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2023-07-31 23:53:04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1

刚开始拿到褚老师的《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时,说实话,有些发愁。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的全是字,可是最后竟也不知不觉地读了进去,我就知道褚老师的很多观点都说进了我的心里。

其中“读懂了细节就是读懂了课堂的秘密”一文让我印象深刻。褚老师在开始举了一个真实的课堂案例:一次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后,不少学生张大嘴巴很配合地回应,于是老师叫了离自己最近的同学回答,但奇怪的是这位同学拒绝了老师。老师很意外但并没有做太多停留,将目光转向了其他举手的同学。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上演,但也往往是很多老师忽略的一个重要细节。

褚老师在文中这样说道:“老师将目光转向另一名学生,也就是中断了与这名离自己最近的学生的连接。”

是的,我们不知道那位学生为什么拒绝了在老师。是真的不会还是不敢?可不管是不会还是不管,做为老师的我们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该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忽略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和孩子之间了一种连接,就如褚老师说的:“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是在不断连接中发生的。”

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吗?很庆幸一点,我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早早地就提醒过我这一点,因此我的课堂这样类似的问题不是很常见,我关注于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使使课堂进度大大降低,但只要叫起来就不会让他们敷衍地坐下。不幸的是,没有人会做到百分之百的这样。因为没有一个教师不在乎一堂课的流畅。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在你不知不觉中产生,而教师的习惯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它可能是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有时候坐下来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很多你未注意到的课堂细节,因为在赶流程中会不知不觉忽略掉的细节。而课堂它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不可逆的,因为你往往没有办法再将同一堂课再同一班再上一次,所以和孩子一样,有些遗憾就没办法弥补,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注课堂细节,抓住课堂细节。

褚老师说:”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能教会学生学习的,而非仅教知识的。”是的“教书育人”,教书它不仅仅指的是教他们知识,更应教他们如何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2

与以往阅读感受不同的是,褚清源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走进了我的心里,使我有了“归零”的决心。作者所提到的各个在课改中奋进的学校和教师在授课中大多围绕以下几个内容:

善于研究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学习规律才是最值得研究的专业方向。我们不可避免的以成绩高低论学生的等级,尤其在毕业班,我们不得不苦口婆心,题海练习,争取提高上岸。我们往往用力过猛,教学变成体力劳动,孩子们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思维惰性。书上说,以减法思维重塑教学,高效课堂不在于老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老师倾听了学生多少,观察到了学生多少,尤其教师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安心的说出“我不懂”。教师保持谦卑,才能发现学生,敢于示弱,才能成就学生。唯有走进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进而帮助孩子。叶澜先生提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研究学生,教师一定要更敏感,能够准确捕捉到学生的生成,叶先生还鼓励一线教师要有归零意识,敢于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交给学生“话语权”,“学”的重要方式就是“说出来”,最好的学习就是讲给别人听。现在的课堂大多是我们说学生听,越是讲得好的老师对学生可能伤害越大,难题只会想通,不能讲通。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让他们敢于质疑老师、怀疑教材、挑战权威,让他们不怕出错、不怕出丑,理应成为课堂的新常态。

学会提问,培养高阶思维的问题支架。课改中出现了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碎片化提问充斥课堂和问题多来自于教师而非学生,形成了课堂上的泛问与虚答现象。山东潍坊北海学校就提问给出了具体的支架,围绕一个事物可以从八方面来思考,形式、功能、原因、变化、联系、责任、观点、反思。这就是提问建模,借此支架学生就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错误成为最好的学习资源,每周安排一节整理课。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要做到有错必纠,有疑必究,善待错误就是善待成长。课堂上第一目标就应该是学生释放不会的信号,好的课堂是重视未知的课堂。知识是用来探究的,而非用来回答的,好的课堂是老师上着上着就不见了,而我们正是要奔向这样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即使在九年级教学课程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有必要安排一节自习整理课,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寻求同伴、导师支持,建构一周的知识点思维导图,查漏补缺、及时解惑。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好的经验与做法,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学习了一些学校和教师的课改经验后,有义务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做一名耐心、认真、有爱的聆听者。课改从来不是看到了才去行动,而是行动了才有希望!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3

2023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位教育媒体人褚清源撰写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本书作者将自己二十年的现场教育教学观察笔记的珠玑用课改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这五观项线串成了课改方法项链,从中可窥探出课改的改革史、发展史、演变史、方法史,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在如今“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改革中,褚老师的这本书如醍醐灌顶般的警醒了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感悟如下:

