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123心得体会 篇1
?保卫延安》这本书,我被作品中那宏大的规模和磅礴的气势征服了。从开始到结束我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心情始终处于振奋与紧张的状态,激动的内心世界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说实话,看这部小说,不亚于看一部经典的战争片,着实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我想,这就是这部英雄史诗的魅力吧!
?保卫延安》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长篇小说。延安保卫战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作者围绕西北战场上,我军正规军与千倍于我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浴血奋战的大背景,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对这次战役作出了正面的展示。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延安保卫战是我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战役。这部历史画卷通过作品真实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使读者深受感触,为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感动着,为我军高层领导者们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感到自豪。作为读者,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感触。
作品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它真实,有气势。作者用一个连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反映了我全体解放军战士的那种视死解放全中国的英雄气概。作者以点写面,通过对主线的详细描写,将作品带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让读者站到一个高点上去感受这场战役。虽说是观战,却有参战的感受。作者对各个战役的描写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不仅写出了战役的面貌,还使读者明白了战争的进程。有高层领导的决策,连队战士的生活,大小战斗的组织和过程,以及根据地人民的游击战等等。最重要的是真实,即使是这么宏大的作品,从头到尾也是在描写真实,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读者从头到尾都被鼓舞着,感动着。我钦佩作者的表现力,为作者勾画出这样的历史画卷而叹服。
保卫延安123心得体会 篇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身边的人掀起了一股看“红色经典作品”的潮流,我也随着大家的步伐,看了《保卫延安》。看过后我发觉这本书真的算得上是中国的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书的资料,还有书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革命精神,让我觉得又重温了那个红色的革命年代。
书中描述的是我军在山西的部队奉命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战争的胜利也就是收复革命圣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胜利。这本书的语言贴近生活,并且很细腻,让我有种他们就在眼前演绎的感觉。而战斗场面的描述是十分震撼人心的,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敌强我弱情景下战争的残酷激烈。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无数的战士牺牲,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此刻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么值得珍惜。所谓有得必有失,无数革命战士的献身换来的是最终的胜利,这是让我欣慰的。
书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的硬汉,每一个都是那么深入人心。我还记得那个为了掩护我军而跳下绝崖深沟的李振德老汉,他让我明白,革命没有年龄的界限,无论老或少,都有本事也有职责为革命付出。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周大勇。他的人正如他的名一样勇敢,有着大无畏的精神。他在战斗中成长,也在战争中被锤炼得愈来愈坚强勇敢。他的精神也是无数革命战士所拥有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令人敬佩的革命精神。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许多,同志们的团结,每个革命战士的努力,每一场战争的奋不顾身,每一个人牺牲时的无怨无悔……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团,依靠这一套完备而精密的组织,依靠这些奋不顾身的工作的人,才成了永远充沛活力的战保卫延安无不胜的整体。“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家的力量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靠,那就是团结,就是更大的力量。我从这本书中也感受到,没有什么是难事,只要努力,任何不可能都是有可能的。也没有什么过程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些磕磕绊绊,但迈过这道坎,就像雨过天晴,总会有彩虹出现,总会看见成功的曙光。
保卫延安123篇
保卫延安123心得体会 篇3
我院第一党支部开展“红色经典读书日”活动,我选择阅读《保卫延安》这么红色经典书籍,了解了“延安文人与文学创作”,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先是导入“‘延安时代’给我有什么启发在那个时代,文人们究竟是个怎样的生存状态,以及文人创作的情景究竟是怎样的”
一、延安文人与“五四”启蒙话语
延安文人大多是“五四”知识分子的第二代、第三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理解知识与教化成长的。所以“五四”的启蒙话语作为一种精神品格在延安文人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延安文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
(一)“延安”的由来
黄教师先出示了一个传说:佛传尸毗王在清凉山修行之时,遇到老鹰捕食小鸽。纷争中,尸毗王割肤喂老鹰以解救小鸽;一说赶走老鹰,割肤喂养小鸽。肤施之谓,得源于此。
这就是延安的美丽传说。
(二)延安文人的“构成”
延安文人产生在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人员成分复杂,有叛逆者丁玲、逃亡者以及追求者萧军等,据统计那时候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延安的文人有两万两千多人。可见在关键时刻,追求祖国统一及完美梦想的文人是相当有历史职责感的。
(三)延安文人的生活与创作
延安文人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天国”里,享受着中共战时实施的供给制所给予的物质生活的保障。在津贴、伙食、衣服、窑洞、唱歌、跳舞、散步等方面都做到了自足。津贴,当时士兵一个月的津贴是1。5元,排长是2元,师长以上的是5元,教员是10元。可见当时对知识分子是多么地重视。毛泽东主席一个月也才领5元,那些知识分子就有10元呢。伙食也是有“大灶”、“小灶”之分,“大灶”的吃小米,“小灶”的吃面食。那时候全国上下都贫穷,吃不饱,有人形容饥饿的诙谐诗句是“汗水与面条齐飞,缸子与眼睛共色”。幽默有余,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着装方面,当军官的穿四个口袋的衣服。延安的时候,大家统一住窑洞。那时候,大家团体团体抒发情感,唱歌成为一种情感的巨大释放。吴伯萧在《歌声》中说道:“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是一种号令。千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的号令战斗。”多么气势凌人呀。
(四)延安文人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潮
