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工作总结内容页

记者个人总结700字

2023-08-27 13:06:24 工作总结 打开翻译

记者个人总结 篇1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一年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在这短暂的一年中,由于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x成了自已的本职工作。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宏观意识,要胸怀大局,了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善于透过事物现象预见其本质和未来,从而挖掘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闻题材。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各项素养。为了提高政治素质,我要求自已做到:

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__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认为,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做到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记者心理素质包括: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记者的必备条件。所以,我始终不忘提高自已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光有较强的政治和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于是,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如《新闻学理论》、《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书籍,并不断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边学边实践,使自已学到的每一点先进技术都落到实处。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二、敢于吃苦,勇于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拍得有声有色,有的记者却拍的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实践出真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影响面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才完成的。因此,我要求自已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对得到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止。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台管理机制的改善,改变了我台以往等新闻、派新闻的被动局面,给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平等竞争、平等提高的良好机会。今年八月份,我代表镇妇联参加了市妇联、市建设局联合举办的“建设杯学长霞做时代女性”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镇和台里争得了荣誉。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通过学任长霞,我认识到只有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记者,任长霞精神不仅作为一句口号,更作为一种信念渗透到我的头脑中,所以今年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

记者个人总结 篇2

学期开学初,又临家访,忽而想到自己身为学生时,同学之中提到家访都是能避则避。也许在孩子们心目中,家访老师都是来家里报忧的,而实际的操作中,家访的目的、内容都很重要,不仅仅是汇报,更多的是互动,从而调动家长与孩子的积极因素,为教育服务。在此次家访中,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更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肩上所担负责任的重大。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及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健康状况、学习环境、在家表现、行为习惯,并听取了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有礼节、有分寸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肯定孩子的优点,甚至是家长还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孩子的缺点,耐心地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品德。人说,对于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总是百分之一百的,而对于老师来说,面对几十个表现不一的孩子,更需时刻牢记这一点,他们同样应当是百分之一百的。

二、借助家长的力量,协作教育好孩子。对于英语这一科目,这一点具有特殊的意义。此次跟随配班班主任家访,家长们得知英语老师来访,往往也因此而更加地重视英语。严肃地说,英语在小学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课,但它又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校内应用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坏很多时候是与家中所下的功夫相联系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家访中,很多家长都谈起了孩子在家中的英语学习情况。我也顺势说了英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家里可以采取的英语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会有心地向老师谈起平时教育孩子时所观察到的自己孩子在学习中的优点与缺点,应该说,这对老师的教学帮助还是很大的。

三、此次家访,的感触是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不一样。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在成长的过程中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有的小朋友在家与在学校表现迥异,这也说明家访非常有必要。我们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商量共同教育好该同学的方法同时,也向孩子认真地提出要求:在家和在校应当表现一样好。

记者个人总结 篇3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我们有次做了一条政府慰问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新闻。被.访对象都是身患疾病而家庭经济较为不好的军转干部,市政府在每年八一都组织到他们家里进行慰问。在.访的过程中,被.访对象由于碍于脸面,一直不肯说自己的经济困难,总是敷衍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个.访就没办法用。于是老师教我这样处理,让我问他有没有像册,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拿出来,我便故意问他这些温馨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最近怎么不再拍了。问到这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眼眶开始湿润,慢慢的落下泪。他说,自从企业困难后,家里就省吃俭用了,哪还能拍照啊……顺着他的话,我接着问,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政府有没有什么帮扶的措施?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访的主题引了出来,让他触景生情,这种有感而发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是一个新闻老手和新闻新手的不同。老师不仅能快速把握要说的内容,更能找出最巧妙的方式,使一个本来很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深刻形象。慢慢地我体悟到,功夫,就在点滴间显现。