一、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简单愉快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使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爱学、乐学。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以生为本,以教为导,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职责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潜力。

二、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双减”的顺利进行

“双减”背景下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作为“双减”的执行者,教师务必要首先从思想上转变自我观念,观念变了,遇到的困难就不再是困难,观念新了,我们的动力也就足了。

三、开展六环节教学法、走进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我们学校采取了“导、思、议、展、评、捡”六环节教学法,

这些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平台,教师必须给学生的各个环节以充足的时间,来践行这六字诀,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四、六环节教学法要注重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如果把以上四种方法与六环节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双减”带给我们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课堂教学的主角有不同的层次,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满堂灌和满堂问,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重视引导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今我们的课堂更注重生生、生师的交流、互动。教师从注重把握知识转变为更注重学习方法、分析潜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3、“双减”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让教师注意讲授的方式、方法

“双减”就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长的空间。

让我们与“双减”一起成长,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与展现,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流淌出滋润精神家园的丝丝甘泉。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4

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大潮,时下波涛汹涌,荡激着人们的观念,催生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课堂的变化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课堂改革不是随意改,要弄清其科学内涵,在其本真的基础上,探求完美。千万别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千万别让课堂变“客堂”!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当我们冷静思考、重新审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承认,教学改革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等。又如,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其实,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语单词、名句佳篇、政史地生知识。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

总之,课堂改革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深刻领悟,灵活运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抓住课堂教学的本真,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5

时光飞逝,当老师已经快10年了,上一堂课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似乎已经变得很容易,但是最近读了褚清源《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之后,让我对课堂改革又有了新的看法。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改”之旅。

就学习方式而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以学习为中心不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也不是以泛在的、统一而粗放的合作探究为中心,而是指向学科特色的多元学习方式的整合。学生可以基于学习需要选择适合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的路径更清晰,也更精确。比如说,我们在课堂改革中尝试学科的融合、英语课和体育课、音乐课、劳动课的融合,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二、注重知识的整合

新课标背景下,以学习为中心就是坚持素养导向,突出学科实践,指向真实情境的学习;就是以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为中心。这也意味着“学习是需要设计的”,以大概念统领,以大单元呈现,以大任务驱动,用学习逻辑来缝合基于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建构“专家思维”。这样的学习会使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下的非正式学习贯通起来,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可迁移的知识,可以更好激发学生投身学习的热情,可以促进学生在挑战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最近,学校组织“大单元”的教研活动,我们学习了英语学科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以及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全体英语教师也深刻的认识到知识的整合和大单元的重要性。

三、课改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

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在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以及兴趣,从而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课后服务。老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潜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总之,课堂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它不仅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更能够让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能够被学生源源不断的喜欢。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6

近日,我读了褚清源主编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的主题是课改。可以说,褚编用自己温和、细腻、深思、多维的笔触,写到了课改的方方面面,是一本课改指南,也是一本课改思想的盛宴。这里,有经验的分享,有深度的分析,有方法的探讨,有策略的深入,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的丰富。一本在手,课改不愁。最为关键的是,褚编总是能够从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议论问题,探寻答案,启人深思。心心念念是课改,一笔一划是情怀,一言一论是思想,一句一读是方法。他既大声疾呼要课改,又坚定不移反虚假课改。《别让课改成了功利者的道具》《课改,请与虚假的繁荣说再见》《课改也需要反“四风”》等切中时弊、震耳发聩的声音,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而作为一个课改坚定的支持者、呼吁者、观察者、思考着、推动者,褚编用自己的思想与文字为课改立传,为课改立心,为课改立命,为课改继精神。用力之勤、之深,非常人可比!

褚编的《把课改作为方法》中“打破教学的贫困”这一辑中的序言,仅仅几句话却为我们指明了课改的方法——从教学中改变,作为课改人,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方法,才是真正的践行课改理念。现在的课堂太过关注课堂技术的创新,以至于我们的课堂上教育的底色显得有些暗淡,我们沦为课堂技术的精致追求者。课堂教学不能陷入技术的泥潭,在技术之外需要教师投入心灵的力量,投入爱、热情和耐心。雅思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学校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沃土,学生是教师倍加呵护的对象。学校、学生紧密联系,教育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教育的美好在这里呈现。师爱是一种崇高的爱,是教育的基石,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爱的方法,研究爱的语言如何准确表达,研究爱的故事如何发现并传播。

