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2023-09-26 23:16:29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1

国与人,是一个整体与个人的关系吗?国家是人民的希望,人民是国家的力量,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国家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的感情建立在一切感情基础上,它是一种纽带,一种号令,没爱有国,国家也就不存在了;不讲爱国,国家将是一盘散沙;没有爱国主义,国家就不能抵御外辱,就会一击就破。

爱国,是在利益面前的舍身取义。高墙铁壁内,一位头发零乱,面带忧虑的人在仰天长叹。面对沦入敌手的大宋江山,面对支离破碎的河山草木,面对颠沛流离的大颂百姓,他无可奈何;面对元军的多次劝降,面对元世祖的亲自许诺,他斩钉截铁,这是他唯一能做的,纵然是高官厚禄,纵然是锦衣玉食,他仍然会选择与国家共存亡。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爱国,是在民族面前的血荐轩辕。京城菜市口,一位正义凛然,昂首挺胸的人在向天长啸:“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面对日益衰落的中华民族,面对水深火热的无辜百姓,他毅然走上变法的道路,但同时选择了死亡。走上这条路,注定这一天。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他依然泰然自若:“我愿成为第一个为变法强国而牺牲的人。”就这样,他得到了应有的结局。他为国富民强甘愿献身的精神将彪炳史册。

爱国,是在荣辱面前的拼尽全力。法国巴黎,奥运圣火,一位坚强的女孩在众人的撕扯中紧紧握住神圣的奥运圣火。“你要想从我手中夺走火炬,除非从我的尸体上爬过去。”一句震撼人心的话竟然出自这样一位外表柔弱的残疾女孩。面对反华分子的疯狂抢夺,面对藏分子的无情撕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抗争,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保护火炬,这是何等令人佩服的勇气。冲破人群后,一句“中国加油”回响在巴黎的天空。

爱国,是我们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用汗水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义不容辞。国既不爱,家何能存?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2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坚定的口号响彻云霄、激起千万青年的豪情壮志,这是青年们对党和国家的军令状,是对青春人生无悔的誓言。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民们齐心协力,在党的领导下用一代代的传承与拼搏书写了无法复制的神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虽然每个时期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对祖国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挑大梁、担使命的还是中年与青年。中年们年富力强,是承担社会发展与祖国富强的中流砥柱。而青年则如初生的太阳,其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健康,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前途光明。所以,作为一名青年,我们的肩上承担的任务至关重要。

古往今来,多少朝代更迭,而一个国家即将衰颓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青年的自甘堕落。不必谈起国外,仅仅是中国古代,晚唐时尽享富贵、纸醉金迷的纨绔子弟们流连于勾栏美姬,恍然不觉强盛的帝国早已摇摇欲坠;又如清末的青年们文人一心求官、只研八股,早早就被官场陈腐、顽固的气息侵染,八旗军中青年子弟沉醉于鸦片的快感,倾家荡产、不人不鬼。因此,青年是什么样,一个国家未来的模样可见一斑。与之相反,在近代的中国,无数的青年都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在每个时代都谱写出了独特的青年精神。1919年5月4日,中国的青年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一系列爱国运动,用反抗强权的行为塑造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青年精神,让爱国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的存亡与民族的延续而奋起反抗,用生命书写了一段史诗。他们用自己坚定而崇高的信念约束自己,用血肉之躯保护自己的国家,也让他们的身影永远成为共和国光辉的一部分。解放战争时期,瞿秋白同志被捉后英勇就义,他临死前写了一点《多余的话》,而这多余的一点对自己深刻剖析的话,激励着无数青年们以其为榜样,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前仆后继,也让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新中国成立之后,雷锋同志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了新时代的青年们什么叫做奉献,什么才叫青年,并让我们这些当代的青年们一直为榜样,他的行为塑造了一种宝贵的奉献精神,给后世青年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两弹元勋钱学森以及邓稼先、程开甲、钱三强等学子们面对国外优渥的待遇,没有忘却初心,毅然决然地回到当时并不富裕的祖国,为她的富强而奋斗,他们正是那个时代青年们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坚持践行了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而杜祥琬院士放弃了原本感兴趣的天文学,而是应祖国的需要进修核物理,后来归国与邓稼先等人一同研制氢弹。他曾言:“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等科学家,在国外已颇有建树,他们本可以在前沿科学的基础研究上有更大的成就,但为了祖国的建设,他们放弃在国外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科研上。”他们正是我们的前辈,正是我们的榜样。告诉我们青年就是一块砖,祖国的哪里需要,我们就要在哪里发光发热。