每次跟老师们出去跑新闻,他们跟任何人打交道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对方可能是各级官员,可能是平民百姓,可能是记者同行。任何一场,老师们总能够适时插话,精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因为我们《百姓连线》是一个和观众互动性很强的栏目,我们经常会见一些到台里来的观众,尽我们所能为其排忧解难。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个来访群众,讲述了自己的不公待遇,想通过电视台的报道寻求公平。老师耐心地听了他的话,仔细阅读了他提供的材料后说,这里面涉及太多法律问题,作为媒体不能涉足法律上孰是孰非的纷争。但是您讲述的事情,我们可以予以批露,请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相关证据,相信从这个角度切入报道,对解决您的问题也会有所帮助。就这样,来访的群众满意地离去了。我再一次体验了什么是高手。

“思想是一张卷起来的毯子,不展开就不知道有多少破洞。”在学校学习的三年中,我的确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也培养起许多自信。但是,一旦应用于实际当中,才发现很多自信其实是盲目的,实习了才真切发现自己的不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逐渐明白个人力量的渺小。你必须得跟别人合作,不要幻想仅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空。

实习的三个月里,出了新闻十多条。

这三个月里,稿件被枪毙两次。

这三个月里,既有欢欣,也有尴尬。

这三个月里,懂得了应该眼毒、鼻灵、耳聪、嘴活。

这三个月的成长比得上一年。

记者个人总结 篇4

记者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丽江市委政府、区委区政府及中共区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与社会各界同仁的关心支持下,在丽江日报社的精心指导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紧密团结,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严格按照“三贴近”要求,廉洁自律,不搞有偿新闻,坚持正面报道。紧密联系丽江市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形势,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全体职工干部

区记者站是一块实践的阵地,一块为人民干事的阵地,更是一块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阵地。每一位记者都通过网络、电视、报刊、书籍关注国际形势,关心国家政策,关爱人民群众。区委宣传部对区记者站的学习更是常常督促,常抓不懈,每周定时集中学习、小结工作、点评报纸。学习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会议文件精神,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体会,分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动态,学习理论前沿知识,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撰写心得体会,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力求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一定领域内引领思想领域的前卫潮流。

在学习过程中,全体同志互相切磋文艺,相互总结、批评指正,共同探究业务技能、文法、哲学、法律、社科、自然、人文等系列科学,甚至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与严肃性,及时运用网络、图书馆、区各部门材料,想尽办法,千百万计弄到相关法律、政策的条文规定,认真探讨,选准角度,衡量报道价值、报道份量,准确把握新闻价值导向。

,全站正式干部职工10名,其中6名同志参加了在职学历教育,其中3人完成本科学历教育。全年业务点评17次。邀请丽江日报社资深记者给全站职工干部授课5次,与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信息报记者学习交流,合作采访15次,全站事业员工参加了由人事部门组织的培训,参学率达到100%。参加区委宣传部和记者站内集体学习共50多次,运用网络优势,学习交流54次。统一发放到职工手中的正式书面学习材料超过70份(本)。集中学习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届记者节上的讲话精神2次。

单位现有4名中共党员(其中2名荣获区委委宣传部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其余员工均自愿地参加了党章等内容的学习,参加了作风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党风廉政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认真书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和不少于字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对区的各项发展思路、方针政策,作为以此为主线开展工作的区记者站要求每一位记者烂熟于胸,积极投身和谐文明小康建设。到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月读一本书,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每个季度举行一次讲座(“四个一”)。同时继续巩固各项教育活动成果,对全站干部职工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单位紧密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抽出时间,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学习的篇目进行了认真梳理,在努力提高同志们的思想觉悟,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了解活动开展进程,积极关注宣传动态,认真学习,提高理论素质与业务技能。区记者站在浓烈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向成熟迈进。

二、扎实工作,开创区新闻事业新的局面

区记者站全体职工干部始终坚守“四从四导”这个信条,服从党委领导,跟从单位引导,听从业人指导,遵从长辈教导,干好份内工作,恪尽职守,当好先锋,作出榜样。

区记者站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核心开展工作,坚持为区建设帮忙而不添乱的原则。行风评议办公室、作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林改办、文明城区创建办、动物疫情预防办、黄金周环境卫生整治办等,在众多的部门,出色完成上级部门交付的任务。与此同时,还担负起区对外宣传重点文章的策划、撰写等工作。