在文艺政策方面,主持中共中央的文宣机构是洛浦(张闻天)和博古(秦邦宪)。毛泽东起草过题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具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职责感的生动体现。全面抗战开始后,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相继沦陷。这些地方,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全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亦集中于此。在这些城市即将落入敌手之际,知识分子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中共中央作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根据地党组织和一切党的军队,应当很多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只要是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当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们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去磨练,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并按照具体情景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对于不能入党或不愿入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应当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工作。
二、《讲话》: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一)《讲话》出现的前后背景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谈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时说: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我们此刻讨论文艺工作,也应当这样做。
此刻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中国的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面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的结合;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目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发生的争论问题。——这些就是实际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就要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研究我们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那里把当时的历史事实概括为七个要点,简明地阐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我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准确地说明了《讲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的一九四二年前后,在世界和中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九四年,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希特勒德国并吞了大半个欧洲,并同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十二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暂时优势,使得整个国际形势起了急剧的变化,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头。
三、延安文人:走向民间与彰显意识形态
对“民间”或“传统”的借用,正是现代性知识传播的典型方式之一。现代政治是经过共同的价值,历史和象征性行为表达的团体认同,从而梳理和重构具有自我的特殊的大众神话与文化传统。
为了贯彻《讲话》的精神,延安文人走向“民间”,走一条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进而开辟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小说、报告文学、民歌体叙事诗、戏剧(戏曲)等。
延安文人的自觉性与觉悟,让我们深受感动,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保卫延安123心得体会 篇4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近代多少革命先驱、思想先进青年心中的革命乐土。1947年三月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国共谈判的面纱,部署数十万兵力对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保卫延安》正是在此种紧张的战争气氛中,张开了一幅幅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
虽然国民党反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占都有绝对的优势,军队人数远胜于我军,可是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和从高级指战员到普通战士浴血奋战、誓死如归保卫党中央、保卫革命的精神,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和拥护让这些优势化成了“谈笑间的飞灰”。
作品中主人公周大勇的英雄形象,在一场场惨烈的战争中得以得到了充分的描述。他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革命献身精神,无不深深的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战友和群众,也深深的打动着今日的我们。
在革命队伍里,上下同心,顽强奋战。从像彭德怀这样我军的高级将领,到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这样精于谋划、勇于作战的军官,从周大勇、王老虎这样在一线披荆斩棘、勇猛无畏的战场风云人物,到普通的战士、炊事员,从革命老英雄李振典到一般拥护革命的群众,他们身上体现出来那股誓死忠于革命的精神令人感到振奋。那种直面强敌、无所畏惧的气势和气魄,让人荡气回肠,将士的献身神,令人感动,军事将领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人无比自豪。
彭德怀司令员在延安保卫战前作战争动员。作品以主力部队中的一个连为主体描述对象,重点描述了这个连在一场场战斗中体现出来的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由点及面地反应了我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军魂。看这部作品,扣人心弦的情节描述,让人的精神时时刻刻被牢牢地吸引沉浸在那充满硝烟的战场上。虽是观战,实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有血有肉的革命前辈们的气魄和英魂,激励着今日的我们去努力,去奉献,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保卫延安123心得体会 篇5
前段时间,我看电视时发现很多电视频道上都有不同的歌手在演唱同一首歌:我要去延安,旋律优美动听,激起了我对延安的无限向往。刚好暑假“品味书香”的书目单上有《保卫延安》这一本书,于是叫妈妈帮我买了一本。
拿到这本书后,我是爱不释手,常常看得是废寝忘食。
这本书讲的是1946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率领34个旅,约25万人,攻打延安,企图捣毁中共中央的这个总指挥地。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物质缺乏的情况下以2万多的兵力阻击敌人,掩护群众、领导转移,在后来又以运动战的方式消弱敌人的有生力量,上演了一场场以少胜多的好戏。我常常是一边看,一边为战士们捏一把汗,恨不得自己也能投入到战斗中去。
在这段艰苦的时期里,战士们在彭老总的带领下取得了许多胜利。最著名的就是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青化砭战役中,彭老总以一个营的兵力牵着敌人的主力2个军到处跑,战士们在雪地里潜伏一整天,全歼了敌人整编第31旅,活捉了旅长李纪云;在羊马河战役中,以2个旅阻击敌人9个旅,用4个旅全歼敌人整编第135旅,上演了虎口拔牙的好戏;在蟠龙战役中,全歼敌人第167旅6700人,缴获面粉1万多袋,子弹百万余发。看了这些战役后,我佩服战士们的英勇善战,更是对指挥官彭老总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深领会了古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涵义。
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共产党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和广大的老百姓站在同一战线上,以微弱的兵力就击败了兵力强大,武器精良的国民党,从而建立了美好的新中国。
看了真本书后,我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这样,以后长大了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的繁荣富强!
看了这本书后,更加深了我对延安的向往,以后我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膜拜一下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