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2024-01-12 17:40:01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篇1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政治文化革命,既属于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的政治哲学范畴,也属于中国共产党改造世界的政治科学范畴。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经历了以政治革命为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任务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发展阶段。百年以来,它以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最显著的实践成效,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赢得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历史场景是政治文化变迁的逻辑起点,历史主题是政治文化构建的核心支撑。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基本场景是民族丧失独立、国家积弱积贫、社会民不聊生。极端历史境遇生成的历史主题,是通过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新的目标追求、发展道路产生了对新的思想理论的迫切需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价值融通,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价值引导。这一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科学属性和优秀品格,发展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的宏阔实践,成就于尊重历史、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实践者和发展创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发扬光大者,自觉肩负起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融通的历史责任。民主革命时期,围绕夺取革命胜利的总要求,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体系、理论精髓以及话语表达,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价值互化与升华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时期,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邓小平在倡导“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的同时,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要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进而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深刻影响。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时代性创造。党的xx大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的深刻论述,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的实践推进,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内在机理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内在机理中,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融通”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融通”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价值融通”的主导力量。三者的有机统一与优化发展,是现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

固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但它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的探讨在内涵上有诸多相似、相近、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类”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发展的可贵品格以及二者之间价值内涵的互补性,是其价值得以融通的前提条件与契合点。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整体地、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能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世界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价值融通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归宿的相通性经由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实践化合”与品质再造,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表达。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丧失了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推进机制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xx大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要在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和时代价值,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赢得发展。

第二,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历史和所属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意味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同时,对那些包含有合理因素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要立足时代和现实需要,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伟大实践中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三,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离不开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就是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由此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新境界。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篇2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从而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维度

党的xx大以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阐释,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把凝聚民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以及他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来促改革、谋开放、求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有更多的参与感、成就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吸引力、引领力。

旗帜鲜明地发声亮剑。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剧,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廓清迷雾,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言行。要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的变革,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关键在党,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切实研究和回答好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等等。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展示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正义性和优越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正确引导舆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尤其是在当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传播手段上创新,尤其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增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本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在话语体系创新上,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篇3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的机缘、继续前行的力量。40年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大地。40年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只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开新局于伟大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自我革命,中国就一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40年艰苦奋斗,不仅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发展奇迹,也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改革精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强大力量。现在,我国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紧要关头,国内深水区的改革难关重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抬头之势。越是环境复杂多变、任务艰巨繁重,越要弘扬改革精神、用好思想解放武器,迎难而上、克难而进。只有坚持和弘扬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才能激发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推动中国巨轮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在新时代弘扬改革精神,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心骨、定盘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在开拓前进中不犯颠覆性错误。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的自信推动改革开放,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改革开放的矛盾,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题开路、攻坚克难。

进入新时代,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光有立场和态度是不够的,还要有实实在在的精准举措。事业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认识、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使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坚持从发展大局出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抓好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多推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改革办法,多出有利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创新举措。

现在,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然而,在基层一些地方还存在“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要聆听基层声音,增强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去、找准问题干、对着问题改,多下“绣花”功夫,抓好各个环节“精装修”,积小胜为大胜,使各项改革有序有效推进。归根结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以改革精准度提升群众满意度,以工作带入感增强群众获得感。

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会自然而然前行,必须投入全部精力大力推进。能不能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主要看领导,看主要领导。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切实做到党中央发号召、我们见行动,党中央作部署、我们抓实施,党中央出政策、我们出效果。既发挥“头雁效应”,又当好“施工队长”,防止和纠正抓改革满足于“一文二会三总结”。对每一项改革,从方案制定、任务部署、组织实施到推进落实、督察问效,都要坚持及时跟进、全程介入。特别是要抓住不落实的事、问责不落实的人,让改革部署落地见效。还要做到“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篇4

20xx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以党章为遵循,在20xx年原《条例》基础上修订,着力提高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与原《条例》既一脉相承,又继往开来。它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再部署再动员,为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提供纪律保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条例》修订凸显了自我监督制度体系对反腐败的重大意义。

1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举措

纪律严明对我们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政党,在幅员辽阔、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如果纪律不严明,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会大大削弱。纪律严明与使命担当紧密相连,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纪律是保证,形势和任务越复杂越艰巨,越要加强纪律建设,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党的xx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纪律严明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出新要求。20xx年对20xx年出台的《条例》作修订,修订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的理念,把纪律重新整合划分为六大种类,即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突出政治纪律要求,并把党中央对作风的要求转化为纪律。纪律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划出了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党内法规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条例》修订出台后,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常态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原《条例》需要作与时俱进的修订。首先,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看,《条例》以党章为遵循,是党章的细化和具体化,《条例》需要反映党章变化。根据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新增的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纪律建设新要求等,相关内容在《条例》中体现。另外,自20xx年原《条例》出台后,又制定修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其相关内容也需要反映到《条例》中。其次,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后出台了国家监察法,需要通过修订原《条例》与该法衔接;另外还需要把党的xx大以来纪律建设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总结提炼,充实到《条例》中。