“改课”改到深处是改关系,即改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这两对关系恰恰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关系经历过两次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不讲”到“满堂讲”的转变,强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二次转变是从“满堂讲”到“精讲多练”。其实,在两次转变的基础上,教学关系还呈现出了第三种样子——混合式学习,有时候是以教为中心的,通过教促进更好地学,比如: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教师应多说、多讲,这样能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有时候是以学为中心的,例如:搜集和处理信息、展开想象、表达观点等,应让自主学习成为核心,这种教学关系实现了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样态。

感谢褚编让我能够在这样平静而有力的文字中享受思想的陶冶,精神的愉悦,感受文字的力量与现实的多姿多彩。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7

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拂过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浪潮迅速蔓延开来,各地刮起了一股新课改之风。教育者们都在努力地、不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管理者也都在摸索,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还能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真正做到素质教育。通过学习并运用了我们本校的“导学练”教学模式,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新课改对一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导学练”教学模式的提出,不知凝聚了我校老师多少个不眠之夜。通过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地走访和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收集整理资料,不断地听课评课,掌握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不断地交流、探讨、构思适合我们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试验、修改、推行:不断地在别人的批评、指导中逐渐充善,例行大家的艰辛努力,终于看到了可喜可贺的成果。

“导学练”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导学练”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开学之前我们就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导学练”这一模式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一“导”具有时代气息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以上这些观点体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己有的经验着手,教师备课就应该备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备学生的学法,而不是备自己怎么做。基于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大家提出了“导”这个具有时代气息的要求,要求一线教师在“导情趣”、“导目标”、“导学法”“导疑难”这四方面多下功夫,给学生创设一个有教育目的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确定和引导学生运用相对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学”具有人文精神

“导学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习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我用“导学练”这一教学模式上了几节课,课堂教学效果比以前要高效很多,而且也受到了不少好评,小有成就之后,我感触很深,师生角色转变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强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了。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贱”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而这些新课改的要求在“学”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发挥。“学”要求老师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自学”,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要有分工、有交流、有探讨、有互动、有方法,强调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汇报,有补充,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亲自动手去做、去探究、去思考,在探究中学习,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使“小组学习”不再是一种形式、一种口号,而是让学生的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把课堂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练”具有现实意义

“练”也是个不可忽视的课堂环节,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与练习题的设计也是密布可分的。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首先,就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再次强调练习以基本,典型的习题为主,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佳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呈现,这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同时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协助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新课程也在不断推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当根据新理念对过去的常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新课程的变革体现出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种转变和改革。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8

近期,我拜读了教育媒体人褚清源先生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感受颇深。作者独辟蹊径,以记者之眼讲述了自己深耕课改沃土的所见、所思,书中谈到了防止课改功利化,触及了课改内卷之痛,关注了教师课改的变量与局限,饱含着一位教育新闻人的情怀,勇敢,真诚。

作者在书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两位老师:乔老师作为新手老师,缺少经验,解题时经常陷入困境,但从不掩饰自己的尴尬,而是坦然接受自己“并不强于学生”,为人真诚。王教授不仅教大家知识,还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事情,真心对大家负责。作者从这些好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热爱、欣赏、真诚和支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写道:“课堂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伟大事物为中心。”伟大事物的背后一定有“关系”的支持,而决定“关系”的一定是“爱”,是教师的“爱生之心”。教育意味着聆听每一位学生,读懂每一位学生。台湾教师李玉贵也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要有设计感,设计的真正意义是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面构筑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我们深知,深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时期所关注的课堂深处的要素都有其具体的应用场景。今天所谈的深处可能是明天更深处的起点。但无论应用的场景如何切换,关注的要素如何更新,课堂改革的最前方都需要一个不变的灯塔。这个灯塔就是一颗平等、真诚的“爱孩儿”之心。当你真正沿着爱照见的方向实践教学的时候,才可能走向课堂更深处。作为老师,我们是课改的践行者,每一次努力都有可能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所以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真诚才更容易在教学中诞生故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出现,意味着以育人为本的课改正式开始了,教育是让不同的孩子变得更不同,是为不同孩子的多元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何让不同的孩子变得更不同?教师不能仅提供教材上的知识供学生学习,不能只通过对教材的熟练把握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还要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呵护和爱”来表达。当你真正有了儿童立场,你工作的路径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产生更多的追问:我们真的发现学生的需求和诉求了吗?学生喜欢我们给予的教育吗?教育原本就不是给予,而是发现、赏识与呵护。台湾教师李玉贵和吴慧琳,两个人上课,一个课堂安静,一个课堂沸腾,但是这种巨大反差背后却有同一个让人心生敬意的特点:她们举手投足间彰显着对儿童的尊重。张宏伟老师和郑艳红老师,总是放低身段,懂得示弱,以“生”为师,善待学生的旁逸斜出。好教育是由好老师组成的,这些案例都在启示我们,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超越学科壁垒,回到基于人的研究上来。教师要像研究教材和教法一样来研究学生,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魅力不仅源于学科,还源于比学科更重要、更深邃的专业素养——那就是对学生的了解。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不由自主地陷入技术的旋涡,纠缠于学科的味道。教师更应该跳出学科的窠臼,关注学生的情绪,研究学生的性格。如果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的关注,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永远止于知识层面。今天,我们在讨论如何深入改进教学、如何关注教师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去真正研究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处境。不研究学生,教学就会陷于盲目之中。教师对学科教学的把握只有在对学生情绪、性格的坐标系中才能准确定位。因此,比学科素养更高的专业素养是超越了学科的教育哲学,也即对儿童的系统研究,它可以引领教师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懂学生才能爱到学生的需要处,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懂学生比爱学生更难做到。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作为老师,我们是课改的践行者,每一次努力都有可能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所以只有发自内心的了解、尊重,才更容易在教学中诞生故事。

