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新辉煌的心得体会 篇1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作文网 zUOwEnBa.Net
铸就新辉煌的心得体会 篇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
1、文化自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是全面推进“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力量。
2、十九大报告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是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3、要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看待文化自信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根脉。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独特魅力,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邃,为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予了历史担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澎湃动能。在习近平同志关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保护文物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格局日臻完善;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物惠及民生作用不断彰显;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如今,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认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领会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统筹推进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关键是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从参观博物馆,到文化遗产地旅游,再到民间文物收藏,文物正在广泛进入人民日常生活,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都亟待加强。
3、对文物保护来说,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新篇章的时代,是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时代。
我们要在新时代让文物价值作用充分彰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例如:
敦煌文化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代世界的文明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致力于加大人文交流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
我们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 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1、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与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明确了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认识的最新成果。文物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使文物蕴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契合;就是要创新文物资源利用途径,发挥好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就是要不断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成果,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健康发展;就是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以敦煌文物保护与研究为例,利用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丰富且不可替代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教学研究,既为敦煌研究院和国内相关机构培养文物保护、人文社科、传承利用的人才队伍,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艺术与保护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作出积极贡献。
3、文物作为过去文化遗存的物质载体,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话桥梁。
在新时代,文物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对话机制,实现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不断加强文物文化价值的发掘利用和科学阐释工作,不断提高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激发全民族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铸就新辉煌的心得体会 篇3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铸就新辉煌的心得体会 篇4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二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传统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铸就新辉煌的心得体会 篇5
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指出了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不忘本来: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来,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可割裂。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决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坚持不忘本来,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广受欢迎,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吸引力、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把它当作古董摆设,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发扬光大,推动其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实。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坚持不忘本来,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习近平同志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当前,我国主流思想文化健康向上、正能量强劲,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仍不时沉渣泛起。根之茂者其实遂。如果忘其根本、挪窝倒腾,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就等于丢掉了精神世界的身份证,就无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千百年来凝聚、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撑。惟有始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新时代的文化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吸收外来: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既需要不忘本来、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来、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丰富、成熟、壮大的文明。吸收外来,就是要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和活力。
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历史也昭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才会更丰富、更博大,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反之,在文化上封闭保守、妄自尊大,必然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正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坚持吸收外来,要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开放自信地与之交流、交融和互鉴、互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睦。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他还强调,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我们要始终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自信而有原则地吸收他人之长,不盲目选择,更不搞全盘西化。对待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进行中国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具有基础性、引导性,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强大动力。
到100年时,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明确了每一步的阶段性目标。从2023年到2035年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中,有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要求;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二个阶段性目标中,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要求。可见,文化繁荣兴盛始终是我们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和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完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纵观人类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总体上是相互对应、彼此支撑的。这启示我们:面向未来,就是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有益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由大变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思想文化是最需要也最能够进行创新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召、武装、启迪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辩证理性和科学扬弃精神,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还要看到,吸收外来也有一个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惟有结合实际转化创新。我们党在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方面从来都秉持学习、借鉴、转化、创新的态度,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铸就新辉煌的心得体会 篇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个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一文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勉励,细品之,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五四精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发扬,是青年精神的生动阐述。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逾1.2万“90后”奔赴一线,彰显蓬勃力量,用实际行动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挥毫泼墨谱“十四五”,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谋事用心”勇当“青春时代”主力军,争当“斗系青年”。《荀子·劝学》中所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而《论语·泰伯章》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价值也在干事,干事就先要谋事,要以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坚持在斗不牢信念中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斗不良习气中增强自我斗争的本领、斗不正之风锤炼扎实过硬作风中用心谋事,去谋大事、谋新事、谋难事,才能让青春无怨无悔。
“做事细心”当好“中国梦”领跑者,忌当“佛系青年”。《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凡事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细心”是一个人思维缜密的反映,事无巨细,凡事讲究精益求精、做到最好,是我们青年干部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更是应该穷尽一生、奉若圭臬的处事原则。也是这个筑梦的时代,对我们每个青年干部予以拼搏进取的心态、认真细致的姿态领跑在时代前端的深刻要义,摒弃“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想争,不想抢”“随缘吧”“都行、随它去、没关系”等“佛系”思想,在最该奋斗的年纪敢闯敢干、勤于追梦,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芳华。
“成事专心”传好“时代担当”接力棒,成就“有为青年”。常言道,“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专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一方面成事在于用心,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用心做事这一前提,才能让这个事情落到实处,而不是嘴把式。另一方面正确对待做事和做成事,《说文解字》中对“担”的解释是“以背曰负,以肩曰担”,即“担负”的意思。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释义为担负、承担,就是肩负重任。客观说来,青年干部阅历单一、经验不足,只有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成事中少些空谈、多些行动、多些务实,绝不能“忙得没有方向”,做到用心想事,专心干事,惟有专心投入、矢志不渝才能缩小差距,不断补齐短板,才能肩负重任。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继承和发扬先烈圣贤们“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遇事不推、临难不避,争做“谋事用心、做事细心、成事专心”的实干家、践行者,赓续青春奋进之英姿,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