习俗差异较大,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等等。归根到底,干事创业的信念没有树立起来,热血奋斗的激情没有点燃。所以,选调生要深刻认识到,组织选派我们到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是一种信任,一种期待,更是一份严肃的政治任务,要深感责任无比艰巨、使命无比光荣。提高政治站位,摒弃“得过且过”的惰性思维,要深知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在乡村发展上要敢于“有所思”、勇于“有所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伟大事业中一马当先、勇立潮头。
海,纳百川,汇聚世间溪河方能浩瀚无根、波澜壮阔。选调生在驻村工作中应当具备大海般的吸纳性,主动学习基层工作方式方法,拾取蕴含在农村一线的智慧结晶,汇集日常生活的点滴收获,积少成多,积水成渊。党组织选派选调生到村任职,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了解我国基层实际,积累基层工作技巧。现在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农村工作纷繁杂扰,包含安置户搬迁、低保申领等等,需要选调生具有足够的基层工作经验才能有效高质推动。对于选调生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时时保持“雁过拔毛”心态开展工作,从身边发生的每件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做到干一件事,成长一点,待一天,收获一滴。学会问计于民,注重向领导同事学、向村组干部学、向老党员学、向致富能手学,学他们为农村争取发展项目的较真劲,学他们调解群众矛盾的巧方法,学他们永远赤诚的入党心,学他们带领普通群众致富增收的宽广胸怀,日积月累,驰而不息,努力成长为一片“智慧大海”。
情,最动人,唯有用情用心才能碰撞出欢声一片、喜笑颜开。选调生要常怀为民之情,一件一件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自然就看到了群众的笑容,听到了群众的欢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土地革命、秋收起义、淮海战役,过往的实践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与人民在一起,这正是最“真”的情。选调生们需要认识到,要用真情才能换回真情,将心比心。做到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用群众的口吻去沟通问题,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全力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多到“田间地头”转转,多在“门前院坝”坐坐,多和群众“摆摆闲天”,多沾染些“泥点”,及时掌握群众的真实诉求,时常牵挂在心上,办在实处,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干劲和决心办好群众的关心事。
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6
基层一线既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主战场”,也是基层干部砥砺品质、增长才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选调生,一名新时代青年,从初到岗位时的手足无措到现在闯过村情关、干事关、语言关,可以独自胜任一些工作,感触很多,很幸运能在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北街村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的“梁家河”。
过“村情关”,从“空心笔杆子”变成“有根泥腿子”。告别舒适的象牙塔,我怀揣着满腔热血踏入了北街村。初到村里,干劲满满的我自诩写作能力还不错,急于交出一份“投名状”,幻想着壮大村集体经济、谋划重大项目,憧憬着干出一番“大事业”,留下看得见的“成绩”。很快,村书记让我策划一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方案,我连夜写好方案计划,却一连被村干部、村民浇了好几盆冷水,“调子高高的,不结合我们真正需求”,“方案有点拍脑袋,浮在面上,没太考虑地点、人员问题”……大家的直白让我羞红了脸,下决心做出改变,寻找村民真正的需求,在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垅中直面问题矛盾,在一次次的钻“矛盾窝”中学会用足迹丈量民情民意,知道了许多不曾在地图上看到、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地名,“上下坡”“大角”“小角”……也掌握了村民家里的人员构成、物品摆放、作息规律。久而久之,村民“在这玩会”的亲切多了,“在这坐会”的交谈也久了,村里的狗见到我也不叫了,我逐渐找到驻村“根”。