在认识到祖国的确因青年们的努力而越来越充满美丽富强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否认新时代新青年们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青年们也应当有一定的国际战略眼光,找到自己的位置,为未来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好准备、不懈努力。另外,脱贫攻坚的任务虽然已经成效显著,但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青年们应该时刻关注、积极参与其中,为脱贫与防止返贫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能有懈怠之心,更不能自骄自满,应当树立远大的目标,有伟大的人生追求,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绽放出不一样的青春色彩。“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习总书记的话引人深思,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青年是否还能有直面困境的勇气呢?既不能沉醉于已有的成就而忘乎所以,也不能因未来的挑战而滞步不前,青年要如何做值得我们每一位当代青年深思熟虑。

诸君,我们是注定要亲眼见证国家富强的一批人,是注定要接受时代考验的一批人。这场“考试”没有答案,只有后人能评判。对未来或迷茫或自信的我们,都要给党和国家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渺小,但党给我们的殷切期盼让我们不再平凡,这也意味着我们都无法逃避,只有迎难而上、直面自己肩上的重任。请别因这样的重担而焦虑不安,因为生活总是充满挑战,而这个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请党放心,强国的路上,我们绝不掉队!与诸君共勉!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3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01年到2023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00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___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___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还有,新疆叶城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____给同学们上课的纪实画面,搭配对党支部书记肖卫军的采访,生动讴歌像____一样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勇气和选择。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道,未来一代培养应该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结合时,引出上海市东中学实验课上高一学生合作制作“程控升降机械手”的案例,帮助印证当下教学实践与未来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___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___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___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__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__通过努力,在12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教育强国》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铭刻着属于一代代人的荣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肩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命,未来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将更加和世界接轨、与国际齐肩,稳步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4

白天,站在宽敞的篮球场上。抬头,仰望这那正在微风中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它是那么的艳丽,它是那么的耀眼。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

想起,当年的战士们是多么的艰辛,用着自己鲜红的血液从实着这红的黑的旗帜,我无从不感叹。

我叹——壮志无声

独立汩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己爱国之情,叹己报国之志,屈原仰天长呼:“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壮志难酬,你纵身一跃,钩勒了一道最完美的弧线,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你的爱国之情是支天立地的擎天柱,可惜君王昏庸无能,社会黑暗腐朽,纵有满腹爱国热情,又何处施展?惟有一死,以显其志。你的选择,可悲可叹,让我不仅感慨:“爱国之情,不得释怀,悲剧也。”

看着,现在我们这幸福般的生活,不时的想起当年那爱国者的用心良苦,我不由的感慨。

我感慨——为国捐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炮火纷飞的战场,无论是抗日还是抗战,敌我撕杀的场面,早已定格成历史的一页页纸张,无数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建了新中国的根基。在北京刑场上,一代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疾书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长征的途中,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为革命再续火种……生命诚可贵,爱国价更高,这是一种蓬勃的情怀,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赞,赞那些爱国者的无私奉献,钱学森曾为了国家而放弃了自己的前程,工作,待遇,只想着回国,回国!在外面学习研究了那么长的时间,当国家面临危难是,第一个所想的便是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让我们赞赏......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翻开历史泛黄的史册,遥望历史的天空,一种爱国的情思已早已融化,渗透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光辉史册中,永不褪色。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5

千年华夏文明,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开始,一路发展,一路壮大。乘一艘红船,开一片天地,中国用百年时间从追赶潮流到了引领潮流,并且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间,一代代青年用自身的汗水和青春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当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传入我们手中,我们必当传承薪火,砥砺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新时代新青年,要有前辈的奋斗精神,共筑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新时代新青年,要有舍己为人,不怕困难的精神。2023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面积爆发,为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挑战。这时,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站了出来,冲到一线。张定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自己还是一位渐冻症病人,却在新冠疫情袭击武汉时,隐瞒病情,放下已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疫一线。那蹒跚的步伐与时间赛跑,你时患者与死神之间的天使。那一晚,歌声飘扬: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新时代新青年,要有忠诚爱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王海是这场战斗的一员。在那个本就贫乏的年代,王海带领人民空军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他带领的空军部队,像一把尖刀一样,保卫着祖国的蓝天。如今,山河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的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新时代新青年,要有,牢记使命的精神。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2004年谢军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到实现创造性卫星的批量生产,仅用了一年零十四天。将十九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的新纪录。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五十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伟大斗争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回顾历史,我们党团结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三座大山;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是一路坎坷,我们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带来不可逆的结果。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今天我们是展翅飞翔的雄鹰,我们要飞跃雪山,征服蓝天。我们要积极奋斗,做有担当的青年人。请党放心,我们将继承前辈的奋斗精神,在未来的新征程上,书写青年人的新篇章。

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我们要用一腔热血,为祖国的伟大复兴铺一条光明的大道。身逢盛世,应有所盛为,正值中国的光辉前景,我们应庄严地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6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师们回信,主持中央重要会议通过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就在于以九个坚持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最根本的就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九个坚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我们才能筑牢建设教育强国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