课改是一场来自教师的创造之旅,在这条路上需要保有最初的真诚、热爱。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9

最近拜读了褚清源先生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他一路走来,形成了数百篇以课改观察为眼、课改热点为据、课改推进为线、课堂样态为面的课改观察,为我们阐明了课改前进的方向。通过认真梳理总结了几点,再

结合自己的理解,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整理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这样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发散学生思维。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教学中我们要作到

1、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可以倡导由学生主持、主讲的主体式形式。才能够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本价值。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一方面教师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教师要倡导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告示学生珍惜并行使问题咨询权。

3、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4、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1、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2、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进一步贯彻新课改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把课改作为方法心得体会 篇10

有一个学生问我:在我的认知里,中国的学生一直被关在一个看不见的笼子里,每个人的区别只是笼子可以活动的面积不同,这种情况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会好吗?这是一个事实,几乎没有人对教育是满意的,几乎所有人谈到教育都义愤填膺,教育外部的人在指责,教育内部的人在抱怨。还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他的:春风什么时候吹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是需要时间的。正如褚清源先生所著《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课改是一场来自教师的创造之旅,如果将课改放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内审视,需要我们每一代教师的努力。褚清源先生用他独到的见解为教育者指明了一条赤诚而高远、理想且美好的课改之路。

实践

教育的困境每天都在,如果只关注问题会让我们无力远行;如果起而行之,投身课改则代表着教育奔赴的希望。所以,一切的前提是动起来!有很多老师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课改是作秀的道具,是“瞎折腾”。观念一变天地宽,我们得清楚地认识到课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事,其次,就是动起来。学校高屋建瓴制方案,开启“课改”之门,教师群策群力,大胆实践,成为“课改”的助推者、实践者,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走上讲台,发表观点,成为“课改”的实践者、受益者。

反思

仅仅看表面上的“实践”是无法区别优秀老师和平庸老师的。因为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办公室,所有老师都很忙,都在“实践”。然而同样是实践,有的老师只是盲目而麻木地做着,而优秀的老师,却在一边实践,一边琢磨,即“反思”。反思课改中的“二元对立”现象?反思课改中是否有“惰性思维”?反思课改是否陷入“经验茧房”的危险?反思的力量是巨大的,反思就像疗救课改肌体的“祛毒散”,可以让课改减少功利、矫正目标、及时纠偏。反思将决定一个教师由被动的忙碌,转向主动的研究,尤其是对自己每一天平凡工作的反思,简直就是教师成长“催化剂”。古人主张“三省吾身”,今天的老师也应该“三省吾身”,审视每一次课堂教学,成功是何原因?失败有何教训?

愿景

文中提到了“观念的水位”一词,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不同的人总是表现出一种选择性“看见”?其背后的逻辑是,你心中已经储存了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认同什么自然更愿意看到什么。

实际上,课改能把我们的教育带向美好吗?这不取决于课改本身,而取决于一群秉承着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我们,取决于我们抱有什么样的目的、怀有什么样的心态。20年可以平地筑起一座新城,可以改变一条河的流向,可以让一个婴儿长成阳光出色的大人。但是20年让教育的生态实现整体重构是很难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坚信所有的课改实践都不会浪费,总会兑现课改的结果,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春风总会吹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课改路上,我们风雨兼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