过“干事关”,将“清澈学生气”化为“勤恳学徒心”。乡镇是个无所不装的“筐”,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专业生产型高素质女农民培训……村里的每一件待办事项,在我看来都如“期末考试”一般“压力山大”,村书记看到我如临大敌的样子,给我开了个“小灶”:“去当学徒,一次次问,一轮轮说,一件件干,一桩桩解决,干瞪眼可学不到啥”,一席话让我深感惭愧。村里的待办事项是“任务书”不是“课程表”,不能带着“学生气”等靠要,而是要秉持“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学徒心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勤跑“业务门”、常敲“群众门”,在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中搬马扎做监工,在厕所革命中知晓村民对用水改造的顾虑,更在“夸夸我的好邻居”“夸夸我的好婆婆”中学会用柴米油盐小奖品化解邻里矛盾、婆媳矛盾。
过“语言关”,从“沉默小跟班”变成“健谈农大哥”。基层锻炼这张答卷,每道题都是必答题,不能弃答一个。在走村入户、办会写文中,我发现自己讲理论政策讲不过村干部,讲法律依据讲不过老信访户,渐渐的,我成了村民口中村干部身后的“小跟班”,自然没有练成“能说会道”的本领。面对这些能力不足和短板,我不断参加镇里组织的村干部培训、兜底培训,设身处地去思考怎样解决村民遇到的困难问题,怎样去沟通交流。“大娘,俺又来了,咱收完玉米该种麦子了吧,那秸秆可不能烧啊,烟乌黑乌黑的”,“大爷,上次您反映的那个种植问题,咱点单的专家解答后解决了没?”声音大、嗓门高是我现在与村民交流的基本方式,我的一次次的开口获得了村民的真心“点赞”,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聊“农家话”不是坐在办公室喊口号,需要经常离开案头、走上田头,不仅要了解种植节点、墒情、苗情,还要会扛铁锨、摸锄头,做好“农大哥”,用朴实和真心开展驻村工作。
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7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今年夏天,满怀着热情与憧憬,我回到西部家乡,成为了一名“组工”小白。时光如歌,征途如画,从手足无措的学生娃,到笃定前行的奋斗者,转变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发生在工作中每一个努力瞬间,体现在“望闻问切”四字——多看多问多听多感受的积极探索之中。
“望”——要望见上层建筑与基层实务,眼中万仞、胸中万顷,涵养“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从“同学”到“同志”,从“象牙塔”到“机关门”,我们迎接着初到岗位的“适应期”,既要接上“天线”、凝心铸魂,提升作为公职人员的思想自觉,又要接上“地气”、融入环境,提升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方能适应好身份转变。报到第一周,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洗礼,激励着我转变观念,不止于做“独善其身”的公民,更要立志当好“兼济天下”的公仆,心忧社稷民生,心怀家国天下。作为新进选调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学深悟透党的理论政策,形成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认识的全局视野,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追求中,厚植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好群众急难愁盼和民生福祉,将个人远大理想化作具体行动。
“闻”——要闻到真知灼见与忠告良言,多闻体要、广听善择,汲取青春无悔的榜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守初心、敢担当的前辈榜样正在前列,我们要见贤思齐,听其言效其行,学习其崇高精神、优良品质、实用方法,凝聚奋进力量。进入单位以来,虽然从业务问题到成长中的困惑烦恼种种挑战接踵而至,但在与老同志的谈心谈话中、在优秀前辈的示范带动下,都能有条不紊地爬坡过坎、阔步前行。作为新进选调生要有“空杯”心态、“小学生”姿态,虚心向业务精湛的同事学习、经验丰富的群众请教,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真正做到“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善于听取采纳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干事创业的服务本领。播下勤奋学习的“种子”,终将收获丰富工作经验,充实选调人生的饱满“麦穗”。
