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2023-08-24 11:10:47 各类稿件 打开翻译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1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的一个小山村,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王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扯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风光,美丽极了。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2

学‘四史’、讲故事,红色故事我来讲。大家好!我是____市____学校演讲员____。今天,我要讲述的红色故事是《永远的九岁》。

你瘦骨嶙峋,却挑着一颗大大的脑袋。令所有见到你的人都心生怜悯,当你像羽毛一样飘落在血泊中时,你只有九岁,瘦小的就像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孱弱的就像一只未及展开的幼苗。

我是在小说红岩里认识你的,我知道你刚满周岁就与父母流途辗转,从此坠入了一个无尽的长夜。我就站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你的生命就是在这里被无情的掠夺。面对你的雕像,许久我都没有转身,想起50年前的那晚,便觉得身上的体温被阴森的冷气带了去。那天的雾浓吗?那天的夜色稠吗?那一刻你害怕了吗?当刽子手将冰凉的匕首插入你的胸口,当你渐渐黯淡的目光最终撇向妈妈时,你看到妈妈那痛的滴血的双眸了吗?现在站在你的雕像前,抚摸你纤弱的臂膀和瘦弱的脚趾,我实在想不出刽子手将冰凉的匕首插入你胸膛的理由,有人说你是共和国最年轻的烈士,对你是一份光荣,而我却觉得它太沉太重,你只是一个孩子啊!难道以你9岁的生命应该承受如此之重,当然,人们称你为烈士是因为在共和国的基石上浸染了你的鲜血,就是因为这样纯粹,这样殷红的血,让无数人知道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道,什么是理想和信念。

小萝卜头,没有人知道你的大名叫宋振中,9岁时,你与你的父母被反动派杀害于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你的生命终结于9岁,也灿烂于9岁,升华于9岁。当你放飞蝴蝶的那一瞬,已凝固成中国人民热爱生命和追求自由的经典。

我的故事讲完了,感谢大家的聆听!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3

《铮铮巾帼英雄骨甘将热血沃中华》

忆往昔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岁月无声,山河为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1950年,一部根据真实的抗日故事改编的电影轰动全国,在亿万观众中,有个叫陈掖贤的年轻人,和大家一样,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深深震撼和鼓舞,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银幕上铁骨铮铮的女英雄,就是他从未谋面的妈妈——赵一曼。在陈掖贤不满周岁的时候,赵一曼抱着他拍下一张合影,便把他托付给伯父,自己远赴东北投入战争。她“挎双枪,骑白马”,奋勇杀敌,身先士卒,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1935年,在与日军的一场战争中,赵一曼腿部重伤不幸被俘。狡猾的日军为了获得我党我军的重要机密,用刀子搅动赵一曼的伤口,用鞭子抽打她的腹部,她几次痛晕过去,醒来仍坚贞不屈。她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仰,就是反满抗日。1936年8月2日,日军将赵一曼绑在大车上“游行示众”。当赵一曼昂首走到草坪中央时,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年仅31岁。

在牺牲前,她给儿子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遗书中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经历了整整21年,陈掖贤才看到这封遗书和那张从未见过的合影。看着妈妈在遗书中一遍遍深情地呼唤自己的乳名,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泪流满面。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赵一曼的生命定格在了31岁,正是有无数个像赵一曼一样的先烈,割舍亲情顽强斗争,用生命保卫了革命信仰的种子,才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畅谈红色经典,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内心的震撼,更是精神的洗礼。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赵一曼精神的种子,必将在我们新时代的沃土上,继续生根、发芽、绽放!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4

《张思德尝百草》

“为人民服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这五个字是敬爱的毛主席为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题写的。这位红军战士就是—张思德。

在1936年的夏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地,要想走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党组织向战士们发起尝百草的号召,那时候的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他主动参加了尝百草这个活动。这一天,部队来到一个水草旺盛的沼泽地旁扎营,有一位小战士突然大叫起来说:“是野萝卜!”便跑向沼泽地。张思德听见了往那边一看,确实有几株长得像萝卜的草,长在沼泽地旁边,战士拔起来就要往嘴里塞,张思德马上跑过去拦住小战士说:“先等等,让我尝一尝有没有毒。”他放在嘴巴里尝了尝,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就头昏脑胀,眼前出现了幻影。他急忙对身边的战友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

后来,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5日,危险到来时,张思德同志毫不犹豫地把战友推了出去,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二十九岁。

今天我们需要纪念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的祖国更需要大批继承这种精神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5

《一封家书》

大家好!我是初二(13)班的____,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张特殊照片背后的故事。