区记者站全体同志任劳任怨、不计私利。今年内先后完成了“曝光台”、“特别关注”、“论坛”、“学习园地”、“为政与修养”、“学英雄精神、创建平安”、“科学发展时代先锋”、“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深度报道”、“建设园林城市、构建和谐丽江”、“争先创优、共建和谐”、“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建和谐文明小康”、“以解放思想、促科学发展”、“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区、构建和谐”、“建设文化丽江、生态丽江、艺术丽江”、“爱护家园,实现科学发展”、“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等系列栏目的策划采写,有效整合利用新闻资源,规模性深度进行宣传报道,得到了群众的喜爱与支持。同时完成了纳西古乐公演20周年暨宣科先生80寿诞庆典活动的专题双专版策划采编报道;完成了区县域经济发

展、综治专题彩色专版采编报道;完成了“山城水墨——丽江?凤凰书画联展”的跟踪报道;完成了区委政府考察大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宣传报道并撰写了考察报告;完成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人民论坛》、《香港文汇报》、《中国旅游报》等媒体稿件的策划与采写,完成了区旅游资源资料图片的拍摄和收集整理以

及《春秋》、《区年鉴》、《丽江市年鉴》等刊物涉及区委区政府的相关图片征集;完成了解放思想大讨、完成了建区五周年纪念画册《辉煌》的收集、编辑工作;完成了区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后丽江日报的专题彩版策划采写组版工作;积极主动的宣传报道了区的“三会”盛况;特别报道小组多次深入到社区、贫困山区农村,完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列报道,为区乃至整个丽江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收集了资料,同时对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有益探索;经过周密策划和精心布置,全面深入地对林权制度改革、国防教育、节能降耗减排、城市“牛皮癣”整治、城市建设、违章建筑拆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层阵地建设、科普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园林城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相关回顾等内容进行了专题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今年7月,因为工作需要,单位领导进行调整后,依然紧抓工作不放松。下半年内,紧密围绕周书记、金区长的调研视察部署,早策划、早行动,完成了区一中高考情况的系列报道。同时以教师节为契机,集中时段推出“育才扶智”专题专栏,全面展示区科教兴区战略实施情况,努力做到至少每期1篇;紧密联系区当前重点工作,领导带头,深入基层采访,推出“科学发展在”为总栏目,以“科普惠农”、“走进金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感恩故事”等为子栏目的系列宣传报道;紧密结合民生问题策划了民生关注特别报道,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流感防治等进行了宣传报道;针对区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确定了主要宣传报道的项目工程,并精心策划,派专人专访,开设了“走进重点建设项目”栏目进行了宣传报道;紧密结合建国60周年,推出“精彩?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专栏;针对旅游发展情况,策划并实施以“提质增效推动文化旅游‘二次创业’”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报道;按照区委书记的指示,对“七型社区”进行了重点系列报道;按要求进行了“庆祝区一中建校40周年”专题系列报道;加强了与旅游、农业、劳动、政法、民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配合完成了丽江日报“经典丽江(珍藏版)”的采编工作。为完成区各类活动的舆论宣传,本站干部职工充分挖掘先进典型,突出特色,展现全区各族人民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新风貌、新举措。全站干部职工还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各行各业,及时对区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展现了区各族群众、各行各业为建设和谐、小康、文明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入挖掘典型,全面总结经验,对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主观活动进行全程报道。