“问”——要问出底层原理与内在规律,慎思审问、推本溯源,精熟问题导向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面对工作的艰难险阻,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问题意识,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推动工作、促进个人成长的路径。开展发展党员工作时,党员档案审核成为摆在我面前的“拦路虎”,档案问题琐碎而繁多,速度和质量的矛盾关系也难以把握,通过分析问题成因和解决方式,制定审核要点表格,清单化、流程化开展审核工作,我提升了工作效率。作为新进选调生遇见新问题、新任务是常态,要将问题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切口,找准化解问题的理论,思考做什么、怎么做,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切”——要切中群众需要与服务命脉,切身实学、躬身实习,练就坚实过硬的担当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国庆前夕,我区新进选调生参观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龙江村,与驻村前辈畅谈到村任职生活、共话乡村振兴前景,这让我信心倍增、干劲更足。基层一线是实践的火热疆场、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是人才锤炼成长的沃土。选调生要积极投身实践,时刻谨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做到“千里眼,顺风耳”——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写、多干,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充分了解民情、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做群众的“小棉袄”。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掌握好工作方法,找规律、想办法,总结复盘,举一反三,力争把每一段工作经历变为经验。只有不怕苦、不畏难、不避责,主动深入矛盾,敢于攻坚克难,才能真正在火热的乡村振兴一线洒下青春汗水、播下奋斗种子。
没有辛勤耕耘,哪有沉甸甸的收获;没有栉风沐雨,哪有绚丽的彩虹。谨记着“望闻问切”四字心得,我将用奋斗定义青春,用实干丈量人生,将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能力升级晋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选调生基层锻炼心得体会 篇8
人生像是一场电影,里面由无数的“昨日”“今朝”和“明日”构成。昨日的我尚在校园,今朝的我已然踏上基层。而明日,不论身在何方,我都将永远珍惜今朝。在综艺《变形记》中,高占喜从城市回农村前说“麦子熟了,我的梦该醒了”,而今朝我主动从城市走向农村,我想说,“玉米熟了,我的梦该开始了。”
昨日,我是“城里人”,今朝,我是“村里人”,从昨日到今朝,我少了些“漂浮感”,多了些“踏实感”。从前的我生活在“大观园”,姐姐妹妹欢欢喜喜,看似热闹,却终究少一份踏实。而现在的我好似来到了“水泊梁山”,走访写文填表干事,每天忙得像打仗一样,内心却有归处。在日复一日的走访中,在上山下地的劳作中,我的心沉下来了,步子稳下来了,和村民们的关系也近起来了。在他们的口中,我从“丁书记”,变成了“小闺女”,傍晚散步,大叔大姨们常常今天塞一把花生,明天又给几颗秋枣,吃一口,不仅胃踏实了,心也更踏实了。有时我甚至会觉得自己不是才来不久的选调生,而是自小在这里长大的村民,生活的一切理应如此。于是,大叔大姨在我心中不知不觉便成了我家大叔、我家大姨,而他乡,也早已成为了故乡。
昨日,我是“读书人”,今朝,我是“新农人”,从昨日到今朝,我少了些“书生气”,多了些“烟火气”。书本告诉我,秋天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届时风吹麦浪,满目金黄。而土地告诉我,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呼吸节奏,秋天威海的小麦刚刚播种,金黄的麦粒则于春天挂满枝桠。于是我逐渐学着与土地对话,试着从土地中去读懂村民们的艰辛和厚重,汗水与收获。接着,我脱下了读书人的长衫,不再纠结“茴”字有几种写法,而是学着下田“事农桑”,一脚踩进泥土里,和村民们一起掰玉米、摘苹果、晒花生……在乡间炊烟的熏陶下,我的重心越来越低,皮肤越来越黑,人却变得越来越自信充盈。农忙过后与村民们一起闲坐在树下,看着眼前大片的金黄与碧绿相交接,我竟恍惚觉得,自己也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昨日,我是“局外人”,今朝,我是“局内人”,从昨日到今朝,我不再是“旁观者”,积极做“干事者”。曾几何时,我也看着《大山的女儿》潸然泪下,一眨眼,我便躬身入局成了她。纵有再多的心理准备,甫一接触基层繁杂的线头还是让我乱了手脚。但我毕竟怀着一颗初心,不愿就此作罢。古人云,“君子强学而力行。”于是我也学着总书记在梁家河时那样,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将手头的大小事情一件件理顺。就这样,我这个“局内人”既不停地在村委办公室转来转去,也不停地在田间地头转来转去。这期间,我不断经历、不断感受,也不断干事、不断成长。在一次次的实干中,我也逐渐明白了“天堑有通途”,更庆幸“吾道誓不孤”,前提是“此事要躬行”,最终才能够“极目楚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