1950年,根据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改编的电影轰动全国,在台下的亿万观众中,有一个叫陈掖贤的人,被赵一曼的事迹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荧幕上铁骨铮铮的女英雄就是他的妈妈。原来在陈掖贤未满周岁的时候,母亲抱着他拍了一张合影后,便把他托付给了伯父收养,自己远赴东北,投入了抗日工作,后来不幸受伤被捕,英勇就义。

陈掖贤从未见过母亲,直到国家工作人员找到他,才得知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正是自己的母亲,并拿到了那张从未见过的合影,看着母亲搂抱着自己的那张照片,陈掖贤放声大哭,他连夜赶往东北,在烈士纪念馆用颤抖的手抄下了收在日军档案里母亲写给自己的这封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做了反满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您,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陈掖贤看到妈妈的这封遗书,禁不住再一次放声大哭:妈,我终于找到您了!革命战争年代里,正是因为有了像赵一曼奶奶这样的革命先辈,割舍亲情,流血辆牲,才有了今天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6

学‘四史’、讲故事,红色故事我来讲。大家好!我是____市____学校演讲员____。今天,我要讲述的红色故事是《匿名英雄陈训杨》。

陈训杨曾荣立一等战功二次,三等战功一次,可他却深藏功名60余载,60年来,从未向人提及。

1948年,陈训杨从部队打听到自己的6位哥哥已经牺牲了,心中悲痛不已,国仇家恨涌上心头。那一刻,他只想上战场,守护山河,守护更多的人民。1949年,陈训杨随着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凭借着机智勇敢和熟悉水性,他成为了“突击队”中的一员,英勇作战,屡立战功,荣获“水上英雄”的称号。1955年4月,他依依不舍作别了战友,复员回到了家乡,勤勤恳恳投入到家乡建设当中去。而在部队时立下的丰功伟绩却被他深深藏在心底。

1993年,因为旧伤复发,他被迫摘除了左眼球,当时老人家境并不富裕,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于是他就悄悄背着家人把所有的住院发票全部都撕毁了。他的这种英雄本色,很好地在杨家代代传承下来。不仅儿子和孙子都先后成为党员,就连乡里乡亲都受益匪浅。他的事迹流传开来之后,邻居才恍然大悟:原来英雄就在身边。

陈训杨总是这样说:“人啊,要懂得知足,我的多少战友尸骨都找不到,可我娶了老婆,还生了孩子,有吃有穿,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2023年1月23日凌晨,这位英雄默默地离开了我们,可他留下来的无私奉献、感恩知足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7

《半条棉被》

大家好!我是初二(21)班的____,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党史故事是《半条棉被》,故事的主人公是村民徐解秀和3位女红军。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到达湖南省汝城县文明司,也就是今天的文明瑶族乡,红军卫生部干部团驻沙洲村。红军来到沙洲村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人都上山躲起来了。徐解秀由于生孩子坐月子,又是小脚,就留下来在家看孩子。

留在村里的人很快就发现,这次来的部队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白军不同。他们打扫卫生、清扫街道,帮村民劈柴火、修房子,看见水缸没有水了就主动去挑水。不少战士累了、困了,也不进村民家门,就在街头、场院里和衣而睡,天上下起雨雪,战士们就挤在屋檐下躲避。

时已入冬,寒风凛冽。善良的徐解秀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但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一张旧木板床,床上只铺了稻草,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就拿出唯一的一条棉被,同徐解秀母子挤在这一张旧床上。

几天后,女红军们要出发了。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要。于是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回来看你们,再送一床新棉被给你”。徐解秀的眼睛湿润了,坚持要丈夫带路,领着女红军们翻过大山。

几十年过去了,3个女红军再也没回来,她们早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只有那半床棉被陪伴着徐解秀老人,从青丝变成白发。老人去世前对后人说“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棉被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的好人”。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爷爷说,“半条棉被”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8

《金色的鱼钩》

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二(26)班的____。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金色的鱼钩》。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件特殊的物品——一只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个鱼钩的故事。

1935年秋天,那是长征极为艰苦的岁月,红军进入荒凉的草地,战士们在饥寒交迫中前进。我和两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落在大部队后面。炊事班长留下来照顾我们。我们叫他“老班长”。

一路上,老班长无微不至地照料我们的身体,他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很快,干粮吃完了。他看到水塘有鱼,就把缝衣针弯成一只鱼钩去钓鱼,做成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可每一次端来鱼汤,他总是说自己吃过了,然后收拾我们吃剩的鱼骨头、鱼刺。