区记者站全体员工讲大局,讲团结,为了工作大家分工不分家,专门负责又互相支持,灵活办报,工作上协作、配合,生活上互帮互助,营造了既认真严谨,又民主活泼、心情舒畅、工作愉悦的环境与氛围。每位记者都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灾区,报道鲜活事例,去做人民群众的好朋友、好帮手。今年上半年,全站干部职工共完成丽江日报220多个版面多篇稿件165万多字200多幅图片,撰写40余篇重要文字材料。版面量、稿件量、好新闻稿件量均占区县第一,受到了丽江日报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区记者站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挑战才刚刚开始,新的工作、新的理念、新的体制、新的模式,一切需要摸索和不断尝试,也难免面临更多、更新的困难和问题,全体干部职工有信心,有能力,在区委和宣传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并进,不断开创区记者站新的工作局面。

记者个人总结 篇5

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走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次毕业之前最为重要的励炼。习惯了四年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最为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习惯了简单快乐;习惯了简单的悲伤;习惯了校园中的一切……而这时,我们要离开所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离开这一切平静的。毕业了,我们,必须去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喧嚣。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工作做是一名产经新闻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英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产经新闻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单位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第一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我的实习单位《__日报》社。这是中国轻工业协会下属的一家政府性报纸,我们的文章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政府部门、给相关轻工企业看的,我们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后来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与我背靠背坐的姐姐告诉我的。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初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

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那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

于是,我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为了尽快适应自己所在的部门,我开始了每天查阅各种经济新闻的日子。枯燥,厌倦,概念模糊。以至于那段时间,一见到报纸,我都有种想吐的冲动。满脑子全是什么又涨价了,什么新的劳动法实施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降……这些之前我绝对不可能去问津的经济新闻,如今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而从前习惯性阅览的文体新闻网站,都转变成了经济网站。

同时,由于并非新闻专业,因而对于各种新闻文体没有明确的概念。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什么又是言论?我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于是,我上网搜集有关新闻专业知识的资料,听从前辈的指导,收集不同种类报纸的相关文章,将其分批分类。从最基本的模仿开始。

实习的日子,让我最先明白的是严谨。一篇最简单不过的300字的消息,却也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5个要素缺一不可。一篇最简单的消息,也不能忽视掉她最起码的格式:要注明“本报讯”,后面紧跟着是记者的名字,而且,记者的名字一定要用括号“括”起来。我在这里阐述这一点,只是想说明,不管一篇新闻稿是大是小,他的严谨性都是不变之处。

在学校的时候,经过学生会几年的砺练,让我坚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情小到不值得我们去挥汗,也没有什么事情我们尽了全力还不能做好。

我们副主任说,做产经新闻,起码要半年的时间才能熟悉这一行。很显然,我的实习期没有那么长。可是,我绝对不甘心只是这样默默无闻。每天强迫自己浸泡在“财经网”,“轻工网”,关注的全部都是那些枯燥的轻工新闻。这期间,我确实有过动摇。因为,面对当初去出版社还是报社的双重选择,我放弃了名气更大、待遇更好的轻工出版社,只因为,不想单纯的坐在办公室,只因为,心中的记者梦。

纵然和我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依然坚定的来了。但是当我面对所有在学校我没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我也确实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尽管,去实习之前,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一次都要从头开始,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你,在这里,曾经的荣耀并不属于你。这样的心理暗示却依然没能阻止我最初的心理落差感。这种落差,在当时,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孤独感。还好,我的孤独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我坚信,那样的孤独记忆,一定是我收获的财富。我想,在大学积累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快产生了效果,和办公室的人关系日益亲密,兄弟部门也一样。我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别人需要半年做到的事情,一个月不到,我做到了。尽管,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清楚的知道,经济新闻并不是我喜欢的。然而,这个时候,这些似乎变得不重要。

我不能肯定自己将来会在哪里,也不确定,未来的职业与理想,与专业有多远,有自己的喜好有多少的差距。但是,两个月不到的实习,给了我一份对未来的期许。纵使自己并不喜欢,纵使自己并不擅长,纵使与专业毫无关联,我依然可以去做。而且,只要我愿意,我依然可以做好。

猜你喜欢