2 遵循科学立规、民主立规,同时坚持使命担当和问题导向

党中央高度重视《条例》修订。《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xx-20xx年)》提出修订《条例》,遵循科学立规、民主立规的要求,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总结实践经验,结合突出问题分析查找制度漏洞;另一方面发扬民主,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纪委主要负责人意见,并调查了解基层党员群众和专家学者意见,凝聚各方智慧。《条例》共142条,与原《条例》相比,新增11条,修改65条,整合2条,原《条例》基本框架和大部分内容保留,同时反映了新要求,实现党内法规的与时俱进。

《条例》修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以政治性为统领。首先在总则里新增内容,包括党的纪律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组织和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在分则里的政治纪律方面,针对“七个有之”的相关内容对处分条款作了进一步补充,同时其他以前未作规定的问题也被纳入规定中。分则新增规定主要包括,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问题;山头主义的问题;两面人问题;干扰巡视巡察工作或者不落实巡视巡察整改要求的问题;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同时修改了一些规定,增加了如诋毁、污蔑英雄模范及歪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问题,政治谣言问题等;重新界定一些问题所属的纪律种类等,反映出党中央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

《条例》修订以政治性为统领。讲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高度自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讲政治才能完成这一伟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条例》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为修订宗旨。《条例》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两个维护”是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原《条例》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党的xx大以来发现的管党治党的问题本质上都是政治问题,抓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能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就执纪而言,在实践中要提高政治站位,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彰显时代性。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关注物质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强,这对党的纪律建设提出新要求,必须以严明纪律确保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生态保护等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基于此,《条例》增加了对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行为从重或加重处分的规定;扶贫脱贫明显有失公平行为处分的规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失职等从重或加重处分的规定;利用宗教和黑恶势力欺压群众或纵容涉黑涉恶活动、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行为的处分规定。

强烈的针对性。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重点查处三类腐败案件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党的xx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通过抓重点形成震慑遏制腐败问题。二是问题导向下关注新型违纪行为,实事求是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条例》遵循问题导向举一反三,以案明纪,对新型违纪行为,如故意规避集体决策、借集体决策名义集体违规等违反民主集中制的行为;通过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取大额回报;贯彻中央决议只表态不部署落实,热衷于搞舆论造势浮在表面,单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在实际工作中不见诸行动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等问题作出规定。三是重视纪法衔接。为维护纪律严肃性,《条例》修订重视完善与监察法相联的纪法衔接条款,如针对由纪法衔接不畅造成的“党员带着党籍蹲监狱”现象,《条例》作出以下规定: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的,原则上先作出党纪处分决定,并按照规定给予政务处分后,再移送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伴随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严格,在党纪方面表现为对党员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惩处越来越重,释放出我们党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的强烈信号。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才能完成伟大使命。

3 凸显了自我监督制度体系对反腐败的重大意义

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反腐败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这就要求强化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同时自我监督须以制度为保障。

完善党内监督的相关法规制度。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以党章为遵循出台了一系列监督方面的法规,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推动监督执纪问责不断规范和强化。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加快党内监督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出台了两部监督方面的基础性法规,包括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推动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有助于党员群众监督权力;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更严格的纪律监督约束党员干部。

通过立法提升国家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法治轨道上的国家监督。党的十九大后在宪法修正案中专门增设监察委员会一节,制定国家监察法,以国家监察代替行政监察,强化国家监督。通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有机统一,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得到强化。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自我监督制度体系,朝着反腐败压倒性胜利的目标再出发,作为自我监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条例》的再次修订必将对新时代的反腐败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多措并举提高《条例》的执行力,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首先,要在党员干部中抓好关于《条例》的学习教育,提高纪律意识,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其次,“关键少数”要在贯彻落实《条例》过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再次,在贯彻落实《条例》的过程中党委和纪委分别履行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在“两个责任”中,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是前提和基础,贯彻落实的责任能不能担当起来,关键是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抓没抓住,同时纪委作为专责监督机关,要找准自己的职能定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上述举措常态化,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纪教育并严肃党纪,发挥纪律建设标本兼治的利器作用,长此以往形成对制度和党纪的敬畏,制度和党纪逐渐深入人心,不再仅是一种他律,而成为影响党员干部的一种自律,一种价值观念,由此内化成一种制度文化,制度和党纪作用的发挥会更加持久。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篇5

内容提要: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安心谋发展吃下了定心丸。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应当正确认识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理解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的原因,从狠抓政策落实、有效消除歧视、解决企业困难、做强做优企业等方面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近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申党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贯方针,提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6个方面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指出,“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表明,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让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之所以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首先是因为我国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其次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

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民营经济之所以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一方面,民营经济的产生、发展、壮大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在逻辑要求,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已经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民营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取得这些成就,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要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还有待破除。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仅需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而且需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经证明,平均主义会极大束缚生产力发展;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壮大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促进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一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另一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党的xx大以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他反复强调和阐述“两个毫不动摇”,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强调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这些讲话无不显示出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狠抓政策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解决对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大力纠正在工作中存在的政策偏差,严厉查处一批懈怠、推诿甚至阳奉阴违的行为,切实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有效消除歧视。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上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所有制歧视。纠正和清除对民营企业各种形式的歧视性政策和措施,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解决企业困难。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实质性降低民营企业负担。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市场准入等举措,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关心民营企业家成长。把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还应加强舆论引导,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不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种错误言论,坚决予以澄清、批驳、纠正,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做强做优企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希望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他还强调,要“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民营企业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练好企业内功,特别是要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