我不信。有一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原来他从没喝过鱼汤!老班长抬起头,望着夜色缓缓地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说,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小梁,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可这天,照常出去钓鱼的老班长却迟迟没有回来。我们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水塘边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他。

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当我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虚弱地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我几乎要哭出来了。“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

“不,你们吃吧。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他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因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9

在抗日时期,有一个叫海娃的孩子,他是村子里儿童团团长,他的爸爸是八路军交通员,可了不起了。

有一天,爸爸把海娃叫到身边,递给他一封信说:“宝贝,务必要把这封信带到八路军叔叔手里呀!”海娃一看见信上人粘着三根鸡毛,就知道这是一封事关重大的信,于是急忙赶着羊群出发了。

才走一会儿,海娃远远的就看见一个日本军队浩浩荡荡的走了过来。海娃心里一惊,怎么办?可不能让日本鬼子看到这封信呀!突然,海娃的眼睛骨碌碌一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海娃迅速将信拴在一只老羊的尾巴下,再把尾巴一盖,哈哈,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刚站起来,一个日本官兵走到海娃面前,阴险狡诈的说:“小孩,你在这里干什么?给我如实招来!”海娃装作很害怕的样子,说:“我在这里放羊,正好遇见了您。”

日本鬼子在村子里搜了一圈,没见着一个人,个个都又饥又渴。鬼子的头子命令道:“宰头羊让我们来尝尝。”一个日本官兵看中了那只拴着信的老羊,拉着就要去宰,海娃心里不知有多着急了。那只羊好像明白了海娃的心思,四脚撑地,硬是不走,扯也扯不动,那个日本官兵只好放弃这个念头。

日本军队们吃完羊,刚走不久,只听砰砰两声,从日本军队里炸响了两个地雷,原来,他们踩着农民埋的地雷了。日本头子又急又急,命令到:“让那个小孩来带路。”海娃对这里的路也非常熟悉,便在前面疾步快走,日本鬼子们在后面气喘吁吁的追着,说:“小孩慢慢开路。”海娃知道前面就是八路军根据地,就飞快的跑了起来。只听砰砰两声,从海娃身后传来了两声日本鬼子的枪声,还有啊,迅速爬进草丛里,说:“八路军叔叔,鬼子来了,快打呀!”

噼噼啪啪,战士们提着枪冲出了营地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凯娃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跑到一位八路军叔叔面前,精疲力尽的说:“海娃,多亏你这封信让我们打了胜仗,这两个礼物就送给你了吧!”海娃高兴的欢呼雀跃!

多么勇敢的海娃,多么可爱的海娃,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非常敬佩他吧!

红色故事我来讲的演讲3-5分钟 篇10

《珍贵的银耳环》

大家好!我是初二(26)班的____,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珍贵的银耳环》。在我手中的是一枚布满岁月斑驳的银耳环,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是如此的珍贵,如此的耀眼,它见证着那一段尘封历史中最执着的等待!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87年前,在于都河畔的一棵大榕树下,银耳环的主人刘淑芬,告别了自己新婚不久的丈夫肖文董。文董是一名红军战士,接到部队要转移的命令,匆匆赶回家与妻子告别。面对新婚有孕的妻子,他有着难以言说的担心和不舍,只留下了一句简短而又笃定的告别:“淑芬,你要等我,要是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会回来,一定会回来!”淑芬落泪无声,摘下了自己的一枚银耳环,塞进丈夫手里:“耳环在,我就在,我等你回来!”文董走了,红军也走了,淑芬将这日子牢牢地记在心里。淑芬后来才知道,丈夫参加的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25000里长征。

三年过去了,红军没有回来;五年到头了,红军也没有回来,整整15年过去了,却只盼来了一块烈士家属光荣牌。文董牺牲了,可淑芬不信,因为他记得,文董跟她说过,谁说他死了他都不要信,他会回来,他一定会回来。

渡口的大榕树,绿叶生了一茬又一茬,年轻的淑芬青丝添了白发,她已经习惯了坐在这棵树下等待,把日子里的喜怒哀乐,对着手中的银耳环诉说,仿佛爱人就在他的身边,听他细碎的叨唠。于都河水静静流淌,犹如时光的脚步,带走了一位青年男子铮铮的誓言,带走了翘首以盼孤独的身影,带走了一位妙龄女子终生的守候。

1996年,刘淑芬走完了自己82年的人生历程,去世时他手心里还攥着留下的那枚银耳环。或许有些离别注定要成为一生的永别,有些等待注定要化作一生的守候,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等待与守候,就是我们牢记的使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